《我的阿勒泰》讀後感12篇

來源:文萃谷 1.3W

閲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的阿勒泰》讀後感12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12篇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 篇1

《我的阿勒泰》主要講述的是作者在新疆最北段的阿勒泰地區的富藴縣——一個以哈薩克為主要人口的小縣城裏度過的一段童年。

作者李娟是一個普通的從未受過正規高等教育的漢族女孩,她的文字非常自然、樸實、真切而不乏動人之處,於浮躁的生活是一縷清新的風。

我是第一次接觸作者的文字,一讀就有一種迴歸到小時候的感覺。因為她的描述就是小時候的感覺,對周圍的每一個細節都這麼觸感強烈。

這本書裏沒有變味的心靈雞湯,也沒有如何賺錢的竅門,這裏有的是真實。看似平淡無奇,卻是真正的淳樸的一種味道。

我很少有時間能靜下心來安安靜靜的看一本書,這本書讓我很驚訝。真想不到現在這樣充滿PM2.5的社會裏還有人在寫、能寫那麼清澈、純淨的文字。如果讓我編教科書,一定把李娟的文字選入語文教材,從國小到高中都適用。心靈雞湯太假了,佛經聖經太飄渺了,李娟的文字那種自由自在、悠悠盪盪、返璞歸真,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沉浸下來,太舒服了。

我喜歡文字簡簡單單、實實在在,有一説一的書,對故弄玄虛、賣弄技巧、居高臨下、自以為是的書敬而遠之。看李娟的書,看這本《我的阿勒泰》,尤其是看完的時候,會讓你感覺長舒一口氣。像是懵懵懂懂從一個遙遠的故事,一個遙遠的另一個自己中醒來。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 篇2

讀完《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思來想去,決定寫一寫自己的感想,算是對這兩本書的一個感悟吧。

其實我在寫這篇讀後感的時候,我是挺擔心遭到李娟的嘲笑的。但我想最後她還是能接受的,因為我太可憐了,整天活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生存經驗和謀生法則裏,活在被世俗的枷鎖套牢,身不由己、無法掙脱的世界裏。

阿勒泰沒啥,李娟羅羅唆唆地叨咕她那裏的那些破事,但我看着看着就樂,把樂都樂沒了,心理有哭不出來的痠痛。在哪個很容易讓人絕望的生存環境裏,她的筆繞開大苦大悲式的苦難控訴文學,直追戈壁灘上的歡聲、夏牧場上的笑語。

那片土地賦予了她天才般的靈性,戈壁荒原上的肌膚在泛着瑩瑩藍光的滋養下,大眾速騰迸發出一個天才般的信筆為之的書寫者,她讓我們發現了一個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而且無人認領的一個清新、快樂的世界。

而我們失敗就失敗在“當我們被羣體性的過度索求的慾望和慣性糾結纏繞得疲憊不堪時,我們為了配合心理那念無止境的貪婪成性而無暇審視和欣賞本該屬於我們的美,無法收穫那本該屬於我們的世界,這不能不説是一種遺憾,我們在拿到我們想要的東西的同時,也遺棄了另一個美好、温馨的世界。

她穿越了苦難、絕望、沮喪、寂寞、孤獨、的那強硬的陰暗層面的阻力,言語出了另一個世界的美。

荒原上的風、戈壁上的雲、河岸邊的氈房、峽谷裏的牛羊,冷得過分的寒冬、另人絕望的山野,該咋樣還咋樣,該不咋樣還不咋樣,沒人把她們咋樣,她們也沒把誰咋樣,大不了吐一吐舌頭,還不就是無所為嗎。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 篇3

這個星期我接的書是:《我的阿勒泰》,這本書一共有三輯,其中我最喜歡的時第一輯中的《屬於我的馬》,這篇文章講的是:有一個人欠了作者家很多錢,但這個人卻死了,只能由此人的親人來替他還錢,但他的家人實在在拿不出錢來償還,情急之下,只好把自家的一匹馬牽來見作者的媽媽,要求抵債。然後作者的媽媽打電話給作者告訴了作者這件事,這讓作者想起了兩年前自己家裏還想買一匹馬,因為那時候作者的家裏還沒有挖井,用水得要去兩公里外的烏倫古河邊挑回家。夏天還好,到了冬天,河面凍成了厚厚的堅冰,去挑水出了扛扁擔,還得扛斧頭。每天去挑水,每天都要破冰,頭一天破開的冰窟窿一夜之間重新凍得結結實實。作者的媽媽想,如果沒有馬,有一隻小毛驢也好啊。

那一年夏天倒是讚了不少乾草,打碎後裝了好幾麻袋。可是馬最終卻沒有養成。我們便在院子裏挖了一口井。作者想象自己有一匹馬首先得搬家,搬到城郊野地上蓋房子,並圈起一個大大的院落。還得在院子四周開墾出一大片土地,種上深濃茂密的草料。還得嫁一個也願意養馬的人,最好他已經有許多養馬的經驗了。將來的孩子也得喜歡馬。這樣,我就得為了馬永遠留下來,永遠地。也就是説,除非我真正地愛上阿勒泰,決心永遠生活在阿勒泰,否則我就永遠不能擁有一匹馬。

讀了這一片文章之後我又很多感想:我覺得我們生在福中不知福,因為作者家裏想買一匹馬都那麼難,而我們現在呢,要車買車,要房子買房子,我們還不知道珍惜,作者在想到自已有馬之前還會計劃好有了馬之後要幹嘛幹嘛,我覺得我們應該學習一下作者的這種做什麼事情都應該計劃的習慣。

我推薦大家去看一下這本書。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 篇4

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可以感受到強烈的原始氣息,作者用她最原本的真實經歷,帶給了我最真實的心靈感受。

《我的阿勒泰》的構造很奇特,第一部分是20xx—20xx年完成的,第二部分是20xx—20xx年完成的,第三部分是1998—20xx年完成的,“名副其實”的散文集。

李娟寫的書讓我有些看不懂,可又讓我“刻苦銘心”。這本散文集,寫的是那樣一些遙遠地方的事情,戈壁、草原、雪山、帳篷、駿馬、牧人,這些事情對於生活在鋼筋水泥叢林裏的都市人來説,天生就有一種吸引力。然而,此書真正吸引人之處,卻不僅僅由於題材的力量——李娟不是以一個旅客獵奇的眼光,去寫邊疆的異域風光,她對這裏的生活充滿了熟悉與愛意,筆下的一草一木,一條河流,通向家鄉的一條道路,乃至鄰居家的一個小孩子,匪夷所思的邊地醫生,酒鬼、醉漢,家裏老外婆可笑的習慣,河邊巨石上的一次午睡,在她筆下都別有一種光彩,更不用説彈冬不拉的哈薩克青年、淳樸自然的少女、地區賽馬會、鄉村舞會這些本來就美好快樂的事情了。

所以,《我的阿勒泰》的特別之處,並不僅僅是作者筆下那些事物,更在於作者心靈裏的某種質素——正因為作者的心靈有些美好而自然的東西,她才能發現並引導我們看到她筆下那些美好而自然的事情。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 篇5

“我的阿勒泰”是十一散文作家胡安,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地區位真實記錄的集合,而是也包括人與事物的真相回憶。在作者的筆下,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真實的人,普通的常識是人們喜歡吃。

作者的母親是一個具有十分需要富有文化創造力的女人,在《“小鳥”牌香煙》裏,母親可以創造發展出來的那些不規律的漢字劫被市民們用得不亦樂乎,既使是市民社會不能通過運用的一些詞,也要讓學生他們自己明白我們這些詞的意義。作者對於母親的創造力,來源於母親對生活的熱愛,對當地特色風土人情的領悟,還有對那些拙嘴笨舌的`土著居民的愛,無論是對這片區域土地問題還是學習作者心中都留下了愛的温度。

第二個方面給我自己印象更加深刻的是作者的外婆。在《過年三記》的“煙花”這一節中,有關於外婆的描寫“外婆走得太慢,等拄着枴杖進行一步發展一步挪出門,都已經沒有結束了”同上一回學生一樣,外婆好不容易學習走到大門外,又只看到了點尾巴,説明通過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外婆他們已經具有十分年邁了,腿腳行走極不方便了。而緊接着的一小段中,外婆教育顯得尖酸刻薄,似乎我們變成為了一個孩子沒事找事的小人形象,與之共同工作表現研究出來的,是外婆的一種讓人氣不起來的可愛公司形象。即使是在這樣的一位非常活潑性格開朗的外婆以及內心思想深處也還是有悲傷的,正因為如此,外婆對作者的那份愛的温度與重量,對作者一般來説都是不僅如此獨一無二。

不僅僅是人物,還有一些平常的事情,比如説,在李娟的小説裏,蝗蟲來襲的時候,它們是如此的密集,以至於作者想起了他童年的童話故事,另一個例子是如果你在卡韋託生病了,那裏醫生開藥的方式很可怕,而且胖醫生吃藥的方式很有趣,所有平常的事情都變得生動有趣。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我所能發展帶給我們你們的事物》,前面進行敍述語言描寫的內容具有十分簡單樸實,講訴了作者給家人生活帶來的一些其他東西,但是對於這些很多東西他們看來也沒給自己家裏經濟帶來很大幫助,反而覺得好像還給家人們多增加了企業一些學生負擔,可是由於作者是願意選擇留在烏魯木齊的,烏魯木齊總有無數可能性就會出現,我是沒能給家裏人可以帶來些什麼,而就在一通電話中,我談起晚上還是有點冷,母親就立刻扛着一牀厚到把人壓到呼吸系統不暢的駝毛被子來了,這正是我所需要的啊!不知何時,又回想起了揣着“袖珍兔”籠子回家的情景,在如此複雜漫長的歸途中,不知身在何處,都已使用感受了解到了有家才有的温度,我所能帶給你們的事物,只有通過這麼多問題而已,而你們卻總能在這個關鍵的時候應該給予我最需要的東西,有了你們,有才了家的温暖。

讀完整本書,我心中沒有感覺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開闊和温暖。也許我們只有像李娟這樣的不是一個作家的山野女孩,懷着對生命教育本能的感激與新奇,一個人需要面對企業整個山野草原,才能可以寫出如些與眾不同的鮮活語言文字。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 篇6

大概三年前,忘記了怎樣的因緣際會,讀到了李娟的《我的阿勒泰》,當時就深深的被她的文字吸引,每一個漢字看起來都平平無奇,全部都是常見字,甚至沒有陌生的詞彙或成語,但組合起來就異常的生動活潑,就連我一向不愛看的環境描寫都能自動在腦海中形成畫面。買了她的書,看完後覺得好像自己發現了滄海遺珠,恨不得與每一個認識的人分享我的重大發現。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僅僅只是去過南疆,而她書中描寫的阿勒泰則在遙遠的北疆。但畢竟都是新疆,雖然在自然風貌、民族分佈、風土人情上有比較大的差異,但對於一個漢族人來説,那都是新疆。所以在我眼裏,她描述的那些場景,似乎都能從我在南疆的見聞中一一對應上。

讀到她筆下戈壁灘的荒蕪,人在自然中的渺小和無力感,頭腦中會閃現出當時從烏魯木齊坐火車去阿圖什的路上,一路上透過車窗看到的外面的風景基本上都是荒漠或者戈壁灘,以及看起來雜亂無章的各種線纜。偶爾看到一輛長貨車孤獨的、笨重而緩慢的行駛在遠處。

而新疆那明亮又熱烈的太陽,能把人往白裏照,一直照到你消失的太陽,真的是新疆特有的,我們爬到4號冰川的時候,看到了光暈,白花花的雪山頂上,一個圓圓大大的圈,照的你不敢直視,哪怕你是戴着墨鏡,也只能透過相機鏡頭偷偷的瞄上它幾眼。甚至後來再去看拍到的照片,都覺得晃眼。

在讀到她描繪的建在荒漠上的小村子裏沒有廁所這個事兒,更加的感同身受,一下子把我的思緒拉到當時找山坡遮擋來方便的回憶中。當時旅途到卡拉庫裏湖,借宿在湖邊的一所土黃色的小房子裏,説是房子,其實就是建在湖邊背靠大山,勉強能遮風避雨的地兒,它屬於當地村落的一個牧民阿卜迪大哥所有,他騎着摩托從湖對面的村子裏趕過來給我們開門生火燒水。廁所只能去後面山坡解決,因為人少,倒也沒有像李娟書裏那樣,大家一到晚上都是蹲在各個隱蔽的或者陰影裏,我只需要找個能超出我身高的山坡即可,但是大白天還是有些許的不自在。

而當她描寫去村子裏聚會的場景時,則會讓我想到參加同學婚禮的那個夜晚,從下午到酒店,對於就餐環節完全沒了記憶,舉辦完儀式後,開始載歌載舞,大廳裏留出一大片場地給大家跳舞,新郎新娘在舞池中間,其他的小夥子或者上了年紀的大叔開始邀請女伴一起跳,我應該是整個會場裏唯一的漢族人,還好,柯爾克孜族的同胞們長相沒那麼歐式,大家單純從相貌上是分辨不出我是不是同類的,所以還鬧了個烏龍:我帶着相機過去的,因為語言不通,所以多數情況下會拿起相機拍照,然後就走過來一個小夥子,對着我嘰裏呱啦一大通,還好他説話的同時伴隨着一些手勢,我大概懂了,是讓我去拍照,於是過去給他們拍照。後來不知道是他們自己察覺出來異樣,還是有人提醒了他,小夥子知道我是客人,不是婚慶公司的攝像師後,就在下一場音樂開始後,來邀請我一起跳舞,完全沒有任何舞蹈基礎的我,很是想拒絕,奈何小夥帶着把我錯認為攝影師的歉意一定要邀請我跟他共舞,熱情的讓人無法拒絕,只好跟着他來到舞池中,全身僵硬的我哪怕在他的帶動下,跳起來也是明顯的格格不入,同學在旁邊讓我放鬆,不要那麼僵硬,奈何不知道從哪裏開始放鬆,就這麼僵着跳完一段。從酒店回到同學家後,他們又邀請了一個當地的歌手來到家中彈唱了一夜,而完全不懂維語和克語我居然陪着坐了一夜,天快亮的時候,回過神來發現了未能融入的我,一起合唱了漢語的《朋友》,不只是心酸還是感動,伴隨着歌聲,鼻子一酸,眼淚也快要下來了。

不過對於這場婚禮,一直有個小事讓我想起來都覺得遺憾,同學當時問我覺得她們的婚禮跟我們漢族人的對比怎麼樣,我回答説差不多(我的這個回答是基於流程上,從迎親到酒店的各個環節基本上差不多,唯有中間的這個舞蹈環節是我們所沒有的),當時聽到我的回答,估計同學內心一萬個白眼要丟給我了,哈哈哈哈,她期待的肯定不是我這樣的一個回答。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 篇7

偶爾翻了翻孩子讀的書,一篇文章勾起了我的一些回憶。

《我所能帶給你們的事物》,看似平平淡淡的語調,寫出了一個出門在外的孩子對家人深深的眷戀。想起了那些年,我也是初離家鄉,數着指頭計算回家的日子,每到快要回家時,也是轉遍大街小巷去採購,家裏的每一個人都要買上禮物。都買了些什麼呢?幾乎不記得了,但是,那種心情卻永遠忘不了。城市裏商品琳琅滿目,一路看去恨不得把它們都搬回家,可是財力有限,於是總想給每個人挑一個最適合的禮物,於是總會從天亮逛到天黑,逛到兩條腿實在走不動了,最後可能是給弟弟妹妹每人買件衣裳,給爸爸買點茶葉。給孃的禮物最難買,因為給她買的吃的最後都會落進我們的口裏,娘總是什麼都不缺,什麼都不要。我給娘買的衣裳也總是不合適,拿回去換是不可能的了,幸好我娘手巧,不合適的地方就自己動手改改再穿。於是每次買衣裳我都是往大了買,因為大改小總比小改大要容易的多。

我們這些從農村進城的孩子,在家時總是想着脱離這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一旦離開了家鄉,見識了外面的世界,心裏卻又充滿着矛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是心總是無處安放。一方面想家,想回到家人身邊安閒自在;一方面又恨家鄉的落後,恨不得把家人全都帶離那片土地。就是這種感覺凝結成濃濃的鄉愁吧?每逢秋風一涼,不管身在何處,心總會不由自主的飛回那個久違的家鄉。

現在在城市安了家,爸媽妹弟也都進了城,家鄉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房子,這回不用再牽掛那個老家了吧?卻不是。夏天的午後,一聲蟬鳴,一個場景忽然就躍入腦海:太陽熱烈地炙烤着大地,風吹過來,像把人臉上嘴裏的水分全部抽走了一樣,大人在麥場上軋麥子,我坐在場邊,盼着下點兒雨涼快涼快,又怕下雨會淋了麥子,就這麼忍着,支楞着耳朵等一個聲音——“冰棍兒——”或者冬天,外面大風嗚嗚吹着,我們一家人圍在爐子邊上,爸爸洗了山芋削好皮遞給我們説:“嚐嚐吧!咱家的新山芋比蘋果都好吃。”

很多很多的回憶,這一下子竟然都湧了出來,原來家鄉是深深地刻在骨頭裏的,不管離開多遠,離開多久,她其實一直在心裏呀。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 篇8

生活的本意是生存、活着。有人説,生活是為了生存而活着;有人説,生活是在世上舒舒服服地活着。我認為生活不僅是為了生存,為了物質生活而活着,更是要有意義、有價值的活着。雖然人生苦短,但是這樣也不枉到世上走一遭了。

熱愛生活的事例倒不少,只是我們缺少了一雙心靈的眼睛。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一歲多時因患病而失聰、失明。她並沒有被困難打倒,在老師的幫助和教導下,她克服種種困難學會了識字,學會了説話,並逐步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語言。她利用自己所學,寫了《我的人生故事》、《走出黑暗》等一系列名著,到世界各地演講做報告。她建立了慈善機構,幫助和她一樣的殘疾人士。她的愛心行動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和贊同,當時的美國《時代週刊》評選她為美國十大英雄偶像,她還獲得了“總統自由勛章”等獎項。海倫凱勒從小就是一個可憐的孩子,沒有享受到一個正常孩子的童年生活。她這一生從來沒有想過如何舒服安逸的生活,雖然身殘,但志不殘,她一心想着如何幫助更多的人,如何為貧窮的人做更多的貢獻,這樣的生活,才是有價值的活着。

李娟寫的《我的阿勒泰》一文,是作者熱愛故土的真實寫照,是用她在新疆一點一滴的生活故事編寫了這本書。李娟從小在新疆長大,那時候的新疆非常落後,人煙稀少,沒有什麼公路,出去乘車不方便,用的電話也只有衞星電話,這種電話不但貴,而且語音效果差,一到陰雨刮風天就卡殼。新疆的氣候變化無常,不下雨時鬧旱災,雨下得多時就鬧洪災。夏天有冰雹,冬天天冷時鬧雪災,還時常鬧蝗災。可儘管這樣,李娟仍然選擇生活在這兒,主要是她熱愛這裏的土地,熱愛這裏的生活吧!

羅曼羅蘭説:“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熱愛生命的人”。塞涅卡曾説:“內容充實的生命就是長久的生活,我們要以行為而不是時間來衡量生活”。

生活如水,淡然樸實,淡名利,淡世繪,淡榮辱,淡誘惑,內心寧靜,清澈透明;人生如茶,半盞清茶,觀浮沉人生,一顆靜心,看清涼世界。你既想真正熱愛生活,就得參悟出這生活的滋味。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 篇9

“《我的阿勒泰》你看過嗎?”一位朋友問我。我立馬高興地回答:“看過啊!我十分喜歡這本書,我想把它推薦給你。”

《我的阿勒泰》這本書記錄了李娟一家人在阿勒泰的故事。她在書中描繪了新疆的風景,講述了新疆的風土人情,讚美了新疆人的友善。

新疆的生活時不時給李娟帶來一些小驚喜。“我彎腰從腳邊土殼中摳出一枚小石子,擦乾淨後發現是一塊淡黃色滲着微紅血絲的透明瑪瑙。”我看到這裏時不禁想起在一片荒無人煙的沙漠上,一片紅色闖入眼簾。低頭仔細一瞧,那是瑪瑙!陽光照在瑪瑙上,它們發出了耀眼的光芒,分外迷人。李娟在一個大雪天和家人、小狗一起去散步。雪地上沒有一個腳印,白的那樣純潔。她們踩在雪地上,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在她們身後是一排排錯雜的腳印,這成了雪地上的一道風景。一望無際的雪地上,三隻小狗正歡快地玩耍,時不時發出一聲叫喚,多麼有趣。

新疆的人大多十分友善。一個女人有一次在懸崖邊用一個木樁救下了自己的丈夫,後來她就把這個木樁留在了懸崖邊,想着它也許能幫到更多的人。在彈唱會上或舞會上,一羣不認識的人也會在一起喝酒、説話、玩耍、論家常……李娟大年三十在村裏放煙花,阿勒泰的人是不過這個節日的,可是她們一點兒也不抱怨她吵,遇見她時還説:“你們昨天屋子那裏好漂亮!”他們是淳樸善良的!

李娟寫作時也不忘用家鄉方言。《有關外婆》這篇文章中,作者寫道:“曉得啥子喲,不乾不淨不得病”,“老天爺!清湯寡水的,老子要挽起褲腳跳下去才能撈到幾顆米。”作者寫得幽默風趣,引人入勝。她在雪中散步,三隻小狗中的阿黃不聽話,她説:“哼,現在再聽話再搖尾巴也沒有用了!不理你!”我看到這裏時樂不可支。李娟竟然對一直頑皮的小狗生氣。我覺得讀她十分親切,像孩童一般。戈壁灘上,風沙相交,這讓作者十分不舒服。可她卻拿起筆,在紙上“唰唰”幾下,又記錄下她在茫茫沙漠上的痛苦及一路發生的趣事兒,讓人身臨其境。

我把這本書放在書架的中間位置,常常拿出來翻閲,愛不釋手。我也要把《我的阿勒泰》這本書推薦給你,希望你也能感受一下有趣的新疆生活。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 篇10

《我的阿勒泰》是作者李娟十一年來散文創作的合集,真實記錄了作者在新疆阿勒泰地區生活的點滴,同時也包括人與事的真情回憶。在作者的筆下,我看到了一個個活生生真實的人物,感受到的是平凡普通的人們愛的熾熱。

作者的母親是一個十分富有創造力的女人,在《“小鳥”牌香煙》裏,母親創造出來的那些不規律的漢字劫被市民們用得不亦樂乎,既使是市民不能運用的一些詞,也要讓他們明白這些詞的意義。作者母親的創造力,來源於母親對生活的熱愛,對當地風土人情的領悟,還有對那些拙嘴笨舌的土著居民的愛,無論是對這片土地還是作者心中都留下了愛的温度。

第二個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外婆。在《過年三記》的“煙花”這一節中,有關於外婆的描寫“外婆走得太慢,等拄着枴杖一步一步挪出門,都已經結束了”同上一回一樣,外婆好不容易走到大門外,又只看到了點尾巴,説明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外婆已經十分年邁了,腿腳行走極不方便了。而緊接着的一小段中,外婆顯得尖酸刻薄,似乎變成一個沒事找事的小人形象,與之共同表現出來的,是外婆的一種讓人氣不起來的可愛形象。即使是在這樣的一位活潑開朗的外婆內心深處也還是有悲傷的,正因為如此,外婆對作者的那份愛的温度與重量,對作者來説如此獨一無二。

不但是人物,在李娟的筆下,平常普通的事也變得十分生動有趣,比如《蝗災》一篇,蝗蟲來臨的時,黑壓壓的一片,作者由此想到了童年的美好童話,再例如《要是在喀吾圖生病了的話》,醫生們可怕的開藥方式,和“胖醫生”拿藥時的滑稽模樣,種種平常事,變得生動好玩起來。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我所能帶給你們的事物》,前面敍述描寫的內容十分樸實,講訴了作者給家人帶來的一些東西,但是這些東西看來也沒給家裏帶來幫助,反而好像還給家人們多增加了一些負擔,可是作者是願意留在烏魯木齊的,烏魯木齊總有無數可能性出現,我是沒能給家裏人帶來些什麼,而就在一通電話中,我談起晚上有點冷,母親就立刻扛着一牀厚到把人壓到呼吸不暢的駝毛被子來了,這正是我所需要的啊!不知何時,又回想起了揣着“袖珍兔”籠子回家的情景,在如此漫長的歸途中,不知身在何處,都已感受到了有家才有的温度,我所能帶給你們的事物,只有這麼多而已,而你們卻總能在關鍵的時候給予我最需要的東西,有了你們,有才了家的温暖。

讀完整本書,我心中感覺到前所未有的開闊和温暖。也許只有像李娟這樣的不是作家的山野女孩,懷着對生命本能的感激與新奇,一個人面對整個山野草原,才能寫出如些與眾不同的鮮活文字。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 篇11

到不了的,都叫遠方,沒有去過阿勒泰,沒有去過新疆,帶着對北疆的興趣,那裏一年四季,那裏牧人們的生活方式,讀了《我的阿勒泰》。一個混住於哈薩克牧民中間,家裏開雜貨鋪兼裁縫鋪的漢族姑娘,售貨生意隨牧民活動而遷徙,敍述她的生活,沒有賣弄風土人情,用她本真的天性和真誠,帶給我一個陌生新奇的世界。

摩托車穿過春天的荒野,一起顛簸起伏在風沙肆虐中穿過人煙稀少的戈壁灘,整個世界,天空佔四分之三,大地佔四分之一。 這裏有個咧着嘴笑,被風沙刮黑了的兩顆門牙,好像缺掉的牙齒

通往滴水泉的路,從富藴縣到烏魯木齊,中途路過的滴水泉,一對年輕情侶如同避世般開了飯店,這對於行走在荒漠的來説是天堂,一年中總有那麼一段時間滴水泉喧騰無比,人們擠進窄窄的帳篷,黑壓壓一屋子人。然而不久,滴水泉就恢復往日的沉寂。就這樣,年復一年。那些孤獨地停留在空曠雪白的鹽鹼灘上的破破爛爛的土牆房子旅店,還有旅店上空輝煌燦爛的星空。

幾乎秋天的每個晚上,夜夜都有愛情,電子琴和手風琴的旋律徹夜飄蕩,盛大的鄉村舞會,宴席(拖依)上濃郁的肉香葡萄乾兒、杏乾兒奶酪條、包爾沙克堆滿了長條桌。院落裏熊熊的篝火,翻飛的衣裙,夾雜着歡聲笑語。人們跳起了黑走馬。簡單帶過的愛情,出於年輕愛上了麥西拉,我想我是真的愛着麥西拉,我能夠確信這樣的愛情,我的確在思念着他。

零下42度的寒冷,穿着厚厚的棉皮鞋,也跟光腳走在冰上一樣,凍疼的眼珠子,閉上眼靠短暫的一個個瞬間辨別道路。 趴在冰上流下的淚,這淚水一滴滴落下,瞬間凍結在冰面上。

這本散文集收錄的阿勒泰,無垠戈壁、無邊草原、成羣的牛羊、森林、氈房、高遠的天空、千變萬化的雲……過年放煙花,和一大羣人泡澡堂,外婆吐舌頭,和村裏的小孩嬉鬧,幕天席地的在大草原睡覺,和母親去森林裏採木耳,到她家裁縫店裏做衣服的男男女女,那些在她家小商店裏買東西的鄉村孩子、庫爾圖的酒鬼……

有些人,存在本身就象奇蹟。

有些人,讓我覺得,他們身上的所體現的那種生命的光輝,跟身份、學識、氣質、年齡,甚至智慧,幾乎一丁點都沒關係。即使更多或者更少都不能增添或者損害他們的光芒。任何所謂的經驗在他們那裏毫無用武之地,好象世間無處不在的生存規則都突然失去了效力。如果有什麼是和那光亮有關,那就只和心靈和情趣而已。

最安靜和最孤獨的成長,也是能使人踏實、自信、強大、善良的。

“世界這麼大,但有時又會想到一些大於世界的事情,便忍不住落淚。”

生活不僅有眼前的苟且,也有遠方的苟且,大不了,衝生活吐吐舌頭。

《我的阿勒泰》讀後感 篇12

最一開始吸引我翻開這本書的,是它的名字——《我的阿勒泰》。是帶着多深的熱愛才敢向我們所有人宣稱:美麗的阿勒泰,這片寂寞而絕美的土地,是我的阿勒泰;它,是我的。通過作者李娟清新的文字,從她的口中,我終於得知在我們的國家還有這麼一個地方,那裏是孤獨的存在,那裏是最樸素的存在。然而無論我們如何探知,那個地方,只有他們知道。

看不到太多華麗的詞句,更沒有晦澀難懂的詞語或者思想。彷彿只是看到一個很普通很普通的人,穿着那經了風吹日曬褪了色的鮮豔的衣服,坐在對面。有點羞澀,更多的是坦然,娓娓道來她的生活。她的語調是那麼輕柔,她的描述帶着那麼多的驕傲和欣喜,她真誠地拉着我的手走到那個讓她無法離開、不能離開的地方去。原來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一個地方。在那個地方,連那片戈壁上的狂沙風暴都有着別樣的風情。

她在敍述,她在描述,不是刻意地想要表現什麼,只是單純抑制不住自己要表達,要告訴他們她所知道的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屬於她,也不屬於她。她不在乎,她欣喜地發現自己知道這個不同於任何其它地方的存在。她所看到的,她的生活,只有她知道;那裏的人們走來走去,忙裏忙外,快樂失落,對那片土地的失望和熱愛,只有他們知道。

我終於瞭解她有那匹人家抵債還給她家的馬兒,有輛她坐了一整天的摩托車,有一年她去森林採木耳,有些總在她家商店打電話回家的有趣的小人物。每每讀起來卻感到那麼的有意思,那麼温暖。她和叔叔在半路,摩托車沒油了,但是卻有過路人慷慨的倒油給他們。在那個天那麼藍,風那麼急的地方,有着最樸實最可愛的人民。他們也會抱怨,也會惆悵,也會忙於生計,也會抓住時機就享受。他們那麼不同,卻那麼真實,甚至比在我們身邊的人還要真是。

那該是怎樣的一種暢快!騎馬在道路上狂奔,灑脱!站在無邊和無邊中間,大聲喊,不知有誰會聽到,也許沒人聽得到。但誰還在乎呢!本來在這片寂寞而遼遠的土地上,我就只有小小的一點而已,而我偏要大大聲聲地喊出來。痛快!是的,世界很大,時間很長,人很小。

可是我不會的。無論我從她的口中知道了什麼,我都無法像在那裏生活的人們一樣,真真正正地理解那個地方,看到那個地方,懂那個地方。甚至,我苦苦尋求也找不到,因為我們的心難於和那裏的純淨、真摯、誠實融在一起。他們對善誠實,也對惡誠實,他們對自己誠實,對別人誠實,更對頭頂的天、腳踩的地誠實去了,也看不到那裏真真正正的樣子了。

真的有一個地方,只有他們知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