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鐵有磁性聽課心得體會(精選10篇)

來源:文萃谷 2.56W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磁鐵有磁性聽課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磁鐵有磁性聽課心得體會(精選10篇)

磁鐵有磁性聽課心得體會 篇1

今天,在我校舉行了教育技術學科帶頭人展示活動,有幸聽了一節金老師的科學課《磁鐵有磁性》。

金老師在導入時首先出示視頻:機器人與磁鐵;提問“為什麼機器人和這個磁鐵是好朋友”問題導入。在新授時,教師帶來許多物品,讓學生自己實驗操作,然後學生分組完成試驗,驗證猜想的效果,最後得出結論和總結。在整個過程中,除了老師的備課和常規教學環節、教具等準備的非常好之外,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師的鼓勵性語言;在整個授課過程中,金老師一直貫穿鼓勵性語言。比如説:真好!真的好棒!我們比一比哪個小組完成的最快!等,老師對學生的鼓勵性語言就是一種激勵和讚賞,學生會感受到強大的推動力,這就是教學理念改革的一種體現;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應當學習、學會用這種方法,而不應每每都是嚴詞措句,整天讓學生看不到自己的'老師有高興的時候。

記得我的一位同事曾經説過:好學生是誇獎出來的。老師應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儘量誇獎多於批評,讚賞多於指責;遇到什麼樣的事情總以欣賞的態度對待學生,如果孩子有不足或錯誤,要委婉的指出;讓孩子感受到哪些地方是不對的,老師這樣做就大大的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和自強,對孩子一生的作用將是巨大的。

磁鐵有磁性聽課心得體會 篇2

一、 創設情境,引出探究對象

教學開始,傅老師創設了“表演小魔術”這樣一個情境:高大的松樹上結滿了松果,小松鼠想吃到上面的松果,我們能幫它實現嗎?當學生看到老師演示小松鼠順利爬上樹頂時,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在下面喊起來“後面有磁鐵”。在科學探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問題及探究動機的形成。要形成問題和探究的動機就必須創設良好的情境來導入教學。情境導入是教學的開始,也是教學成功的基礎與前提。小魔術是孩子最喜歡看的一種節目,為什麼小松鼠能爬上樹頂?這樣就產生了小魔術的效果。它激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順利地引出了本堂課的研究對象——磁鐵。

二、合理預測,適時引導

預測與假設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並展開自行探究活動的核心。正如牛頓所説:沒有大膽的設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當學生提出自己的預測與假設後,就為問題的解決搭起了從未知到已知的橋樑。在“磁鐵能吸引什麼物體”這個探究活動前老師先讓學生進行大膽猜測:回形針、鐵釘、彈簧、泡沫塊、鋁片、銅絲、木片、紙片、布、玻璃珠、小石塊、塑料片、橡皮筋等這些物體哪些能被磁鐵吸引,哪些不能被磁鐵吸引?為什麼你會這麼認為?當學生作出合理預測後,也就迎來了課堂的第二個高潮:如何驗證我們的預測?在有預測的前提下,學生對後面的驗證更加的較真,都非常想獲知最後的答案,到底哪些物體能被磁鐵吸引。在這樣的驅動力下進行的驗證試驗,比直接進行試驗,印象會深刻的多,對知識的獲取幫助更大。

三、指導到位,重習慣養成

本課的每一個探究活動前,老師都能引導學生對實驗方法和實驗要求進行全面的瞭解,明確實驗要做什麼,怎麼做,注意什麼,實驗後要做什麼,這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講非常重要。因為三年級的孩子剛涉及科學實驗,對於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實驗的操作都還處於較低水平,這些都需要老師適時的引導。當孩子們瞭解了實驗方法及要求後,他們的實驗才能有序、高效,慢慢地學生的實驗習慣才能養成,操作水平才能提高。此外,傅老師在實驗彙報環節也特別注重對學生的語言引導。當學生彙報時,老師總是引導學生完整地彙報“我們小組……”既然是小組合作,那麼實驗彙報就應該體現是小組的意見、建議或結論,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這節課的結構緊湊,學生動手機會多,思維被充分調動,是一節很成功的科學課。

磁鐵有磁性聽課心得體會 篇3

王老師的課,無論是在教學內容上還是在教學方法上的設計都很合理。特別是她作為一名新教師,對於教材的把握、教學時間分配也都十分到位,這體現了她良好的綜合素質。以下就《磁鐵有磁性》這節課,淺談我的聽課體會。

一、精心準備,課堂高效

一堂優秀的科學課,離不開老師精心的準備,這個準備不僅體現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更體現在實驗材料的選取上。本節課的兩個教學活動都基於學生自主實驗,材料的給予非常關鍵,王老師針對教學目標以及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選取了易於辯認得“鐵”材料與“非鐵”材料,讓學生能通過實驗非常直觀的瞭解“磁鐵有磁性”,保證了課堂的高效性。

二、開門見山,激發興趣

三年級的學生對於磁鐵有着極高的興趣,平時就喜歡拿磁鐵來玩,王老師這節課開門見山,立馬把學生的興趣吸引過來了。再讓學生回顧磁鐵在生活中的利用,可以吸引哪些,不能吸引哪些,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回想平時生活磁鐵可以吸住哪些。由於三年級的學生的判斷還主要是靠直觀判斷,所以會覺得只要是金屬、鐵做的就能被磁鐵吸引住。這時王老師就拋出:到底可不可以,事實勝於雄辯,讓我們通過實驗來證明,極大的引出學生的興趣。

三、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還處於具體運算階段,所以王老師在一開始教學方式的選擇上就是直觀性的教學。從導入部分的磁鐵遊戲到第二個探究活動磁鐵能不能隔着物體吸鐵,教師都做到了張弛有度,直觀生動,讓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下掌握科學知識。

在研究磁鐵能不能隔着物體吸鐵,王老師只安排學生研究隔着非鐵質材料的物體。我覺得非常契合學生的認知發展。這是因為鐵材料具有導磁性,可以改變磁場的大小和方向,由於鐵材料的厚薄和形狀不同,有時表現為把磁力“傳遞”到原來達不到的地方,有時表現為把磁力“阻擋”住了磁屏蔽,這對三年級學生來説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活動只對非鐵質物體進行研究。

四、學生總結,拓展延伸

在小結部分,王老師讓學生自主小結:你這節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穫呢?學生通過這麼一節生動的課,紛紛説出自己學了什麼。通過學生的總結,可以知道在這節課,學生對於哪部分掌握的最好,哪部分還不足。最後告訴學生,其實磁鐵的祕密遠遠不止這些,希望小朋友回去可以自己繼續研究。這樣一節充滿探究味的課就結束了。

總體上,作為三年級的一節探究課,本節課的設計上結構簡單,目標明確,學生玩的開心,學的輕鬆。

磁鐵有磁性聽課心得體會 篇4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版國小科學3年級下冊第4單元第2課。本課有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引導學生認識磁鐵能吸引什麼物體。第二個活動是研究磁鐵能不能隔着物體吸鐵,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加深科學概念的理解。聽了王寧璐老師的這堂課,我感受頗多,下面就這節課的主要教學特點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堂優秀的科學課,離不開老師精心的準備,這個準備不僅體現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更體現在實驗材料的選取上。本節課的兩個教學活動都基於學生自主實驗,材料的給予非常關鍵,寧璐老師針對教學目標以及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選取了易於辯認得“鐵”材料與“非鐵”材料組成的,共10“寶貝”,讓學生能通過實驗非常直觀的瞭解“磁鐵有磁性”,保證了課堂的高效性。

美中不足的是,這節課非常完美的完成了“磁性”這一科學概念的探究過程,卻少了一點應用。教材中,在學生得出科學概念之後,還出現了分辨出哪些是用鐵材料製作的,哪些不是用鐵材料製作的。從探究和應用兩個方面幫助學生建立和加深磁性的科學概念。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還處於具體運算階段,所以老師在一開始教學方式的選擇是直觀性的'教學,後來又通過學校遊園活動得到啟示,換成了四(4)班的飛鏢遊戲。老師從導入部分的磁鐵遊園遊戲到第一個探究活動磁鐵有磁性,再到第二個探究活動磁鐵能不能隔着物體吸鐵,教師都做到了張弛有度,直觀生動,讓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下掌握科學知識。

在研究磁鐵能不能隔着物體吸鐵,教師只安排學生研究隔着非鐵質材料的物體。我覺得非常契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由於鐵材料的厚薄和形狀不同,有時表現為把磁力“傳遞”到原來達不到的地方,有時表現為把磁力“阻擋”住了(磁屏蔽),這對3年級學生來説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活動只對非鐵質物體進行研究。

主體上,作為三年級的一節探究課,本節課的設計上結構簡單,目標明確,學生玩的開心,學的輕鬆。是一節很好的具有科學味道的課。

磁鐵有磁性聽課心得體會 篇5

非常感謝大家給我機會參與評課,對於年輕教師來説真的深感榮幸,如果有哪裏不恰當之處,還請各位老師們給予指正。同時也感謝曾老師為我們帶來一節精彩的課。聽了這堂課,我感受頗多,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一、導入生動,激發學生探究慾望

曾老師以釣魚遊戲引入新課,既貼近學生生活,又緊扣磁鐵主題,學生的注意一下子就被吸引過來,為下面的教學打下良好基礎。

二、思路清晰,環環相扣

整堂課我把它分為四個環節,1探究磁鐵能吸引什麼物體;2利用磁鐵辨別哪些物體是鐵製品;3探究磁鐵能否隔着物體吸鐵;4利用磁鐵巧取水中物體。四個環節中1、3環節屬於學生的自主探究實驗,2、4環節分別是1、3環節的延伸應用。一環扣着一環,課堂行雲流水,銜接自然。

三、重視實驗操作,體現了以學生為本,以探究為核心的課堂理念

曾老師在這次教學中安排了兩次小組活動。在第一個小組實驗中,介紹材料-領取材料-進行預測-實驗探究-彙報結果每個實驗過程的步驟要求都很明確。在科學探究中,預測很容易被學生忽視,這堂課曾老師就很注重引導孩子用正確的預測方法,並鼓勵孩子大膽説出預測理由,體現出老師在科學方法上的指導。整個活動曾老師十分關注每個學生,例如在提問中一直強調讓沒有回答過的學生回答,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

四、玩與學兩不誤

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由於剛剛接觸科學課,科學概念本身就很少。曾老師為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學生們一個個像得到許多玩具那樣,認真仔細的觀察和研究起來。學生在這種開放式教學中學習,既能玩又能學。

總體上,作為三年級的一節探究課,本節課的`設計上結構簡單,目標明確,學生玩的開心,學的輕鬆。

最後我有個小小的建議:

科學課是以學生的小組活動為基礎,老師可以採取多樣性的評價方式。

磁鐵有磁性聽課心得體會 篇6

磁鐵是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大多數學生玩過磁鐵,對磁鐵也有所瞭解。本堂課通過“豆中找針”趣味導入,引到“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的推測和觀察活動中。探討交流中發現和產生新的問題,引發出後面的一系列的活動。由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逐步加深和擴大學生對磁鐵的認識,並應用於生活實際。縱觀這堂課的教學,有優勢也有不足。

一、善用材料,調控課堂節奏

材料在科學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整堂課我都很注重用材料來調控課堂節奏。如在材料的準備上我有意地給每一小組提供了鐵片、回形針等十種典型的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達到了種類多、易比較的'要求。在下發材料前,先講清實驗的要求和注意點,避免出現實驗操作的錯誤與失敗;在彙報交流時,先要求學生把材料整理好,勿讓材料影響交流的有效性,使學生養成專心傾聽的科學學習習慣。最後,“磁鐵能隔着一些物體吸鐵”的實驗操作中,通過隔着木片能吸鐵,而隔着桌面(木製)不能吸鐵的比較,學生自己領悟出還跟材料的厚薄有關。

二、下放權利,學生主導

課堂的主人是學生,而教師則是輔助學生。我們一直強調“讓學生講,教師少説話”,因此這堂課大部分時間是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探究活動。學生猜測、學生實驗、學生彙報、學生質疑、學生再解答這5個環節緊緊相扣,自主完成對“磁鐵磁性”的認識。

學生在預測過程中,對“銅片”、“鋁片”是否能被磁鐵吸引有認知衝突,但我沒有直接做出評價,而是給出提示:用實驗判別預測是否正確。第一個實驗結束後,學生便有了新的認知,並無異議。此時,我並沒有打斷他們的活動,趁熱打鐵,對磁鐵的磁性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隔着物體是否還有磁性。提供實驗材料,學生自己動手,我頂多就在耳旁提點一二。最後,確認或者修正原先的想法,把實驗方法落實到位。

三、指向明確,關鍵提醒

我把話語權交給了學生,但三年級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又不強,因此活動的設計指向要清晰明瞭,而科學課最好的幫手就是“任務單”和“温馨提示”。所以我在這兩者設計下了不少功夫。

任務單的修改,從數量上看,由2張變成3張,最後又變回2張;從形式上看,由文字加表格、簡單勾選;從內容上看,文字由原來的統一字體到關鍵字加粗,再到改變字體大小。温馨提示的改變則主要在調控課堂有序性下功夫,包括實驗注意事項、課堂即時評價,甚至細化到每完成一個任務後的後續工作。

考慮到課堂時間的限制,任務單和温馨提示呈現的形式略微不同。學生為了完成活動,肯定需要讀取任務單上的信息來操作,所以不必擔心他們不會仔細閲讀,因此我沒有過多地去強調任務內容,直接將紙質單子交給學生自行閲讀。我比較側重温馨提示的給出。我以ppt的形式展示出來,並讓學生閲讀後指出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提醒其他同學的同時,也在提醒自己。

不足之處:

受課堂時間限制,自己把控能力也不成熟。有時太着急讓學生達到自己預想的結果,在學生彙報時並沒有放得太開,緊接學生回答給出答案。其實,學生獲得知識最好的方式是自己取得,而不是你強迫硬塞,我需要努力的是更加安心地放開。

磁鐵有磁性聽課心得體會 篇7

一、教學成功之處:

1、善用材料,調控課堂節奏。

材料在科學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整堂課我都很注重用材料來調控課堂節奏。如在材料的準備上我有意地給每一小組提供了鐵釘、回形針等十種典型的生活中常見的物體,既達到了種類多、易比較的要求,還準確了從一角到一元的新舊硬幣。又讓學生體會到科學其實就在身邊;在下發材料前,先講清實驗的要求和注意點,避免出現實驗操作的錯誤與失敗;在彙報交流時,先要求學生把材料整理好,勿讓材料影響交流的有效性,使學生養成專心傾聽的科學學習習慣。

2、自主探究,發現探究問題

由於學生平時都玩過磁鐵,對磁鐵都比較熟悉,特別是磁鐵能吸鐵一類物體的本領。只不過他們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現象,沒有向更深層次研究。所以在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後,我嘗試着引導學生在簡單瞭解了幾種常見磁鐵的形狀及名稱後,給每一小組提供了鐵釘、回形針等十種典型的實驗材料和一塊條形磁鐵,把寶貴的時間移到“動手玩磁鐵”中去,儘可能地提供玩的.時間和空間。

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堂的生硬”我知道這是在每一個實驗之後,語言的過渡還欠缺。

2、在檢驗硬幣實驗中,沒有做小結,哪些硬幣是鐵材料做的哪些不是鐵材料做的。會對學生造成疑惑。

雖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總會有瑕疵,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更好,讓我們的學生有更多的受益!

磁鐵有磁性聽課心得體會 篇8

優點:

一、強調材料的結構性與使用的高效性。在設計本課時,我注重強調材料的結構性與使用的高效性。把“磁鐵能吸引什麼物體”和“磁鐵能隔着物體吸鐵嗎”兩個驗證性的實驗,利用同一組材料進行研究。使課堂環節緊湊,科學材料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了材料的頻繁更換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

二、調整、組合實驗順序,清晰、緊湊進行探究。我把原教材中“探究得出磁鐵有磁性——識別鐵製品——探究得出磁鐵隔着一些物體也能吸鐵”的過程,調整為“探究得出磁鐵有磁性——探究得出磁鐵隔着一些物體也能吸鐵——運用概念1和2來識別鐵製品”的順序來進行教學。這樣做,不僅有利於材料的安排,更是因為生活中的物品組成的材料比較複雜,僅憑磁鐵能吸鐵的單一知識難以解釋鋼芯鍍銅的5角硬幣等現象。所以調整教學順序後,不僅學生思維的完整性和有序性得到訓練,也保證了科學概念和科學解釋的嚴密性。

三、注重習慣指導着眼素養的提高。整個課堂可以看到、聽到老師非常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認真傾聽”、“分工合作”、“仔細觀察”等等,對三年級學生而言,剛剛接觸科學課,這些良好學習習慣顯得多麼的重要,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對孩子的一生成長起至關重要作用。

四、教學語言豐富。教師的注重教學語言的.設計,使整個教學流程順暢,各環節過渡自然,使整個流程顯得順暢而富有節奏感。

缺點:

1、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老師只注重師生互動,而忽略了生生之間的互動。

2、教師一直要求學生要“認真傾聽”,而老師自身有沒有做到“認真傾聽”?在師生互動交流過程中,教師有沒有認真傾聽到學生的閃光發言,有沒有及時捕捉到學生的閃光點?

課堂中汲及到的知識,教師都要充分的瞭解和掌握,如“司南”經考證,歷史上並沒有真正的實物,如“磁懸浮列車”,目前技術還很不成熟,並沒有做到老師説的“快速安全”。

磁鐵有磁性聽課心得體會 篇9

磁鐵是同學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大多數同學玩過磁鐵,對磁鐵已經有一定的瞭解。“磁鐵有磁性”是本單元的第二課,激趣導入,交流“我知道的磁鐵”,從引導到“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的討論和觀察活動中,進而協助同學建立起對磁鐵有磁性這一最基本的性質的認識。然後通過交流在觀察中的發現和發生的問題,引發出後續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逐步加深和擴大同學對磁鐵的認識,並最終指向綜合運用。縱觀這堂課的教學,讓人有喜也有憂,為能更好地小懲大誡,現反思如下:

教學開始,我創設了“扮演小魔術”這樣一個情景:在一隻乒乓球內藏入幾根小鐵絲後重新粘合,並在手中放入磁鐵。當我將乒乓球放在手上時,乒乓球就牢牢地“粘”在了上面。當同學看到這裏時,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有的已在下面喊起來了。在科學探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問題和探究動機的形成。要形成問題和探究的動機就必需創設良好的情境來導入教學。情境導入是教學的開始,也是教學勝利的基礎與前提。小魔術是小朋友最喜歡看的一種節目,“乒乓球怎麼會粘在老師的手上”正是小魔術發生的效果。它激起了同學的濃厚興趣,順利地引出了本堂課的研究對象──磁鐵。

資料在科學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整堂課我都很注重用資料來調控課堂節奏。如在資料的準備上我準備了課本66頁上的鐵釘、回形針等十多種典型的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先讓同學預測其中的那些物品能被磁鐵所吸引,那些不能被磁鐵所吸引,然後再用試驗來進一步驗證小朋友們的預測是否準確。

由於同學平時都玩過磁鐵,對磁鐵都比較熟悉,特別是磁鐵能吸鐵一類物體的身手。只不過他們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一些外表現象,沒有向更深層次研究。由於是常態的科學教學,在教材處置上我還是不夠大膽,使同學動手探究的時間受到限制。但由於考慮到尊重教材活動的先後佈置,也不敢嘗試大環節教學。因此在瞭解磁鐵的形狀、生活中的應用和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以上幾個活動的教學花去了不少時間,沒有把大局部的時間放在重點局部,顯得重點活動沒有深入地展開。

磁鐵有磁性聽課心得體會 篇10

磁鐵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可以説是既熟悉又不熟悉。熟悉是因為它是同學們課餘的一種玩具。不熟悉是學生平時只是利用它玩,當然,玩的同時也有了一些認識,如:它能吸鐵釘、文具盒;如果把鐵釘放在桌子上,磁鐵放在桌子下,可以通過磁鐵來控制鐵釘。瞭解了這些後,我設計了本課時的教學。現在回頭想想,這節課好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

考慮到三年級的學生特別要注重培養學習興趣。我首先通過一個遊戲調動他們的好奇心,再拿出他們平時玩的磁鐵問他們想不想玩?如果你有一塊磁鐵你會怎樣玩?從而達到引導學生自己提出想探究的問題,即本課要體現的科學概念上,而且整節課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實驗”二字,由“遊戲”貫穿始終,讓學生能輕鬆、愉快地學習。

二、給學生充分的信任,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收集事實、整理事實,並用自己的話去描述事實。

1、收集事實。首先讓學生自己説用一塊磁鐵可以怎樣玩遊戲,並讓學生觀察提供的材料,尤其是幾種金屬,為後面的'整理作鋪墊。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或兩種玩法放手去玩,同時將遊戲結果記錄下來。

2、整理事實。同學們填寫完記錄單後,小組成員之間對收集到的事實進行整理。如第一種玩法後,學生們將被磁鐵吸引的物體和不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分開放,發現被磁鐵吸引的都是鐵質的,不能被磁鐵吸引的都不是鐵質的,得出磁鐵能吸引鐵質物體這一事實;而再第二種玩法結束後,學生通過將遊戲後磁鐵隔着物體吸引的物體進行整理,得出隔着一些薄的物體能吸鐵質的物體,而隔着厚的物體不能吸鐵的事實。

不足之處主要有兩點。一是對每個環節的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導致草草收場。二是對課堂的靈活處理不夠。如學生最初彙報想把物體放在水中,再用磁鐵吸時,應給予肯定,並允許他們也玩一玩;而當有一個小組發現隔着薄的物體能吸鐵隔着厚的物體不行時,我只是急於引出磁鐵隔着物體能吸鐵這一概念,而跳過了同學們的這一精彩發現,導致其他小組即使有其他的發現也沒機會説,如果當時我能給予充分的肯定並給予激勵性的評價,再追問其他小組有沒有別的發現,我想同學們的其他發現就會一一展示出來,同學們的發現會越來越多,同學們的思考也會越來越多,他們獨立探究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