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歷程》讀後感6篇

來源:文萃谷 3.04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美的歷程》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美的歷程》讀後感6篇

《美的歷程》讀後感1

我有幸讀到這本書,並得以在炎炎夏日靜下心來,以美之名遊走在歷史的罅隙間,流連忘返。

我從書中有了中式美學的初印象:拙而樸,簡而精,韌且潤。早期的陶土容器,青銅禮器,發揮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展現最原始樸素的信仰。詩三百是簡單上口的字句,精要展示了當時的生活圖景與追求。隋唐的佛像,以刀刻入山石中,卻展示出流暢的線條,塑造出慈悲温潤的眉目……一路走走停停,站在當下多元化的文化洪流時代,回望過去涓涓細流匯聚成海,終於覺得自己隱隱抓住了中式文化的脈絡與底藴。

美是她本身,也是觀察一個時代整體氣象的窗口。

美承擔了一個時期的認知程度。猙獰的青銅饕餮及"巫師"的存在,恰恰是認知水平較低的先民對自然的想象,並與治理羣落相銜接的產物,而到春秋戰國時期,儒學則把關注的點轉移到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人倫中,並生髮出以此為中心的禮樂制度,樂曲歌舞便有了端莊的"禮"的姿態。

美是有因果的,反映了政治,經濟,社會百態。魏晉時期政治環境的混亂卻解除了思想界的束縛,人們開始了迷茫的發問,不問那由虛無想象構成的神明,而是問自然宇宙,問自己的內心,終於出現了"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的悵惘心緒,流出一絲空靈之美,也成就了"顧日影而彈琴"的嵇中散,與友人在搖亂竹影中高唱"世故紛紜,棄之八戎",那狂狷不羈的名士們終於因其絕美的風骨,在我眼前越來越立體……大唐盛世,國泰民安,繁榮昌盛,肥美之態的盛行也有了緣由。宋時南遷完成,朝堂重文輕武,理學興盛,美也愈發婉約含蓄,"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空漠之歎便有了歷史的厚重感……美在一段時空的多種因素下孕育出來,又在這些因素之上給人以精神的慰藉。

美是無疆界的,我也窺得了她跋山涉水而來的歷程。時間座標來説,李澤厚老師展現了北魏前的佛像故事,印度本土佛教色彩濃重,多野蠻血腥,教人逆來順受,忍受世事不公的現實,而隨着李唐盛世的到來,觀念的開放生活的安穩,佛像故事趨於"極樂",也就更為本土化了,宋後佛像線條更為柔和,較唐時清瘦,融入了宋的氣質。地理座標來看,較遠的克孜爾石窟有着鮮明的.異域風格,伴着駝鈴聲聲進入敦煌、雲岡,佛像就親切許多,更亞洲的五官,斑斕的色調讓人移不開眼睛,進入伊洛之畔,龍門佛龕甚至生出天人合一的意味,為本土所用了……遍歷了這段時空,才能品到美的動態演變,和而不同。

當然,但看美本身,就十分讓人享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的中國山水畫就帶有中式牧歌的美感,從概括意境的追求,到多義性的風神之美,再到精緻明確的細節感,靜中有動,巍巍高山似有晴嵐流動翻湧,鳥獸被定格在畫上,卻好似下一秒就會發出婉轉鶯啼,或者撲出畫面……我國文字自帶了音韻美,《詩經》中賦比興,詩律詞格,明清小説更是朗朗上口,帶有坊間的市井氣息……

以美的名義,我感受到了美學的發展邏輯,她有繼承,又擁有時代的烙印,才成為"變異而多彩的巨川",她擁有相通的人性奧祕,為後人長久欣賞,"心理結構是濃縮了的人類歷史文明,藝術品則是打開了的時代魂靈的心理學",由此看來,美也是人類認識自己的鑰匙。

感謝這趟簡約的巡禮,讓我對美的過往產生哲思,又對美的未來充滿期待,更學會以美之名,品味萬物,在感性與理性中達到平衡,尋找真與善。

《美的歷程》讀後感2

本學期,我拜讀了李澤厚先生的作品《美的歷程》,書中他把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展現出來,從宏觀鳥瞰的角度對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學把握。帶領讀者對古典文藝進行了一次生動而深刻的巡禮。

《美的歷程》全書共十個章節,其內容從遠古的“龍飛鳳舞”,動物形象符號化為抽象幾何紋的積澱過程,到青銅器饕餮紋獰厲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補、建築藝術,到楚辭漢賦的浪漫主義,漢代的氣勢與古拙美,再到“人的覺醒”、“文的自覺”的魏晉南北朝,還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藝術,到宋元山水及詩詞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説和戲曲的興起。書中李澤厚先生帶領我們領略了中國書法“線的藝術”美,細細品味唐詩的丰神情韻少年才氣和宋詞的筋骨思理、思慮深沉,聆聽李白那飄逸而瑰麗的浪漫文學交響詩,深度解析杜詩顏字韓文中的“破舊”與“立新”,體味宋代藝術追求上的空靈、含蓄、平淡與自然之美……同時,讓讀者認識到中國美學的着眼點更多不是對象、實體,而是功能、關係與韻律。強調的更多是對立面之間的滲透與協調,而非對立面的排斥與衝突。

書中多次提到的“有意味的形式”讓我印象深刻。“有意味的形式”是貝爾提出的,他認為視覺藝術的根本在於他們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堅持從“美在客觀”來解釋美。在遠古陶器紋飾中由寫實到符號化成為抽象幾何紋樣,正是一個由內容到形式的積澱,是美作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過程。對於線條藝術,一般的圖案花紋的形式美常常是靜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有意味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動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現力的美。而中國書法藝術則是後者。李澤厚先生對中國書法藝術的闡釋,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書法“線的藝術”的美感。它不是線條整齊劃一均衡對稱的形式美,而是遠為多樣流動的自由美。行雲流水,骨力追風,有柔有剛,方圓適度。它的每一個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創造、有變革甚至有個性,並不作機械的重複和僵硬的`規範。同時,讓我對“有意味的形式”有了新的認識,它並不是客觀世界刻板、不動的,而是有生命的脈動在其中。正如宗白華《中國書法中美學思想》提到,“至其針垂韭筆致,橫直轉折,安排緊湊,又如三等角之配合,空間疏密之調和,竟能給一段文字以全篇之美觀。”書法這種“有意味的形式”也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書家情意結構所成,骨子裏透着一股靈氣。

書法到了唐代,強調“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隨其性慾,便以為姿”,將書法作為抒情達性的藝術手段。作為表情藝術的特性,並將這一點提到與詩歌並行、與自然同美的高度。如草書與狂草,像李白詩一樣無所拘束而皆中繩墨一樣,流走快速,迅疾駭人,把悲歡情感極為痛快淋漓地傾注在筆墨之間。而“美在客觀”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在書法中與主觀情感結合,將“線的藝術”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正所謂“情形而言,去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

“美是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偽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在李澤厚先生的筆下所經歷的一次“美的歷程”,讓我對中國古典文藝和各個時代特色有了一定的認識,在其中體味古蹟斑斑的美。不僅領略了書法藝術的靈動,也感受了建築的巨大空間感受漫遊,還有宋代瓷器藝術中講求細潔淨潤、色調單純、趣味高古,還有繪畫中的“氣韻生動”,形似與神似、寫實與詩意的矛盾與融合統一,以及明清文藝思潮中市民文藝背後的近代資本主義萌芽。

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説:“俱往矣。然而,美的歷程卻是指向未來的。”

《美的歷程》讀後感3

在這一段時間裏,我拜讀了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雖然這與我的專業學科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但是李澤厚先生在書中把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展現出來,從宏觀鳥瞰的角度對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學把握,帶領着我對古典文藝進行了一次生動而深刻的巡禮。

《美的歷程》這本書雖然不過十幾萬字,卻記錄了千年華夏民族的藝術發展。全書共分十章,其內容從遠古的"龍飛鳳舞",動物形象符號化為抽象幾何紋的積澱過程,到青銅器饕餮紋獰厲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補、建築藝術,到楚辭漢賦浪漫主義,漢代氣勢與古拙美,再到"人的覺醒"、"文的自覺"的魏晉南北朝,還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藝術,到宋元山水及詩詞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説和戲曲的興起。它並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於具體藝術作品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繫起來。它不單對現代流行作了迴應,還從哲學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從古至今的作了對比。讓人從哲學來認識美學,以美學來理解哲學,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於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與説明。它是對中國古典美提綱挈領式的概括介紹。

主要貫穿全書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李澤厚先生的這一思想是在克萊夫·貝爾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觀點上加以繼續發展和完善的。貝爾認為視覺藝術根本在於他們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堅持從"美在客觀"來解釋美。在遠古陶器紋飾中由寫實到符號化成為抽象幾何紋樣,正是一個由內容到形式的積澱,是美作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過程。對於線條藝術,一般圖案花紋的形式美常常是靜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有意味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動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現力的美。而中—

國書法藝術則是後者。李澤厚先生對中國書法藝術的闡釋,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書法"線的藝術"的美感。它不是線條整齊劃一均衡對稱的形式美,而是遠為多樣流動自由美。行雲流水,骨力追風,有柔有剛,方圓適度。它的每一個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創造、有變革甚至有個性,並不作機械的重複和僵硬的規範。同時,讓我對"有意味的形式"有了新的認識,它並不是客觀世界刻板、不動的,而是有生命的脈動在其中。書法這種"有意味的形式"也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書家情意結構所成,骨子裏透着一股靈氣。

書法到了唐代,強調"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隨其性慾,便以為姿",將書法作為抒情達性的藝術手段。作為表情藝術的特性,並將這一點提到與詩歌並行、與自然同美的高度。如草書與狂草,像李白詩一樣無所拘束而皆中繩墨一樣,流走快速,迅疾駭人,把悲歡情感極為痛快淋漓地傾注在筆墨之間。而"美在客觀"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在書法中與主觀情感結合,將"線的藝術"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正所謂"情形而言,去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

本書從歷史的源頭,緩緩講述中華民族對美的認識的演變。書中涉及哲學,史學,美學,還有文學,李澤厚先生把這些錯綜複雜的東西柔和在一起,以人文的關懷,以及獨特的敍述語言,侃侃而談,帶領經歷了一次美好的"美的歷程",美從來沒有這麼清楚而且具體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結語:以上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美的歷程讀後感參考範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美的歷程》讀後感4

試問,《美的歷程》,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馮友蘭説過“它是一部大書,是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是一部中國文學史,是一部中國哲學史,是一部中國史。”也有人問過:“這是一本專論?不是。這是一本通史?不是。這是一本散文?不是。這是一本札記?不是”。其實它可以什麼都是,而它又什麼都不是。很多人認為這是一本很難歸類的書,可以是一本思想書,也可以是一本美學書,因為它包含了很多哲學分析和美學介紹,也包含了很多文化研究的歷史文獻在內。而李澤厚本人卻認為“大部分的歷史論著把很活潑的文藝創作僵化成死板的東西,許多文學史與藝術史把文藝創作割碎了。我認為不管是藝術、文學還是美學,都離不開人的命運,也離不開歷史。”所以,它就是一場美的歷程而已。

再問,《美的歷程》,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美?

李澤厚説過“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謂的“有意義的形式”,正在於它是積澱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在《美的歷程》中,你會發現從遠古時代到明清時代都有着各種各樣別具一格的美。你看遠古時代的龍飛鳳舞、青銅時代的獰厲之美,到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漢的浪漫主義、魏晉的人文風度、佛陀的悲慘世界,再到盛唐的奪目燦爛、中唐的韻外之致,帶來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藝海洋。你會發現在整個歷程中,它不是如同傳統歷史書本般籠統介紹,而是從陶器、青銅器到鐵器,從詩詞、歌賦到文學,從雕塑、繪畫到建築,李澤厚先生把美與文學,美與歷史,美與哲學始終結合在一起,讓藝術的美感遜色於生活內容的欣賞,讓高雅的趣味讓路於世俗的真實。正如書中寫的“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與人性一樣,是人類歷史的傳大成果”。

終問,《美的歷程》,這是一次什麼樣的歷程?

在美的歷程中,李澤厚先生如同一位博學的嚮導,引進着我們進入了中國藝術的美的`巡禮之中,去細熙品味美的精髓。看過那些古色斑斕的青銅器、秀骨清像的北宋雕塑,閲過那些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美如仙境的宋元山水,通過那些美妙詩詞、歌賦舞曲、書畫雕塑、建築文獻,一步步地帶領着我們走進了文明中國的美的長河。時代的火花在河中沉澱,感染着人們的情感,使得人們流連不已。

聽那些遠古圖騰的神話故事,看那些饕餮獰厲的商周銅器,視那些巍峨壯麗的秦代建築,賞那些古拙渾厚的漢代畫像,在森嚴絕美的佛窟雕塑前,在霸氣連流的晉唐書法裏,在那氣韻誘人的宋元畫軸中;學《詩經》的賦比手法、屈原的浪漫主義,頌魏晉的神骨風度、唐宋的情趣意境,意明清的憤俗感傷,美更是經歷了浪漫世俗、傷感、批判現實三個階段,美的歷程如同血脈流尚下去……每一個不同的歷史歷程,美的演變都和其特定的歷史背景相結合,不同的時期帶來不同的美的形態,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美輪美奐的美的歷程。

在美的歷程中,淌過歷史的長河,你會發現不論時代如何變遷,美的形式如何變化,美的意義如何不同,在這些所有美的作品中展現的永遠是當時真實的生活,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也沒有任何的無病呻吟,這些美是歷史的沉澱,是內心的寫照,是那個時代人民的精神源泉。所有的這些創造之美,都需要真情投入,因為美始終來源於真實,來源於社會,來源於人民。

在美的歷程中,淌過歷史的長河,你會欣賞到這千百年來的人民的智慧和生命的深邃之美,享受到歷史長河中綿延不止的記憶之美,這些美始終引領着我們去觸摸生命的温度,追尋着美的足跡,在未來中尋找着美的歷程,正如李澤厚在書中結尾中寫的“俱往矣,然而,美的歷程卻是指向未來的”。

《美的歷程》讀後感5

如果你想讀一本能整體感知中國傳統美學精髓的書,或者你有一個想宏觀瞭解中國各個時代精神特質的真切願望,那麼《美的歷程》可以一讀,又不得不讀。

大約一本好書,你都能或是朦朧隱約,或是直接強烈,或者兩者兼有地感受到一股力量,這股力量不是別的,它只能是著者個體特有而迸發的天賦才華、“修為”的人生境界,“積澱”的生命質量,它在當時感動着你,而後給你無窮無盡的“意味”。同樣,《美的歷程》也會在上述的一些方面讓你“一唱三歎,流連忘返”:

“澄之不清,擾之不濁”--恢弘博大的氣勢。似乎並不是優美語言的一時傾倒,也不是特立思想的盲目吸引,而是其恢弘氣勢的首先折服。《美的歷程》一書洋洋灑灑十幾萬字,從史前文化一路輾轉明清近代,從圖騰歌舞、青銅陶器一路延展經史辭章、詩詞書畫,通過對中國各個歷史時代的文學、藝術、哲學、社會風貌、時代精神的俯觀鳥瞰、整體把握,以諸如“先秦理性精神”、“楚漢浪漫主義”、“魏晉風度”、“佛陀世容”……一些異常簡潔明快而又高度凝練的原創概念闡釋之、鋪陳之、思辨之,彰顯出作者寬闊的視野、深厚的積累,也正是這些,賦予了薄薄一冊《美的歷程》以恢弘博大的氣勢,他讓你在可能並不深刻理解的情況之下,已經欲罷不能,便只好開始這場匆匆的美學旅程。

“庭院深深深幾許”--敏鋭深邃的思想。固然恢弘博大的氣勢可以有如是的引人入勝之處,但是理論的空中樓閣、概念的空殼遊戲,恰也可以在此發生,因此氣勢也必須要有實際內容的強大支撐,方才牢靠而不漂浮。《美的歷程》通過對浩若煙海的有關藝術、文學、歷史的材料的點檢篩選、整理匯合,準確深邃地提煉出各個時代特有的美學主題、精神特質,如“楚漢浪漫主義”,即是對楚地區、漢時代(楚漢文化)文學藝術特質的敏鋭把握、獨到概括,唐朝如是,宋元如是,明清亦如是。它透過時代紛繁蕪雜的表象、琳琅滿目的.呈現,為你提取出著者理解之下的獨特的精神實質、美學實題,讓你不知不覺中走到了過往時代的“庭院深處”。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珠玉圓潤的語言。如果説氣勢激發人的思考願望,思想引起人的精神共鳴,那麼語言則常常調動人的感官行動。讀《美的歷程》,大約你是禁不住要讀,要寫,要背的,你無法阻擋住那一股從心中汩汩而出的要跟隨而不肯離去的念頭,而這足以説明他的語言魅力。不是詩而勝似詩的語言,在這裏你可以清晰看到,上下對仗、前後呼應、鋪排列錦、博引旁徵……如珠玉般圓潤,似流水般勾連,沒有刻意追求的刻板生硬,也沒有辭不達意的佶屈聱牙,更不感掉書袋似的酸腐不堪,語言在這裏達到了它能發揮的絕佳作用。

當然,以上只是我的讀後感受及真切推介,至於對書中內容的理論研究、學術感受在此無法一一言明,也各家各派對此已有相當的成果,我並不想重複、摘抄,重做“她人嫁衣”。

《美的歷程》作為中國美學史的完美斷想,本身已成為一件不朽的藝術品,一座極難超越的頂峯,一種“李氏美學”特有的“美”。然而,其意義遠遠不止於此,我們更關注的是,如何首先在理論上建設一種飽含美學精神、性格的新道德--“審美性道德”:如何重新發掘已為本書所發現和尚在傳統中所深藏的美學精神、心理結構,創造性轉化西方、印度文明的正面、積極因素,並其中最主要是道德吸收、轉化,與當下時代“輕淺浮躁”的現實精神相照顧、相調節,注入到“審美性道德”的建構事業中去,以期能夠對焦慮不安、荒誕無聊的“後現代生活”以解毒、救贖,建立起閃耀着生命感性光輝、積澱着歷史理性價值的“情本體”,賦予“時代個體和人類整體”的道德以活潑有力、“初晴”般的美學性格。這是《美的歷程》也即“李氏美學”其後的待完成的意義,也是我以及後來的我們或許能夠去做的事情。

寥寥幾句,遠不足觀。後時努力,誠堪期待。

《美的歷程》讀後感6

《美的歷程》,在我第一次拿到這本書時,單從書名來看,我並不知道作者要寫的是何物的美,其美之處又在哪裏,歷程又指什麼。所以,我首先要從題目開始。“美”在本書中指的是中國古典文藝的美;“歷程”則是指從原始社會到明清這段跌宕起伏的歷史長河。由此,本書的內容也就凸顯出來了。即詮釋各歷史時期的古典文藝的獨特之美以及美的發展歷程。

本書有三處可圈可點。

第一:內容  

本書按照歷史發展來寫美的歷程,可以清晰地看到隨着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中國古典文藝的美學風格不斷變化發展,人們的審美情趣亦在不斷變化。不同朝代的同一種藝術給人以截然不同的美。以魏、唐、宋的雕塑為例,魏以理想勝,宋以現實勝,唐以二者結合勝。即使同一朝代,其美學風格也迥然不同。以唐的書法為例,初唐的書法輕盈華美、婀娜多姿,或娟蟬春媚、雲霧輕籠,或高謝風塵、精神灑落;而盛唐則流行流走快速、連字連筆、一派飛動、“迅疾駭人”。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卻在同一朝代中誕生併發光發亮。

第二:結構 

本書的結構十分緊湊。上一章節的內容在下一章節也會出現,甚至有的章節內容貫穿於整本書,如本書中提到的“有意味的形式”。正是這種前後貫穿,前後緊密聯繫,你會驚奇地發現兩個不同領域的古典文藝竟有異曲同工之妙,有相似的美學風格,從而感受到中國古典文藝是一個整體,各領域冥冥中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第三:寫法  

關於寫法,我要提及其寫作特色和語言特色。寫作特色表現在整本書舉了相當多的例子,例子雖多,然都是典型之例。在這些例子中有耳熟能詳的人物,也有聞所未聞的人物。對於耳熟能詳的人物,也許你會看到他的另一面。如蘇軾,你在品味其豪氣沖天的詩句時,可曾想到他脆弱的一面。而對於聞所未聞的人物,你也可以通過這本書瞭解一下。另一個特色就是比較,本書多處地方有比較。有同一朝代的比較,不同朝代的比較,不同領域的比較……能讓你對中國古典文藝之美有個整體感受。語言特色表現在書中大量的詩、詞、古文以及作者似詩一般的語言,也許你無法完全看懂,但亦能從中感受到古人作品中的古典之美,世上獨一無二的古典之美。

讀了這本書後,我個人認為中國古典藝術之美來源於線條的美。其中最璀璨的兩顆明珠當屬書法與圖畫。文字是由線條組成的,從最早的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大篆、狂草、行書直至今日的簡體漢字,這就是漢字的美的歷程,各種文字由各具特色的線條組成,給人以各具特色的感覺。或瀟灑飄逸,或中規中矩……文字組成詩、詞、曲、文,創造了另一大美。(歸其根本,也可説是線條美)無論是以蘇軾為代表的豪放派,還是以柳永為代表的婉約派,都是詞的`兩座大山;無論是李白的狂放不羈,還是杜甫的講求形式,都是盛唐之音;無論是以《離sao》為代表的浪漫主義色彩,還是以《秦風》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色彩,都是文學作品的兩大源頭。圖畫,從最早的陶紋到之後的山水畫,水墨畫再到今日的素描,油畫等等,這就是圖畫的美的歷程,而這些圖畫正是由或粗或細、或鮮豔或暗淡、或曲或直的線條所組合而成的,展現給世人美的感受。不僅這些,還有雕塑、音樂、舞蹈等等藝術之美歸其本質都是線條美。所以,美的歷程是線條美的歷程。線條的運用從原始社會至今日仍未完成,它將指向未來。線條的美是無限可能的。可以説,中國古典藝術之美始終是線條的貫穿,過去是如此,現在是如此,未來還將如此。正如作者所説:“美的歷程是指向未來的。” 

讀完這本書,受益匪淺,它會讓你感受到美學的魅力。何為美?不僅僅是外表美,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內在美,本質美。馮友蘭稱:“這本書是部大書,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一部中國文學史,一部中國哲學史,一部中國文化史”。值得我們慢慢閲讀,細細咀嚼,品味其中的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