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人文科學講座心得體會

來源:文萃谷 1.47W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學人文科學講座心得體會,歡迎閲讀與收藏。

大學人文科學講座心得體會

  大學人文科學講座心得體會1

從剛進入大學到而今大學四年生活即將結束。此間聽了很多場的講座,現在就聽過的人文與科技講座談談自己心得。

科學和人文從來都是兩個性質不同而又相互聯繫着的領域,它們代表着人類探索研究自然的兩個方面的成就,同時也代表着人類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精神狀態。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也可以説是一種主體精神。其核心就是把人作為評判一切的標準,作為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的總稱。科學精神就是指由科學性質所決定並貫穿於科學活動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是體現在科學知識中的思想或理念。實事求是,是科學精神的核心;開拓進取,是科學精神的活力。科學精神要求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的態度看待問題、評價問題而不借用非科學或者偽科學的手段去解釋和看待。

人文精神也可以説是藝術精神,亦即詩意的精神。這種精神以想象為其主要特點。它並不是要真實的反映現實,而是在脱離現實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的意識活動。人文精神追求人的多元化發展,主張每個人都應當是有個性的,在此意義上常常發展為個人主義。多元精神堅持價值和意義的多樣性,反對統一化、普遍化的要求。人文精神有追求永恆價值的傾向。人文精神有超出目前的狀況、不計較當前的得失,尤其是物質利益得失而為信仰、目標或價值而獻身的傾向,具有非理性的特點。科學精神,是一種實證精神,是屬於理性思維的範疇。理性的本質就是符合邏輯和規律,就是要有可控制性,就是要按部就班地進行活動,而科學最嚴格地體現了這一點。科學必須成體系,必須具有嚴格的邏輯自恰性,必須精確等等,這些都是理性特徵的體現。

在進行高等教育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對科學應該保持怎樣的態度,結合人文教育深化科學精神培養,努力培養學生學以致用,並在未來的工作中創造出有價值的新概念、新體系、新方法。學生科學觀的建立是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科書是現代教育中最有效的學習工具,它是經編排而成的知識體系。只要從頭到尾接受它的灌輸,循序漸進,就可以全面而完整地掌握這個學科。但是,人們在把握以先輩們的智慧薈萃成的知識體系的同時,常常忘記了它的反面:因為省略了這個學科漫長的發展過程,把人們在生生不息的探索過程中的不同思路、不同表達方式、還有不完善或錯誤統統去掉了,留下來的雖然是目前為止這個領域裏最正確的知識,但它的生命卻凝固了。人們通過教科書掌握知識、應付考試,用它解決具體問題,但人們也被它禁錮了思想,把它當成真理的標準,難以發現它所有的缺陷,就導致難以永遠走出它的思維框架。專業人士樂於重複有限的科學事實,而缺乏有想象力的大膽假設和艱辛論證,從而導致沒有創造性的科學追求。有些中國學生去美國後,發現自己掌握的知識遠比那裏的同齡人多,就因為教科書灌輸式的學習模式。但是,他們缺少獨立思考的體驗,沒有無數試錯性的遊戲,沒有個人化的即興探索,獨立工作、探索創新的能力遠不及別人。

所以,我們教師在進行教育時,要培養學生建立起正確的科學觀。我們要培養學生反對知識迷信、科學崇拜、科學主義、教科書主義,建立為求知而求知,為科學而科學的精神,培養學生對科學對理論敢懷疑、敢探索、敢想象的態度,而不是對科學頂禮膜拜,奉之為遵守客觀規律的迷信。要克服教科書教育的缺陷,一方面要從課程教學本身着手,課程設置應當適當社會需求;上課應當有更多的對話,更多的思考;多一些學科歷史,多一些前沿領域的最新進展,多一些問題,包括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從課程之外着手,學校不僅是上課的地方,還是自修、研究、對話、交流、遊戲、實踐的園地。

教育不僅是文化的傳承、擴散和推廣,也是文化的創造和再生。科學精神立足於特定的哲學、信念,並依託廣泛的文學、藝術修養,專業研究不是科學探索的全部內容。科學創造力的源泉在於廣泛的文化修養,其中主要是人文修養,而不是單純的科學知識本身。任何學科,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都是通向自由的階梯。一切思想在它最終的狀態下是一致的,共通的。科學的每一重大發展都與非科學的滋養有關。哲學構成各種文化形式、各門學科內在的思想基石。

總之,在高等教育中,倡導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是戰勝“科學迷信”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必然選擇。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體,教師更要重視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必須明確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所以,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科學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倡導科學精神、道德素質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大學人文科學講座心得體會2

大學四年,聽過的講座有很多,各方面的都有,例如暢談藝術,簡單示範高科技軟件,再如常用軟件等等使用。

講座,原本就是一種由主講人向學員傳授某方面的知識、技巧,或改善某種能力、心態的一種公開半公開的學習形式。是一種屬於課堂以外的拓展知識面的互動方式學習。

人文科技講座,在大學,主要針對的講座大致可以分為五類:名人類、文化類、學術類、熱點類、論壇類。

名人類,主要是一些名人名家的講座。文化類主要是大學內學術自由、討論開放、各種思想相互碰撞而引來的一系列名譽教授等。學術類的主要是由一個院系或者研究機構主辦邀請某領域的專家前來圍繞這一領域問題進行講解。至於熱點和論壇類一般都是對於當前熱點問題進行分析等等。

而我們學校的,主要的還是以文化和學術類比較多。例如在大一的時候,學校專門請了一個日本漆畫大師前來講的漆畫藝術,儘管但是我們對於漆畫還是懵懵懂懂,並不是很清楚,但是經過一堂課程之後,對於漆畫這個領域方面,多少就有了一些瞭解。

漆畫之美,美在朦朧,美在神祕。

漆畫之美,在於它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和多樣化的技法以及廣闊的包容性。例如:描漆似工筆之美;畫漆似重彩之美;刻漆似版畫之美;堆漆似浮雕之美;刮漆似油畫之美;潑漆似水彩畫之美。

總之一句話,漆畫工藝製品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沉澱的一種傳統手工藝製作的精品,乃是中國傳統藝術。

不過讓人歎息的是,如同日本漆畫大師所説的。漆畫,原本是我國的傳統工業,可是隨着時代的變遷,傳入了日本,繼而日本更加的注重,而中國卻漸漸的將一些傳統手藝完全丟失,倒是到了現在,我們中國人,竟然還要去日本學習當年他們從我們學過去的手藝,這不得不説是我們中國藝術的一種悲哀,可悲可歎。

也許當時聽這些介紹的`時候,我對漆畫這個領域可謂是聽都沒有聽過,但是講述這些歷史的時候,讓我聽得心中都在感歎,甚至在血液中憤怒。於是乎,歎息的同時深深的激發了我對漆畫領域的好奇心。

科技是在不斷的發展,我們的社會在不斷的進步,故而讓學生建立起科學觀,是作為一個高等教育的最終目的,讓學生明白一個個神奇的領域,於是體現出人文科技講座的獨特魅力。

聽過是對於PPT演示文稿軟件的講解,讓我認識到了,原來這個軟件還可以這麼運用,讓我真實的看到了技術含量的一面,擴張了自己的知識面。

曾經的我以為,PPT掩飾文稿,插入圖片,插入文字等等就已經足矣。但是這堂課,讓我深刻的認識到了,PPT也能用來做動畫,也能用來做藍天、白雲,也能做一些簡單的可愛小人物。

這麼一個人人都會的辦公軟件,若是尋常不注意,甚至用一輩子,都不會知道,原來這個軟件竟然還能如同專門的設計軟件一般的運用,絲毫不遜色。

歷史總是在時間中不斷更新,歷史的塵埃劃過,淹沒了我國曆史文化的無數經典,紅塵滾滾,歷史如潮。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記得聽過一堂生動的歷史文化課,主要是講我國曆史上一些書籍小説,例如《紅樓夢》、《三國演義》等等名著,而其中着重講解的就是《三國演義》這本書。

三國,乃是一個亂世之時代。

所謂亂世出英雄,於是在這個亂世之中,造就了一大批的英雄人物。有愛哭而的三分天下,猛將如雲的劉備;有陰險狡詐而不做作,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梟雄曹操;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諸葛亮,忠心耿耿不惜七進七出救主的常山趙子龍。

從一個簡單的講座之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其實劉備的哭,是一種策略,是一種境界,遠非常人的境界;而為世人所唾罵的曹操,卻是敢作敢當,不做作的“真英雄”,儘管由於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給人加了一個“天下人”,使得意境大變,但是這一還原,使得我對於曹操的為人,十分的敬佩。

在這裏,我瞭解到諸葛並不是那麼的神乎其神,而趙子龍也並非神勇無敵。在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後面,都是藏着一個個的“感人”故事。

人文講座,開拓的是學生們的視野,增長的是學生們的創新思維,使得原本紮根於文化修養和現代科學教育的學生,接受認知另一個神奇甚至是魔幻領域的知識體系。

原本這個領域的認知,教科書是現代教育中最有效的學習工具,它是經編排而成的知識體系。只要從頭到尾接受它的灌輸,循序漸進,就可以全面而完整地掌握這個學科。

但是,人們在把握以先輩們的智慧薈萃成的知識體系的同時,常常忘記了它的反面:因為省略了這個學科漫長的發展過程,把人們在生生不息的探索過程中的不同思路、不同表達方式、還有不完善或錯誤統統去掉了,留下來的雖然是目前為止這個領域裏最正確的知識,但它的生命卻凝固了。

於是,造就了一大批思想凝固,而不懂得創新,就會搬用前人的東西的學生,在這個時候,學生們通過教科書掌握知識、應付考試,用它解決具體問題,久而久之,就把它當成真理的標準,難以發現它所有的缺陷,就導致難以永遠走出它的思維框架。

而人文講座,可以説是從某個方面,側身的打開這個框架,讓我們懂得了更多的思考,多瞭解到一些前沿領域的知識,從而進行研究、對話、交流,漸漸的打開這個框架。讓我們知道,課堂學到的東西,還是遠遠不足以讓我們立足於這個社會,想要好好的立足於社會,還需多多學習,開拓視野,增長見聞。

人文者,人之文化;科技者,創新之思維。人文科技講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