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課心得體會15篇

來源:文萃谷 1.66W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課心得體會,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觀課心得體會15篇

觀課心得體會1

成功路上最怕的就是“用心”兩個字。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用心做事,才能做到創新。11月4日,新崗教師在教研室老師的組織下,就何捷老師的《草船借箭》,虞大明老師的《女媧補天》,以及竇桂梅老師的《書戴嵩畫牛》這三節課展開了研討,下面我先談談我對這三節課的認識。

《草船借箭》《女媧補天》《書戴嵩畫牛》這三節課讓我領略到了名師的風采,名師的課堂課課經典,句句名言,立意深遠,形式不拘一格。翻轉課堂,收放自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這些精彩的演繹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靈。

其中何捷老師的《草船借箭》精彩至極。語言幽默簡練,畫風犀利,感情激揚。背景和音樂以及課堂氛圍都引人入勝。整堂課彷彿給我們勾勒出了一幅盛大的三國圖。

《草船借箭》整節課以“品味故事內容,感受人物形象,體驗閲讀樂趣”為教學目標。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在教學過程中,將課堂交給學生。其中在分析“諸葛亮”這一形象時,何老師讓孩子們瞬間變成了一路縱隊,拿着自己的報告單,開始了話題的爭鳴。並設置懸念,課堂氛圍層層深入。既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又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尤其是在“單約魯肅之謎”這一部分。更是深層的調動了學生的思維。

整堂課,學生在不斷思考中獲得收穫。何捷透過一篇文章來解析一本書,而又從整本書的內容關聯立足於一課,以文本為基點鏈接名著,讓閲讀豐富起來,讓閲讀課成為學生閲讀路上的驛站,或許又是另一個起點。

虞大明老師的《女媧補天》,一節課看似平淡,卻耐人尋味。讓學生自己提問題,並啟發學生髮散思維。整堂課課很接地氣,很實用。對於四年級的學生而言,既學習了基本內容,又掌握了重點方法。同時還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這節課對我們的教學不失為一種借鑑。

竇桂梅老師的《書戴嵩畫牛》一節課關注了學科特點,年級特點以及學生特點。這節課中,先讓學生認識“題跋”以及題跋的主要特點——筆簡而意足。接着以小組互助學習文言文。以讀準,讀通,讀懂為目標。然後小組互助自查文言文,以聽寫,句讀,背誦為任務。創造性的反覆體會理解“耕當問奴,織當問婢”。“創作題跋”,看似很艱難的一個環節,卻被竇老師和學生完成得遊刃有餘,演繹的別樣精彩。整堂課設計精妙,將話筒交給學生,結合清華附小讓學生站在課堂正中央的理念,以小組合作的新形式,讓我們看到了竇老師在這節語文課上如何為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而做的努力,可謂歎為觀止,蕩氣迴腸。

三位老師的課堂朝向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努力對學生進行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的訓練。讓我們真正看到了兒童站在課堂的正中央,讓學生真正的站立起來。

研討會上,老師們的表現讓我感慨,個個熱情高漲,討論氛圍濃厚,無論是從三位名師的講解內容,還是從課堂氛圍,教學方法,學生髮展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獨有的見解與分析,甚至向名師課堂提出質問。這對於新教師而言是一次質的進步。兩三年的時間,一些新教師已經初露頭角,才華和實幹精神已經讓人心生敬佩。不同的平台,不同的進步。我有什麼理由不督促自己進步呢?星光不問趕路人,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教書育人之路漫漫無期。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不斷開拓進取,腳踏實地,以一名優秀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深入調查,研究總結,把握特點,形成新的工作思路,用自己的熱情,良好的師德,進取的心態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觀課心得體會2

1.有效觀課議課心得體會

學習了陳老師的《有效觀課議課》,我對觀課議課有了新的認識:

拿到書就以為觀課議課就是聽課評課,其實,觀課議課與聽課評課是不同的。觀課議課,它主張充分發揮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改進的功能,以發展性的取向做課,而不是以展示性的取向獻課,主張直面教學過程中的問題,不讓老師背有被批判得一無是處的包袱。每一位老師或許都曾有課堂教學失敗的經歷,甚至還有被評判得體無完膚的經歷,其實,作為評課教師,第一要做的就是呵護授課教師的自尊心,每一堂課都不會是完全失敗或者完全成功,每一堂課都有授課教師的心血,那就有可取之處。我們教研的目的是,針對問題提出改進的方法,而不是將某些人一棍子打死,再沒有教學的勇氣和熱情。對於其中的失誤,我們要委婉地説出來。而對一些我們公認的“好課”,我們教研的目的也不是探討“好在哪裏”,而是探討“為什麼這樣設計就好”。

我認為觀課議課的首要前提是仔細觀察課堂教學情況,收集課堂教學信息,“坐在學生身邊”觀察學習效果,這樣在議課中才能根據問題討論解決的方法。觀課時,不僅僅要用眼睛看,還要用心靈感悟和體驗,用頭腦思考和判斷;“觀”對觀課的老師來説只是形式,而實質是要走向深刻的思考的。

如今,我們是否真正做到正確的觀課議課呢?

2.有效觀課議課心得體會

感悟之一:以人為本的理念在觀課議課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陳大偉強調要加強與師生的溝通,瞭解學生為什麼這麼做,瞭解教師這樣教,沒有了解情況前不隨便下結論。

感悟之二:觀課議課是促進教師思想、實現專業成長的捷徑。

陳老師在聚焦課堂教學中,走出了一條適合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觀課議課的模式。並用“以學論教”指導我們的思想,“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和狀態作為觀課議課的焦點,以學的狀態討論教的狀態。通過學生的學來映射和觀察教師的教。”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以生為本”、“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等先進的`理念。

感悟之三:觀課議課是教師改善生活,提升生命質量的過程。

課堂教學是教師生命流淌的過程。作為教師,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的生活的最基本的構成部分,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感受、態度和專業水平的發展、生命價值的體現。因此課堂教學對他們而言,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它同時也是自己生命價值和自身發展的體現。

課堂教學是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幸福的教師能影響和促進學生幸福的校園和課堂生活。因此我們不能不小心謹慎,不能不奮力成長和改變。研究課堂,改進課堂就是我們教師的一種責任。

3.有效觀課議課心得體會

繼續學習的目的就是通過研究和改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從教二十餘載,經歷較多。很多次培訓都是流於形式,對老師的幫助不大。8月28日聽取了進修學校王長麗主任的學術報告後,我對觀課議課有了新的認識:

聽課評課不要再流於形式了,不要再“為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只聽不評”、“你好我好”了。這樣的教研有什麼意思呢?這樣,還不如自己有問題到電腦上查一查來得快。”可是,當面臨真正意義上的聽課評課的時候,比如評課分等級、評課找問題,我又覺得教學壓力實在太大了,沒有了安定感,更沒有了自豪感。以前總覺得當老師是有成就感的、是自豪的,可是現在,越來越覺得老師難當,特別是課堂教學,越來越不知道該怎麼教了,一旦遇到講課出現問題,被領導批評指責,那心情更是糟糕,情緒很消極,自信心都沒有了。和同事們聊一聊,大家都有同樣的感受。不可否認,教育的發展對教師來説是個永久的壓力,也不可能消除,所以,在這樣的壓力下,教師的生活、工作負擔明顯加重,身心疲憊的教師們很少有靜下心來專攻改進教學方式方法的行為。那麼,如何減輕壓力,讓教師們願意研究教學呢?陳老師提出了“觀課議課”的方法。

觀課議課與聽課評課不同,它主張充分發揮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改進的功能,以發展性的取向做課,而不是以展示性的取向獻課,主張直面教學過程中的問題,不讓老師背有被批判得一無是處的包袱。每一位老師或許都曾有課堂教學失敗的經歷,甚至還有被評判得體無完膚的經歷,其實,作為評課教師,第一要做的就是呵護授課教師的自尊心,每一堂課都不會是完全失敗或者完全成功,每一堂課都有授課教師的心血,那就有可取之處。我們教研的目的是,針對問題提出改進的方法,而不是將某些人一棍子打死,再沒有教學的勇氣和熱情。對於其中的失誤,我們要委婉地説出來。而對一些我們公認的“好課”,我們教研的目的也不是探討“好在哪裏”,而是探討“為什麼這樣設計就好”。

觀課議課的教研活動就是研討課堂事實和現象,不針對授課教師,只針對課堂,探討原因,研究發展變化的可能性和實現條件。從這一點來看,就大大降低了評課評人的的利害關係,從而減輕教師的壓力。我們都希望教師們能走向幸福教育,少一些彼此傷害和打擊,大家能夠共同觀察、收集、探討、研究和改進教學,這才是幸福而有效的教研。我認為觀課議課的首要前提是仔細觀察課堂教學情況,收集課堂教學信息,“坐在學生身邊”觀察學習效果,這樣在議課中才能根據問題討論解決的方法。觀課時,不僅僅要用眼睛看,還要用心靈感悟和體驗,用頭腦思考和判斷;“觀”對觀課的老師來説只是形式,而實質是要走向深刻的思考的。

總之,觀課議課的教研活動需要改進和學習,在新的理論和方法指導下,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

4.有效觀課議課心得體會

前段時間,有幸在璩xx工作室線上學習中接觸了各位大家,他們為埋頭於教學一線,受制於成績、制卷、開會、交表、評比各項事務中的我,推開了一扇扇的大門。詩歌教學內容的設計、校本研訓的專業指導、信息時代背景下的教師專業發展、論文寫作……內容豐富,專業性強,令我受益匪淺。聽了他們的講座,只覺自己如井底之蛙,教書近20年,專業學習意識不強,很多時候憑經驗做事,缺乏理論支持,不科學不高效,應當思變。

整個學習過程當中,我對成都大學陳教授講授的“觀課議課的相關問題與策略”感受最為深刻。實際工作中,作為教研組長,我最怕的事情就是評課,可偏偏這樣的場合又特別多。理論上來説,作為語文老師,公眾場合説兩句話不是難事,可為什麼最怕這樣的説話呢?暗自思忖,有三個方面。

一是怕自己評得不對。每一堂公開課來到我眼前,其實授課老師都做了精心的準備,甚至有些時候是團隊在背後共同打磨,比起他們的精心探究,匆匆上陣聽課的我,恐怕還沒他們事先收集的資料多,瞭解的背景多,看過的課例多,就憑個人經驗,怎麼能夠一定看出問題呢?個人的看法難道不會以偏概全嗎?對於這一節課,無實踐的假想一定會是最適用的嗎?理論或者經驗只能指導實踐,而不能代替實踐。更何況參與這節課的教師個人風格、學情狀況等各種因素都不能夠獲得足夠公允的信息,於這堂課而言,置身事外的聽課者個人角度的評價是否妥當?

二是怕自己説得不中聽。評課,以往都是大家圍着授課老師七嘴八舌,授課的老師便頻頻點頭。這種感覺不是很好。上課的老師三五次的磨課最為辛苦,課上得不錯(怎麼界定?)固然是好;但如果發揮失誤,或者確實出了問題呢?實話實説會讓人尷尬。很多時候評課,為了不挫傷老師的積極性,我都會斟酌一下自己的用詞,所有聽課的老師估計也是一樣的心理。於是就出現了陳大偉教授所説:先説優點一二三,再説不足一點點,而且不足還要往那些無關痛癢的方面去説。總之,結果就是,大家都完成了任務,長舒一口氣,但收穫甚微。

三是怕自己評得不高端。一直以來我都認為,一次聽評課,實則是兩次學習的機會:授課教師給一次觀摩學習的機會,評課專家給一次研修提升的機會。所以評課專業精當,更有助於青年教師成長。我本人也是在多次大咖的評課中獲得了一些心得體會,用之於課堂,頗有感悟。多年以後被代入“專家”的角色,卻只覺修為不夠。想要很誠懇地表達自己的看法,給年輕教師一些幫助,奈何眼界有限,愧矣!

聽了陳教授的課,我有頓悟之感。從源頭上,我就應該改變:這不叫聽課評課,而應該是觀課議課。聽課用耳朵,觀課則是調動各感官,除了教師的授課內容及策略,還有學生的聽説讀寫反應,還有整個課堂狀態。另,評課是自上而下的審視,議課則是共同參與的研討。觀課者亦是當事人,他和授課老師一樣,在有計劃有目的的觀課議課活動中擔任必不可少的一份子。思想上一轉變,問題便迎刃而解。既是團隊探究,直言無妨,意見相悖無妨,課不成功亦無妨,思維只有碰撞才能產生火花,事物只有處於矛盾中才能發展變化。探討更好的教法學法,成功固然可喜,失誤同樣富有價值。

除此之外,陳教授還特別指出,缺乏課前溝通協商是傳統聽評課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的確如此,接到通知去聽課,授課內容課堂上才知曉,40分鐘聽下來立馬評課,聽什麼?評什麼?聽的評的恐怕都只是一個大概的印象。每次聽評課都是這樣的程序,聽課目的不明確,評課重點不集中,大家的對話失去共同的基礎,研修效果大打折扣。為了改變現狀,陳教授特別指出,課前要確定議課主題,確定議課團隊人選,分解議課主題觀察與研究的方向,還要根據各自方向挖掘經驗,收集信息。換言之,要讓散漫的聽評課變成有主題的課堂教學研究活動。

“主題”是我在陳教授講座中聽到最多的詞。這個詞讓我意識到,教學教研,是要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每做一個活動都力求探討或解決一個問題,只有這樣逐步推進,一點一滴的積累,才能通達千里。陳教授説,觀課議課提倡以發展性取向“獻課”。我想,着眼於發展,就要有一個方向的指引,“主題”就是我們前行的方向。什麼是主題?陳教授指明瞭兩處來源:一是問題,教學當中遇到的問題。二是教師在教學中有超越有創新的地方。即這堂課,我們嘗試用某種方式解決教學活動中的困惑或問題,大家都來看一看,説一説,這麼做可以嗎?或者這堂課,大家來看一看,我的創新之處是否有價值?確定好主題,再圍繞主題,思考討論,反覆嘗試,有的放矢地解決教學問題,當然事半功倍。

學習之後,很想要把這樣的理念帶到工作中。剛好,有一個青年教師同課異構的活動,有幸作為評委之一參與。這堂課來自七年級下冊綜合性活動“我的語文生活”。因通知倉促,沒有時間組建議課團隊,便自行閲讀教材教參,在網上查找相關課例資料,最終給自己確立了觀課議課的主題——如何合理設置任務情境,並據此細分觀察方向: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任務情境設置,學生參與的熱情度和表現力的區別。為此,我製作了簡易的表格,想要嘗試一下該種方式的觀課議課。

活動結束,回顧這兩堂課。老師功底都不錯,信息技術運用純熟,也依次完成了教材規定內容,作為活動課課型,有學生的成果展示,有教師的要點歸納,但在新的觀課議課理念下,通過實時記錄,我能很明顯地感覺到課堂學生表現力的高下除了班級的差異外,還深受教師創設情境的影響,動畫指引、生活實景、虛擬故事、時事背景……各種情境細細比對,讓人覺得這裏很有研討的價值。

走在求知的路上,也許所思所行還很不成熟,但我願意勤勉奮進,實幹篤行,永遠做一個樸實沉毅的教育追夢人。

觀課心得體會3

10月14日在元培中學舉行了國中數學概念課教學的聽課評課活動。我有幸參加,聽了吳佩芳老師的一節幾何概念課《3、1圓(2)》,收益匪淺。整整40分鐘的課,<吳佩芳>老師一直面帶微笑,肢體語言豐富,有親和力,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民主、和諧、自然的學習氛圍。態度熱情,熱愛學生,師生情感交融。語言準確簡練,語速適中,娓娓道來,無論是從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材中重點的處理、難點的突破,還是教法、學法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手段的利用,都可以看出吳佩芳<>老師有着非常紮實的基本功,素質高,駕馭教材的能力較強。教師的教學目標十分明確,教學思路清晰,從一個殘缺的圓如何補全引出圓確定的兩要素,既達到複習前一節內容的目的,又引出本節課的探究課題,然後由一組探究題的解決得到“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個點確定一個圓”及三角形的外接圓、外心等相關概念,進而探究外心性質,最後迴歸引例:一個殘缺的圓如何補全,請學生利用本節課所學知識解決該問題,體現了數學來源於實際,又應用於實際的本質,最後丁字尺的應用,更是起到了與下一節垂徑定理相呼應的作用,課堂內容環環相扣,教法靈活多樣,有個別提問、學生板演、一位學生口述,一位學生黑板上畫圖等,在組織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方面也作了很大的努力,多媒體運用的適時恰當,更是較好的擴充教學的信息量,發揮了媒體對教學的輔助作用,課堂效率高,也很好地體現了本節課在這一章內容中的承上啟下作用。

值得商榷的地方:

①運用何種方式引入課題,應就具體情況而定,就教學內容和數學環境而定,而不要生搬硬套、應簡潔明瞭,緊連主題,本節課的情景引入與後面的新課探究的三問似乎無關,教師如何進行有效的過渡銜接是值得探究的問題。

②在設計一個活動時,首先要想到:體現了什麼數學思想,怎樣才能把數學思想活動起來,要教會學生怎樣的一種分析方法,如探究問2中,過已知兩點作圓,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圓心在哪裏,更要讓學生知道它的圓心如何尋找。

③教師怎樣利用課堂中學生暴露出的問題,抓住機會,及時調整課堂教學計劃,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化。如本節課最後找殘缺圓的圓心時,一學生提出可畫直角三角形,此時教師可順應他的建議,引導學生利用三角板的直角可很快畫出圓心;再如板演學生因圓規使用上的問題導致圓心位置誤差很大,教師除了提醒學生注意畫圖要仔細外,更可以及時出示丁字尺,讓學生利用該工具進行檢驗,體現它操作的便捷性,展示勞動人民的智慧,引導學生日常生活中用數學的眼光去細心觀察、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讓自己變得更聰明。

④教師應注重學生合作討論後的及時小結,將學生比較膚淺的、表面的、零散的和不成熟的思想及時得到提煉、昇華以及系統化和科學化,如本節課最後找好殘缺圓的圓心後可適當歸納已知一段圓弧找圓心的方法:任取三點轉化為找三角形外心(也可任取四點),可利用三角板的直角、還可利用丁字尺,不同的工具畫法不同,依據也不盡相同。

⑤教師把最重要的知識點寫在黑板什麼地方更合理,更具有效性,這也是備課時需關注的一方面。本節課教師把三角形外心的幾個關鍵圖形及殘缺圓畫在黑板的下半塊,而把過一個已知點和過兩個已知點畫圓畫在黑板的上半部分,導致學生板演時的具體操作被自己擋住,下面同學根本看不清,影響了教學效果,若適當調整,效果會更好。

教無定法,我相信,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不斷地學習、研究、討論,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尤其是概念課,教學設計時儘量給學生選擇比較好的展現自己才能的題材,課堂中努力營造一個較好的參與氛圍,使學生在此過程中投入全部的激情與聰明才智,使問題的討論不斷深入,學生的自我價值不斷得到體現,這樣的參與將取得了問題解決與自主發展的雙面作用,那我們的學生就會"獲得受用終生的教育。"

觀課心得體會4

在這次的遠程培訓研修中,我認真觀看了三位老師的課例《二次函數的應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實際問題與二元一次方程組》,真是受益匪淺。通過觀課,讓我學到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使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有了借鑑的依據和努力的方向,對自己在今後工作中發現自己,完善自我有着深刻的意義。通過這次認真的培訓和自己的努力學習,我感到收穫很大,自己的心得和體會如下:

1.教師創設生活情境,通過一個個簡單、小巧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獨立分析、大膽回答;同時對於學生的答案,鼓勵、表揚為主,讓學生體驗參與課堂的樂趣。以多樣性、豐富性為前提的教學過程,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從學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興趣的事物引入,為學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體情境。在具體情境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高漲,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以最佳的思維狀態投入學習。

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通過這節課的學習還可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動口交流合作的能力,加強學生對直覺、猜想、演繹、類比、歸納、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的領會應用,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本課執教老師對課標、教材與學情分析較為準確、全面,教學目標明確具體,體現數學學科的本質和數學思想方法,體現學科德育功能,符合“四基”目標的整體要求,重點、難點處理手法較為得當,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從時間分配上來看,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時間比較充足,形式主要是觀察、思考、分析回答、小組合作探究。學生學習的目標達成率較高,學生課堂整體參與率較高,突出了主體性以及教學互動性。原因是教師引導得力,而學生又有充足的學習時間來練習以形成技能,這是本課的一大亮點。

總之,這次觀課我的收穫很大,這幾天我不斷地在反思我的教學,作為一名一直工作在教學一線的老教師,我們不能滿足現有的業務水平、墨守成規,我們要不斷學習新課程理念,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方面多作努力探索,切實提高個人的教學能力,打造高效完美課堂。

觀課心得體會5

上個月去了一趟洋思中學,隨堂聽了九年級《圓的性質(2)》一課,聽後覺得很雷人。因為這一種八九十年代的教學模式的課。因無情境創設這一環,就無學生獨立探究新知的過程,更無學生談自己不同看法的過程,好像就是為會考而生的一羣人,在一堂課中大容量地解題,提煉方法……

上課伊始,教師畫好圓,做直徑AB,反覆強調圓的對稱軸是直徑所在的直線,重點是“直線”兩字,不然會考要失分。然後問AE與EB什麼關係?弧AC與弧CB什麼關係?弧AD與弧DB什麼關係?不要猜想,直接證明,大聲朗讀性質定理,做基本練習鞏固以上兩個知識點,學生板演兩個習題,主要目的是看書寫格式的嚴密性,接下去就是大容量的反覆練習,師問生答,高效進行,至少可完成7、8個幾何問題。再無學生討論或交流等其他活動。然後邊口答解題過程(一概用口答進行)邊提煉方法:找基本圖形——Rt△,用勾股定理即可。最後寫滿7、8個幾何問題的作業紙當堂寫出過程,來不及時午自修繼續清除(即堂堂清)。

我本人認為這種教學模式必須在七年級奠定基礎掃除障礙後,九年級才可高速高效使用這種訓練式的教學手段,難怪他們重獎的是七年級老師的教學成果。這種模式下的學生是一位解題能手和機器,鮮有質疑,沒機會用自己的眼光發現結論,他們的模式是把我們的創設情境和探究新知這一環換做看書和鞏固(出幾道基礎題檢查自學結果)。只要你會背某個結論,然後會很好的練熟這個結論,用功利的角度來説,他一定會考好卷面上的分數,會考怎能無往而不勝?

上一堂科學課也同樣雷人,連科學的結論也無需探究,直接給予,記住會用即可,想來也是,如果不略去創設情境和探究新知這一環,45分鐘自學看書的時間就沒有了,你要分數,就只能如洋思般捨棄。

拷問中國的教育,這算改革嗎?值得向全國推廣嗎?難怪中國大地不能出一兩個獲諾貝爾獎的人才了。因為充斥北大清華的估計很多都是這些考試能手。我悲哀新課程理念還沒走多久,又叫我們去學習這樣一種教學模式,其實這也是我們這類學校的悲哀,要生存怎可無分數?那好吧,要説抓分數,我們雖無寄宿制,但只要抓住中午自修和第八節也夠了,活動少搞,只要拼死力,相信我們也有個中人物的。

當然我也反思目前如不先抓分數,只要為學生將來着想的教學理念,估計我們的學校就因沒過硬的分數不被家長承認,也走不了多久就被淹沒在三流隊伍中,所以我們兩難,理念分數兩手抓,面對低質量的生源,我們更累。而我們更羨慕的是另一所名校——揚州梅嶺中學,她有高質量的城市生源,所以不學洋思,也既可以擁有高素質教育又取得了高分,現實中這樣幸運的學校有幾所?其實象我們這樣的學校挺多,是否通過絕地反擊,先學洋思再學梅嶺,那就請學校先確定目標——先分數或先素質?這就是我江蘇之行的所思所想。

觀課心得體會6

遠程研修我認真觀看了六位教師精彩的課堂實錄視頻,並仔細閲讀了相關的教學材料,受益匪淺。幾位老師的教學設計和授課過程非常成功,優點很多,值得學習。下面我根據自己的觀察談談觀課的幾點體會。

一、主要優點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我們最好的老師,世界上凡傑出人才、創新大師都有異乎尋常的強烈興趣,因而作為教師就要把怎樣發現、發展學生的興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別重要的地位。

在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是教學信息的載體,是傳輸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僅是用來傳遞教學內容,而且還會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調節課堂氣氛,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反思6位教師的課堂課堂,都能恰當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運用文字、圖片、動畫、聲音、圖像等知識變抽象為直觀,變靜態為動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的引導下去體會、理解知識,通過向學生創設教學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拓展延伸,讓學生走進生活,開闊視野

學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純真的。然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發現一些和書本上或與教師所講的相矛盾的現象、事件,產生許多困惑。如果教師的教學不能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價值,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態度等, 走進學生的世界,聽聽他們在説什麼;看看他們在做什麼,想想他們有什麼困惑,便是我們老師應該做的事情。

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與行為實踐實現的。在六位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活動的人。學生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親切體驗,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教學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和要求,儘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無邊無際的生活世界中去,從而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把道德寓於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學生的生活中形成。

教學,必須讓學生用心去經歷、用心去體驗,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生活,體驗他人的奮鬥與幸福……從而真正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讓他們的心靈變得敏感起來。如教學視頻《我愛我的家人》,教師讓學生回家採訪自己的父母,瞭解他們一天干了多少事,瞭解父母的辛苦,學會感激家長,體諒家長的難處,儘量少給家長添麻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僅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廣泛地接觸了社會,接受了大量的信息,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建議

1、關注課堂評價,突出育人意識。

品德社會社課評價的核心是“幫助”,我認為教師不要盲目地誇大其詞的去評價。如“聰明”、“漂亮”這樣的詞不能輕易加在孩子的身上,因為這些是需要天賦的,不是每個孩子都可能擁有的。無形中還會對孩子造成傷害。所以評價必須恰如其分,以激勵為主。

2、關注教學策略,突出創新意識。

教師在教學中應敢於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取捨,敢於創新。取捨的原則就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説不出理由的取捨是不合格的。

3、關注學習方式,突出人文意識。

如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多元的價值觀,學生的認知會出現衝突。教師要善於引導,多利用同學之間的事例來做榜樣。

三、收穫

六位教師的課堂精彩紛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多樣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學習難度,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課堂上大量信息技術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彌補了教材的侷限性、滯後性,使我們從理論的高度瞭解了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總之,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活動性極強的課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認真地向六位教師學習,從實際出發去設計教學活動,改進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體現教學多樣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樂於探究的科學態度,熱愛生活的價值觀,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生動性,提高教育的質量。

觀課心得體會7

學習瞭如何進行聽評課,知道了聽評課要從四個維度,即學生、教師、課程性質、課堂文化四個方面進行聽評課。

看學生,一要看課前準備,學生平時的習慣養成的好不好從準備就能看出。二是傾聽,學生的聽講認真不認真,能傾聽多長時間,其他學生髮言時能不能安靜傾聽,在傾聽時做筆記的人有多少?三是互動,課堂上有沒有互動,氛圍如何,學生的積極性是不是很高?四是自主,學生能否做到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形式有什麼樣的,質量如何,課堂紀律又如何?五是達成,學生清不清楚本節課的目標,這堂課達成了什麼目標,效果如何?

看老師,一是看環節,老師是怎樣安排設置上課環節的,不同環節的時間是怎麼分配的?二是呈示,針對課堂重難點是怎樣進行講解的,板書怎樣呈現的,媒體怎樣呈現的,這些是不是都很得當,有效。三是對話,有哪些話題?話題與學習目標的關係如何?四是指導,怎樣指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否有效?五是機智,面對突發事件,教學設計有哪些調整,如何處理來自學生或情景的突發事件?呈現了哪些非言語行為?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課堂行為?

看課程性質,一是目標,預設的學習目標是什麼?學習目標的表達是否規範和清晰?二是內容,課堂中生成了哪些內容?三是實施,預設哪些方法?創設了什麼樣的情境?與學習目標是否一致?四是評價,檢測學習目標所採用的主要評價方式是什麼?如何利用所獲得的評價信息?生成了哪些資源?向學生推薦了哪些課外資源?

看課堂文化,一是思考,怎樣指導學生開展獨立思考?怎樣對待或處理學生思考中的錯誤?學生思考的人數、時間、水平怎樣?課堂氣氛怎樣?二是民主,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人數、時間怎樣?課堂氣氛怎樣?師生關係如何?學生間的關係如何?三是創新,教學設計、情境創設與資源利用有何新意?四是關愛,學習目標是否面向全體學生?是否關注不同學生的需求?五是特質,該課體現了教師哪些優勢?整堂課設計是否有特色?學生對該教師教學特色的評價如何?

觀課心得體會8

九月一日晚觀看完中央一台播放的《開學第一課》,節目內容豐富異彩紛呈,我深深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所折服,為傳播中華民族的中外人士而感動。

我看到北京師範學院的王寧教授幾十年如一日研究中國漢字,王教授説:“我們漢字有幾千年的歷史,一直走到今天沒有間斷過,非常值得我們驕傲。”靠的就是傳承。更有來自美國的漢字愛好者理查德。西爾斯,人稱“漢字叔叔”,他痴迷於中國漢字,他從一個門外漢,二十二歲開始學漢字,做了一萬五千個卡片,把漢字寫在上面,散步時學,吃飯時學,連上廁所也在學,後來他建立自己的漢字數據庫,四十五年專注做這件事,他有嚴重的心臟病,每天還工作到凌晨三點,他在用生命和時間賽跑,花了八年時間作文編寫了《説文解字》、《六書通》、《金文編》、《甲骨文編》,一個字一個字放到數據庫中,他花完自己全部的金錢,還有一名叫迪新的嚴重殘疾者,他半身癱瘓,為研究和傳承中國漢字文化不懈奮鬥,這是一種什麼力量?這是一種什麼精神?這就是中國漢字的魅力,這就是對中國文化的熱愛,這就是對中國漢字文化傳承的責任感。我為他們這種精神深深感動,一個外國人不遠萬里,為了研究中國的漢字,一邊與病痛抗爭,一邊徹夜研究,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必須知道自己是誰,到哪裏去,追根溯源,鑑古知今,認識過去,才能更好地創造未來。我們青少年更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從現在做起,發奮讀書,做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者!

觀課心得體會9

首先,感謝學校領導為我提供這樣一個學習的平台,讓我有一個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機會。我有幸去日照市實驗二中聽了“20xx年國中數學優質課評選活動”,現在我把聽課後的心得體會作一下整理:

(一)還數學課堂以安靜氛圍聽完數學優質課聽課活動後,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次優質課跟以往不同,以前的大型公開課在我眼裏是熱鬧有加,整堂課如雷貫耳的掌聲、讚揚聲、小組合作討論聲,遊戲高興地叫喊聲,真的'聲聲入耳,還有那變幻莫測能刺激視覺的課件,一個比一個美,讓我們可望不可即。而這次的課堂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東西。課堂返璞歸真,已經安靜了很多,留給學生安靜思考時間,迴歸數學課堂抽象性或邏輯性。課堂變成了一個師生共同“享受”知識正能量,傳遞信息的空間,讓我們真正體會到數學課堂教學的樸素與紮實。

(二)課堂教學體現數學味道很多老師心裏想,數學課堂肯定體現數學味道,這還用説。老師們都知道,一些公開課,老師為了讓數學課堂更加充實生動,更加吸引學生,老師在教學中加入大量生活方面知識;為了擴展學生知識面,老師又加入了相關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為了豐富課堂語言,有感情,用着詩意一般語調講課;一節課下來,精彩紛呈,演化繚亂。學生不知這節課到底是什麼課,數學課也像,自然科學也像,綜合課也像,最終成了“四不像”。但這次的課堂卻體現了數學應有的味道,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這次講課內容貼近生活,源於教材,選材恰當,過度自然,不像以前公開課那樣只重形式,淡化實質,只重結果,淡化過程,只講簡單數學認識,對於一些抽象代數知識是避之若騖。二是重視學語言表達和思維的形成過程,教師語言簡潔精煉,言簡意賅,沒有多餘的話,最大特是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注重數學的抽象思維和具象思維的培養,注意學生語言的嚴謹性。

(三)多媒體的大量運用最後我簡單地説一説有關多媒體的運用,老師們都知道,數學課堂上運用課件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節省時間,二是直觀形象展示給學生。這次的課件製作水平相當高,很真實,而且使用效果好,克服以前課件華而不實的現象,學生的專著力只在課件表面的畫面上,沒有起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作用,課件成了擺設。課件是教學的輔助手段,為教學服務,不能主次顛倒。以上是我這次聽課後的感受。總而言之,課堂教學改革走到今天,已經由當初的不知所措,人云亦云,逐漸成熟起來,冷寂下來。課改教學的思路逐漸清晰,課改的理念逐漸形成,我們感到由衷的欣慰。總之教學必須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遵循學生的認知模式,依託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自主快樂的學習,健康自由的成長。最後,也祝願老師們在自己的教學園地這塊實驗田裏結出豐碩的果實。

觀課心得體會10

上週二我有幸參加了山東省國小語文優質課評選的聽課活動,經過一天的學習,聆聽了九位優秀教師執教的語文課。她們每一堂課都是那麼優秀,值得我好好學習。看到每位老師氣定神閒,信手拈來,不時激起一個個教學的浪花,不僅令學生陶醉、痴迷,更讓我連聲讚歎。從中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下面我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教師語言有藝術的魅力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更是一門藝術,誰能將它演繹得好,就能抓住學生的心。當我聽着這九位教師的課時,我想教師的語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學生的心靈深處。在教學《如果我是一片雪花》這一課時,這位男老師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聆聽他的誦讀邊想象,老師聲情並茂地誦讀,激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老師和藹可親的語言,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老師課堂語言簡潔,準確,用自己揮灑自如的語言引領着學生。這位男老師講的是一首詩歌,很多學生通過課堂學習,能夠自己仿寫幾句詩,而且都寫得非常優美,當然這與學生本身的素質和見識也有很大關係,最後老師也親手寫了一首詩,送給學生們,這也體現了教師深厚的教學功底。所以這節課令我印象很深。

二、書,讓學生自己讀

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商友敬先生説:?文章的精華在句子中。你不

讀,這一切精華不會自己顯露出來,而只能是紙上的鉛筆符號,那是‘死’的。要把‘死’的變成‘活’的,只有讀,讓它在你嘴裏活起來,然後才能在你的心裏活起來可見,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在《?諾曼底?號遇險記》一課中,老師成為親切而又睿智的點化者、組織者。分角色閲讀,在充足的時間裏,真正把語文課上成了朗朗的讀書課。

三、注意學生讀中感悟

大部分老師都非常注重指導學生朗讀,但決不是為了讀而讀,而是在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去讀,並且對讀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例如:很多老師在上課時讓學生提前蒐集資料,然後讓學生大聲自由的讀並找出課文中的相關語句,體會文章內涵。有的老師在學習中還穿插着齊讀、開火車讀、示範讀,進而激發同學閲讀興趣,讓學生在閲讀中更好的領會文章所表達的的思想情感。

四、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在每一堂課中,每一個老師會在課堂上穿插着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收穫這些學習的方法,當他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才能夠用自己的力量解決。例如:有位老師執教的《石灰吟》指導了讀詩的方法,再用所學的方法去進行新的學習。結合着有關石灰的自述,讓學生在瞭解了石灰的高尚品質後,再結合詩人于謙當時的背景,從而迸發了內心的情感,帶着對詩人和石灰的敬佩再讀古詩,就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而且學生在體會中很快理解並能背誦這首詩。這雖然是一首古詩教學,也就是平時被我們多數老師認為沒得可講的一種教學內容,整

堂課卻是環環相扣,前後銜接連貫,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課,最後老師用課件展示了自己的鋼筆字作品,寫得很漂亮,這也是讓我非常值得學習的一點,那就是不斷地練習自己的書寫。

通過此次活動,不難看出老師們對識字教學有了明顯的重視,識字方法靈活多樣,識字方法指導細緻,語言文字訓練有效,關注了學生髮展意識。真正把課堂交給了學生。課堂上教師的語言如春風化雨,點點滋潤着學生的心田,有巧妙的點撥,由衷的讚美,熱情的鼓勵,課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獨具匠心。

五、吃透教材

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多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設計教學。找準教學的起點、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捕捉教學的生長點。而在教材的應用上,教師所設的問題都從實際提出,而概念都從實際引入,並在小組活動中瞭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只有具有數學意義的活動才是真正的數學活動,有些活動常常流於形式,華而不實,這樣的活動可以減少甚至不做。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應是圍繞某一個數學問題提出的。

六、提倡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交流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課改以來,廣大教師都在積極探索合作學習的方式,並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有的合作學習只流於形式,把?合作?變成了?合坐?。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交流,除了要認真進行分組、組內分工、明確各自的任務職責等工作外,具體實施時應注意:一是合作交流應建立在學生認知需求和交流需求

的基礎上。二是合作交流應以一定的時間作保證,並在學生進行了較充分的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沒有獨立思考為基礎的小組合作交流必然是低效的。三是合作交流並不僅僅是學生之間,也是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因此學生不僅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意見。不僅使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培養,創新的意識也得到了發展。

飽滿的教學熱情、獨特的教學風格、淵博的知識才能、精湛的教學技藝、出眾的氣質風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練就的。習武之人最要緊的是苦練內功,同樣,語文教師更要苦練內功。只有自己豐富了,強大了,解讀文本才會越豐富、越深刻,提供給孩子的才會是精品中的精品,站在講台上才有足夠的自信與底氣。俗話説: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就是這個道理。 總之,老師們的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眾長,充分利用一切學習機會,學習百家而頓悟,積澱教學素養,雖不能成為名師名家,但一定會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

觀課心得體會11

怎樣更有效地觀課,就是讓自己累起來。怎樣議課,就是發現聯繫,發現教學變化的可能性。《有效觀課議課》全書分五個專題,專題一理解觀課議課,專題二準備觀課議課,專題三有效觀課,專題四有效議課,專題五觀課議課與教師專業成長。本書先舉例子講什麼是觀課議課,再講如何有效的觀課議課,最後講觀課議課的意義,全書邏輯井然,非常有條理,也非常有操作性,對剛踏入工作崗位的年輕教師非常有幫助。

"觀課議課"能夠改進課堂教學,可以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這比聽課評課有一定的優勢,可是"觀課議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觀課人,除需要時間和精力外,還需要所有的觀課者共同研究、探討。因此,我們在觀課和議課時要積極主動地思考。仔細觀察學生的學習動態,由學生的活動中分析與教師教學方面的聯繫情況;思考如果自己是任課教師,由學生的活動,自己如何的處理教學;觀察授課教師的教學情況,思考其行為與教學理念的聯繫程度;觀察教學中學生掌握情況,思考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觀察教師的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的聯繫,思考怎樣通過優化過程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等。通過學習《有效觀課議課》我深深體會到觀課議課比聽課評課加入了更多的人文觀點,能圍繞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對話和反思,以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給教師帶來了更多的尊重,營造了教師之間平等對話的氛圍。

"教師成長=經驗+反思",經驗是建立聯繫,建立聯繫的目的是為了從經驗中學習,要想積累經驗關鍵要主動,主動就是建立教學活動與教學結果前後的聯繫,這是教師成長的一個祕密。反思是比較和批判,經驗很重要,並不一定正確,反思的目的就是批判和改造已有的經驗,從中獲得相對正確並且有用的經驗。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擔負着太多的責任,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教師這個崗位的時間還很長,讓我們在創造中為生命歷程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

觀課心得體會12

觀課議課頭次聽説,沒有培訓如籠中之鴿,聽x局長一説,真是大有收穫。以往評課婆婆太多,獻課者苦累不説,評課時只能聽喝,一肚子委屈向誰訴説。聽聽網上同行怎麼嘮嗑:“‘我工作時就怕領導聽課評課——就跟挑刺似的。’、‘我看你不順眼就聽你的課’、‘我們這裏聽課一般就是要整人’、‘就是找你的碴’、‘在很多學校,領導就是天,她説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你一輩子都翻不了身。’”這樣的教研氛圍,教育改革怎能高奏凱歌?相信所有教師都作過公開課,無論是作為有待提高的年輕教師,還是具有示範意義的資深教師,公開課似乎就是盡己所能地展示自己的最高水平。

為此,歷經幾輪試講,反覆打磨教案,精心捧出成果。而聽課老師呢,事先對該課一無所知,臨時坐進課堂。一堂課觀摩下來,首先要對該老師的教學情況依項打分。若有評課的要求,則聚集老師來評論一番,視該老師情況而定,或者給予其高度肯定,或者以譭譽參半,或者以“僅供參考,很不成熟”的旗子下提出批評意見。上課的老師一律是謙虛的,謙虛之後,心裏暗暗下定決心,不是萬不得已,就決不再開課了。

觀課議課的春風來啦,“觀”是選取案例,“議”是對選取案例的討論和分析。“觀課議課”的主題可以預先研究和準備。在觀課的過程中,大家就能有所選擇地,把該觀察的東西觀察得仔細一點。為了避免預定的問題和現象在課堂觀察時撲空,預先確定的主題就要有一定的普遍性。因為課堂教學發展變化具有不確定性,所以還應該承認主題生成,鼓勵老師用自己的眼睛觀察課堂,研究課堂,並把自己對課堂教學的理解通過對話交流的方式與大家分享。

“議課”和以往“評課”的最大區別有兩點:一是“議課”者並不完全是從旁觀者的立場來評論上課教師,而是把自己融入課堂教學中去,以執教教師的角度來觀察和思考課堂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二是“議課”者與執教者是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的交流,是“議論”式的而不是“評判”式的。所以,這種方式不但適用於有專家參與的指導性議課,也適用於校本教研中的教師互相觀課的同伴交流。“議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上課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深入的反思,總結並提升實踐經驗,對課堂上的不足之處進行分析,探討和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和辦法。

觀課時必須做到:第一,需要觀察課堂上發生了什麼,觀察的對象不僅有教師,而且包括學生。第二,我需要推斷執教老師的教學行為背後的想法(不能等到議課時再問授課老師,就算要問,自己也要先想一想),需要判斷執教老師的教學行為是否收到了預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與行為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繫。第三,要思考:假如我來執教,該怎麼處理。第四,要思考:在議課時,我需要交流什麼。別人讓你看了他的課,你有了思考和進步,感謝當然是應該的,但感謝的方式不是嘴上説,而是拿出行動——真誠地交流對對方有價值、有幫助的意見,幫助對方成長和進步。在具體話語結構上,大家比較普遍地接受“假如你來教……”“假如我來教……”

今後可以在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議課”的實踐探索:一、對於課堂教學中成功的亮點,請上課老師敍述自己的設計意圖,在課堂教學的一剎那的想法,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在教學時怎樣想到採用這種策略的,過去是否遇到過類似情況,是怎樣處理的。然後由觀課老師們議論,這樣做“得”到了什麼,是否“失”去了什麼?大家對執教老師的方法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意見的建議。從而起到了提升實踐經驗的作用。二、對於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如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教師講解中的存在的問題,師生交流中“卡”住的問題(特別是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有新穎的想法但思維還不完備,老師卻輕易地否決了學生的想法——這是比較嚴重的問題),請執教者談自己當時的想法,所採取處理方法的依據,反思可能導致的正反兩方面的後果,及今後如果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將如何處理。

觀課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對這一問題的產生及處理結果作出初步的判斷,與上課老師一起協商,形成解決類似課堂問題的設想或方案。觀課議課它雖然不是什麼靈丹妙藥,包治百病,但可以激活教師的反思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觀課心得體會13

董蕾老師執教的八年級課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老師基本素質不錯,教學風格穩健活潑,老師有一種親和力,這為她的課堂增分不少。從授課過程看,老師重視雙基訓練,表現在詞語學習和朗讀課文等方面。教學思路清晰,從題目入手,先讓學生找文中描寫仙湖的優美語段品讀賞析,教師尤其重視朗讀訓練和指導,學生的品讀比較深入入情,很好的體現的以讀帶講的教學思路。接着老師讓後抓住“消逝”讓學生找當今羅布泊的景象,通過今夕對比,作者的憂患意識人文情懷都清晰的呈現在學生眼前。不足之處是課堂最後環節稍顯緊促,如能結合當地實際,就地取材,對學生進行敬畏自然,保護環境方面的教育,對學生的警示作用更直觀鮮明。

觀課心得體會14

和美課堂,和而不同,美美與共。在這樣一個浪漫的季節,我們汾陽市語文新崗教師以“名師課堂”為載體展開的觀課教研活動可謂是一次成長的寶貴經歷。

一上午的評課議課總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思想火花不斷的碰撞。通過活動中不斷的學習交流,我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增強了上好每一節課的信心和決心。在此,我要感謝教研室給我們提供的這次機會,讓我在教研活動中不斷學習、進步、成長。下面就我參加此次教研活動的情況,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一、研讀教材,把握目標,充分備課

許嫣娜老師和何捷老師的每堂課都能讓我們感覺課堂充滿激情,充滿熱情。語言幽默風趣,富有創造性。學生學得有勁,有趣,有味兒。這些都離不開紮實的基本功,對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把握深刻,對學情理解深刻,比如,許嫣娜老師在執教《青蛙寫詩》中,抓住一年級識字寫字為主要的教學目標,運用隨文識字的方法教授生字,既教得輕鬆有趣,學生學得也輕鬆,便於記憶。一年級學生對自然段不熟悉,先出示標好的自然段,再引導學生標註自然段,認識怎樣劃分自然段。在《坐井觀天》中,面對二年級學生,在識字能力、理解課文能力方面有了一定提升,於是注重誦讀,採用多種方式讀。分角色讀,師生合作讀,同桌互讀,男女生賽讀。反覆讀,體會小鳥和青蛙對於天不同的認識。何老師的《寫日記》反覆強調寫日記要堅持寫,從一句話到一段話日記,每天堅持寫。用富有童趣、幽默詼諧的語言與學生拉近距離。日記的格式反覆訓練,以便學生基礎牢實,培養寫作興趣。

二、創設空間,培養想象,提升表達

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基礎,孩子的想象力彌足珍貴,所以我們作為教師要激勵孩子發揮想象,建立自信心。許嫣娜老師的《青蛙寫詩》整堂課活潑自然,富有想象,給孩子營造了童話般的世界。學習“雨”字時,説説我們下雨天可以幹什麼,將下雨和可以巧妙的結合起來。通過變魔術活動,體會“當”字的神奇效果。《坐井觀天》最後一部分以想象表達為重點,拋出幾個問題,一一解決。“這個井口僅僅是把天擋住了嗎?它還擋住了什麼”“在青蛙的眼裏,只有水,井壁和天,這是一隻怎樣的青蛙?跳出井來,它會説什麼?”這一個個都是激發學生想象,拓展思維的問題。何老師在《寫日記》中,以《金魚日記》為範例,啟發學生思考金魚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會怎樣寫日記。循序漸進想象思考的引發學生對寫日記的好奇興趣,也消除了對寫日記的恐懼心理。

三、注重細節,習慣養成

習慣具有強大的力量。它深深地影響着學生的學習動機。只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才能有助於成功。這幾節課都從細節出發,許老師關注到每個學生,如讀書時課本離自己不能太遠,自由讀課文時要堅持自己,讀完之後再停下來,帶着問題讀課文,要看着自己的課本讀,並且先找句子,再找關鍵詞句。學會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字詞。何老師在一個學生上課無秩序,思考問題不深入的情況下,採用了限制兩次發言的方法,給以警告。上課時好習慣的養成極為重要,尤其在出現類似的不良情況發生時,必須及時想方設法制止。久而久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四、堅持閲讀,堅持寫作

堅持寫字好的語文素養,語文表達能力離不開積累,離不開博覽羣書。許老師上課時如行雲流水,環環相扣。板書設計很獨特,新穎,活潑,生動,書寫規範,清晰美觀。評語也是很精彩,很到位。對於國小生的課堂,總能帶給學生一次又一次的鼓舞。這樣的評語是離不開自我人格素養的提升以及豐厚的文學功底。何老師的課堂顯得那麼輕鬆自然,活潑,而又沒有一句多餘,詼諧幽默的語言總讓學生有如沐春風的感覺,舒適而又給人以力量,在如何拓展寫作思路時,推薦各種日記書籍。這與平時的堅持閲讀是不可分離的。李高峯老師就是我們身邊堅持寫作的典範。堅持寫作,讓自己的文學功底不斷加強,也讓自己更理性的認識人,處理事,讓自己感情更加細膩,更好的樹立個人品牌。堅持寫作的人,會在人羣中閃閃發光。

教學之路漫漫,唯有多探索,多思考,多實踐,才能讓自己儘快成長,成為一名有想法的好老師。

觀課心得體會15

在講座之前,老師用幾句簡單的話介紹了自己,聽完她的介紹,馬上讓我回想到了自己在大學時的老師,我用揉了揉自己的眼睛一看,果然是我大學時的孫改仙老師,她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那口太谷方言,雖然聽着有點困難,但是總覺得有種親切感。

孫老師主要講的是教學技能----如何有效觀課、評課、議課、教學反思。在前面陳清風老師講的是教學常規----如何備課、上課。我認為這兩節課對我們來説都很重要。我也認真地做了筆記,也想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 在我工作的幾年中,我其實挺喜歡備課、上課的,可不知怎麼地總是不喜歡觀課,其主要原因是害怕評課、議課,我也發現這不僅僅是我有這樣的反應,有很多老師也和我一樣有這種感受。但我們心裏面都很明白,讓我們在教學上提高最快的方法就是多觀課、多評課、多議課、教學反思。聽了孫老師的講解之後,我覺得我們這些老師不願意做這幾樣事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掌握它真正的意義所在。不過,我現在也已茅舍頓開、恍然大悟。 我明白了觀課議課能夠改進課堂教學,可以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這比聽課評課有一定的優勢。我們在觀課和議課是一定要積極主動地思考。仔細觀察學生的學習動態,由學生的活動中分析與教師教學方面的聯繫情況;思考如果自己是任課教師,由學生的活動,自己如何的處理教學;觀察教學中學生的掌握情況,思考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相信所有的教師都講過公開課,無論是具有資深的老教師,還是有待提高的年輕教師,公開課似乎就是盡己所能地展示自己的最高水平。為此,歷經幾輪試講,反覆打磨教案,精心捧出成果。而聽課老師,事先對這節課一無所知,臨時坐進課堂。一節課觀摩下來,首先要對講課的老師的教學情況依項打分。如果有評課的要求,就會聚集老師來評論一番,或者給予高度的肯定,或者以譭譽參半。這種情況下,上課的老師都表現出很謙虛的樣子,之後,就會心裏暗暗下決心,不是萬不得已,就決不開課了。 而且結合我這幾年的工作來談,我也發現了教學反思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性,雖然他好像是可有可無的,但我認為卻是非常必要的。教師通過課常觀察,個別訪談,形成性測驗等多種方式,及時瞭解自己的教學效果,反思這些方面,對自己的後續教學有很大的好處。

總之,無論是教學中的那個環節,對我們教師來説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定不能忽視任何一個細節,否則,將無法達到這節課最好的效果,聽了這節講座之後,對我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有了很大的幫助的,我也一定要努力把每一個環節做好、做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