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的心得體會(15篇)

來源:文萃谷 3.18K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論語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讀論語的心得體會(15篇)

讀論語的心得體會1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讀《論語》有感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句話的意思為:孔子説:“《關雎》這首詩快樂而不放蕩,悲哀而不傷情。

初讀《論語》中這句如此簡短的話,我認為,這只是孔子當時隨口評價一下《關雎》一詩,並沒有特別的道理,但再去細細品味、推敲,會發現“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一個引人深思的道理。

七年級升八年級期末考試前的一次數學模擬測試,我毫不驚奇地迎接了我的九十七分,認為期末考試時數學一定會掛科。出乎意料的是,考試中的'每一道題型,老師講過,我也做過許多遍。這些題目沒有一個觸碰到我的盲區,考卷交上後,我高興地歡呼雀躍,可能會掉線的一科竟成為最有可能拿滿分的一科!在考場上我簡直坐不下去,滿心都是120分,120分!從九十七到滿分,這是一個充滿着奇蹟的進步!巴不得能讓每個人都知道我的數學進步史。“樂而淫”的心情溢滿全身。

成績公佈了,點開查分網址,先查數學!我期待着“120”的出現……什麼?112分?我激動的心情跌落到了谷底,當得知因為計算題而失去八分時,我才真正體會到“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灰心地在心中一遍遍地去無濟於事地想:我要倘若能再重考一次……得知了如果不失去八分的話,我就離前三十名不遠時,“哀而傷”襲滿全身……

今日,我又一次讀到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我開始回想當時自己的作為,感到不能理解當時我為什麼要開心、悲哀過度。

無論何時,我們都要懷有“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高尚心態,快樂而不放蕩,悲哀而不傷情。

讀論語的心得體會2

讀完《于丹論語心得》後感觸很深,也被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所吸引。於是躍牀而起,舞筆暢言。該書從天地人、心靈、處世之道等為我們解讀了孔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展現了一個活生生的孔夫子。此時內心的彷徨與掙扎似乎恍然明亮了,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暢快瞬即間湧上了心頭。

 感悟之一:幸福與貧富無關

《論語》的思想精髓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而這些追求幸福的人們往往認為,幸福的定義是足金足銀。一天a君這樣對我説,他為了獲得足夠的幸福,每日超負荷工作,眼睛視力日漸衰退,身體越來越差。聽後心裏隱隱作痛,但不知道如何勸解。看完《論語心得》之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其實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

孔子在一次和子貢談話中説:“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這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他的內心還具有一種清亮的快樂。假若他是一個富貴而驕奢者,他仍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但當今社會上,有多少人能夠具有這樣的胸懷,金錢與物質的誘惑,使原本親密無間的朋友以及夫婦反目成仇,“禮”又從而談起。

 感悟之二:寬容是給自己一片樂土

“仁者不憂”的含義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如果你的胸懷無限大,就能大事化小,小事了。人的一生將會遭遇很多不幸,失業、婚變、朋友落難、親人離去,假設受到傷害的是一名嬌嬌小姐,她可以痛不欲生,因此日漸消極。相反面對災難的是一個堅強而樂觀的人,她可能會化悲痛為力量,轉換一個角度去生活。因為悲與不悲的結果是一樣的,慘劇依然不能還原為喜劇。因此,遇事不順,要學會寬容自己,寬容別人,生活才會快樂起來。

有一次,朋友b君對我説,她是世界上最無奈的人,丈夫愛上了另一個女人,她在悲哀與痛苦中漸漸瘦去。我在勸解b君時説,一個人生活和兩個人生活其實沒什麼區別,僅僅是一種方式而已,要勇敢地面對婚姻中突然擊起的巨浪,風浪過後你會發現一切都那麼美好。

 感悟之三:內心強大可填補遺憾

要做到內心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為“鄙夫”。這樣的人在沒有得到利益時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後又害怕會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會不擇手段維護既得的利益。如此患得患失的人,永遠不會有開闊的心胸。

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缺少了關愛,早在50年代,大家住在大雜院裏,街坊鄰居有個風吹草動,大家夥兒都知道,人人伸出温暖的.雙手。現在住上了樓房,街坊鄰里的關係也逐漸淡泊,同處一樓的竟然從不打招呼。所以人們總會有時無時感到惶恐、擔心。因此,只有使自己的內心強大了,才能遇事從容淡定,同時也能填補其中的遺憾。

感悟之四:苦短人生欲規劃

“人生有限,自然永恆”給人們帶來了強烈的心靈震撼。孔子將自己的一生概括為六個階段:“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孔子的這個人生座標是值得我們借鑑的。每個人都是從曾經的意氣風發走到不惑之年時才逐漸表現得淡定從容,如果我們能在二三十歲能夠感悟四五十歲的境界,能夠把生活中的壓力變為一種生活的反張力,那麼這個人的人生規劃才算成功。

讀論語的心得體會3

讀過《論語》後,我個人最大感受的還是《論語》中關於誠信的重視及其論述,《論語》共20篇,有13篇出現“信”字。其中,《學而》6次,《子張》5次,《公冶長》、《顏淵》各4次,《泰伯》、《憲問》、《衞靈公》、《陽貨》各3次,《述而》、《子路》各2次,《為政》、《子罕》、《堯日》各1次。可見《論語》中“信”字的使用頻率是比較高的。

《論語》共出現“信”字38次,屬“子曰”的“信”字25次,其含義極少虛詞的成分,主要是誠信、信譽、信用、信實、信賴、信任、相信、忠信的意思。子曰:“信,德之厚也。”(《孔子家語〃弟子行》)信,是德行厚積而成的。信者,必是誠的典範,是誠的歸宿。信,在孔子建立的道德體系中有很高的地位。 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裏,誠信更是必不可少的。子曰:“人而無

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聖人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看到了誠信的重要性,人沒有了誠信,將寸步難行。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道理應該是相同的。如何做到“誠信” ,“誠信社會”從哪做起?尤其是面對今日生活中的一些不誠信現象,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

在現代社會,誠信的缺失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誠信的呼喚遍及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通過學習《論語》,感悟論語,主要有以下感想和知識所得。

首先,我學到:誠信為一切道德之基石。

中國是一個誠信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我們的祖先在很早的.時候就意識到,誠實信用是一切德行的基礎,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則規範和品質。孟子認為,客觀真實是自然的法則,努力使自己做到客觀真實是做人的法則。沒有極端真誠而不能感動別人的事情,也沒有虛偽欺詐而能感動別人的事情。《中庸》對誠做了全面而完整的論述,建立了一個以誠為核心的倫理道德體系,提出了“君子誠之為貴”的命題,認為有誠方有德,無誠則無德。一切道德行為莫不以誠為本,離開了誠,所謂道德就淪為空偽。北宋初年的周敦頤不僅把誠作為萬物的本體,與天等同起來,認為萬物從天那裏獲得“誠之源”,而且賦予作為天道的誠以道德意義,賦予作為人道的誠以宇宙本體的意義,為儒家倫理提供了一個本體論或形上學的基礎。他從“乾元”是“誠之源”出發,導出“誠”是人所受於天的本然之性,進而推出“誠”是一切道德的本原。這樣,背離了“誠”,不僅意味着違背了人性,而且意

味着悖逆了天道。“誠”不僅是構成仁義禮智信五常之本,而且也是孝悌忠順等“百行之源”。“五常百行”假若離開了“誠”,就要走入邪路;只有堅持“誠”,才能使各種道德相應地發揮作用,實現社會關係和諧與天下太平。可見,在我們的先哲看來,誠不僅是德、善的基礎和根本,也是一切事業得以成功的一項重要保證。

“信”與“誠”是相聯的。孔子貴信,把説話算數、言而有信看作人們立身行世的基點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把信當作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並主張人生以信為貴,認為人際關係缺少了信任勢必導致其緊張和衝突,結果陷入人人自危的狀態。如果人人都能講求誠信,則不僅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形成敬業樂業的職業道德,使社會穩定而有秩序,而且還可以使人內心世界充實,擁有最健康的心態和精神生活,獲得人生的幸福。

從當今時代和社會需要來説,我認為誠信也是一種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道德品質和規範,集聚了美德倫理和規範倫理的精華,是一切道德所賴以維繫的基石。無論是為人民服務精神的弘揚還是集體主義原則的信守與遵循,無論是愛國主義人道主義規範的落實還是公平正義原則的貫徹,都需要以誠實信用為基礎和前提,都應當以誠心誠意的道德精神作為內在的基質。捨棄了誠信的德性和規範,為人民服務精神的弘揚就會流於形式,集體主義原則的信守就會演變為假公濟私,公平正義原則的貫徹也很難落到實處。綜觀今日世界,許多企業或組織的挫敗和個人的悲劇都是導因於誠信美德的缺乏。一個沒有誠信美德的企業或組織是註定要垮台或自行倒閉的,一個沒有誠信美德的人也不可能獲得並擁有真正的成功。

道德建設重在培養真誠的品德,遵奉信用的規範,只有真誠品德的挺立和形成才能夠真正成就一番事業,只有信用規範的形成和推廣才能真正建構良好的社會秩序。

作為一個教師,我想跟大學生説幾句:當代大學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各種素質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就應當懂得人無誠信而不立,社會無誠信而人人自危,道德無誠信而勢必流於空偽的道理,從心靈深處樹立起萬善誠為先、眾德信為基的觀念,並以講求誠信為光榮、不講誠信為可恥,自覺地按誠信道德的要求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將誠信的品質和精神貫徹到對其他道德原則規範的信守中去,為糾正和改變社會的假冒虛偽風氣做出自己的貢獻。當前,在大學中開展誠信教育,首先就是要使廣大學生明瞭誠信與道德的關係,通過誠信教育,使廣大學生懂得誠信是一切美德的基石,是一切道德賴以維繫的前提。

其次、我學到:誠信為個人自我實現之要方。

一個不誠的人怎麼會有身心統一的自我?只有講求誠信並不斷地修養誠信,才能夠形成統一健全的自我,才有可能實現自身的價值並達到自我完善。誠信的力量是巨大的。至誠不但能知性儘性,使人們很好地實現自身的進德修業,而且還能贊天地之化育並與天地參,得出了“至誠如神”的斷語。朱熹説:“誠其意者,自修之首也。”在朱熹看來,只有自我修養的人在動機和意念上誠心誠意,“使其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好色”,才能真正使自身的修養有所進步和成就,也才能真正實現和完善自我。如果在動機和意念上不能做到誠心誠意,就有可能陷入自欺欺人的境地。朱熹又説:“致知、誠意,是學者兩個關。致知乃夢與覺之關,誠意乃惡與善之關。透得致知之關

則覺,不然則夢;透得誠意之關則善,不然則惡。……過此一關,方是人,不是賊。”朱熹雖然講兩個關,但他將誠意視為善與惡、人與賊的分水嶺,顯然在他心目中誠意比致知更為根本。這是因為,只有誠意修養才能真誠向善而成為人。

讀論語的心得體會4

近來讀完南懷瑾大師的《論語別裁》,感想頗多,藉此機會,談談感言。

論語裏説要“尊師重道”,南懷瑾大師説現在這個問題值得研究,我們須注意將來如何建立,如何復興固有的尊師重道精神。現在的尊師重道,只是一句口號而已,真正尊師重道的人是國小生,諸位都有這個經驗,我們的孩子如果在國小念書,回來就開口老師怎麼説的,閉口老師怎麼説的。幾年前,教師節的時候,孩子回家要敬師金,説給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説不行,這是敬老師的要一百元。這種事到了中學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沒有這個觀念了;到了大學,學生看老師是不相干的陌路人。相對的,老師對學生也是如此,挾了一個皮包上來,拿一本書講解一番,便有鐘點費,彼此都是商業行為,教完了以後,懂不懂是你的事,挾個皮包走了。學生與老師在路上見面,萬一點個頭,在我覺得,已經是很稀奇了。一般都彼此不認識,就這麼迎面過去,堂而皇之的,學識愈高,愈沒有尊師重道的精神。這是今日中國文化一個極大的.諷刺。

什麼原因造就了這種諷刺呢?我想可從許多方面來説,首先必須得説是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普遍存在有急功近利的思想,這種思想完全與責任相脱節,自己很難踏實的認清自己 、尊重自己,何談尊重他人?乃師又如何?實則一悲哀。在有就是,教育的退步不前,中國的教育目的性很明顯,形式主義又是常態,這很容易泯滅一名優秀教師的理想教學,而墮落於形式,滋生不良責任,被壞境所同化,試想,懷有目的去“教育”的教師何談教育?

對於總結原因,你一言我一語,道理一籮筐,實則進行的仍然是被同化的形式。

讀論語的心得體會5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他説:“孔子沒有温度,只有色彩”。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是想淨化自己的心靈,盪滌內心的浮躁,最近讀了一本叫做于丹論語心得的書,給了我很多的感觸,讓我在忙忙碌碌的現代生活中近距離的接觸了一次聖人。這個曾經被捧被批的聖人,因着朝代的更替主權的輪換曾遭受過天與地的對待,然而,他口中的道理卻如此亙古不變。這一次,他又藉着于丹教授之口,通俗的'給了我一次心靈的洗禮,人性的成長。當然,讀《論語心得》,在他人的心得之上取得感觸,是比較容易而且盛產的,要把這些感觸化成文字,真是寫也寫不完。下面我就説幾個對我工作學習非常有益的感觸,與大家分享,共勉。

記得於丹老師在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的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由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台階很不服氣對佛像提出抗議,説: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踩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一個簡單的故事,使我如夢初醒。做為一個剛邁上自己崗位不久的大學畢業生,常常會在工作中對一些安排充滿了怨氣,總是會想,那個那個我也可以做,為什麼只讓我做這個沒意思的工作呢。我想,這應該不是我個人的一種問題,在我們畢業後的同學聚會中,也常常聽到朋友們這樣的牢騷。刨去青春傍身,年輕氣盛,我想更重要的問題是在於我們的心胸還不夠寬廣,對問題的思考缺乏深度和虛心的態度。我們急於成功而盲目的與他人胡亂對比,總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順利對比,不能心平氣和的接收他人的輝煌。是啊,書中寫的多好,佛像能讓千萬人去膜拜是因為他曾接受了千刀萬剮的考驗,而作為一名年輕的工作者,我們還有很多經驗等待去積累還有很多技能等着去考驗,怎能如此心浮氣躁呢?這便是《論語心得》 帶給我的一點思考。

還有另外一則也讓我記憶深刻,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孔子所謂的人生更高的境界是什麼呢?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是多高的驕傲啊!雖然其中映現了封建思想,儒家做派的影子,但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夠在貧賤中保持着做人的尊嚴和內心快樂的風骨,無不吸引和震撼着我。或許很多人會説,這不過是説説,讓誰做到這樣,誰也不行!我左思右想,悲哀的發現自己無力用事實來説服擁有這樣思想的人,然而,這種自然、平和、積極的心態卻絕對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納肯效仿聖人這種心態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可以獲得成功的人。我們的思想永遠決定着我們的行動,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在社會風氣略顯浮躁的今天,作為一名年輕人,我們必須懂得去學習這種平和的心態,以造就一個更為善美更為清亮的明天! 聖人的智慧就是聖人的智慧,品完後我如此喜悦;聖人的智慧也終歸是聖人的智慧,品完之後發現自己如此不足。好在,有這樣一本書,一盞燈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讓我在急躁的趕路之時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內心的成長才是人性的成長,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長才會使自己成為一個卓爾不凡的人。

這本書我讀了兩遍,每一輪都有不一樣的收穫,正如孔子所説的”温故而知新”吧.孔子不只是位思想的巨人,更是位行動上的巨人,他就是用他的一言一行來做榜樣與表率,感染着身邊的人與他所處的社會.一本好書是經得起時間與歷史的檢驗的!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從中我也體會到點滴,人生是有座標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生命意義,要活出精彩,要活出不敗的人生!

讀論語的心得體會6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首先想要説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每每去到書店,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關於教人們“怎樣做人、怎樣對待人生挫折、怎樣處事”的書籍比比皆是,而這些所謂的“心靈雞湯”迎合了當今複雜社會下處於“心靈衝撞”中的人們所需要的那種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靈慰籍,而這些書籍中,我認為于丹教授關於《論語》的心得體會卻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上國中的時候,什麼《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雖然在添鴨式的教育中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問心裏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膚淺和隨意的。或許,沒有于丹,我大腦中不會再想起《論語》,不會想到通過讀《論語》來指導自己的生活,也不會理解先人聖賢為什麼會説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當看了于丹教授的書後,我知道了孔夫子的偉大,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説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可以讓我受益匪淺、温暖備至。

于丹教授説:“《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所以,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後,心裏很為于丹教授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通過《論語》完美結合後給予的精闢闡釋表示喝彩!

對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於我這等凡夫俗子來説,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讀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這裏就姑且把讀到的一些我認為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許,迷茫中的你我,會不經意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和幫助吧!

讀論語的心得體會7

最近閲讀了《論語》這本書,讀後雖不能大徹大悟,但感觸頗深,給人一種心靈的觸動,心中頓生一份感悟。

初讀《論語》,我猶如面對一位巨人,儘管只是片言隻語,但字字珠璣,它的博大精深、言簡意賅,讓人受益匪淺。它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古人的聰明智慧。其中講了很多關於孝敬、仁義、禮記、倫理等方面內容。在這裏,我簡單談談心得。

孔子將畢業精力貢獻於教育工作,敏而好學,具有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實踐經驗。重視道德修養,是一位盡職的好教師。作為一名教師,需要學習的太多,對我的生活觀,為人處事觀,教育教學觀等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為老師的言行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

1、讀《論語》,我們要學習“學而不厭”

作為一名老師,應當作為一個好學的人,要盡到自己的社會職責,應重視自身的學習修養,掌握廣博的知識。“温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走到哪學到哪,並且“不恥下問”,所以我們也不能落後,要活到老學到老,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向前人學習,向同事學習,向學生學習,不斷充實自己,與時俱進。

2、讀《論語》,我們要學習“誨人不倦”

作為一名教師,要愛護學生,應有一顆寬容公正的愛心,理解尊重學生。愛是老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他的“有教無類”,也令人感動。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仁者愛人,愛眾親仁,應成為我的立身之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應成為我們的為師之道。

3、讀《論語》,我們要自省自克,改過遷善

作為一名教師,要從自身做起。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設身處地為別人着想。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應少疾言厲語,儘量寬容,應用和緩的、因循利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給學生留下自省的空間和主動改過的機會,為師生增多一份默契,也贏得學生的'感激之心和尊重之情。

4、讀《論語》,我們要謹言慎行

作為一名教師,要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凡事三思而後行。無論是言語還是行動,都要經過細緻的考慮之後再去實踐,積極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務實肯幹而不誇誇其談。和學生接觸過程中,更應該謹言慎行,每一句話,每一個問題都應該經過縝密的思考,不斷提升自身的內在修養,增強為人師表的人格魅力。

5、讀《論語》,我們要學會思考,努力創新

作為一名教師,要善於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惘而無所得;只是苦思而不學習,進步就會終止。“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型教師,是每位教師應該追求的,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免遭淘汰。

總之,《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閲讀,仔細品味。如果我們教師能夠精讀細研,一定會受益無窮。

讀論語的心得體會8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論語·子罕》

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他尊禮,守禮,行禮,並不是給別人看的,而是一種自我修養。當做官的人,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面前,不管這個人多麼年輕,他也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面前經過,他就小步快走,這表示對這些人的一種尊敬。

這就是一種禮儀,這就是對人的一種尊重。

尊重,是一種修養,一種品格,一種對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相待,一種對他人人格與價值的充分肯定。任何人都不可能盡善盡美,完美無缺,我們沒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申視別人,也沒有資格用不屑一顧的神情去嘲笑他人。假如別人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我們不能用傲慢和不敬去傷害別人的自尊;假如自己在某些地方不如他人,我們也不必以自卑或嫉妒去代替理應有的尊重。一個真正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必然會以平等的心態、平常的心情、平靜的心境,去面對所有事業上的強者與弱者、所有生活中的幸運者與不幸者。

尊重,是一縷清風、一泓清泉、一顆給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劑催人奮進的強心劑。它常常與真誠、謙遜、寬容、讚賞、善良、友愛相得益彰,與虛偽、狂妄、苛刻、嘲諷、兇惡、勢利水火不容。給失敗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對別人失敗後的.同情、安慰與鼓勵;給成功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對別人成功的敬佩、讚美與追求。只要有尊重在,就有人間的真情在,就有未來的希望在,就有成功後的繼續奮進,就有失敗後的東山再起。

尊重不是盲目的崇拜,更不是肉麻的吹捧;不是沒有原則的廉價奉迎,更不是沒有自尊的低三下四。懂得了尊重別人的重要,並不等於如何尊重別人。從這個意義上説,尊重也是一門學問。學會了尊重別人,就學會了尊重自己,也就學會和掌握了人生的一大要義。

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地體味與摸索吧!

讀論語的心得體會9

《論語》對於我來説並不陌生,在國中、師範的課本里讀過,在參加自學考試時,大學語文我也自認為對有關《論語》的內容有所瞭解。最近看了于丹教授《論語》,才發現自己所理解的淺薄。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于丹教授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翻譯《論語》,並在其中穿插了很多能夠吸引人也能震撼人心靈的小故事,去註解去闡明去領會《論語》,《論語》不再高深莫測,不再那麼令人難以領會。

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論語》告訴我們,為人不僅要拿的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得到幫助的人。我們常説予人玫瑰,手留餘香,其實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內心充滿幸福感。

我們生存的環境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雖然我們憑藉個人的力量不能改變社會,但我們能憑藉我們勇敢的心靈去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一個人外在的表現與他內心的世界是相輔相成的,一個人心中有什麼,他看到的就是什麼。

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面對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我們往往感到無力應付,其實只要我們自己有一顆從容鎮靜的內心,有一種心靈的勇敢,我們就可以變得堅強,就可以表現出勇敢。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説:“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誌銘。”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的短暫的一生活得有價值,那就是要多學習,從書本上學,從社會上學,從國小到老,其實就是學習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所言的從十五到七十的人生歷程,每個階段都是可以參照的一面鏡子,隨着年齡的增長,生活壓力的增大,怎麼樣才能有一顆從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種修煉,需要的是學會捨棄,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於社會崗位,都有一種無愧的交待。

《論語》裏面所教給我們的這種仁愛之心是從一開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稍微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這一點非常像禪宗裏面所説的一個境界,禪宗説這個人間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是這樣七個字。也就是説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就是你內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海闊天空。

總之,在當今以經濟利益為主導的社會潮流中讀于丹的論語心得,真的能給人以心靈淨化,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以啟迪。

讀論語的心得體會10

一部論語,兩萬餘字,卻可進入中國思想史上最燦爛的文章之列。它影響歷朝士子書生乃至普通百姓兩千餘年,國人的性格,也受到無聲薰教。封建王朝瓦解了,四書五經不能上講堂了,儒學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論語和其他儒家經典一樣,在書架上蒙塵。然而論語的光輝並不會因一時不被理解而消淡,儒學作為中國文化的精髓部分,必然會和經濟一起復興,論語的精彩,必然會被更多的人體會。果然,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講壇,講《論語心得》,提醒了國人還有這麼一部經典等待着我們翻閲。

宋代有位大儒程子這樣説論語的都後感:“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可以説是深得其趣了。我讀完論語,時常心中有幾多惶恐,幾多自責,並且為孔子折服。讀論語,我以為有必要把孔子請下聖人的高台,而想像自己也是孔門弟子,追隨老師左右,聽其言觀其行,才利於得其樂趣。孔子是可愛而可敬的好先生,我的師兄顏回子路子貢等等也是個個稜角分明。粗看于丹教授講《論語心得》,分成幾個方面來論述。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部論語,我讀論語,只看得君子二字。不錯,我心中的論語,乃是一本學生的聽課筆記,所記錄的內容,是老師教學生如何做一位君子。

且看開篇學而第一講的是什麼。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述三條,第一為學道以長才幹,第二為交友以輔仁,第三條乃是修德,此三條者,不過都是為了做一個君子。孔子之敍君子,是從多方面多角度的,一部論語,正是為了告訴弟子們,何為君子,君子有怎樣的責任,君子有怎樣的才能,君子有怎樣的德行,君子怎樣為政,怎樣修身而成為君子……如此種種,都是自君子二字鋪展開來。論語當是一本給想成為君子的人看的書,不同的人可能看出不同的東西,這些東西都和君子是相關的,或者只是算君子的一部分,豹之一斑而已。

孔子的眼中的君子,是怎樣的人呢?讓我們去論語中看。想要直接給君子下一個定義是有難度的,君子內涵很廣。先説君子的責任。孔夫子自己就是位君子,他的志向,最能表明君子的責任。顏回和子路與孔子各談自己的理想。直率的子路説他想要車馬輕裘,與朋友分享,用壞了也不可惜;顏回説得自己要不誇耀自己的長處和功勞;而孔子説的是什麼?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分明就是施於天下的政治理想啊。君子生於世,“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君子之出仕,並非為自己謀利益,而是實實在在要為了天下人。後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説法,與此類似。真的君子,是胸懷天下的,後世借救天下名行自私之實的豎子固然不少,真正的君子,還是有的。此一條,可以説是檢驗君子最根本的一條了,舍此餘不足觀。孔子多次感歎世道日下,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語氣中那份無奈的悲哀,正是君子的悲哀啊。

知道了君子的職責所在,是根本。要為天下人謀利,當有手段。儒家君子的手段,前人之述備焉。儒家治國的方法,以仁為本,推行仁政。然而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被問道為政的辦法,孔子每次回答得都不一樣。孔子講仁,兼講禮,義,孝,忠,德,這些都可以作為為政的手段。子路問衞國之政,孔子説:“必也正名乎”,根本而言講的`是禮;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裏明瞭講的是德;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裏講的是仁和德;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這裏只講了三個具體的標準。至於其他弟子治理具體地方來問政,孔子給出的答案盡不不同。用孔子自己的話説,為政大概沒有什麼是非做不可的,沒有什麼是一定不能做的。只要合乎道義,都是可以的。因此可以綜合一點説,論語告訴我們,儒家之為政,只須着力於幾個基本原則之下,如仁,義,禮,等等。

知道了君子的職責、君子為政的辦法,要做一個君子,還須提高自己的修養。論語在這方面講了很多,當今國中高中課本讀本介紹論語,也往往從這些角度開始。孔子在論語裏面教授給人的知識是多方面的,有説立志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有説學習態度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有説學習方法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説堅持的,“吾道一以貫之”。還有許多激勵人學習的句子,“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等等,讀論語總能被這些話語所感動。孔子要弟子所學的,就是要達到能為政的標準。孔子以為要推行仁政的人必須自己懷仁,治國以德的人必須自己立德,因此君子如果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首先自己要有高的道德修養和才能。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概括起來就是要好學。孔子眼中的君子,重德行,輕言語,反對武力,好學。後世儒家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想必從孔子這裏得到不少啟示。修成了君子,便可以出仕來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政治願望了。

論語中展現了孔子多種多樣的教育方法,在今天看來,依然是很有意思的。然而這些只是孔子教導學生的手段而已。一部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和其主要弟子的言行,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理想。或許我看到的並不全面,然而君子一定是每一個讀論語的人無法迴避的,孔子的道,就是君子之道。對於孔子,真覺得顏回説得好,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循循然善誘人;對於孔子,顏回沒説到的一點,後代也時常忽略的一點,而很吸引我的一點是,論語中的孔子,生動而感人。

讀論語的心得體會11

一直喜愛看百家講壇,而且更喜愛聽於丹老師的講座,是那樣的令人心曠神怡,那樣的震憾人的心靈,每次閲讀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都會有許多的收穫與啟迪,欽佩她的聰慧與睿智,以及她看問題的獨到見解之處。

于丹教授説,其實《論語》的看法是什麼呢?就是以一種樸實的、暖和的,言傳身教的生活看法,去影響他的弟子。《論語》告知我們,為人不僅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當儘自己的實力去幫助那些須要得到幫助的人。我們常説,“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其實賜予比獲得更能使我們內心充溢華蜜感。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境界。當全部憂煩、迷惑或畏懼壓在眼前的時候,讓自己變得更加寬厚仁達,變得更加才智聰穎,變得更加英勇無畏,那麼外在的一切不也就沒有了嗎?所以,做一個英勇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氣,去化解那些缺憾而不要藉助外在物質的得與失,讓自己擁有一份淺薄的`傲慢,這就是《論語》裏所提倡的一種人生觀。

于丹教授以自己的心得來詮釋論語中難以理解的道理,並結合實際生活幫助人們去面對千變萬化的世界,調整好個人的心態,使人們明白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歡樂是尤為重要的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拿自己與別人相比較,同樣的學歷、同樣的境遇,別人為什麼做得很勝利,而自己卻為什麼總是靜默無聞,總在豔羨、嫉妒別人的日子裏生活,於是埋怨、生氣油然而生,使自己身心疲累、鬱鬱寡歡。其實他沒看到別人的付出,許多時候就是缺乏于丹老師在論語中所説的豁達開朗,不能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如能以平和的心態想一想,別人的得到肯定有他相對應的付出,當然,這個付出有種種。假如你不想去付出就不要去嫉妒別人的擁有,豔羨別人的生活而看不到自己的寶貴,這是不聰慧之舉,也是可悲的。

于丹教授用一個個小故事告知我們,我們生存的環境會有很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雖然我們憑藉個人的力氣不能變更社會,但我們能憑藉我們英勇的心靈去變更自己的心情和看法。

讀論語的心得體會12

歌德曾經説過:“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説話。”每個人在追求知識和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有時都會感到困惑,我也是如此。她就像一雙看不見的大手,總是帶領我衝出所有的霧,走出所有的困惑和困惑。

《論語》一書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一生的各種言行。雖然很短,但總能用一句話直接打動人們的心,闡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人説《論語》是一本很無聊的書,既沒有小説的通俗易懂,也沒有詩歌的優雅節奏。我不知道從哪裏開始。剛開始讀書的時候也是這樣,但是後來深入閲讀,仔細閲讀每一個字,慢慢發現了樂趣。

在《論語》一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曾子説:我日三省自己:為人謀而不忠?和朋友交朋友不信?傳不習乎?“我們是學生,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我們每天都學一點,每天都要學會積累。每天晚上睡覺前思考:你今天做得怎麼樣:幫助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力?和朋友交往真誠相待嗎?老師教的知識有沒有用心複習?所有這些,都在説一個字——心。

個人自私的關鍵取決於你是否跟着自己的心走,是否會為了一點自私而欺騙自己,違背自己的內心。

這是一個發生在我身上的'真實案例。在一個炎熱的下午,我坐在座位上思考一道難題。臉上的汗水隨着臉頰一個接一個地流下來,滴在純白的草稿上,印下了足跡,似乎證明了我付出了多少努力。想了想,我靈光一閃,給圖形加了兩條輔助線,很容易解決問題。之後,我假裝是一副解決問題的樣子。看着同學們低頭苦思的樣子,我想:以後有人問我會不會,我就不明白了。這樣,我一個人就能解決這個問題,老師也會稱讚我的。想到這裏,我不禁暗暗笑了。過了一會兒,一個平時跟我很好的同學問我會不會有那個問題。不能告訴她!但她是我的好朋友啊,但説了,就不會被誇了。對!就説不會吧。我只想説出口,但好像有什麼東西卡在喉嚨裏,怎麼也説不出口。一抬頭,她就看上了她真誠而渴望的眼睛。那一刻,我開始猶豫不決。她經常幫我解決問題,有什麼好東西會和我分享,我不能那麼自私!“我來教你吧。“這話一説出來,我的心情也跟着快樂,也看到了她眼中的快樂。之後又有幾個同學來問,我也耐心地給他們講解。那一次,我完全明白了什麼是幸福。朋友之間的真誠相待是我在《論語》中學到的一課。

自古以來,有多少文人讚揚了《論語》,我喜歡這本書。《論語》的每一頁,每一個字都能直接表達我的心。“一切都應該跟隨你內心最真實的努力工作”是我在書中的一課;“隨意”是我在《論語》中最深的記憶!

讀論語的心得體會13

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一個高尚的人在交談。 ——歌德看《于丹〈論語〉心得》,彷彿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來,那樣一種從容謙仰的態度正是儒家所提倡和追求的。

寒假期間在家閒得無聊,本來打算找本小説來看看,但尋覓好久還是沒找到可以一讀的感興趣的書,於是便找同學去借。到他那裏一眼就看到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這本書,記得以前在網上無意看到了網友對這本書的看法,當時就感覺這本書應該不錯,再者于丹教授曾經上過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也算是個名人,所以便仔細閲讀了這本書。讀完之後感受頗深,真可謂受益匪淺,雖然談不上是大徹大悟,但是心靈上也有所觸動:它使我重新認識了孔子,讓我領略到了一種獨特的智慧,一種正確的心態,一種融入到當今社會中理性的道德。

説起《論語》,相信每一個人都比較熟悉。它是我在念中學的時候閲讀過的一本書,是一本記錄了2500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不過那時的我只是在語文課上機械得背誦着“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怎麼會想得到在社會高速發展的21世紀,竟然有一位女學者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代的眼光進行閲讀和給以理解,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聖賢之間的距離。這的確是極具創新意識和吸引力的一點。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但是,更多的人卻願意稱他為孔夫子,認為他代表了迂腐和固執。可是現在,于丹老師卻將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和現在這個繽紛的世界聯繫起來,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把這樣一本難以理解的古代典籍,結合現代的實例,變得更加通俗易懂,使我們更易悟出其中所藴含的道理。還有,于丹老師筆下的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正如易中天所説:“孔子沒有温度,只有色彩”。

其實,簡單説來,《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通過很多故事告訴了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哲理。下面,我從五個方面來談談《于丹〈論語〉心得》詮釋的“為人處事”:

(一)、為人之道。《論語》説的是人,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人,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暫,孔老夫子從各個角度,各種層面不斷地教誨我們,怎樣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總體概括為: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積極生活、和他人和睦相處、愛崗敬業、安於本職、獻於社會。在物質生活得到不斷滿足的今天,人們卻顯得越來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虛。工作壓力大、貧富分佈不均等等一些問題都具有普遍性,這使很多人都心理不平衡,怨聲載道。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台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我想,這正是我們現在很多人心態的真實寫照,和別人攀比,比到最後常常悶悶不樂,鬱鬱寡歡。這是沒有什麼必要的,人要學會知足常樂。

(二)、處世之道。在社會交往中,無論是交友還是工作,人們都想找到一個適中的生存法則,既對自己負責任,又對他人負責任。于丹教授在《論語心得》中,談到了一個職業化的工作態度,“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説每個人要做好自己的份內事,也就是常説的本質工作,這也是現代企業管理所需要推崇的。但是在很多單位,都提倡要多工作,最好是一個人做幾個人的工作,這樣其實是不符合現代企業管理的。

(三)、交友之道。我想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過很多的朋友,但是究竟有幾個真正的朋友呢?究竟有誰會在你需要的時候伸出手來,幫你一把呢?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也提到了,對待朋友也要有一定的尺度,保留一條界限,朋友才能夠交往得久遠,有很多朋友間彼此傷害就是因為沒有保持一定的友情距離。可見,通過《于丹〈論語〉心得》,《論語》告訴我們的是一種交友方式:怎樣交朋友,交怎樣的朋友並要怎樣維護友情。

四)理想之道。一個人應該有理想。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變通,與時俱進,內在心靈完美、富足。因為只有內心修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處事。通過《于丹〈論語〉心得》,我們知道了這是孔子對人生理想的總結,這也被後人奉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孔子説:“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軌跡,卻也成了後人的人生座標和價值體系。它就像一面鏡子,人們可以通過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軌跡。當然,人的年齡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但如果我們能在二三十歲時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並在內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價值體系,做到淡定從容,那這樣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義的生命。從《于丹〈論語〉心得》中,我讀到了這份人生的價值體系。

于丹教授對《論語》的感悟是快樂的、豐富的、給人啟發的。通過讀《于丹〈論語〉心得》,我學會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並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狀態中,才能尋找到自己內心的那份安寧,也才能如孔子教導我們的那樣:快樂地生活!

讀論語的心得體會14

逐字逐句讀《論語》似一汪清泉滋潤着我的思緒。它向我們傳達了許多樸素而又深刻的哲理,文學的魅力由此呈現。讀着它,就彷彿是一位哲人在對着你孜孜不倦地教誨,又彷彿是一面鏡子在映射自己的不足,不知不覺中自己已經悟出了許多道理,改正了許多不足,受益頗為深遠。

首先,它教會我“怎麼獲得心靈的快樂”,就是説如何去尋找內心的安寧。第一,做人要“恕”,就是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一輩子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第二,做人要“寬”,就是不想過去的事,要容人;第三,要“仁”要“智”,就是要愛別人,瞭解別人,要明白最重要的人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兒不能拖延。

第二,書中談到“心靈之道”,即如何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不順,但我們要以這樣兩個態度來對待。一、正面人生的遺憾,在最短的'時間接受下來。二、儘可能地用自己所能做的事來彌補這個遺憾,要充滿自信地面對一切。如何做真正勇敢的人呢?一、要有高遠的志向,幹一行愛一行,力爭做到最好。二、要心態平和而且安定,面對強敵仍然能夠保持從容、篤定的氣勢。

第三,所謂“處世之道”,對不太欣賞自己的人應該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坦然面對,與人相處要有分寸,否則,“過猶不及”,退一步往往是海闊天空,做任何事要少説多做,留有餘地,有疑問多請教,多思、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她還讓我懂了如何為君子,簡單來説,要高尚、善良、好相處,要保持內心的從容淡定、胸懷天下、奮發有為。它還告訴我們如何交友,並且對朋友應具有的資質有比較明確的描述,對我有着很好的借鑑作用。書中提到的“益者三友”為正直的朋友,誠實的朋友,知識面寬的朋友。“損者三友”為溜鬚拍馬、獻媚逢迎的朋友,兩面派的、巧言令色的朋友以及言過其實、誇誇其談的朋友。很明顯,我們應當選擇益友來相處。但怎樣去鑑別呢?全憑意願和自己的能力去體會,交到好的朋友還要做有心人,要學習他們身上的優點。

最後,是“理想之道”,從中我懂得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一個人的志向至關重要,決定了他一生的發展和方向。但是理想很高遠,卻缺乏通向志願的道路,那是不可取的,最重要的是從最近的、從內心的完善做起,以修身為起點,逐漸建立自己通向理想的道路。

讀《論語》讓我們領悟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學習的正確認識,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實生活中的理性道德。總之,《論語》是我們民族寶貴的財富,我們要從中不斷地汲取營養,提高自己的素質修養,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讀論語的心得體會15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對於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麼?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人並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徵。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展。孔子自己後來也實踐了這一點,他後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麼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今天這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裏,這種精神又是多麼的難得!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裏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的借鑑。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裏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