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孝文化的心得體會

來源:文萃谷 1.9W

我們有一些啟發後,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對於孝文化的心得體會,歡迎閲讀與收藏。

對於孝文化的心得體會

對於孝文化的心得體會1

當前,孝道文化傳遍祖國大江南北,孝道之花開遍中國每個角落。是的,百孝篇中講:“孝在街坊人敬仰;孝在家中閤家歡;孝字本是百行源;孝貴行動不在言”。人若不孝敬父母及長輩,那還談什麼人品?什麼道德?什麼事業?什麼業績?什麼貢獻?一個不愛父母及長輩的人,不可能去愛祖國,也不可能去愛人民,更不可能成為國家棟梁之才。因為他根本不會“做人”。

其實,作為一個普通的百姓來講,“孝”沒什麼驚天動地的壯舉。無非就是從眼前的平凡小事做起。我的雙方父母經濟條件都很充裕,兒女不用花多少錢,只不過老人愛吃什麼就給買什麼,生活用品兒女全包。週末及假日去給父母洗洗衣服,徹底打掃打掃衞生。其實這些能堅持也不容易,記得去年母親腰摔傷了,我每逢週日或節日都去給做飯、洗衣、打掃衞生。因為母親家住農村,所以打掃完屋子,還要打掃庭院,每次下來都累得筋疲力盡。我自己心臟不好,但我知道父母需要我啊!所以就必須全力以赴,這是我的責任與義務。

平日裏,我捨不得買什麼吃的,但父母喜歡吃的食品,我從不吝嗇。生活中,我也從不給父母添亂,即使自己心情不好,在父母面前也是裝作非常開心,非常幸福的樣子。有時父母愛嘮叨、我便耐心的聽,母親總是把從電視中看到的新聞重複多遍地講給我聽,而我也總是裝作是第一次聽到的神情。母親看到我認真地聽着,很是開心!我覺得對於父母,我很孝順、很體貼。

每個人成了家以後,都有雙方父母。在任何事情的處理中,不要偏心。做為女人,對公婆更要善待。這些年,我為公婆花的錢遠遠超於自己父母。呵護公婆也遠遠超於自己父母。曾記得,前幾年老公的父親得了“腦出血”的重病,我倆把家裏所有積蓄都拿出來給老人治病,由於白天要上班,只好每天晚上或夜裏及週末護理老人,因為老人做了治療腦出血的手術,所以得把氣管切開,天天敞開着排痰,老人經常把痰液噴到我的頭上、身上……其實真的好髒,但我沒有嫌棄,每天都堅持給老人翻身、敲背、餵飯、擦洗。那時我的右腿還有毛病,不能正常走路,在醫院裏只好單腿跳着活動來護理老人。根本就顧不上給自己治腿。院裏的好多人都以為我是他的的女兒,後來放寒假了,我乾脆就天天護理老人。婆婆很感動,逢人就誇,親戚、鄰居、朋友也都誇好稱讚。其實這是我們每一個為人子女者應該做的,更何況我還是人民教師,不是更應該為人師表嗎?雖然,老人最後還是離開了人世,但我們沒有遺憾,我們真的竭盡全力了。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以後的日子裏,我還要持之以恆、全心全意、無微不至的照顧好婆婆和自己的父母。讓婆婆和父母過得更幸福些、更快樂些,讓孝敬之花常開。

對於孝文化的心得體會2

笑聲惹情也生情,有孝方知家中暖,無孝怎知人間情。”正是那聚首的歡笑,離別的憂傷,讓我倍加珍惜親情的可貴。

孝,是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但事實好象有點相反,歷史的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只要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把他人的苦難置之度外。但他們可否想過十月懷胎的痛苦和把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社會的唾罵和拋棄。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臟,只有一具軀殼立於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更何談頂天立地、闖出一番天地呢

孔子重孝,“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為人之本。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孝道也佔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論語裏有很多處都在講孝道,“父母在,不遠遊”,“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中國文明史5000多年,“孝”字當頭。友情故然可貴,但親情更可貴,而“孝順”則是對長輩的關懷或證明。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只要有了孝心,才會有責任感,使命感和善良的品質。孝心讓人成熟,長大。我想沒有對母親的孝心,人又怎麼能談得上愛我們這個國家呢。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對於孝文化的心得體會3

傳統節日體系建設,是中華民族文化確認自己文化身份的重要需要。在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如何使它實現傳統與現代的過渡與銜接,需要在如下三方面努力。

1、確認中秋節作為秋季大節的社會地位,將中秋節定為秋季長假期。

中秋,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節俗豐富,貼近人民生活的本性,體現人與自然協調的理念,是全球華人共享的傳統大節,是創造與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它通過週期復現的形式,強化着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意識。同時中秋還是東亞多數國家共享的`節日,中秋節日具有重要的國際影響。因此,將中秋作為秋季大節,並給社會假日,讓人民有時間、有閒暇來品嚐秋天豐收的成果,這對於社會的良性運行、經濟活動的開展,都有着現實的積極意義。

2、傳承中秋傳統節日習俗,豐富傳統節俗活動,增添適應時代發展的新節俗內涵。

由於多種社會原因,傳統的中秋節俗在傳承中出現斷裂,因此目前的主要工作任務是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修復或重建節日傳統,復興傳統節日中具有積極意義的節俗。同時對不合時宜的舊俗予以放棄或置換更新,並根據社會民眾的需要,增添新的習俗內容。在城市,可開展社區賞月茶會,給社區民羣創造交流的機會和氣氛,以融洽社區鄰里關係。可舉辦中秋賞月遊園活動與大型燈會、詩會,露天歌舞晚會等,以豐富中秋活動內容,增強節俗的娛樂性,趣味性。在農村,可沿襲傳統的豐收慶祝方式(廣東佛山稱為秋色賽會),表達民眾歡慶豐收的喜悦。

3、將中秋節作為調整家庭關係、社會關係的活動日,鼓勵人們團聚慶賀,以此緩解春節人口集中流動的社會壓力。

家庭是社會組織的細胞,它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是社會凝聚力的重要來源。中秋是親人團聚的節日,親人的團聚有利於培養人們的家庭意識,家庭意識往往與義務、責任感有着密切聯繫。傳統中秋節俗十分重視親情的培育與表達,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一傳統節俗的優勢,順應民眾的訴求,實現社會人事的和諧,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中秋親人的返鄉團聚,對於當今城鄉人口大流動有着積極的調節作用,有利於從根本上減輕春節假期人口集中流動的交通運輸壓力,及其他社會服務壓力。對於農民工的工資也可以通過中秋節的傳統結賬日的形式,使它不至於拖到秋後,在年前造成集中的資金壓力與社會安全壓力,化解社會矛盾。

總之,中秋節日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依然發揮着服務與調節功能,這種功能是我們通常所謂的長假不能替代的。因為它在中國民眾生活中流傳了近千年,跟中國人有着密切的精神聯繫。我們應該充分重視傳統節日中所傳遞的精神傳統,將它視作當今民族文化建設的精神資源,以建構更加適合民族性格、更貼近民眾心理的民族新文化。同時在有選擇地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創造適應現代社會生活需要的節日新傳統,以實現傳統節日與當代生活之間的協調,達到社會均衡發展的理性狀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