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心得體會

來源:文萃谷 2.71W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榜樣》心得體會,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榜樣》心得體會

《榜樣》心得體會1

《榜樣3》是一些部學習先進主義精神的教育片,讓我們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就像片中的一句話“榜樣照亮了時代,照亮了我們要走的路”。

宋樹聲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一直堅持自己的馬列著作翻譯工作,即使年老,仍然不忘為中國共產黨事業做貢獻,他們是普通人當中的不凡者,那種堅持初衷的意義在他們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照亮我們要前進的方向。無論是黨支部書記李元敏還是緝毒神探印春榮,他們的奉獻精神令我久久難以忘懷,十年如一日的初心,奉獻自己和不怕任何艱難險阻的精神,他們把困難當作人生路上的一塊石子,一切為了人民服務的本心。這是我們現在很多人所缺乏的。而《榜樣3》裏的每段故事對我們來説都是一個啟迪,引導着我們怎麼做一個有價值的人。

榜樣,是我們一生中每個階段都必不可少的路燈,照亮指引着我們前行的道路,榜樣可以是任何人,可以是我們國家領導人,可以是勵志人物,可以是老師前輩,甚至於可以是我們身邊的同事朋友,如果把他們作為榜樣,説明他們身上有一定值得我學習的品質。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作為一名黨員我們要進一步加強黨性修養,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榜樣的力量帶動更多黨員成為別的榜樣,發揮黨員先鋒作用。

《榜樣》心得體會2

在宣傳支月英老師先進事蹟的一段視頻《快樂堅守》中,支老師與當地老百姓打成一片,亦師、亦友,亦鄰、亦親,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種融洽、和諧的感人親情,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因為支老師把自己的人生之根、事業之根,深深紮在了海拔1100米、離縣城120公里的大山深處的那片土地中,她的事業大廈才有了堅實的基礎,她的事業之樹才如此枝繁葉茂。

紮根,本指植物根系向土壤裏生長。於樹木而言,根深才能葉茂,然後才有繁花似錦、碩果累累。於人而言,道理何嘗不是如此?是故,人們又用紮根來比喻深入到人羣或事物之中,打下事業的基礎。

支老師在大山裏的根有多深,從視頻可見一斑。她深情地説,當地老表把她當自己的女兒一樣,她也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把學校當自己的家園。老百姓從自己的鍋裏給她盛飯,經常把自己種的蔬菜送給她吃。支老師就像一片綠葉,那片土地養育了她,而她又通過知識的“光合作用”滋養山裏的孩子,反哺大山裏的老表,讓他們兩代人都獲益終生。終於,她的根深深地扎入了大山的石縫裏,扎進了老表們的心坎中,老百姓離不開她,而她也從老表們樸素的情感中,獲得了無窮的精神動力,終於離不開那裏的孩子和那片熱土。

支老師身上有很多閃光的東西。我們首先要學習的就是她這種紮根一方土、造福幾代人的無私奉獻精神。樹有多高,根就有多深;樹冠有多茂密,根系就有多發達。如果廣大教師都像支老師那樣,在基層紮根,在工作崗位上紮根,在人民羣眾中紮根,數十年“咬定青山不放鬆”,那我們的教育之樹就一定會常青。

《榜樣》心得體會3

20xx年12月8日晚8點,我準時觀看了《榜樣6》,裏面的人物事蹟讓我非常感動。作為一名黨員教師,我感受頗深。

張桂梅——“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十大女傑”,華坪縣女子高中的創辦者,華坪縣孤兒院院長,少年喪失母親,青年喪父中年痛失丈夫,兩次腫瘤手術,癌細胞轉移到肝臟,身患重病卻始終堅持上課……這就是我對她最初的瞭解,或許很多人對張桂梅的瞭解都只停留在這,或許很多人都不理解,難道她不要命了嗎?她究竟為了什麼?但是隨着宣講的不斷深入,隨着心靈一次又一次的震撼。我找到了答案,“她是一名共產黨員”,她是那些貧困山區孩子求知的“指路牌”,更是130多名孤兒的“媽媽”。我為我之前的想法感到羞愧,作為一名中共黨員張桂梅一直在平凡的崗位,幹着不平凡的事,在磨難面前勇敢的挺直了腰桿,生活的磨難沒有擊垮她,病魔更沒有讓她倒下,她擔負起了一個偉大母親的重任。她用赤誠的愛心托起了無數孤兒和困難女子的人生夢想,這一刻我打心眼裏敬佩她,她無愧於“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十大女傑”等一身榮譽。

“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的寫照,也是張桂梅的寫照。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上,她沒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三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的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奉獻給學生和孤兒,這些事蹟正如他所説的,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綠洲。正是因為她的淡泊名利,不求回報,才造就了一片“綠洲”。物質固然重要,可是決定我們生命價值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品質,張桂梅老師的崇高精神猶如一棵蒼天大樹,供人們歌頌,更是我們黨員學習的楷模。

從張桂梅的事蹟中,我想到自己作為一名教師,對比張桂梅同志的高尚人格,我感到非常的震撼及羞愧。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我們應該像張桂梅同志那樣為學、為人、為師,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的教育事業需要更多像她那樣的教師。我們學習張桂梅,就是要學習她處處以共產黨員的先進標準要求自己,為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習她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為教書育人恪盡職守、嘔心瀝血的精神;學習她崇高師德、治學嚴謹,為追求學術鍥而不捨、求真務實的精神;學習她珍愛生命、堅忍不拔,為戰勝病魔而不屈不撓、積極樂觀的精神。她是當代知識分子學習的楷模!今後的工作中,我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向張桂梅同志學習。

一、熱愛教育事業。

對教育的熱愛主要來自於教師對教育在中華民族振興道路上地位與作用認識,我要以實際行動,紮根於中學教育,讓受教育的孩子成才。回想參加工作以來的歷程:從20xx年8月,我就報着一顆對教育事業無比嚮往和追求的心走上三尺講台,開始我平凡的事業。在這6個春秋所走過的歷程中,我永不退縮,更不放棄,我為之努力着、奮鬥着,當我取得了一點點微不足道的成績時,我才真正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光榮與自豪。

二、關愛學生。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教育的主體,只有把學生培養好,振興中華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要培養學生,就離不開對學生真摯的愛,愛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成為德、智、體、美諸方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改革不斷更新的今天,過去的那種教書匠式的方法肯定是不再可行了。現在的學生,比以前的學生多了更多的想法,受外界.的影響也更大,在提高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應該用什麼手段來教育學生?我認為,要教育好學生,杜絕學生的逆反心裏、厭學情緒,讓學生真正喜歡上這門學科,絕不是靠武力手段,或是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應該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他報們,孩子有時是淘氣,有時是一時管不住自己,並不是真的想要犯錯誤。我們應該多給他們一些機會,多理解理解他們,多跟他們談談心裏話,走進他們的生活,瞭解他們的心聲,從而對不同的心聲進行因材施教。

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

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有新的理念、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才能適應培養創新人材的需要,才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重視學生的自我鍛鍊和個性發展,使全體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優的發揮,使每名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發展。只有過硬的業務能力,在學生面前才有威信,才有利於教學和班級的管理。所以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瞭解國內外最新的教育動態,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為教學和班級管理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工作中我不斷向有經驗的教師和班主任請教,認真總結自己的教學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經驗,用科學、合理、有效的方法指導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使自己的教法和班級管理工作不斷煥發新的活力。

通過學習張桂梅同志用生命點滴寫就的人生故事,我深切的感受到一個平凡教育者所顯現出來的精神魅力。“她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張桂梅的精神,是一種時代的精神,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愛國主義追求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張桂梅的精神,又是一種平凡的精神,體現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把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和回報,具體落實到自己的事業和學生上,在普通教學崗位上,恪盡職守、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執着追求。我作為教師中的一員,我要用心感受、用心學習張桂梅的精神,學業上不斷進步,修養上不斷完善,做學生熱愛、人民滿意的優秀教師,做無愧於時代的光榮教師。

《榜樣》心得體會4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身邊的榜樣比比皆是,有無私奉獻的抗疫戰士,有辛勤付出的教師,有忠於職守的警察,有學習優異的同學……但最讓我敬佩的還是那個毫不起眼的環衞工人。

以前,每當看到環衞工人手拎垃圾的樣子,立刻就會有一種厭惡之情席捲全身,見到垃圾桶也是屏住呼吸飛奔躲閃。但是通過那幾件事,我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看法。

有一天天剛矇矇亮,我便被媽媽從牀上拉起來開啟晨練模式。沿着城市的街道跑了幾千米,我就累得上氣不接下氣了,嚷着讓媽媽揹着我,媽媽無可奈何地答應着。走着走着,我突然看見不遠處有一位奶奶正在有條不紊地打掃馬路,在這黎明之際,這身影顯得異常模糊和渺小。我一掃前後的馬路潔淨如新,便異樣地問媽媽:“這個奶奶得起多早呀?看,那麼長的馬路都清掃了一遍?”媽媽語重心長地對我説:“環衞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師,他們需要在人們上班前把城市清理乾淨。如果起晚了,就會給行人帶來不便。”媽媽簡單的一席話觸動了我,不禁讓我慚愧起來,趕忙讓媽媽把我放下來。我心想:環衞工人不辭辛勞起早貪黑,不怕髒不怕累,為我們帶來優美舒適的環境,不由得讓我佩服起來。而我跑跑步,怎麼能夠叫苦連天呢?

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對環衞工人關注得多了起來,在馬路上總是有這羣身影出現。有時候他們會穿過川流不息的車輛,冒着生命危險走到馬路中間清理紙屑和垃圾。在那以後,我再也沒有在車窗旁扔過垃圾,這也漸漸成了一種習慣。

再後來,我知道了環衞工人的薪資很低,工作時間長,風吹日曬的,又髒又累,卻依然能夠十年如一日地服務於這座城市,服務於城市裏的人們,讓我從心底感謝他們為我們創造的潔淨的生活環境。

環衞工人是我最好的榜樣,他們普通而又崇高。每當在學習和生活上遇到絆腳石時,我就會想起我的榜樣,他無時無刻不激勵着我奮勇前進。

《榜樣》心得體會5

《榜樣4》專題節目,我感覺內心受到了不忘初心的洗禮,獲得了砥礪前行的力量。“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從革命戰場到人生戰場,在每一個崗位都擔當作為竭盡所能,深藏功名六十載,不忘初心守本色。“時代楷模”黃文秀畢業後回到家鄉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奮戰在脱貧攻堅第一線,一心為民,把扶貧路當作長征路,因惦記村裏的防汛工作和羣眾安危,她冒雨連夜趕回,途中遭遇山洪不幸犧牲,用生命詮釋初心和使命。葉培建、孫澤洲等嫦娥四號黨組織代表懷着奉獻報國的一腔赤誠,胸懷遠大夢想,立足崗位、忘我工作,發揚奮勇拼搏、敢於創新的時代精神,帶領新一代中國航天人創新攻關,讓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閃耀,推動航天強國夢的實現。作為一名預備黨員,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我將秉承堅定的夢想信念,以榜樣的力量激勵自我,向榜樣看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榜樣》心得體會6

昨日,中央組織部和中央廣播電視總枱聯合制作的《榜樣5》專題節目在央視綜合頻道首播,節目中向我們介紹了一羣敢於與死神掰手腕的戰士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為了國家和人民捨生忘死的事蹟。在這場迫在眉睫的戰爭中,數百萬人秉承着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抗疫精神,成為了全國人民最堅強的護盾。他們沒有選擇等待春天,而是挺身而出在這個殘酷的春天中創造春天,真正為人民築起一面面保護牆。

以牢記使命為本錘鍊作風,夯實疫情防控的“承重牆”。面對這次突如其來的大考,在風起雲湧的形勢下,國家的力量顯得格外的重要,也正是因為中國不惜工本的努力,才真正為全國人民的疫情防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讓中國成為了在疫情局勢下最安全的國家。大疫當前彰顯大義,跨越冬與春,經歷死與生。在這個特殊時期,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是國家認定的使命。積極獻身敢於擔當的中國精神,在每個共產黨員的初心裏,在爭當先鋒的骨子裏,在敢於奉獻的奮鬥裏,吹響抗擊疫情這場戰爭衝鋒的號角,揚起了征途上乘風破浪的帆。

以攻堅克難為基凝聚力量,築牢疫情防控的“防火牆”。在這樣舉步維艱的狀況中,全國人民仍萬眾一心,通過技術和能力等多方面加持,建立起牢固穩定的防火牆,保證了疫情防控的有效性、全面性、長久性。嚴峻的疫情形勢下,中央一聲令下,全國上下的各個部門迅速進入了備戰狀態,昔日城市的繁華瞬間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無數個雷神山、火神山的燈火通明。各級機關也積極調動,編織出了疫情防控的天羅地網,形成了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的防控局面,築牢了維護人民生命安全的屏障,給足了人民安定生活的底氣。

以薪火相傳為底培根鑄魂,打造防疫英雄的“勛章牆”。14億中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肩並肩、心連心,繪就了團結就是力量的時代畫卷。中國人民在新冠疫情這個特殊的歷史節點上彰顯出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力,是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源泉。光榮,屬於英雄的中國人民!在共克時艱的日子裏,所有人永遠都不會忘記在這個殘酷的春天,是這個時代的英雄們拋家舍業的守護着全國人民。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黨員幹部不怕苦、不畏難、不懼犧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責任,展現出青春激昂的風采,展現出中華民族的希望!讓我們一起為他們點贊!把這種精神薪火相傳地延續下去,彰顯真正的大國風範!

《榜樣》心得體會7

越是偉大的時代,就越是呼喚榜樣,越是需要楷模。榜樣就是旗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觀看由中央組織部、中央電視台聯合錄製的《榜樣》專題節目後,我被觸動了。

52年義務巡邊近20萬公里,魏德友用“活地圖”詮釋着邊防人的初心。他説:“一次宣誓,守護終生”,他説:“地窩子都住過了,有啥苦的?這裏挺好,我們哪也不去。”在物質需求越來越重的今天,他過的比任何人都開心,他活的比任何人都自由,心靈的昇華勝過繁華的浮誇。

面對死亡大多數人都是恐懼與擔憂,在病牀前仍能審閲200餘頁學生的手稿是何等的毅力。陳定昌沒有辜負“決心長大了一定要投身國防,為國家研製精良武器,讓中國人不再受欺負”的諾言,他舍小家,為中國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媒體説他是拓新者,他更是守護者,他用“紅旗2”為國鑄盾,他用“毫米波、紅外、反輻射”為國家安全保駕護航。

大山裏的孩子難成才。這不是偏見,是幾十年的現象。山裏教學簡陋,山裏人不想讀書,更不願讓孩子讀書,特別是山裏的女娃,可能從一出生她們的人生軌跡就被定義成“耕田育娃”。《榜樣》中有一段採訪讓我記憶深刻,一位從張桂梅女子學校畢業的學生説:“如果我不讀書,可能我的孩子已經三歲了,我感謝張校長讓我走出大山。”比起大城市的少女,他們曾經心甘承受老天的安排,可偏就有這麼一位校長,以藥為伴、以校為家,徒步勸導家長,用生命傳授知識,拖起了兩千多孩子的未來。她説:“我這一輩子值得驕傲的一件事,就是我救了一代人。”

當然,今天的節目還有很多感人事蹟,不一一贅述。仔細拼讀,他們都不為錢、不為利,他們只是想對得起自己對黨宣誓的誓詞,對得起自己心中那份中國人與生俱來的善良。他們有着凡人很難得到的精神快樂。這種信仰令人感動、震撼心靈、淨化靈魂。

總有人問我,有沒有信仰,年少的我總説我信仰善良,現的我説我信仰中國人與生俱來的善良,信仰為他人付出的快樂。我們應該向榜樣學習“幹驚天動地的事,做隱姓埋名的人”。帶着信仰做好自己基層螺絲釘的本職工作,説大一點叫: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到權為民所用,心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做合格黨員。説小一點叫:“做好自己,不愧於心。”

《榜樣》心得體會8

由中央組織部、中央電視台聯合錄製的“兩優一先”特別節目《榜樣》昨晚播出,引起山東社會各界強烈反響。

節目中,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浪潮集團首席科學家王恩東帶領中國服務器產業走向振興的故事,讓企業技術人員深受感動和鼓舞。

浪潮集團產品研發部副總經理宋曉鋒:“這種不畏艱險、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求真務實、敢於創新的探索精神,一直激勵着我們不斷前進。”

山東長志泵業有限公司黨員代表邊倩倩:“他們都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我們要向他們學習,以他們的力量激勵自己。”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榜樣》的十位主角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為民實幹擔當、勤勉敬業奉獻的精神風采。

東營勝利街道中山社區黨委副書記武盼:“今後的工作中,我們更要牢記使命,通過優質的服務和高尚的工作,把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招牌,擦得更亮。”

濟寧金鄉縣王丕街道李林村黨支部書記李彥照:“我將向榜樣學習,堅定信念、一心為民,把我們村的蔬菜產業發展好,讓老百姓過上富裕生活。”

作為唯一一檔全國黨員教育電視欄目,山東廣播電視台《共產黨員》欄目的編輯記者們集體觀看了《榜樣》,並相互交流心得體會。

山東廣播電視台《共產黨員》欄目記者趙晉:“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作為一名黨員並且是從事黨建宣傳的新聞工作者,更要以榜樣為榜樣,做出更多有温度充滿正能量的精品節目,去感染和鼓舞更多的人。”

山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黨委書記吳秀霞:“一個民族要強大,需要有英雄。一個政黨要有前途,也需要有榜樣。這些黨員的先進事蹟,就是黨員學習的榜樣。他們的精神風貌就是共產黨員爭做四講四有合格黨員的一面旗幟。”

《榜樣》心得體會9

今年首次評選頒授“七一勛章”,隆重表彰一批為黨和人民作出傑出貢獻的黨員。我在觀看直播後深刻感受到他們每一位都是英雄,都是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作為一名高校大學生,也必須得高標準要求自我,積極向榜樣看齊,這樣在學習中才能有新的突破。

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英雄才能輩出。我們應當以英雄為榜樣,時刻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各項綜合能力。

《榜樣》心得體會10

央視剛剛播出的《榜樣_》,讓我們再次遇見榜樣,在金曲《祖國不會忘記》中感悟榜樣力量,在雄壯的《國際歌》中掂量肩頭責任。“無聲選擇”的宋書聲、“只為百姓笑”的朱仁斌、“青春逐星辰”的王淑芳、“英雄也情長”的`印春榮、“只步測河山”的國測一大隊……他們無私拼搏、默默奉獻,猶如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好似銀河中的一顆星辰,把青春融進祖國的江河,把光輝融進祖國的星座,譜寫了一曲曲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擔當奉獻的時代讚歌。新時代,是大有作為的時代,是榜樣輩出的時代。每一位黨員當汲取榜樣力量,以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以對工作的實踐擔當、以對信念的堅毅執着,譜寫創作屬於自己的時代讚歌。

用實幹擔當填詞,豐富歌詞內涵。好的歌曲,必有膾炙人口、感人至深的歌詞。譜寫新時代黨員讚歌,歌詞要靠黨員在平凡的崗位上撲下身子幹出來,化作人民羣眾看得見、摸得着、體會到的點讚語。朱仁斌,扶額蹙眉想問題,一張藍圖繪心間;東奔西走找項目,動員村民齊參與;開門是花出門景,鄉親收入翻了番。這不正是用實幹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一曲生動讚歌嗎?

用忠誠摯愛譜曲,繪就動人旋律。好的歌曲,必有優美動人、餘音繞樑的旋律。譜寫新時代黨員讚歌,需要黨員懷着對黨的無限忠誠、對入黨初心的堅守、對人民羣眾的深情厚誼,心無旁騖、滿懷熱忱地幹事創業,把服務真正送到羣眾的心坎上。“喜樂為蓋買”的李元敏,把無錢治病的維吾爾族大媽當母親照顧,把身患絕症的維吾爾族姑娘當女兒對待,整村務清“三資”,重教育建設施,走家串户移動式辦公,時時、事事傳遞着對村民的關愛,彈奏出一曲民族團結、共謀幸福的優美旋律;印春榮,堅守“為了禁毒,即使把命搭上,我也無怨無悔”的誓言,憑藉超人的智慧和無畏膽識,譜就了一曲緝毒護民的鏗鏘樂章。

用堅毅執着打磨,唱出時代讚歌。好的歌曲,離不開詞曲的完美結合,更需要演唱者用心揣摩,才能實現完美演繹。一首時代讚歌,黨員既是詞作者,也是曲作者,更是演唱者。需要每一位黨員以堅定的信念、務實的作風、清朗的心胸,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演繹出屬於自己的完美樂章。趙忠賢,堅信安心做事、持之以恆,摘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桂冠;賀星龍,牢記父老鄉親的囑託,始終用最低姿態做着天底下最值得引以為傲的事情,讓大愛之歌響徹黃土高原。

榜樣引領時代。汲取榜樣力量,譜寫時代讚歌。每位黨員當立足崗位,用新擔當新作為,譜寫、唱出一曲曲奉獻之歌、創新之歌、擔當之歌、清正之歌,進而匯聚成新時代昂揚奮進的宏大交響曲,鼓舞全國人民奮鬥新時代,共築中國夢。

《榜樣》心得體會11

平凡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看完專題片我很感動。作為一名黨員,要向優秀榜樣看齊,把榜樣的力量、精神融入到工作中,以更堅定的信念、更紮實的作風、更堅韌的擔當,主動作為、甘於奉獻,發揮表率作用,書寫耈街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榜樣》心得體會12

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敢於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每當危難關頭,從來不會缺少一大批逆風而行者。新形勢下,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要具備看齊意識,要提升實踐能力。“向榜樣學習”不是一句空話,要深入基層,與教職工面對面交流交心,及時有效地解決教職工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為教職工辦實事、辦好事。

《榜樣》心得體會13

63歲的張桂梅穿黑布衣,胸前戴着一枚紅色的黨徽,守在學校門口、食堂、宿舍。她用小喇叭催促學生:“姑娘們,快一點,跑快點……”

時間退回24年前,年輕的張桂梅穿紫色的皮鞋、藍色的褲子、火紅的上衣,經常進舞廳跳舞。這種生活在丈夫過世後“戛然而止”。1996年,張桂梅39歲,歷經喪偶之痛的她,獨自一人從雲南大理喜洲到金沙江畔的麗江華坪縣工作。

在這裏,她深刻體會到貧困與落後:山裏的女孩,前一天還在讀書,後一天就嫁人了;有的父母離異後,雙方都不要女兒;有父母讓女兒輟學打工,供弟弟讀書……她希望辦一所女子高中,阻斷貧窮的代際傳播。

2008年,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簡稱華坪女高)建立,張桂梅任校長,它是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公辦女子高中。當年秋天,塵土飛楊的校園迎來了第一屆學生,95個大山女孩噼裏啪啦地跑了進來。

一晃12年過去了,華坪女高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的畢業生。2020年,159名學生參加大學聯考,理科最高651分,文科最高619分。本科上線率達94.3%。至此,這所學校把近1800名大山女孩送進了大學校園。

從喜洲到華坪縣

1957年6月,張桂梅在黑龍江省牡丹江邊出生,她的母親那時48歲了。

張桂梅印象中,母親是小腳,常年癱瘓在牀,一臉的麻子,只看得清兩隻眼睛。父親脾氣暴躁,是村裏的主事,誰家有事都找他,但後來他不願意幹了。

張桂梅那時還未到學齡,聽見父親説,“不幹了,怎麼樣都不幹了”。她突然插了一句嘴:“你不幹算了,長大了我幹。”滿屋子人笑歪了,説要等着她長大。

家裏有六個兄弟姐妹,他們都很懼怕父母。張桂梅記得,有一次,她頂了一句嘴,一個晚上沒敢回家。那時候,哥哥是哈爾濱跑莫斯科的列車員,經常戴大高帽,穿大皮鞋,但做錯了事,照樣跪在父母面前認錯。

上國小後,每到清明節前夕,張桂梅約上小夥伴到山上採花,編織成花環。第二天,她們穿上白衣白鞋,繫上紅領巾,到八女投江的地方獻花環。那個火熱的年代,張桂梅在宣傳隊裏主演江姐,喜歡唱《紅梅贊》、《東方紅》等。

1975年,張桂梅18歲,跟着姐姐南下雲南支援邊疆建設。彼時,母親已經過世。她到大理喜洲後,很長時間不適應,直到認識了後來的丈夫。

那是一段美好的時光,丈夫在學校當老師,她在另一家單位上班。張桂梅記得結婚當天,她在學校跟兩個小姑娘玩,結果,迎親的隊伍落下了她。他們再次來接她時,張桂梅生氣了,讓他們直接把新郎送回來。那天,他們有五對新人集體結婚,張桂梅去得最晚。她們都穿着平常的衣服、褲子,工會買了一些喜糖,領導説了一番祝福語,新人代表發了言。她如今回想起來,這種有時代烙印的婚禮非常有意思。

不久,丈夫考上了大學,畢業後又考上研究生。張桂梅也不甘落後,考入麗江師範學院。畢業後,兩人進入同一所學校教書。

張桂梅説,丈夫是校長,每月工資六七百塊,偶爾還會去外面上課,一節課30塊錢。她那時花錢大手大腳,每天下館子吃飯,喜歡去繁華的三月街玩,也經常進舞廳跳舞。有一次,她請假去成都玩,一個人把一家部隊招待所包了下來。

瀟灑快樂的日子在丈夫生病過世後戛然而止。因為結婚晚,加上兩人忙於學習、工作,婚後一直沒有要孩子。丈夫離世,她深感孤獨,每天渾渾噩噩,對任何事提不起興趣。

1996年,張桂梅離開大理喜洲,來到了華坪縣。一開始,她在華坪中心學校任教,很快又調入華坪民族中學(簡稱華坪民中)。她去家訪,發現很多家庭重男輕女,不重視女孩的教育問題。

第二年春天,張桂梅帶着四個畢業班,同時查出了患子宮肌瘤。很快,縣裏知道了她的情況,為她發起了捐款,教育局用唯一一台車送她去醫院。張桂梅的記憶裏,學生摘了野核桃送給她,説吃了對身體好;有人走幾個小時路,為了把省下來的路費錢捐給她;有人把本來給孩子買衣服的錢捐給她;還有的借錢捐給她……

自此之後,張桂梅對華坪縣的情感便生下了根。

“我有一個夢想”

2001年,張桂梅在華坪民中任教,兼任縣兒童福利院“兒童之家”院長。福利院收了36個孩子,最小的2歲,最大的12歲。張桂梅成為了他們的“媽媽”,為保證他們的吃穿行住,四處奔波。

她利用寒暑假到處籌集資金,有人可憐她,給她一點錢。很多人認為她是騙子,驅趕她,甚至放狗咬她,撕破了她的褲腿。她也不泄氣,累了就在路邊歇會兒,渴了就討一口水喝。但幾年下來,她只籌到一兩萬塊錢。

那幾年,張桂梅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師德標兵,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與此同時,她慢慢發現,福利院孤兒們的不幸大多與母親遭受的苦難有關——有殺死家暴丈夫而獲刑的母親;有因為重男輕女陋習導致分娩死亡的母親;有與丈夫感情不和離家出走的母親。

她產生了辦免費女高的想法。時任縣教育局副局長楊文華記得,2004年9月,他陪同張桂梅去北京錄製央視教育頻道的節目。在路上,張桂梅跟他提起想辦免費女子高中,楊文華當場提出了反對,“什麼年代了,你還建女高?”

楊文華勸張桂梅,建女子高中需要不少資金投入,比如至少需要生物、物理、化學三個實驗室。

張桂梅當時心裏盤算:兩萬建一個實驗室,五六十萬建一所免費高中。

“她太天真了,五六十萬建一個實驗室都不夠。”楊文華説。即便如此,他們從北京回來後,華坪縣政府還是對此組織了討論,但無人支持張桂梅。

2007年,張桂梅成為黨的十七大代表。去北京前夕,華坪縣委見她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給了她幾千塊錢,讓她去買一套新衣服。張桂梅捨不得花錢買衣服,她把這筆錢攢下來,打算用在孩子身上。

她上北京時就穿着平常的衣服,有記者把她叫到一邊,讓她摸一摸自己的褲子,她才發現,褲子上破了兩個洞。那一夜,記者跟她聊到深夜,談論她關於創辦免費女高的夢想。

第二年初,張桂梅到北京錄製節目,碰巧在哈爾濱的哥哥生病了,打電話來説想見她。張桂梅想着,等錄製完節目再回去看哥哥。卻沒想到,哥哥很快過世,她沒能見上最後一面。

不久,張桂梅的訪談報道《我有一個夢想》廣泛傳播,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重視。那時候,華坪縣有兩所高中,一所公辦高中,一所民辦高中。2008年4月,華坪第三所高中——麗江華坪女子高中(簡稱華坪女高)正式建校,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政府先後投入了近6000萬元。

這年,楊文華任華坪縣教育局局長,他記得女高建設初期遇到各種問題,張桂梅很操心。教室開裂了,學校的維修等,她都第一時間趕到。

華坪電視台記者王秀麗説,有一天,張桂梅突然打電話給她,一邊哭一邊問:“你在哪裏?我都要死了,你還不來看我?”她立即從鎮上趕去福利院,張桂梅哭了一個下午,她陪着哭了一個下午。

後來,楊文華告訴張桂梅:“你集中精力抓教育教學,其他的我們去管。”

當年秋天,95個女孩報名華坪女高,除個別上了高中分數線外,其他都在分數線以下,她們全部來自大山。

2008年9月1日,華坪女高正式開學了。周雲麗是首批入學的學生,在她印象中,開學那天下着小雨,教室樓外一片凌亂,學校還在緊張建設中。張桂梅守在門口,看着女學生們三五成羣,拖拖拉拉地走動,生氣地説:“你們做事情太慢,高中不是這樣讀的。”

投奔女校的人

周雲麗1歲時,母親就過世了,她和姐姐周雲翠由父親拉扯大。

父親有殘疾,經常早出晚歸,家裏的收入主要靠他種西瓜、芒果,養豬,以及幫別人除草。一家人生活拮据,在居住的那間土木結構的老屋子裏,唯一值錢的就是一台彩電。

大約七八歲起,姐妹倆開始做家務,後來又幫忙幹農活,去集鎮上賣菜。

因為家裏沒有兒子,又是單親家庭,他們家在村裏沒少受人欺負。父親希望她們能走出大山,砸鍋賣鐵也要供她們讀書。2007年,姐妹倆同時國中畢業。家裏沒有錢,父親到處籌錢,很是憂愁。周雲麗眼見父親站在豬圈門口、院壩邊上、關毛驢的地方,一根煙接着一根抽,一語不發。

會考前夕,周雲麗聽國中班主任説,隔壁在建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由華坪民中的一位教師過去管理。那裏不用交學費,只要花一些生活費,那時候,一般高中每學期一千多元學費,另外還有學雜、住宿費等。周雲麗聽後興奮地跑去看,一棟嶄新的教學樓拔地而起。

後來,姐妹倆都報了華坪女高。

那一年,張桂梅到雲南師範大學做宣講,提出阻斷女子世代貧困的辦學理念,吸引了當年的畢業生張紅瓊。出生於農村的她,家裏有七姐妹,作為唯一的大學生,她對此深有感觸。

張紅瓊畢業後,跟着張桂梅來到華坪縣,成為華坪女高的一名數學老師。

她記得,2007年8月8日,他們幾個教師去學校,地上全是水泥,教室裏落滿灰塵,亂糟糟一片。張桂梅帶着他們搞衞生,打掃教室,把“兒童之家”的牀扛過來,之後安裝、鋪牀鋪,並把學生的名字貼好,幹了整整十天。

事實上,剛開學時,華坪女高只有一棟教學樓,沒有廁所、食堂,圍牆。楊文華回憶,當時那裏很糟糕,根本不像一所學校,男老師住在樓梯間,女學生坐在教室角落。

很快,張桂梅發現,招來的學生底子差,每次考試縣裏排名,華坪女高總是墊底。她很着急,去外地學習教學方法,試圖讓學生自主討論,但結果更糟糕。“有的學生,老師跟她講了八遍,她還是不會做,坐在那裏哭。”

張桂梅壓力非常大,她去麗江市找領導,説她們的學生不排名次,市裏的領導也同意了。但她轉念一想,學生成績上不去,來學校白吃白喝三年,又有什麼意義?

沒過多久,當時學校的17位教師走了9個。

張桂梅沒有辦法,到教育局找楊文華。楊文華安慰她説,如果實在幹不下去了,就把學生併到華坪一中。事實上,早在華坪女高創辦以前,他就曾建議在華坪一中辦一個“桂梅班”,但張桂梅沒同意。

她不願意放棄,相信老師苦教,學生苦學,總會改變這種現狀。別人早上六點起牀,她們五點多起牀;別人晚上十點睡覺,她們有學生十二點還在走廊看書。高中三年,她們每個暑寒假都補課,最多放半個月的假。農村的孩子不怕吃苦,肯下功夫,慢慢的,學生成績出現好轉。

延續到現在,華坪女高的學生每天早上5點半起牀、洗漱,一直要到晚上12點20,她們才熄燈睡覺。

7月13日中午,張桂梅拿着小喇叭,端坐在食堂的凳子上,手機裏放起了紅色歌曲。很快,一羣女學生衝了進來,她們“噼裏啪啦”吃完飯,又跑回了教室。幾百個學生在10分鐘內像一陣風,來了又走。

婉拒捐款

學生的成績沒有起色,教師張紅瓊也曾動搖過。有一天晚上,她準備向張桂梅辭職。走到門口,她把頭貼在牆上往裏面一看:張桂梅正在吃藥,桌上擺滿了藥瓶子。吃完藥,她又往身上、脖子上貼藥膏。看到這一幕,張紅瓊很受觸動,決定安心留下來教書。

黃付燕是2008屆學生,她記得,張桂梅身體不好,經常跑醫院,但每天都回學校,用小喇叭叫她們起牀、吃飯、睡覺。那時候的學生,敏感、內向,害怕跟人交流,但她們懂得感恩,想上大學,不怕吃苦。

2011年夏天,華坪女高第一屆學生大學聯考,綜合上線率100%,一本上線率4.26%。這個成績超出了預期。

周雲麗姐妹,一個考上了雲南師範大學,一個考入德宏師範學院。那年夏天,得知女兒們都考上大學後,辛苦了半輩子的父親終於眉頭舒展開了,高高興興地揹着雞、鴨,蔬菜去感謝張桂梅。

2015年秋天,黃付燕從內蒙古師範大學畢業,進了杭州一家公司。第一個月,她領到了3500塊錢工資。她很高興,回家給父母買了些衣服,又捐了1500塊錢給華坪女高。

黃付燕記得,張桂梅很高興地接受了捐款,還給她開了一張收據。那張收據她一直保留着。

第二年,黃付燕帶着男友回母校,準備了2000塊錢捐給女高。張桂梅得知她在上海沒有正式工作,婉拒了她的捐款。2018年,黃付燕第三次回華坪女高,她那時沒有上班,帶着丈夫,手裏抱着出生不久的小孩,準備了3000塊錢捐給女高。張桂梅老師再一次拒絕了她的捐款。

黃付燕很難受,覺得愧對學校和張老師,走出校門後,她哭了。

之後,張桂梅拒絕畢業生回校看她,甚至經常謊稱自己不在學校。她不希望學生揹負回報學校的壓力,“她們從大山走出來不容易”。

2019年5月,黃付燕考上了貴州的特崗教師,成為了一名國小數學老師。

黃付燕説,不像其他學校的學生,所有東西都是父母給的。“我們華坪女高的學生,吃穿住學都是社會上捐贈的,更多是政府捐贈的。”

十萬裏家訪路

周雲麗曾差點被張桂梅打。

一個週末,她跟同學相約一起外出,張桂梅不讓她出去。那時候,張桂梅剛去了她家走訪,見到了她殘疾的父親和年邁的奶奶。張桂梅覺得,學生應該抓緊時間學習,不該隨便跟着去玩。

周雲麗堅持要出去,張桂梅氣壞了,拿起老人機砸過去,沒有砸中。她又想要摔凳子,被兩名班主任拉住了。張桂梅記得,周雲翠當時也跑了進來,一副要保護妹妹的架勢。

張桂梅覺得,家訪能瞭解一個孩子,激發她們的學習動力。12年來,她去過每一個學生家裏,走了十幾萬公里的崎嶇小路。看着她們的家庭情況,張桂梅經常恨鐵不成鋼,罵她們,甚至用書本摔她們。

一開始,姑娘們很害怕,覺得她兇,後來也知道是為了她們好,慢慢心存感激。

王秀麗曾多次陪同張桂梅去家訪。一開始,她不理解,覺得開一次家長會就可以了,為啥一定要跑老遠去家訪。她去了後才發現,很多家長不會講普通話,山路崎嶇,交通不便。

有一次,他們去一傈僳族學生家家訪。山路不好走,王秀麗一路走一路抱怨,張桂梅一句話也沒有説。他們到學生家時,天都快要黑了。張桂梅坐在屋子裏,跟父母聊了一會兒,很快又往回走。走了一段路,王秀麗發現她的外套不見了。她問“張老師,你衣服哪兒去了?”張桂梅淡淡地説,“給孩子媽媽了。”

張桂梅説,第一屆學生家長看到老師去家訪,都感激流涕。但也有幾個例外。有一次,一個學生讀着讀着,突然回老家不來了。張桂梅跑去學生家一看,弟弟在那裏做作業,姐姐在那裏幹農活。媽媽不停地説,女兒不該去上學,應該去外面打工。

張桂梅問:“都不收學費了,為什麼不讓她上學?”媽媽説:“考上大學也供不起,不如現在就出去打工。”“姑娘這麼小,可以去幹嘛?”對方回覆她説:“她可以去餐館幫人洗碗啊。”

一些這種家庭的孩子,最終被她帶回了學校,但也有個別最後輟學了。

華坪女高免學雜費、住宿費,校服費等,個別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還可以申請生活補助。7月16日,高一的李嘉明申請生活補助,班主任將此事告訴了張桂梅。

幾年前,李嘉明的父母離異,她被判給了父親。在她的記憶中,父親常年酗酒,少有清醒的時候。八年級的一個夜晚,父親喝醉了,罵她是害人精,害得他家破人亡,還半夜把她趕出了家門。

此後,李嘉明便很少回家。母親幫她在鎮上租了一間屋子,每個月給她生活費,偶爾也去學校、出租屋看她。但時間一久,繼父又對此有意見。

張桂梅知道後很生氣,但更多的是無奈。她決定去李嘉明父親家裏看看。他們家在榮將鎮宏地村,離縣城約30公里,開車一個多小時。山腳下的一間土木屋,門沒有鎖,屋子裏空空蕩蕩,人也聯繫不上,張桂梅白跑了一趟。

回到學校,張桂梅讓李嘉明把租的房子退了,放假就住到“兒童之家”,生活費由華坪女高出。

忙着忙着就老了

華坪女高位於縣城東側的獅子山腳下,這裏曾是華坪民中的廁所,每到盛夏,金黃色的芒果掛滿枝頭。2015年,它完成基礎設施的建設,佔地76畝,有校舍6棟,累計投資9千多萬元。

張桂梅節省到吝嗇的地步,為學校師生以及教育系統的人所周知。她常年穿着破舊的衣服,十幾年吃素,甚至生病了也不願意去醫院。但她把自己多年的獎金,社會對她個人的捐贈等100多萬元,全部投入了華坪女高。

據華坪縣宣傳部給的資料顯示:華坪女高為貧困學生減免住宿費、學雜費等,累計1335.06萬元。

這些錢,全部是學校募捐而來,有各級政府給的辦公經費,企事業單位給的捐贈,還有個人給的捐款。即便如此,華坪女高的支出依舊是一筆沉重的負擔,張桂梅擔心這種模式難以為繼。

華坪縣教育局黨委書記胥國華此前曾負責華坪女高的基礎設施建設,他説,華坪女高最初按18個教學班,900人的辦學規模設計。後來因為學校的資金有限,每年只招收100到160人,最多的時候,學校一共五六百學生。

因為免學雜費和高升學率,自第一屆學生高中畢業後,報名華坪女高的學生越來越多。張桂梅説,她招女學生的標準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看是不是農村户口,一個是看她的會考成績。

自今年媒體報道後,張桂梅成了網紅,華坪女高也跟着上了熱搜。這段時間,學校辦公室主任張曉峯每天接到幾百個電話,有想來華坪女高讀書的,想免費為張桂梅看病的,想捐贈給華坪女高的。張桂梅很高興,同時她又很擔心今年報名人數猛增,但學校招錄人數有限。

她有時也不去想這些,覺得到時總有辦法解決。一個人安靜下來時,張桂梅會覺得孤獨,想起黑龍江的姐姐、侄子,但他們都不能理解她,“覺得我眼裏只有這些孩子”。她心情不好時甚至不知道打電話給誰,她説,忙着忙着,就把自己給忙老了。

這兩年,張桂梅身體越來越差,疾病纏身——高血壓、支氣管炎、骨瘤……體重從一百三十多斤掉到了九十多斤,她甚至站不起來,乾癟的四肢在衣服裏面晃。

“兒童之家”福利院的張惠華記得,2018年初,張桂梅病危。他匆匆跑進醫院,看到張桂梅吸着氧,眼睛閉着,處於半昏迷狀態。張惠華嚇壞了,大叫“媽媽,媽媽……”張桂梅醒過來,一臉疲倦,但她説自己沒事。

那一次,華坪縣縣長來看望她,張桂梅拉着縣長的手説:“我情況不太好,能不能讓民政部門把喪葬費提前給我,我想看着這筆錢用在孩子們身上。”

張惠華希望她保重身體,多休息,但張桂梅不聽,只要身體稍微好一點,她一溜煙又跑去了學校。

張桂梅覺得自己時間不多了,“能做一點是一點,能幫一個是一個”。目前,她最大的夢想是,女高有學生能考上清華北大。2020年,華坪女高有159名女孩參加大學聯考,在張桂梅眼裏,這是建校以來學生基礎最好的一屆。受到疫情的影響,一些學生沒有手機,一些家裏沒有信號。令人欣慰的是,2020屆華坪女高的一本上線率達44%。

張桂梅又送走了一屆畢業生,63歲的她步履蹣跚,面如蠟色。7月13日,有人想跟她合張影,她説,“美顏一下,我有點醜。”

《榜樣》心得體會14

觀看《榜樣6》節目,通過典型事蹟再現、現場訪談、重温入黨誓詞等形式,向我們展現了一批不畏艱難、迎難而上,堅守崗位、無私奉獻、頑強工作,以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人崇高使命和為民宗旨的優秀共產黨員。

時代榜樣是我們前行的指路明燈。生活在充滿夢想的時代,沒有理由不去投入更高的工作熱情,付出更大的精力,做出更優異的業績。

我們要以榜樣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思想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敬業愛崗,踐行為羣眾服務的宗旨,做好黨的政策、路線、方針的宣傳者、倡導者、執行者,以更大的熱情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盡職盡責、盡力而為,成就無悔人生。

《榜樣》心得體會15

全面貫徹落實教育局文件精神,開展對照身邊典型學習為主題的教育活動,我們學校組織學習了優秀教師周仁貴等先進事蹟,他們的敬業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在以後的教育職業生涯中,我將在這些先進教師先進事蹟啟迪和鼓舞下,樹立正確榮辱觀,努力增強“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書育人”的教師使命感,不斷強化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心。 教師是一個崗位、一種職業,但更是一種責任。教師可以在不同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不同的教學風格,表現出不同的教學藝術,構建不同的教學模式,但是清醒的責任意識和在此基礎上持久的內在動力,是教師完成卓有成效工作的必備條件。周仁貴老師紮根農村教育多年,用執著的信念和博大的愛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種。結合學習有感而發,談幾點體會。

一、立足本質,擁有一顆真誠的愛心

通過學習,我深刻體會到,作為一名教師,對於任何學生就是一個"愛"字。以無限的真情去關愛,用愛去感化每一個學生的心靈。當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不厭其煩的耐心指導,當學生做錯了事的時候,指導分析讓學生知道做錯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語言教育學生,用母親般的愛感化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猶如父母,甚至勝於父母。感受到能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對待別人的孩子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我們都應該學會換位思考,當我們希望別人怎麼教自己的孩子時,就一定得怎麼教別人的孩子。我們要像慈母一樣關心愛護每一個孩子,比如:孩子身體不適時,我們應該噓寒問暖;孩子有缺點或不足時,不歧視,不挖苦,不嘲笑,應該有顆包容之心,要想到:他們是孩子,擁有犯錯誤的權利;當孩子的優點或進步時,要及時表揚,加以肯定和鼓勵,……總而言之,作為教師,我們要用自己的愛心、細心和關心讓孩子真正能健康快樂地成長,那才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二、對工作必須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

我們應當學習優秀教師以學生為動力,以育人為首的精神。老師必須具有足夠的耐心和責任心,不僅要規範學生的行為,更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對每一個學生都要進行有針對性地教育。時時處處觀察學生,瞭解學生,對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導解決。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必須努力做到。時時以"愛心、耐心、細心",去關心每一位學生,熱愛每一個學生是我們的責任,教育學生子是我們的神聖事業。對學生我們既要愛又要嚴,時刻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是作為一名老師必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三、教師必須做到尊重、理解、信任、鼓勵學生。

通過學習優秀教師的事蹟,我進一步體會到,在教育教學中,尊重學生,是我們老師必備的道德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友好的對待他們,理解和信任他們,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多和他們交流,多鼓勵和表揚他們,要尊重他們,寬容他們的過失,當學生有不足時,多給予激勵和讚美,對學生精心呵護,尊重學生人格,善待、寬容、理解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感覺到在學校裏比在家裏的還要幸福的多,感受到學校生活的開心和幸福。

四、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教師必須有高尚的品德。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是培養、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質將直接影響下一代的成長。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既要把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響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長髮展。因而教師必須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純潔美好的心靈。在工作中,教師要安貧樂教,甘於奉獻。必須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將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説的“捧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學習周仁貴老師使我更加認識到,踏踏實實地教書育人是我對一名優秀教師的理解,做像周仁貴老師那樣的合格的人民教師,是我考慮問題的特定視角和對自己的基本定位。教師崗位——特定的育人理念教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兩者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教書是育人的載體,育人是教書的目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