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老師的愛的心得體會

來源:文萃谷 1.45W
描寫老師的愛的心得體會1

八月十號上午我有幸聽了丁鵬老師的《幼兒園環境創設淺談》的講話,對於環境創設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自己也是非常重視環境的創設,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並不是牆上貼得越多就是越豐富,我認為,環境中一些幼兒看不懂、不易理解的東西應該少出現。多一些體現孩子探索過程的材料蒐集、多提供一些能引發孩子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材料。

描寫老師的愛的心得體會

老師説的一句話很重要,不要過分的硬化和塑膠化,天然的雕飾最好,我感覺現在在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生化在現代化的建設中,很少去體驗大自然,孩子少了很多的鍛鍊的機會,如果連幼兒園都給孩子機械的環境,孩子就真的太可憐了,我們作為一名教育者應該多為孩子着想。

我覺得教師要改變現在的模式首先要轉變思想觀念,讓幼兒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參與環境的創設,把牆面環境的創設的主動權交給孩子,那麼教師的角色就會從原先的直接動手、動腦者變為觀察者、傾聽者、支持者。這就要求我們平時要多關注孩子,觀察孩子的興趣點,激發他們創設主題牆飾的積極性,然後多傾聽孩子創設牆飾環境的所思、所想,給孩子提供適度的支持。

通過學習我明白了我們要為孩子提供一個觀察.探索.操作.交往.發展的平台,使教育活動更完美。

再者互動也表現在牆面生動、真實的再現了師幼以及家長之間近距離的“對話”;因為教師在環境牆面佈置中融入對幼兒情感的關注,裏面藴含着教師與幼兒、家長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真切的情感,同時幼兒以主人的身份參與了整個環境的改變,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將會在牆面上寄託自己心願,宣泄自己內心的情感需要,相信是自己使環境變了,體驗成功的喜悦。

第二天上午老師又講了區域的創設,老師分析了每一個區域創設的特點,可以讓幼兒自由選擇題材,構想內容,激發其想象力與創造力。老師給我們看了跟多別的幼兒園的區域活動照片,也讓我們感覺到我們要努力的還有很多。

描寫老師的愛的心得體會2

忙碌了幾個星期的展示活動結束了,自己也覺得卸下了擔子,輕鬆了許多。但輕鬆沒多久,特別是聽了虞老師的講座,今天看了華老師組織的活動後,就再也輕鬆不起來了,想想自己在組織活動時的情況,看看老教師的遊刃有餘,相差那麼大,難道就只是經驗造成的?靜心想想,自己欠缺的還真不少呢!

缺了對孩子的瞭解。孩子的經驗有什麼?孩子需要什麼?孩子的興趣是什麼------心裏清楚嗎?答案是模糊。我想老教師們之所以能組織出這麼亮的活動,前提就是了解孩子,在觀察的基礎上,瞭解孩子的興趣,把握他們的特點,然後有針對的實施。

缺了對事情的思考。沒有哪一個活動是現成的,即使它的過程再好,再完善,但也不一定能夠適合自己的班級。實施對象不同,實施的環境不同,那本本上的東西也不能照搬。只有瞭解自己班孩子的實際情況,思考每一個活動的目標、過程,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班的東西。

缺了活動中的隨機。看了今天的活動,感受最深的就是華老師在活動中的隨機,那麼自然,那麼到位。説到絲巾透明的特點,有個別孩子把絲巾蒙在眼睛上,於是華老師很自然的請每一位幼兒來試試,孩子個個都很興奮的蒙起來,在實際的操作中孩子瞭解了透明。

缺了理論的支撐。有些時候會覺得理論的東西沒什麼用,但事實上,有許多時候缺的恰恰就是理論。孩子的行為有些偏離常態,是什麼原因?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這時候如果自己的腦子中有相應的理論知識,那就可以照着去做了,然後在實踐中改善,提高,把本本上的東西變成自己的。

有句廣告詞是這麼説的“缺什麼就補什麼”,我想自己的目標就是這樣,看清楚了自己欠缺的,那就努力去完善吧!或許不能一下子就補完,但儘自己的最大力,永往直前!

描寫老師的愛的心得體會3

20xx年8月9日我有幸聽了董旭花教授的講話,以前只知道董老師是一個優秀受人尊重的老師,她的講話總是發人深省,今天上午我終於聆聽了老師的獨特見解。

對於兒童觀其實我也一直有我自己的一點見解,我認為孩子是古靈精怪的,是需要多彩世界的,不應該一成不變,而且孩子一個自然的成長,不應該有大人的包袱。

在家長們之間,“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為熱門詞語,等待孩子們的又是學這學那,還要不停地參加各種興趣班和測試等等,沒有多少玩耍的時光。家長又特別希望孩子認識很多孩子和有好的算數,其實這些都扼殺了孩子的童真,就像董老師所説教育不應該為兒童的未來犧牲兒童的現在,而應該重視兒童的現在,我感覺很真實,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説我們都是為了孩子的將來好,卻把孩子的童年扔了。

董老師説人的一切都是從童年開始的,童年的快樂是一生快樂的源頭,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開端。是啊我們每個成人都是從幼兒時代過來的,應該最清楚孩子們需要的是什麼。他們需要學前教育,但學前教育首先是一種身心成長的教育、快樂的教育,絕不應是把孩子國小化。對幼兒強化知識灌輸、強制學習,不僅容易壓制幼兒的學習興趣,更不利於他們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培育。

其實孩子本來就是應該胡鬧的,愛打愛鬧的,如果不是這樣就證明孩子應該成人化了,也就等於已經沒有童年了。就像董老師所説我們要允許孩子在童年有一段呆呆地,夢幻般的,愛玩的,胡説八道的時光,因為童年本來就是那樣的,愛孩子就是來捍衞孩子的童年,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又是一句發人深省的話。

我們要將兒童看做是獨立於成人的個體,讓兒童享有與之身心發展相適應的童年生活,併為日後的發展堅定基礎。

描寫老師的愛的心得體會4

――記危難中教師的應激、職責與人格的突現

一年一度的教師師德培訓每次都讓我們的教師對自己的職業有個新的認識,對自己的理想有個重新的定位,對我們的教育意義有個新的詮釋。今年,我們以“愛的教育”、“樹立高尚的師風師德”、“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等為綜合結合性主題開展了這次師德培訓。

我們崇尚愛的教育。瀏覽了以下事件後對於教師的愛,在靈魂與良心的撞擊中我們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學生安危比我生命更重要”

――記重慶開縣搶險抗災保護學生優秀教師羣體

20xx年12月23日晚,重慶市開縣境內突發特大井噴事故,富含硫化氫的有毒氣體噴湧而出,5平方公里內10萬人口面臨死亡的威脅。突如其來的災難讓人措手不及。沉沉黑夜中,災區學校532名教師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指揮下,成功地將9所中國小的3420名寄宿學生帶出毒氣的包圍圈。

20xx年9月4日,重慶市開縣境內遭遇200年一遇的特大洪災,9479名師生被洪水圍困。為救出如處孤島的學生,教師們竭盡全力,團結奮戰,捨生忘死,成功保護了學生的生命安全。在“12?23”井噴和“9?4”洪災兩次震驚國內外的特大災難中,開縣教育系統住校師生“無一失蹤、無一傷亡”。

“這是老師應該做的”

―踏訪黑龍江洪災英勇女教師

20xx年6月10日下午2時許,黑龍江省寧安市沙蘭鎮發生了200年一遇的山洪。為了救出更多的孩子,黑龍江寧安沙蘭鎮中心國小教師與洪水搏鬥。

在偉大與平凡之間

 ――記英雄女教師殷雪梅

20xx年3月31日江蘇教師以身擋車救學生。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周稽裘説:“我們走了一位好老師,她用一個人的生命救了6個孩子。在那一瞬間,她根本來不及思考,做這樣的舉動,完全是長期崇高師德的積澱。”

先救學生 後救女兒

――一山村教師的選擇

20xx年6月15日上午7點多,四川省渠縣宋家鄉玉山村國小的一間教室突然垮塌,導致28名國小生不同程度地受傷。在血肉和紛墜如雨的磚石木頭的抗爭中,發生了特別感人的一幕:山村代課教師吳豔麗,在年僅4歲的女兒被落下的磚頭砸倒、血流如注的時候,在女兒拼命叫喊“媽媽”的痛苦聲中,她卻做出了首先搶救和女兒一起受傷的學生的選擇。結果,被先救出的學生安然無恙,女兒卻身負重傷,至今仍躺在重症監護室,尚未完全脱離危險。

20xx年6月7日,台大戲劇系的超人氣老師施舜晟在期末師生同樂會上,高歌一曲送給滿場愛戴他的學生,曲末歌詞是:“因為我真的很愛你們!”昨天,這個用盡一生力氣去愛學生的老師,眼見四名學生溺水,立刻奮不顧身下水搶救;不料最後學生無恙上岸,他卻因體力不支溺水死亡。

20xx年1月13日下午深圳市寶安區龍華中英文學校的一位女教師靳偉傑在急速的小轎車前為救學生放棄兩次自救機會獻出生命。為救學生英勇獻身的靳偉傑被追授為師德標兵。

在危難來臨的瞬間,我們的教師仍能保持冷靜的頭腦,在瞬間的反應中判斷並採取措施來營救身邊的學生。這些良好的應激顯示出教師高度的心理素質修養。在來不及思考並採取更有效的措施時他們的偉大,高尚人格、師風就在此刻展現給了世人:那就是用自己嬌弱的身軀抵擋災難保護身邊的孩子。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所在,面對困難,教師有責任教授學生如何正確克服。但是在不可抵擋的災難面前人不分身份,大家都是平等的面臨傷害的弱者。這些教師能把扶弱救殘視為己任,將學生視為己出,我們崇尚敬仰這些人的高尚的職業道德品質,他們的行為已經昇華到一種叫做“博愛”的境界。

林崇德,一個讓北京師範大學驕傲的名字。他以自己近40年的教育生涯,詮釋了師德中的師業、師愛、師嚴、師表的全部含義。

師愛――“大中國小教師都要有愛的教育。師愛是教育的靈魂,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師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卻沒有血緣關係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

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無私、廣泛(不講關係、血緣),這些教師的這種博愛精神影響並保護着我們身邊的教師、學生、家長、朋友……讓我們共同成長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也將會以這樣的心境影響教育着下一代……

描寫老師的愛的心得體會5

20xx年8月10日星期五下午我有幸聽了韓冰川老師的《關注生命成長,迴歸教育本真》,老師温柔的語氣和淳樸的言語深深打動了我,至今老師對一些社會現狀的分析都在我腦海裏,對我是一種震撼。

生活化是幼兒園課程的根本特徵,幼兒教育應該回歸幼兒的生活世界,關注幼兒真正生活。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家長的“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深深影響着孩子,形形色色的幼教課程輔導班層出不窮,珠心算、讀經等許多並不是幼兒真正生活的內容也進入到課程之中。這樣的幼兒教育是遠離幼兒真正生活的。就像韓冰川老師所説的那樣:“教育就是培養合格的公民,培養淳樸的真實的,善良的人,這是教育最底線的東西。幼兒園課程要積極理解和關注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讓幼兒在自己真正的生活中獲得充分的發展。

老師與我們分享了我們的教育怎麼了,舉了一些社會上的例子,比如説小月月事件,曾經我看過這篇報道,説的是一個小女孩被車從身上壓過去,路過十八個人都沒有人管她,最後一個拾荒的老婆婆去抱起了孩子,可惜孩子最後還是離開了人世,從孩子身邊走過的都是受教育的人,可是真正發揮人性的反而是沒接收教育的老婆婆,難道這和從小的教育沒有關係嗎?還有幾個感人的真實事件都反映了教育的黑暗。

老師又把自己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分享給了我們,真實的活動,自然的環境,豐富的節目和科學的環節都很值得我們借鑑。

教育與生命密不可分,生命是教育的原點、教育是生命發展的需要。現實和功利的社會,讓教育與生命本着偏離。教育活動在實施過程中忽視了"人性"的培養,如果教育缺乏生命的氣息,教育的存在就會失去意義。因此教育必須回到生命本真,只有植根於生命的教育,才有存在的價值。

描寫老師的愛的心得體會6

近些年來,在幼兒教育改革《規程》的指導下,獲得了極大的發展,老師們的'教育觀念有了明顯的更新,幼兒園的保教質量逐步提高,現在,教育部又頒佈了《綱要》,《綱要》對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標準,對教師的專業水平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我積極參與學習綱要,利用教研活動的時間和同事一起探討、思考。對照《綱要》,我認為,我們作為教師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並關注個別幼兒差異。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就要求幼兒園的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因此,教師應儘可能把期望幼兒學習的內容轉化為幼兒自身的興趣和需要,充分調動每個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幼兒自由地、愉快地展現自己。

幼兒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傳授技能,而應以幼兒生命活力的不斷增強,生命內涵的不斷充實作為幼兒教育的終極目標。在以往的幼兒園教育中,教師往往偏重於為幼兒鋪設一條求知、學藝的道路而忽視幼兒還有屬於自己的世界,最終只會貽害幼兒的健康成長。所以,作為一名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善於順應幼兒的性情,走進幼兒的情感世界,要學會傾聽他們的心聲,學會接納他們的個性差異,在教學中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積極的氣氛和情境,將每一個教學過程當成師幼雙方一次心靈的對話,敞開心扉,讓幼兒在遊戲中無拘無束地交流,讓幼兒在歡樂的氛圍中學習,在愉快地學習中求得發展。所以教師要結合工作實際努力實現教育方式的轉變:

一、從過去比較單一的室內教育為主,向現在豐富的室內外結合活動轉變。

如認識花草樹木,四季的變化,教師可以把孩子帶到大自然中,讓他們自己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體驗大自然,在自己的動手實踐中去獲得關於花草樹木,四季的知識和體驗。

二、從過去的“問答式”教學,向現在的“鼓勵式”教育轉變。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更多的運用嘗試、鼓勵的方式,鼓勵幼兒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教師也要特別注意尊重幼兒的想法和創造,不能從成人的眼光來評價幼兒的行為、表現。

三、活動中以遊戲為主。興趣是幼兒學習

活動的助推器,有了興趣,再困難的學習活動幼兒也會樂此不疲,少了興趣,再重要的學習活動幼兒也會覺得索然無味。因此能否激發幼兒的興趣是幼兒園教育成敗的關鍵,遊戲是幼兒的生命,是幼兒的至愛,最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因此將遊戲活動貫穿於幼兒一日活動中,教師重要的是搭建適宜的遊戲舞台,提供豐富的遊戲材料,選擇符合幼兒生活實際的遊戲主題,給予孩子空間和時間,讓他們自主地去選擇,根據選擇的內容按自己的方式或在與教師、同伴的交互作用中開展活動,引發孩子的興趣,滿足孩子進一步探索的需要,這是使教師的計劃與孩子的需要和興趣儘可能相符的重要一環。

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是一項十分艱辛、複雜而又細緻的工作。我將貫徹《綱要》精神,更好地跟上時代變革的步伐,與全園老師一起共同為幼兒教育改革創造一個堅實的平台,在此平台上精心打造我的教育事業,讓孩子們都徜徉在金色的陽光中,煥發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