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機干預培訓心得體會

來源:文萃谷 6.45K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心理危機干預培訓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理危機干預培訓心得體會

心理危機干預培訓心得體會1

本次高校心理危機預防干預網絡培訓線上學習,收穫滿滿。

1、通過這次學習,我學習了一些常用的心理危機干預理論及技術,學到了更為詳實的干預知識與技巧,增強了對危機干預的計劃籌備,對日後工作實務特別是個案工作有較大幫助。

2、初步瞭解了心理危機干預理論、評估和篩選技術,學習了簡單的干預技術,瞭解了“簡快重建法”、危機干預方案的制定。

3、今天學習過程中、,瞭解了心理危機的特徵、影響以及如何介入、處理技巧等,收穫最大在於對應急事件發生後的處理辦法,心理危機干預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等。

4、第一次系統的接受這樣的學習,很有收穫,同時也知道了一些具體的方法技巧,讓我非常深刻地理解了這些理論方法,總之,這樣的培訓系統,完整,很好。

我認為在講座中這些方面做得比較好?

1、講座方式比較合理,並貫穿有模擬練習,增強了講座效果,實操和小組討論能讓學員得到鍛鍊

2、理論與實務相結合,新知識的訊息,如簡快重建法,講課與互動良好結合,小組演練,探索討論,現場氣氛調動比較好

3、完整、系統、清晰、有條理,互動,注重重點,有具體技巧練習,切身感受印象深刻,提問,現場熱烈,也能得到滿意的回答,很信服。

4、時間安排較合理,開講者平易近人、語言風趣,能很好的解釋大家提出的問題,的互動較多,能夠很好的根據知識結構來講解。

5、對演練過後的疑惑給予及時的解答和互動,很好的調動了參與的積極性

最後,誠摯的感謝領導在工作中對我的幫助和關心,非常感謝組織給了我這樣的機會,我將會在以後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不斷提升自身專業能力,踏踏實實工作,做出自己更大的貢獻。

我認識到在報道危機事件時,要做到以下幾點:

1、利用官方網絡平台第一時間發佈信息,並持續提供最新消息,這樣做能夠有效阻止謠言四起。

2、對(自殺)危機事件的信息報道不宜過於詳細,尤其是不能包含細節,避免有人效仿。因為諸多事實表明,媒體報道的(自殺)細節越多,(自殺)模仿行為就會越多。

3、發佈的信息要客觀真實。

4、發佈信息時不要將焦點關注在事件的起因上,而應該將焦點放在對受害者的人文關懷上。

緊接着,徐博士又從為洗刷“死亡之橋”而改造後的韓國麻浦大橋高自殺事件講起,向我們闡明瞭自殺的著名效應、模仿效應和呼救效應,同時也告訴我們:自殺是可以預防的。

院系輔導員的作用甚為關鍵,做好危機干預的第一步是要學會識別心理危機事件,並做好信息上報至關重要。

1、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和嚴重,主要體現在極端個案;心理危機問題越來越多,心理健康問題主要以神經症為主要問題類型,越來越多呈現出人格障礙問題為主要問題類型和工作難點。

2、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僅是心理諮詢或治療問題,而與社會文化因素密切相關。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家庭結構的不穩定,早期創傷和寄養經歷,應試教育體制等成為心理問題的越來越重要的根源。

3、理想、信仰、價值觀、生命價值與意義、學習價值與意義等成為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理解危機中的人章節:讓我很形象深刻地認識到:

1、失戀只是自殺的誘因,其核心原因來自家庭。

2、對於人格障礙患者,很重要的是重新獲得關心與界限。

第三講:心理危機的行動干預

樹理論對自殺風險個案評估的有效性高達90、1%,遠高於MMPI的有效性(26、2%)。他把一個人看做一棵大樹,樹根是指家庭與依戀關係,樹幹是指社會支持和信仰、價值觀,樹葉是指成就感、自我實現,陽光雨露是指社會環境。

我認識到了:

1、自殺身亡的人中有25%-50%的人曾有過嘗試自殺。因此,在工作中,我們一定要掌握曾有自殺嘗試的學生信息,並給予高度關注。

2、心理健康與性格外向、內向無關,性格奔放活躍的人也可能出現問題;性格外向的也會有抑鬱,是常被我們忽視的微笑抑鬱或陰性抑鬱。

3、談論自殺的人不會自殺,這是錯誤的。談論或關注自殺十之八九是一個呼救的信號,我們應該科學決斷,不能自欺欺人。

4、考試、失戀不是心理危機的根本因素,社會支持系統缺失才是根源。

5、有自殺傾向的人恢復正常時,危險並沒有結束,心理危機者往往經歷一個“掙扎—呼救—平靜”的過程,平靜期往往是最危險期。因此,對於剛康復出院的病人,我們還需要進一步關注和干預。

6、心理干預是干預者不能迴避自殺等敏感問題,需要用坦誠和專業與被幹預者建立信任關係。與有自殺傾向的人談論自殺並不會引發他下決心自殺。

7、如果一個人已經下定決心要自殺,他人則通常無法控制。這種認識錯誤的,因為沒有誰真的想死,自殺成功的人多是因為身邊沒有人制止,或者沒有人可以求助。在我國,人沒有自殺權,阻止他人自殺不屬於侵權行為。

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不同情況下的危機個案處理辦法。具體如下:

1、危機干預的首要原則是保障安全。不管危機個案在哪裏,我們最重要的是要確保當事人的生命安全,打探當事人的地點、通知他的緊急聯繫人,確保他的身邊有人,暫時打消自殺念頭。

2、做好自殺風險評估是心理危機干預的第一步。家族有精神病史、身體久治不愈無比疼痛、人際關係問題、被拋棄或被拒絕、喪失、工作和經濟狀況差,使用網絡等媒介發表自殺相關文章、詩句、説説、日記、藝術作品等發佈自殺信息時,我們應該提高警惕,做好監視。

3、自殺風險的警示主要有4個:

1)自殺計劃的特性,越詳細越危險;

2)自殺方式的殺傷力,越危險,自殺風險越高;

3)選用未完成計劃的方法的可行性(幫助當事人尋找替代自殺的方法);

4)在計劃中幫助個案的可能性(家人和朋友都是可以利用得資源,身邊有人可以避免當事人自殺)。

4、根據評分進行判別其自殺風險高低。如果是0-2分,則可以讓當事人回家,需要進一步觀察隨訪;3-4分,則需要報告院系領導、院系輔導員,密切觀察隨訪,24小時監護,24小時候再做評估,可聯繫家長;5-6分,報告院系領導,院系輔導員,做好密切觀察隨訪,通知父母,送精神科門診或精神科會診,24小時監護,強烈建議住院治療;7-10分,通知父母,立即住院。

5、康復後的個體回到生活環境後一定要解決“社會支持”問題,解決問題遠不如建立關係重要。

6、心理干預必須要團隊協作。在干預團隊中,學校領導充當“司令員”角色,心理諮詢師及督導擔任“參謀長”角色,學生工作者擔任“主戰部隊”角色,精神科醫生及醫院擔任“攻堅部隊”角色,學校保衞部門擔任“輔助戰鬥部隊”角色。

7、發現自殺危機事件時,院系必須做兩件事:通知父母前來、對當事人給予24小時監護。

8、通知父母,父母均不能或不願意前來時,我們務必要求家長授權監護人,辦理住院手續,一定可以保證當事人的生命安全。聯繫家長時,我們要向家長如實反饋學生情況;不讓家長告知學生要到學校事宜,不要提及學校發生的事情;向家長保證,在家長到校之前,我們會安排24小時監護保證當事人安全。

9、家長不同意授權,也不前往學校時,可要求家長髮個《免責聲明》,並注意全程錄音。如若家長也不同意發免責聲明時,我們可告知家長精神衞生法第二十八條內容,告知家長我們可聯繫當地公安機關交由公安機關處理。

10、24小時監護是指分分秒秒都在視野範圍中。安排監護房間時,儘量選擇一樓房間,房間內無煤氣,無刀具等鋭器;陪護人儘量選擇有責任心的並且與當事人關係要好的人來做;陪護人分分秒秒看護,不讓當事人離開視線,重點看管好門、窗位置。

我感受到心理危機干預要做到九點:

1、付出任何努力讓個案放棄他所選的方法;

2、減壓,評估導致自殺想法的應激源,設法處理;

3、要打破保密原則,而且要通知其家人或朋友(妥善保管相關材料,如遺書等);

4、不管年齡多大,都要建立一條[生命線](電話保持暢通);

5、和個案訂不傷害協議;

6、立即處理;

7、儘快約定下次訪談時間;

8、制定行動計劃;

9、隨時可用電話聯絡到

本次培訓是我感覺收穫最大、指導性最強、專業性最強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兩天的培訓告訴了我下一步應該如何更有效地篩查出高危羣體,如何建立危機干預機制以預防和應對危機事件的發生。這是一次非常專業的培訓,我相信這對我以後的學生工作會有很大幫助,非常感謝組織提供的培訓機會。

心理危機干預培訓心得體會2

通過此次心理危機干預培訓和危機案例,讓我認識到一線輔導員或者班主任在處理學生危機事件的經驗和知識的重要性。同時我們也學習到豐富的'心理疾病的預防知識和危機事件的處理方法,以“穩、準、狠”的工作態度與思路來應對。“穩”就是要工作思路清楚,遇到危機事件,一線學生工作者要在第一時間瞭解詳細情況及時向領導彙報,及時告知學生家長並和家長了解事件背景。“準”指的是學生的情況一旦經醫院或者專業人員判定,情況確定,立馬讓學生家長接回家重點監護,“狠”指的是危機事件不過夜,必須24小時監護或者立即處理,不留隱患。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特點進行概括:

1、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和嚴重,主要體現在極端個案;心理危機問題越來越多,心理健康問題主要以神經症為主要問題類型,越來越多呈現出人格障礙問題為主要問題類型和工作難點。

2、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僅是心理諮詢或治療問題,而與社會文化因素密切相關。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家庭結構的不穩定,早期創傷和寄養經歷,應試教育體制等成為心理問題的越來越重要的根源。

3、理想、信仰、價值觀、生命價值與意義、學習價值與意義等成為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總結來説,心理危機干預要做到九點:

1、付出任何努力讓個案放棄他所選的方法;

2、減壓,評估導致自殺想法的應激源,設法處理;

3、要打破保密原則,而且要通知其家人或朋友(妥善保管相關材料,如遺書等);

4、不管年齡多大,都要建立一條[生命線](電話保持暢通);

5、和個案訂不傷害協議;

6、立即處理;

7、儘快約定下次訪談時間;

8、制定行動計劃;

9、隨時可用電話聯絡到。

本次培訓是我感覺收穫最大、指導性最強、專業性最強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此次培訓告訴了我下一步應該如何更有效地篩查出高危羣體,如何建立危機干預機制以預防和應對危機事件的發生。這是一次非常專業的培訓,我相信這對我以後的學生工作會有很大幫助,非常感謝學院提供的培訓機會,也希望我們學校多提供一些諸如此類的高質量的培訓。

針對以上問題,應採取心理危機的行動干預:

1、危機干預的首要原則是保障安全。

2、做好自殺風險評估是心理危機干預的第一步。

3、自殺風險的警示主要有4個:

1)自殺計劃的特性,越詳細越危險;

2)自殺方式的殺傷力,越危險,自殺風險越高;

3)選用未完成計劃的方法的可行性(幫助當事人尋找替代自殺的方法);

4)在計劃中幫助個案的可能性(家人和朋友都是可以利用得資源,身邊有人可以避免當事人自殺)。

4、康復後的個體回到生活環境後一定要解決“社會支持”問題,解決問題遠不如建立關係重要。

5、心理干預必須要團隊協作。在干預團隊中,學校領導充當“司令員”角色,心理諮詢師及督導擔任“參謀長”角色,學生工作者擔任“主戰部隊”角色,精神科醫生及醫院擔任“攻堅部隊”角色,學校保衞部門擔任“輔助戰鬥部隊”角色。

6、發現自殺危機事件時,院系必須做兩件事:通知學生父母前來、對當事人給予24小時監護。總的來説要樹立起重事先預防的工作理念,從源頭抓起,平時應該注重對大學生戀愛情感,人際交往、專業學習等方面的教育,重視對學生的引導,幫助學生化解壓力。

7、通知父母,父母均不能或不願意前來時,我們務必要求家長授權監護人,辦理住院手續,一定可以保證當事人的生命安全。聯繫家長時,我們要向家長如實反饋學生情況;不讓家長告知學生要到學校事宜,不要提及學校發生的事情;向家長保證,在家長到校之前,我們會安排24小時監護保證當事人安全。

高校心理危機預防干預網絡培訓研修心得體會具有實際可操作性,內容豐富、條理清晰。

心理危機干預培訓心得體會3

三天的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結束了,心中有種戀戀不捨的感覺,總的來講,這三天培訓給我的感覺就是累並快樂着。累是指連貫緊湊的課程安排讓我的體力上感覺疲勞,尤其是晚上依然要上課。快樂是指心靈上的,也是此次培訓我的收穫,也因此對培訓有了依戀之情。本次培訓我接觸到了一些新的理念、親自體驗到了心理活動的樂趣、接觸了新的事物——沙盤遊戲,在培訓中得到了專家的啟發、堅定了自己工作的目標、認識了幾個同行朋友。

在這次培訓中,高級講師温老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一個戴着眼鏡,膚色白皙,講話温文爾雅的中年男人,他在講課時,每當講到激動時語速很快,還會時不時的問問我們,“我講清楚了嗎?”“你們明白嗎?”,當講個案時,他語調會很柔和,敍事能力很強,他的細緻和敏鋭的洞察力,很是令人佩服,尤其是看到温老師的心理輔導的個案記錄,當然出於保密原則,我們只看到了温老師想讓我們看的部分,僅僅是快速的瀏覽,這就帶給我了足夠的震撼。個案記錄用不同顏色的字體標記,花花綠綠;洋洋灑灑的記錄好幾頁紙,密密麻麻。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還有温老師在活動和講座過程中針對具體情況作出的話語闡述。例如在組織活動時,碰到不配合、或是不服、有怨言的人時,心理輔導員自己首先要做到情緒穩定、鎮定自若。當然這句話不僅適用在工作中,在我們的人際交往中同樣適用,當你碰到孤傲的人時,想想這句話,也許看他的眼神就不再是鄙夷的,而是去努力探索他身上值得他驕傲的資本了。對待我們的來訪者,相信他(她)是需要我們幫助的,我們要儘自己的努力走進他(她)的心裏,瞭解他(她)的需要,以心平氣和的態度,寬容理解的心態去幫助他(她)。

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由此看出,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學校教育面臨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在現今的學校裏,如何看待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問題談談自己從這次培訓中獲得的體會。

一個學生要能與周圍人保持一種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因此,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積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髮展環境,應該把工作重點放在平時維持其心理平和、積極、順暢等上面,營造好孩子們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長環境,為孩子們建設和諧平等的集體,儘量讓每一個孩子能夠在充滿關愛、温暖、上進的學習環境之中,避免對於孩子們成長不利因素的出現。

為了更好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該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滲透到各科教學中去,每一個任課教師可以根據本學科教學內容與學習活動特點滲透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注重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絕不是每週一、兩節課或者搞幾次轟轟烈烈的活動就能實現的。事實上,大量的研究與實踐經驗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樣需要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意識和觀念;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僅靠有限的時間、空間是難以實現的,同樣需要在點滴的生活實踐經驗中積累而成。

在教師對學生眾多的影響中,心理素質的影響是最重要的,好的影響會形成學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不好的影響可能就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人只能由人來建樹,……我們工作的對象是正在形成中的個性的最細膩的精神生活領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識。因此,教師要運用“同樣的東西”對學生“施加影響”,首先教師自身得具備這些“同樣的東西”,即常説的健康心理。如果教師自身都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影響與培育就無從説起。教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如教師情緒不好會影響學生心情;教師若懲罰、報復學生,學生會形成敵視和對抗的習慣等。因此,教師的心理健康是獲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關鍵。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為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就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氣質、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薰陶與教化作用,真正作到為人師表。

短短的三天培訓時間,很緊張,也很充實。因為我們在這緊張學習的氛圍中學到了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把我們所學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教給學生。我們將盡心盡力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一定會保持一顆健康,公平的心態,關注每一個學生,善待每一個學生,關心愛護自己的學生,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快樂成長,成為祖國的有用人才。

校園心理危機干預培訓心得8

“做一個老師容易,做一個好老師不容易。”這句話道出了多少老師的心酸。過去的教育由於受到師道尊嚴的影響,加之教育的法制不健全,忽視了教育的人文性。為了顯示教師的權威,對學生的教育採取“惟命是從”,有甚者以體罰作為法寶,致使學生的身心受到嚴重的傷害。現在的教育呼喚文明化,關注兒童的生命成長,要求教師以高度的責任心和愛心來對待每一個學生,我們的理念是“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育的老師”。

xx教授在《xx》一書中指出“我心中的理想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重的教師”這給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教育部也出台了很多教育政策與法規,不斷地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然而,這些措施卻沒有徹底地改變教育的“體罰”現象,媒體不斷地報道出某些教師的惡劣行徑,社會也表示了強烈的譴責。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教師真的不懂法嗎?痛定思痛,我們不能不反思。

“體罰”,其概念難以定論,查查有關資料,得出解釋:體罰是指從傷害身體的角度出發的懲罰。但又覺得不確切,“體”指身體,身體包括人體的組成器官,那麼精神領域也是身體的一部分,當精神受到損傷必然導致人體的破壞,所以導致身心受到傷害的懲罰都應是體罰。何謂“懲罰”,那就是以強制的措施給人以懲戒和警告。所謂“強制”就不是以學生的意願為轉移,要剝奪人的某種自由與權利。當懲罰做的不適度,扭曲了人的情感承受能力,就容易轉化為體罰。我們講教育是尊重人的教育,懲罰的實質是違背尊重的原則,老師的一句話,一種行為,一種措施,導致學生傷害的案例不在少數,這又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課題:教育的懲罰走多遠。

教育是教育人的,同時也是人操作的,我們必須用人文的思想看待教育,以教師的生命喚醒學生的生命,用老師的真愛來補償教育的缺憾,路就在腳下。我想,教育是什麼?教育就是愛!有愛才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簡單粗暴的體罰,那不是教育;不講方法藝術的懲罰,那也不是教育。

教育需要過程,教育需要心智。當我們看到孩子打架的時候,當我們看到學生不完成作業的時候,當我們看到學生不遵守校規的時候,當我們看到學生反覆犯同樣錯誤的時候,你是否想到他是個孩子,你是否想到他們的品格還是可塑的,你是否想到他們的情感也是能感化的,你是否想到變一種方式來處理、來化解。老師累點,苦點,甚至是心酸點不要緊,可千萬不要損傷學生的身心健康。做一個負責的教師,也要做有耐心的教師,更重要的是做一個有愛心的教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