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記》讀書心得

來源:文萃谷 1.39W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變形記》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變形記》讀書心得

《變形記》讀書心得1

格雷戈爾,一個擔任着重要職位的公司職員,在家裏也有着維持家庭生活的作用,沒了他,家裏就沒有一個能掙錢的人——格雷戈爾的妹妹,才十七歲,不需要指望她幹活掙錢維持家庭生活、格雷戈爾的爸爸,幾年之前就破產了,五年沒工作了,估計自信心也沒了、格雷戈爾的媽媽,更不用説,繞着房子坐一圈都喘氣。

而可憐的格雷戈爾,在一天剛剛醒來時卻意外的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令人噁心的蟲子!他百般嘗試的從牀上下來,可剛一下來就撞傷在了牀腿上。這隻可憐的蟲子的慘遇估計誰也無法料到……

從此以來,沒人願意再看見他,除了好心的妹妹,給他送來吃的,天天關心着他。格雷戈爾的爸爸媽媽從此一見到他這隻噁心人的蟲子就會昏過去,而家裏的生活一天一天的不富裕了,只剩下五年前格雷戈爾父親的公司倒閉時“營救”出來的財產了,廚工和女傭也先後被辭退了,格雷戈爾漸漸成為了被人驅趕的對象,而他感到別人就想要踩扁了他似的。

而行動也始終控制着他,他不能走得太遠。一系列的不好的心情困擾他,終於,可憐的格雷戈爾在凌晨三點呼出了最後一口氣。

唉,可憐的格雷戈爾,一個相當受別人歡迎的人,變成了一隻可憐的蟲子,誰都不能想象他自己該是多麼無奈,漸漸地被人疏遠,被大家所驅逐,所厭惡。許多人所討厭的格雷戈爾是多麼可憐啊!

《變形記》讀書心得2

《變形記》是由主人公格里高爾一覺醒來變成了一隻大甲殼蟲為開始的。

這個故事的開頭真是有夠荒誕的,一個好端端的人睡一覺醒來就變成了醜陋的蟲子,不得不説也正是這個荒誕的開始才將那個社會的矛盾給凸顯了出來,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表現出了十九世紀西方現代禮貌掩蓋的種種弊端給人們帶來的種種心靈傷痛。從很多格里高利的心理描述中都能夠看到主人公善良的一面,可是從後面的他的親人對他的態度上也更襯托出主人公悲慘的人物命運。

1、表現出了人與社會的矛盾。

故事的背景開始在西方工業革命,《變形記》中格里高爾所不能邁出的卧室,同樣也是人類異化的生存環境,變成甲殼蟲的格里高爾應對着自我向四面八方揮動的小腿,他自我都完全無法控制。人不能成為自我的主宰,這也正是顯示出這個物化的社會對人們的限制。

當然不僅僅因為他已變成甲殼蟲,更因為殘酷的現實使他越來越遠離了社會的中心。其實現實就是那些在格里高爾變成甲殼蟲後無法實現的事情,比如説他艱難的想從牀上起來卻不能,他艱難的走到門口,想開們卻不能。

現實對人的束縛太深,壓抑太重,在社會中人永遠都被社會所控制,社會競爭激烈,外界帶來的壓力,導致人生存環境的惡化,生存狀態的惡化,這就使得人與社會的矛盾更加的深化。人蜕化為沒有感情的社會工具。其實這種無形的人與社會的矛盾不只在工業革命時期存在的,處在哪個社會背景下都有的,它也能夠表現為人自身的格侷限制和整個大環境的不容...

2、表現出的人際關係的無情與冷漠(甚至包括最親的家人)。

人們的關係在金錢利益面前變了味道,也就是説人際關係在那個社會被異化了,失去了那種單純真摯的情感。被異化了的社會關係也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從《變形記》中我們就看到了人與人關係的異化,公司同事對他的苛刻無情,以及格里高爾家人對待格里高爾態度的轉變上。在格里高爾剛變成甲殼蟲後,母親看到他是都嚇的大叫起來,下意識的往後退步,撲到父親的懷裏,父親更是拿着手杖將格里高爾往屋裏趕,時間久點,妹妹不再像以前那樣經常給格里高爾送飯打掃屋子了,甚至不關心格里高爾是不是吃了飯。這些狀況與格里高爾當推銷員時憑自我的誠實勞動養活全家時,家人所表現出得感激熱情產生了極大的反差,並且隨着家庭經濟狀況的惡化,成員的辛苦勞作越來越厭惡主人公甚至想至他於死地。

最終格里高爾死去時,沒有一點悲傷和惋惜,卻給家人帶來簡便的心境,“讓我們感激上帝吧”;家人如釋重負,因而到郊外去的旅途中感受到了“充滿温暖的陽光”。不明白“懷着温柔的和愛意,職責心想着自我的一家人”的格里高爾作和感想?親情本應是世上最純潔最無雜質無私的情感,但在金錢和無情社會的面前依然變得冷漠與自私甚至殘忍。

這點是最讓我傷感的,引人深思的,冷冰冰的現實告訴我:人活着就要有用!對周圍人有益,不然會引人厭惡嫌棄,當作累贅的。事實總逼人獨立堅強起來,活着根本不存在長久無憂的安樂窩。回到我們周圍的圈子裏也是一樣的,有時你穿身不合時宜的衣服,説錯句話,被男友甩了.....都會被人嘲笑當噴子呢,更不要説當你突然變醜,生活不能自理,變成個怪物了呢?

3、表現出人性的軟弱可憐和不可擺脱的杯具命運

應對家人對自我的無情與冷漠,格里高爾始終都抱着善良的對待,他甚至責怪自我此刻不能工作,無法養活家人,不能讓妹妹學音樂,在看到全家人為了生活而忙碌時,他難過,還幻想着自我有一天還能變回到原先的樣貌,過着正常的生活,他處處為家人着想,怕母親看到自我而躲到牀底下,用簾子將自我蓋住,可是母親看到他出來的時候嚇的昏了過去,父親回來後將過錯全都賴在格里高爾的身上,以至於父親拿着蘋果向格里高爾砸來,將格里高爾的背部咋的凹了進去並從此留在那裏。格里高利內心十分渴望親情,愛家,可是親情給予他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和傷害,這也正反應出了主人公不光善良並且有着軟弱的一面,他的家人也有脆弱可憐只看眼前的一面,承受本事差,為了改善生活不得不把房子租出去一間,每一個家庭分子都出去找工作為了生計對外人畢恭畢敬,而對待自我的兒子,哥哥卻厭惡至極。這也在暗示着人物命運的杯具結局。

社會現實將人們束縛、限制住,人在社會面前無能為力,是那麼的渺小,人們不能主宰自我的命運,這是最可悲的。主人公的杯具命運是當時人們生存狀態的一個真是映照,也體現了作者對下層人們生活的同情與深思也反應了作者對自我和家庭矛盾的深思,恐懼,無助。

經典的作品總引人深思,讓人成長,也願我們每個人能給自我造點緊迫感,危機感。光陰有限!對自我負責,好好愛惜身體,好好生活,成為獨立自由內心強大的人,這樣才會更好的與社會融合,與家人朋友相處得更甜蜜,才不會被淘汰,嫌棄,甚至厭惡。這也算是活着得一部分意義了吧。

《變形記》讀書心得3

"一日無書,百事荒蕪。"人的一天沒有讀書,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可見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我覺得讀書是一種樂趣,當你讀書時,你會走進另一個人的世界中,看另一個人的人生故事;讀書可以讓我們開闊視野,豐富閲歷。古人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些都是對於讀書的肯定。

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如果你愛上了讀書,那他一定會給你帶來無限的力量。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知識就是力量,而知識是怎麼來的呢?那就是讀書。如果你遇到了危險,可以用知識的力量,把自己從危險的地方解救出來。有了知識這個力量,人們就可以製造各式各樣的武器,來保衞自己,保衞國家的領土,敵人就不敢來犯。

雖然讀書的過程是艱難的,但也是快樂的。從我開始學説話時起,媽媽就交我讀《唐詩三百首》、《三字經》……漸漸的,當我能一口氣背誦下來時,我似乎找到了一種"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的才氣,感受到了"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豪氣,更體會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傲氣……

而且讀書可以提高寫作水平,一年級時,我寫作文總是不知道該用哪些詞正確的表達我意思。所以老去問媽媽,媽媽就説:"孩子,你應該多看些書,哪一個作家不是讀破了萬卷書,才能下筆如有神的呢?"從此,我就天天看書,將書中的好詞,好句圈出來,細細品味每個字的含義,體會作者當時寫作的思想感情並在腦海裏構築一個畫面。漸漸的,我的寫作水平提高了,每當提筆寫作的時候,就感覺到從書中看到的的好詞好句不時的從我的腦海裏蹦出來,真是才思泉湧啊!

我們曾經學過《為了中華崛起而讀書》,那現在我是為了什麼而讀書,我想清楚了,我是為了快樂而讀書,是為了找到力量而讀書,是為了我不可估量未來而讀書!

《變形記》讀書心得4

用半個月的時間看完了一本卡夫卡的短篇小説集。1月19日第一次拿到書,中午看了第一篇短篇"判決",就發現"看不懂的才是藝術"這句話真的是經典啊。於是在這半個月的時間裏我硬着頭皮看完這本書。不知道現在的學生還學不學"變形記".忘記是國小還是中學了,語文課本里截取了"變形記"的一部分,老師用這篇課文告訴我們資本主義是一切萬惡的來源,生生把人變成了"甲蟲".可憐的是,當時的我好象都沒有對為什麼人會變成甲蟲這一事情產生疑問,只是一直以為認為卡夫卡肯定是深受資本主義折磨,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一個可憐的人。

當我選擇買這本書的時候,我抱着對資本主義的深惡痛絕,決定看完書後好好討伐下資本主義。可憐的我,居然沒有多少能看懂。我邊看的時候邊在想這國外多少年前的一個寫書的和我們的國內文藝圈的姜文也太像了。創作的都是別人看不懂的玩意,以為自己看懂了的人一不小心就被證明是沒被看懂的。所以看了他們東西的人都只能猜測作者的意圖。

我猜測卡夫卡的小説更像是諷刺小説。根本都不用去回憶他當時的生活大環境,想想我們現在的社會,居然很多也能被他幽上一默。我更願意認為卡夫卡的小説諷刺的是小人物的悲哀。"變形記"裏的格雷高爾都變成甲蟲了,想的卻是如何向上司交代;"禿鷹"裏的人寧願站在原地被鷹啄得體無完膚,缺忘記自己是可以跑的。最後鷹伸進他的喉嚨活活把他咬死,他卻很高興,因為鷹也會死去。"老光棍布魯姆費爾德"裏的布魯姆費爾德對他現在的生活好象都不太滿意,不滿意他的保姆。不滿意他的老闆對他部門的態度,不滿意他的助手的工作態度,但是居然一直不想着改變。可憐的布魯姆費爾德。

於是看完這本書,用古代的外國的文學藝術更堅信了自己的一個觀念,活得開心才是硬道理。就是看不懂藝術也可以快樂生活啥。

《變形記》讀書心得5

讀《變形記》,很大程度是受到課文中節選那一節影響,沒想到居然有這樣的作品,雖然以前也聽過,卡夫卡的大名更是如雷貫耳,但真正讀了他的作品,感受深刻了許多許多。

閲讀《變形記》的過程,壓抑得厲害,就像巨石壓在身上一樣。那種生活的拘束,那種情感的壓抑,那種人性的扭曲,困住了我,動彈得,感覺到我就是哥里高爾,我變成了甲蟲。

作品中的主人公夢醒之後,發現自己成了大甲蟲,全家驚恐,絕望至極。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絕望的事情了,不過,還沒有結束呢?孤獨接踵而至。怎麼辦呢,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一家人終於接受了它。妹妹很細心,媽媽也好言好語,哥里高爾感到温暖,温順的配合着,事情似乎得到了緩解,不過,經濟上的不堪重負把這個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負擔也逼瘋了他。哥里高爾想剋制,卻又剋制不了。理智已經失控,回憶佔據了所有,雖然是甲蟲的軀殼,但人類的心無法讓他逃避。他要作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當他是噁心的爬蟲,他渴望回到過去!但對過去又十分恐懼,以致於有些喜歡現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織讓他心力交瘁,最終死在自己房間地板上。

哥里高爾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説人物,他是卡夫卡的寫照。卡夫卡在寫自己,寫自己壓抑的生活。

《變形記》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小市民。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們會去關心別人,愛別人,但別人一旦破壞了自己的生活時,愛就不復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裸的冷酷。作品中哥里高爾的妹妹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到最後,哥里高爾在痛苦的掙扎中,悲慘的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或許還比原來好了一點。他的妹妹是跳躍着走的,似乎忘記了剛剛死去的哥哥,或許,根本就沒這個人。

學生讀後感

當你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隻甲蟲,一定會萬分驚訝。但在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筆下,使這一切都成為可能。

在一天清晨,醒來的旅行推銷員格雷高爾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殼蟲。起初,它還可以説話,但後來就逐漸喪失了人的聲音。格雷高爾的醜陋模樣驚動了家人們,他們把格雷高爾關在了房間裏。他成了家中的醜聞,親人的累贅,連最為關心他的妹妹也公然宣稱不能和動物生活在一起。家人們紛紛謀求生路,格雷高爾也在人們的唾棄下悄然死去。

這篇小説曲折動人地寫出了格雷高爾變形前後家人們的態度,同時也發人深思:這種“變形”在生活中是否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他們真的“變形”了嗎?事實上,格雷高爾的變形僅僅是一個軀殼,他的內心仍執著於以往的一切。在小説中,格雷高爾起牀後想的還是自己的差事,並不是自己正遭受的厄運本身;他還是保持着自己的愛好,堅持不讓家人拿走他心愛的畫,以至於被父親趕回房間;他被妹妹的美妙琴聲所吸引,嚇走了訪客,招致了家人的徹底唾棄。他一如既往的保持着他對生活的熱愛,甚至忘了自己是一隻甲蟲。而格雷高爾的家人們的醜惡嘴臉,在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有的父母先孩子生理有缺陷,就丟棄了他們;有的人生活不能自理,家人們便任其自生自滅……格雷高爾的家庭,就是一部分社會的縮影。也許,一些人身體上有缺陷,但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對事業的喜愛不曾改變對他們的嫌棄只能是澆滅希望之火的冷水。對待他們,則更應該是像對待一個正常人一樣,而不是一昧的討厭和施捨。也許一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只要人人都懷着一個樂於奉獻的愛心,坦誠相待,相信這世間將更美好。

或許,我們沒有足夠的能力讓每一個人都不“變形”,但挽救每一位“變形者”,才是對他們的申訴的最好答覆。

《變形記》讀書心得6

奧地利作家弗蘭茨·卡夫卡是20世紀德語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鼻祖,表現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後現代派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美國劇作家W·H·奧登以前説:“就作家與其所處時代的關係而論,當代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對於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創作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的短篇小説《變形記》是卡夫卡最經典的作品之一。小説講述了一個小職員一覺醒來變成甲蟲的故事,卡夫卡用冷冷的筆調將一個駭人聽聞的事件描述得如同再平常但是的發生,“現實”與“荒誕”的界限在《變形記》中奇異地隱去了痕跡。

追隨着荒誕大師令人心悸的筆觸,我真切地感受着主人公格里高爾變形後的焦灼與恐懼,體味着被人情荒漠重重包圍的窒息與孤獨。與此同時,反芻《變形記》又叫我在字裏行間嗅出作者對於真善美的熱切期盼和對於自由自尊的不捨呼喚。這一切迫使我在震撼之餘,不得不正視荒誕,求索荒誕背後的人性真相。是什麼讓生性本善追求完美的自然人變成甲蟲是什麼讓和諧有序的世界變得扭曲和不可理喻是什麼讓這一切陰鬱怪誕的情節變得如此真實先從人性觀的定義説起——

1.淺談“人性觀”

不言而喻,人與動物的區別問題是探討人性觀的關鍵問題,是定位和闡釋“人性”一詞務必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有神論思想認為:人性是神特殊造化的人類本性。人性最突出的特徵是對神的信仰和堅持穩定的社會規則。簡言之,人性就是人類所特殊具有的不同於其它一切生物的道德和職責。

近代無神論者的研究理論則説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人類最近的親緣是靈長類動物。馬克思主義人性觀更是明確地指出,“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是人類的根本屬性。全面的需求是人類存在與發展的最終目的和根本動力。人性的表現形態是包括人的自然屬性在內的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人性觀”就是人們對於人性的認識,對於社會和整個外部世界的理解與立場,以及由此而發生的動機和行為決策。

在卡夫卡的作品《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一覺醒來異化為非人的甲蟲,變形後被世界遺棄使他的心境極度悲涼,三次試圖與親人及外界交流失敗後,最終悄然死亡。

《變形記》折射了當時西方人真實的生存狀態,小説用近乎荒誕的表現手法描述了人類社會的競爭激化、感情淡化、壓力惡化和個性消亡化。一個本應享有人性尊嚴和秉持人性特徵的個體人,在社會上求生存舉步維艱,在家庭中求温暖心寒絕望。在小説的背景環境裏,個體靈魂的無力遭逢羣體信仰的破碎,社會主角跟家庭主角的雙重異化使得人性被逼到了扭曲的死角。能夠説在卡夫卡為數不多的文學作品裏,《變形記》是作者對於其本人人性觀的最集中映照和最深刻表達。2.社會主角——人性的全面異化

《變形記》之所在德語文學史上擁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它第一次深刻地描述了資本主義社會普遍存在的“異化”現象。值得着重一提的是,作者卡夫卡之所以將人在一夜之間異化成甲蟲——這本應是荒誕至極的事情處理得好像是一種必然的,極普遍的,不足為奇的事情,除了文學語言上的技巧外,最關鍵的還是因為他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死穴,緊緊地抓住了社會現象的本質。

20世紀以來,隨着大工業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資本主義世界裏人們之間的生存競爭日趨白熱化。然而正是在這種狹窄的生存空間裏,過細的社會分工、高強度高重複的工作又使許多勞動者的精神畸形乃至崩潰。由金錢、機器、生產方式等構成的“物”逐漸操縱了“人”,把“人”變成了“物”的奴隸,使“人”最終也變成了“物”,或者説使人性最終異化成物性。一個不能支配自己的“非人”和其他動物有什麼兩樣變成甲蟲不也很自然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把這種異化的現象歸結成是“物對人的統治,死的勞動對活的勞動的統治,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

2.沒有永恆的人性,只有永恆的利益

從社會學角度看,《變形記》揭示的是異化的社會現實。人變為甲蟲自然是異化,但更可怕更深層的異化是由此而發生的家庭關係以及其它各種社會關係的畸變。

格里高爾是家庭的經濟支柱,一家人全要靠他的收入維持生計,他也視此為自己的職責。他努力工作,拼命掙錢,使得一家人能夠生活得安寧、滿足。總之,在他變形之前他的家庭像一般的家庭一樣不失親情。然而當他變成甲蟲,不能再去上班掙錢,不能再為家庭帶給經濟來源,無法再與家庭持續以往的那種經濟聯繫以後,温情脈脈的家庭倫理之愛不復存在了,所謂的親情顯露出了虛假性:一看到他的“蟲”模樣,他的母親驚得昏厥倒地;他的父親則對他暴跳如雷,甚至用蘋果砸他。而妹妹,雖然在開始時還對哥哥抱有同情和憐憫之心,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也漸漸地嫌惡了他。到最後,全家人都把變成甲蟲的格里高爾當作包袱。當“它”在孤獨寂寞中悽然死去以後,全家人如釋重負,作了一次簡單的郊遊,並談起了新的夢想和完美的前途。8

卡夫卡曾説:“人們互相間都有繩索連之後。如果哪個人身上的繩子鬆了,他就會懸吊在空中,比別人低一段,那就夠糟;如果哪個人身上的繩索全斷了,他跌落下去,那就可怕極了。所以務必和其他人捆在一齊。”

卡夫卡在那裏表達了一個十分殘酷的真理:維繫着人與人之間温情的傳統宗法在現代社會已被異化為主要靠經濟的聯繫,這正是格里高爾變形後可怕經歷的註腳。金錢是維繫格里高爾與家庭的繩索和紐帶,這條繩索斷了,家庭倫常、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也就發生了裂變。作者在那裏揭示了西方社會中近乎殘酷的倫理關係狀況和社會關係實質,而這些恰恰是制約人性的瓶頸因素。

《變形記》讀書心得7

如果有一天,我的理想被風雨淋濕,你是否願意回頭扶我一把?如果有一天我無力前行,你是否願意陪我一個温暖的午後?如果我問你什麼,你是否想到媽媽夢中的驚起?如果那是一個你不熟悉的家,你會不會把善良當做路牌?如果這是一個國家的未來,你是否讓他酣睡不再彷徨?我一聽到《變形記》那鏗鏘有力的開場白,我就感到心潮澎湃。

《變形記》已經陪伴我們踏上了第九季的征途,每一季都讓我看得如痴如醉,給我的心靈帶來很大的感觸!但在我的心中,《此間少年》永遠是最精彩紛呈的。這一期與眾不同的是有三位城市主人公,四十天的互換變形,這令人感到十分新奇。三位城市主人公分別是:冷酷暴戾的王澤宇,痛恨父母的陳佩雯,還有《變形記》史上最帥的城市主人公——李宏毅。

在四十天的艱苦變形中,三位桀驁不馴的少年在淳樸老實的農村家庭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感動,還懂得了父母的艱辛與生活的不易。在貧窮的生活中,農村父母給他們的愛猶如綿綿細雨,沖刷了他們心靈的雜念,濕潤了他們枯乾的心靈。雖然農村父母沒有給城市孩子快樂幸福的生活,但卻用實際行動教會了他們知恩圖報。《此間少年》中的李宏毅為父母背柴的情景着實讓人熱淚盈眶:李宏毅背起八十斤重的柴,走在泥濘崎嶇的小路上。雖然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襟,肩上的紅腫也讓他痛苦不堪,但他視而不見,咬牙堅持走完了這條路。

我們都知道“可憐天下父母心”,可又有多少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想要什麼。每個人的本性都不壞,但如果缺少愛,世界就會多一分傷害。如果城市的父母能給自己的孩子想要的愛,那麼這個世界將會更加幸福美滿!

《變形記》讀書心得8

卡爾維諾在1982年講稿裏説,博爾赫斯的每個小説,多少都在映射宇宙的無限性;鏡子、死亡、黑暗、永恆;然而,博爾赫斯自我説道,無限性是卡夫卡小説的特性。他漫無邊際的黑暗,他敍述的故事中那些深不可測的權威。如此説來,按照“形式與資料統一”的概念,那麼他未完的《城堡》也是“無限性”的體現之一:畢竟,如果最終有一個結局,那就無法體現永無至盡的黑暗了,一個句號,意味着他不再與騎桶人、鄉村醫生們一齊,永遠處於“未完成”的墜落之旅。《小徑分岔的花園》裏提到了一個沒有結尾的小説:一個永遠未完成的小説暗示着永未完成的時間。而卡夫卡,則是用未完成的小説暗示永無止境的世界。

另一個啟示是馬爾克斯的著名故事:在閣樓上讀到“格里高裏清早醒來發現自我變成了甲蟲”,然後大呼“小説能夠這樣寫”然後就開始他的偉大征途了。很難説清,還有多少人用何種方式在卡夫卡的文本里獲得經驗,另加詮釋於我來説,初讀《騎桶人》時,看到“我”越飛越遠,“最終消失”時,被這個奇妙的敍述角度攪得思考不能。但於他,似乎怎樣解釋,都不怎樣完善。

詮釋和解讀,易讓人鑽牛角尖。我們回望卡夫卡那些讓人震懾的東西,包括《城堡》那永無止境的長,《鄉村醫生》的完全非邏輯性,《騎桶人》的輕逸與自我消失,《變形記》讓馬爾克斯震撼的、完全不加解釋的變化過程。卡夫卡之令世界驚異不是因為他的繁麗多變,而是他的簡約。他去掉了太多太多現代小説約定俗成的規矩,扭轉了它們。相比起來,海明威自認為把英語的亂毛剪了個乾淨,但他至少是在一個正常的世界裏敍事。卡夫卡則遠在其外:語言以及他的精神另構成一個世界,完全不合邏輯,只貼合語言本身。維特根斯坦以為,哲學是種語言遊戲,卡夫卡就是在玩這種遊戲——雖然,如大多數文本的色彩所暗示的,他也許並不歡樂。社會學家會認為那是周遭世界對他心靈的投影——倘若真的這麼想,那就太低估了卡夫卡的精神世界。

我就是這樣想象他的:他一路走來,信手破壞了所有即定規則;他破掉了文本們故步自封的玻璃罩,給出了萬千眾像折射的可能性。由於這些規則此前如此森羅密佈,於是,他的破壞如此觸目,以至於像爆破的火焰一樣,激發了博爾赫斯、馬爾克斯們的聯想和讚歎。但他自我對解讀卻不置一詞(也因為布羅德發表這一切時,他已經死了)。對他的一些解析,譬如絕望,譬如灰暗,譬如敏感,想必都是準確的;但對於他的奇思妙想,我傾向於認為,那是他的破壞行為,而不是構建。雖然這種破壞最終構建了另一種屬於他的體系和世界,並且在多年以來,成為20世紀文本的新傳説。

《變形記》讀書心得9

讀《變形記》,很大程度是受到課文中節選那一節影響,沒想到居然有這樣的作品,雖然以前也聽過,卡夫卡的大名更是如雷貫耳,但真正讀了他的作品,感受深刻了許多許多。

閲讀《變形記》的過程,壓抑得厲害,就像巨石壓在身上一樣。那種生活的拘束,那種情感的壓抑,那種人性的扭曲,困住了我,動彈不得,感覺到我就是哥里高爾,我變成了甲蟲。

作品中的主人公夢醒之後,發現自我成了大甲蟲,全家驚恐,絕望至極。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絕望的事情了,可是,還沒有結束呢孤獨接踵而至,怎樣辦呢,應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一家人最終理解了它。妹妹很細心,媽媽也好言好語,哥里高爾感到温暖,温順的配合着,事情似乎得到了緩解,可是,經濟上的不堪重負把這個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負擔也逼瘋了他。哥里高爾想剋制,卻又剋制不了。理智已經失控,回憶佔據了所有,雖然是甲蟲的軀殼,但人類的心無法讓他逃避。他要作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當他是噁心的爬蟲,他渴望回到過去!但對過去又十分恐懼,以致於有些喜歡此刻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織讓他心力交瘁,最終死在自我房間地板上。

哥里高爾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説人物,他是卡夫卡的寫照。卡夫卡在寫自我,寫自我壓抑的生活。

《變形記》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小市民。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們會去關心別人,愛別人,但別人一旦破壞了自我的生活時,愛就不復存在了,留下的僅有赤裸的冷酷。作品中哥里高爾的妹妹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到最終,哥里高爾在痛苦的掙扎中,悲慘的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先的樣貌,或許還比原先好了一點。他的妹妹是跳躍着走的,似乎忘記了剛剛死去的哥哥,或許,根本就沒這個人。

《變形記》讀書心得10

在一個寒冷的下午,終於看完了這篇小説,對於人性的淡漠和絕望,我並沒有更加多的體會,這本來就是生活的本質。令我思考的是,真正定義一個人的,是什麼?

格里高爾算不上一個有志青年,由着生活隨波逐流,但至少能扛起重擔,為一家人的幸福而努力。有自己的小埋怨,有自己的小理想,想到能供妹妹上音樂學院,興奮又有些被自己感動——一個活生生的人,鮮活地就像我們每一個。

上天不公,起牀發現變成了屎殼郎君,從此身體每況愈下,家裏缺少了頂樑柱,舅舅不愛姥姥不疼的。全文因為完全是站在格里高爾角度描述的,照理説,會多多少少與主角同仇敵愾,但結尾終於嚥氣之後,連我都舒了一口氣。我突然想起早先看的一部電影,叫《芋蟲》,只剩軀幹的戰爭英雄被送回家鄉,保有旺盛的食慾與性慾,妻子忍着噁心滿足軍神蓬勃的慾望。同樣是異化,軍神如果不受到良心的譴責,可能過得要比格利高裏好很多。

人就是他所穿的東西,也是他所吃的東西。格里高爾作為一個正常人所擁有的價值就是養家餬口,為家人起早貪黑,勞累奔波苦。當從他身上抽離了這些之後,他就不再是那個格里高爾了,但卡夫卡更加狠,這些他所珍視的東西除外,他還要剝奪他人的外形。

那麼讓我們試想一下:一、格里高爾生了大病,失去了工作的能力,但是依然以一個人類的模樣生存,結局當然不會相同,但也許就是時間問題,久病牀前無孝子,家人們可能顧及他人類的外表,不至於如此撕破臉。

二、格里高爾變成了屎殼郎,但每天都會拉金子出來。這種情況下,家人可能還是將他鎖在房間裏,但是,會好生伺候着吧,妹妹也不會希望趕走它。如果這時候出現了可以治癒他的藥水,我還是相信,家人們還是會講格里高爾變回人形的吧,但是是立馬嗎?

三、格里高爾變成了可愛的小兔子,而不是屎殼郎。

可能性有無數種,我想説的是,內心的格里高爾,永遠是那個格里高爾,但是外形的變化,能力的變化,卻分分鐘改變了大家的態度。

人生在世,怎麼想沒有多少人在乎,怎麼做無論被動主動,做什麼才是定義一個人的標準,細想其實也有些無奈吧。

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甲蟲,與過去的生活完全顛覆,生活的不協調,內心巨大的恐懼,家裏人的驚恐,格里高爾開始了自己短暫的變形人生。

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家人的態度從驚恐-悲傷-厭惡憎恨的一系列變化。本來是家庭經濟支柱的格里高爾,在變甲蟲後為家裏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家人不得不謀求出路,開始為生活而奔波,家人逐漸發現,格里高爾這一甲蟲使他們的生活無比沉重、無比厭煩,原本家人間的親情逐漸褪去。當對格里高爾的不滿出現在最高點以致家人決定對他掃地出門、拋棄他,陷入絕望的格里高爾亦在無邊的哀傷絕望中結束了自己的變形人生,一切都戛然而止,家人發現,他們又可以過上了滿足殷實的生活。

卡夫卡筆下的變形蟲,當他的出現為周邊的人帶來極為不協調、負擔,即使身邊是至親的人,在受到現實生活的'長期侵蝕打擊下,還是會對曾經的至親選擇放棄。“生活比地獄更地獄”,殘酷的生活、無止境的痛苦終將會對維繫人與人關係的情感紐帶給吞食乾淨......

另一方面,作為變形蟲,好比存在於社會現實中的底層羣體,面對的只有無盡的煎熬,永無出頭天日的沉淪,直至消失......

《變形記》讀書心得11

弗蘭茲卡夫卡,奧地利小説家,20世紀德語小説家。文筆明淨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深刻。而他的代表作是《變形記》。

小説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寫格里高爾發現自己變成巨大的甲蟲,驚慌而又憂鬱。他父親發現後大怒,把他趕回自己的卧室。第二部分,寫格里高爾變了,養成了甲蟲的生活習性,卻保留了人的意識。他失業了,仍舊關心怎樣還清父親欠的債務,送妹妹上音樂學院。可是,一個月後,他成了全家的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改變了態度。第三部分,寫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掙錢,忍受不了格里高爾這個負擔。妹妹終於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爾又餓又病,陷入絕望,他懷着深情和愛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後他的頭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後一絲氣息,死了。父親、母親和妹妹開始過着自己養活自己的新生活。

小説的創作背景是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蕭條,社會的動盪,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黑暗的現實,痛苦的生活,使得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失去信心,一方面尋求出路,鋭意改革,一方面又陷於孤獨、頹廢、絕望之中。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思想敏鋭的藝術家認為世界是混亂的、荒誕的,他們著書立説,使用極度誇張以至怪誕離奇的表現手法,描繪扭曲的人性,表現人的本能和無意識的主觀感受,開掘個人的直覺、本能、無意識、夢幻、變態心理以至半瘋狂、瘋狂的言行、心理,批判資本主義的人際關係,批判摧殘人性的社會制度,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人和人之間關係的冷酷,人對社會的絕望。

《變形記》讀書心得12

一開始你或許會覺得一篇述説着活生生的人變成一個甲蟲的小説是如此的虛幻,甚至是不可思議的,這種不現實的事情也會為某些人所鄙視,就猶如有些人不喜歡看魔幻片,動漫片一樣,但是諸如此類的作者又為為什麼把這些不現實的作品創造出來呢?

筆可以讓我們構造出無數的可能,完美的世界並不存在,生活中的缺陷,也就是我們的追求,只能靠我們的幻想,而我們所認為的不現實其實是現實的前奏,因此,我會熱衷於不現實的事物,但是同時承認現實。

變形記,一個支撐着家庭生活的忙碌男人,突然一天早上醒來變成了人人唾棄的甲蟲,而且還是像一張牀般巨大,結果卻出意料的簡單,後來他的家人遠離,甚至嫌棄他,還覺得他會破壞她們的生活,家人的生活比以前差了很多,但是她們永遠不會想起以前主人公的辛苦以及他的付出,最終,她們選擇拋棄他,尋找更美好的生活,甲蟲死了……

你一定會覺得她們很無情,但是,我認為倘若生活中真有這麼一件事,我們大眾必定會拋棄他,甲蟲就是甲蟲,動物就是動物,就算我們知道它的靈魂是一個人,但是,我們就是本性的排斥,所以,任何人都不應該得到責怪,這就是現實,而卡夫卡只是用了不現實的事件來表現現實罷了。

《變形記》讀書心得13

我第一次讀《變形記》是在高中課本上,當時的課本只節選了其中的一段,況且以當時的理解本事很難去真正地體會小説的內涵。當時的我只是覺得很離奇,很怪異,很莫名奇妙。一個正常人突然變了一隻大甲蟲,我真的很不能理解卡夫卡到底在想什麼。

之後,一位朋友向我介紹這本小説,我就再次閲讀了它。起初,我是帶着疑惑去讀它的。讀着讀着,我就覺得心中的壓抑感像巨石一樣壓在我的身上。拘束,壓抑,扭曲,種種感覺把我捆住了,全身動彈不得,彷彿變成甲蟲的不是哥里高爾而是我。

作品主要講:主人公夢醒之後,發現自我成了大甲蟲,全家驚恐,絕望至極。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絕望的事情了,可是,還沒有結束呢?孤獨接踵而至。怎樣辦呢?應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一家人最終理解了它。妹妹很細心,媽媽也好言好語,哥里高爾感到温暖,温順的配合着,事情似乎得到了緩解,可是,經濟上的不堪重負把這個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負擔也逼瘋了他。哥里高爾想剋制,卻又剋制不了。理智已經失控,回憶佔據了所有,雖然是甲蟲的軀殼,但人類的心無法讓他逃避。他要作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當他是噁心的爬蟲,他渴望回到過去!但對過去又十分恐懼,以致於有些喜歡此刻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織讓他心力交瘁,最終死在自我房間地板上。

卡夫卡的《變形記》究竟是預示了一個未來,還只是偶然的一場惡夢呢?

主人公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裏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靠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他變成了大甲蟲後,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瞬間蕩然無存。

而小説的結尾更是耐人尋味。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先的模樣。一家人就這樣忘記了一個以往和他們一齊生活的人。而他,哥里高爾,可是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罷了。

作者卡夫卡曾在一封信中説:“我在自我的家裏比陌生人還要陌生。”他似乎經過《變形記》暗示我們,一旦自我作為哥哥得了一種致命的絕症,久而久之,他最愛的妹妹也會像小説中的那位女孩那樣厭棄他的。事實上,現實正是如此,他因嚴重的肺結核而去世,死前在家中地位可謂全失。這是一種普遍的人類生存狀況,也許有時候,荒誕與現實,只可是是一層紙的距離。

其實,當命運不再掌握在自我的手中時,人們就會開始彷徨。一旦遭遇不幸,就不再被社會承認,失去作為人的價值,便被外部世界認為“非人”。於是,社會地位,人情,乃至尊嚴,都被剝奪殆盡。正如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文中所揭示的:“維繫家庭的紐帶並不是家庭的愛,而是隱藏在財產共有關係之後的私人利益。”一旦切斷共同的利害關係的維繫,則那種親熱的外觀立刻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人總是那樣孤獨的動物,彼此之間,很多時候,實質是陌生與隔膜。這一點,哪怕是今日看似平靜和諧的社會,恐怕也仍然存在着,並會一向在人性中存在着。

《變形記》讀書心得14

小説的一開頭看起來十分簡單:“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牀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作者沒有交待任何原因,格里高爾清早一起來就變成一隻甲蟲,很難想象還有比這更虛幻的怪事了,在現實生活中當然是不可能發生的。奇怪的是,並沒學什麼法術的格里高爾,對自己的變形似乎早有準備,幾乎沒有表現出特別的驚異和惶恐。就象他只是患了頭痛腦熱一樣。整個過程中,他只説了一句“我出了什麼事啦?”爾後,他又象正常人似的想他的差事,想着他五點鐘要去趕火車。當家里人因叫不開門在外面急得團團轉的時候,當他的聲音裏“有另一種可怕的嘰嘰喳喳的尖叫聲同時發出來”的時候,他似乎沒事兒似的,認為“僅僅是重感冒的徵兆,是”旅行推銷員的職業病“。看到這裏,我很好奇,究竟為什麼格里高爾會變形?變形以後的他會有怎樣的遭遇?這些都吸引着我迫不及待的看下去……

看完後,我不禁掩卷沉思,格里高爾為了一家人的生活不惜委屈並徹底犧牲了自己,推銷員的工作對格里高爾而言是一種毫無樂趣的負擔。“我若不是為了我父母親的緣故而剋制自己的話,我早就辭職不幹了。”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不僅忍辱負重地工作着,而且在變成了大甲蟲的時候,所着急的第一件事也仍然是上班不要遲到。當父母親及妹妹自己都把妹妹上音樂學院學習當成一種“不着邊際的話”,當成“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美夢時”,“格里高爾卻念念不忘這件事”,並“打算在聖誕前夜隆重宣佈這件事”。直到格里高爾變為大甲蟲成為親人的負擔後,格里高爾還要自覺地以自己的死來使親人獲得解脱。但就是這樣一種對親人的徹底的自我犧牲,其結果又是怎樣的呢?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格里高爾身體健康,每月能拿回工資供養全家的時候,他是這個家庭裏一名堂堂正正的而且受人尊敬的長子,但當他一旦患了不治之症,失去了公司裏的職務,因而無法與家庭保持這種經濟聯繫的時候,他在家庭裏的一切尊嚴很快被剝奪得一乾二淨,甚至連維持生命的正常飲食都無人過問。至於那些鄰人,比如那三家房客,更象躲瘟疫一樣避開了他。這就等於,他從人的世界裏被踢了出來,變成“非人”,他的處境無異於動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何至於冷漠如斯!當格里高爾在孤獨中悄然死去,他的家裏人卻如釋重負,因為這樣就意味着他們可以開始“新的生活”。作者在此並沒有發表議論,他只是用平穩的語調,象新聞報道一樣冷靜客觀,不動聲色地説明情況和記敍過程,並且用大量的篇幅來描寫周圍環境,如:格里高爾變形後,環境卻毫無變化,還是那個“安靜地躺在四堵熟悉的牆壁當中”的房間;衣料樣品照舊攤放在桌子上;他最近從畫報上剪下來的那幅畫象仍然掛在牆上。本來,人異化成甲蟲是很荒誕的一件事,但卡夫卡筆下的不變的環境,又使人覺得異化是必然的、普遍的、不足為奇的。作者幾乎一直是用這樣的筆調,用這樣的態度來敍述格里高爾變形後發生的一切,使小説中夢幻的夢境,難以置信的幻象跟日常生活場面,街頭即景等具有了相同的意義,也使我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通過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後的遭遇,人與人之間赤裸裸地利害關係也就暴露無遺,而作者正是想想借此來揭示人與人之間(包括倫常之間)表面上親親熱熱,內心裏卻是極為孤獨和陌生的實質;之所以親親熱熱,因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關係維繫着,一旦割斷這種關係,則那種親熱的外觀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在現代的經濟社會,實際上我們同樣面臨着這樣的問題。作為小人物,面對神祕的外在世界,不可否認,我們永遠是渺小的、無助的、孤獨的、無能為力的。想想,每一天,你不是在扭曲着自己以適應外在世界的現實規則嗎?你不是常常講着言不由衷的話以應付那必要的人際應酬嗎?你不是常常在做着你並不願意做的事以支撐那必要的生存嗎?其實,你在無形之中已經一點一點地遠離你本身,而這又是在不知不覺、在點點滴滴中所不可抗拒的。於是,一覺醒來,你發現你已不是你自己了,或許會變成一隻大甲蟲或者別的什麼。雖然本書反映的時代離現在已經很遙遠了,但是在今天看來,仍是有着深遠的意義,這些也是作為現代都市人的深深的悲哀。

《變形記》讀書心得15

這是寓言,還是夢魘?弗蘭茨卡夫卡的《變形記》究竟是預示了一個未來,還只是偶然的一場惡夢?最初的荒誕不僅僅體此刻主人公格里高利無端地變為一隻大甲蟲,而更在於他似乎完全不理解自我的處境,甚至還以為自我能夠生活得依舊正常,對於別人的態度鉅變毫不理會。文中人物的無助,那種被束縛在異化環境中的個人與四周那看不見摸不着但時時處處都存在的力量,所作的毫無期望的掙扎,才是人厭惡之所在。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變形記》中對人與人關係的描述,尤其寫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裏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靠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格里高爾一朝成了大甲蟲,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蕩然無存

而小説的結尾更是耐人尋味的。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先的模樣。一家人就這樣忘記了一個以往和他們一齊生活的一個人這麼輕易的就忘記了一個人。而他,哥里高爾,可是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