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材料管理髮言稿

來源:文萃谷 2.46W

貫徹十七大精神,以科技為手段推動節約型建築業發展

建築材料管理髮言稿

我國人均資源和能源相對貧乏:按人均計算,我國屬於貧資源國,煤炭、石油、天然氣、可耕地、水資源和森林資源的人均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值的1/2、1/9、1/23、1/3、1/4、1/6。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和未來很長一段時期,能源和資源短缺將影響我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所以,節約能源、節約資源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重要國策。在黨的十七大會議上,黨中央強調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要性。xxx在報告中再一次明確提出我國要注重能源資源節約和合理利用,要堅決實行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要抓好重點行業的節能節水節材工作;要大力倡導節約能源資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在全社會形成節約意識和風氣,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建設節約型社會涉及到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建築業作為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大户,其節約型的發展模式無疑是建設節約型社會十分重要的環節。節約型建築業的內涵包括“節能、節水、節材、節地、環保”等內容(如此發展的建築稱其為“節能省地型”建築),建築節材是其中的核心內容之一。

一、建築節材,迫在眉睫

建築材料是建築業的物質基矗據統計,在房屋建築工程中建築物成本的三分之二屬於材料費;每年建築工程的材料消耗量佔全國總消耗量的比例大約為:鋼材佔25%、木材佔40%、水泥佔70%。我國水泥產量已連續近19年居世界第一,目前佔世界總產量的50%左右;2006年水泥產量已達約10.4億噸。按照我國2005年9.25億噸的水泥實際消費量來看,據測算,60%的水泥用於商品混凝土或現場混凝土的拌制,則全國混凝土總的用量約為15億立方米,由此估算用於混凝土中的砂、石、水泥、水等基本原材料年用量分別約為10.7億噸、17.3億噸、5億噸、2.7億噸。可以看出,為生產混凝土,我國每年要開採砂石近三十億噸;而且預計到2008年全國混凝土用量將達到23億立方米,2010年將達到25億立方米,骨料消耗數量將更加驚人!磚瓦行業是對土地資源消耗最大的行業,目前實心粘土磚在我國牆體材料中仍然佔相當大的比重,仍是我國建房的主導材料。我國至今仍有磚瓦企業約8萬家,佔地500多萬畝,每年燒磚7000多億塊標準磚,取土14億立方米,相當於毀壞土地100多萬畝。

我國建築業對其他建築材料的消耗量也十分可觀。例如2006年全國玻璃產量約3億重量箱,紙面石膏板銷售量3.6億平方米,輕鋼龍骨銷售量60萬噸。近年來,我國化學材料的發展非常迅速,新產品層出不窮,主要有塑料管道、塑料門窗、建築防水材料、建築塗料、建築壁紙、塑料地板、塑料裝飾板、泡沫保温材料、建築膠粘劑等。2006年全國塑料型材銷售量約160萬噸,建築塗料165萬噸,防水材料達到1400萬平方米。這些材料的生產與消費,同樣消耗了數量驚人的自然資源。

建材工業是對天然資源和能源資源消耗最高、破壞土地最多、對大氣污染最為嚴重的行業之一,是對不可再生資源依存度非常高的行業。大部分建築材料的原料來自不可再生的天然礦物原料,部分來自工業固體廢棄物。據估計,我國每年為生產建築材料要消耗各種礦產資源70多億噸,其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礦石、化石類資源,全國人均年消耗量達5.3噸。例如,據分析,我國目前每生產1噸水泥熟料要排放1噸CO2、0.74公斤SO2、130公斤粉塵,消耗1.3噸石灰石資源,而現在探明我國石灰石儲量為250億噸,僅可供應不到30年。由此,建築材料行業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及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可見一斑。在水泥生產和應用方面,我國還存在一個不容忽視的嚴重問題。我國即將連續19年蟬聯世界第一大水泥生產國,但是同時我國卻是散裝水泥使用小國。2006年,我國水泥產量已達到10億多噸,但散裝水泥僅佔3.2億噸,約為水泥總產量的33.4%,遠低於美國、日本90%以上的散裝率,甚至還遠低於羅馬尼亞70%、朝鮮50%的散裝率。水泥生產和應用的低散裝率給我國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如以2006年全國袋裝水泥6.4億噸計算,全年消耗包裝牛皮紙約380多萬噸,摺合優質木材2110多萬立方米,相當於10個大興安嶺一年的木材採伐量。此外,由於包裝紙袋破損和包裝袋內殘留水泥造成的損耗在3%以上,僅此一項,全國每年要損失近2000萬噸水泥,價值50多億元!

此外,我國一些中小城市和村鎮還在大量使用粘土磚,建築建造中普遍使用低性能鋼材,可再生建築材料使用率和建築材料循環利用率很低,也造成資源嚴重浪費。

我國人均資源貧乏,然而雪上加霜,我國建築工程的物耗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例如每平方米住宅建築耗費鋼材約55公斤,比發達國家高出10%~25%,每拌制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反過來,我國對建築垃圾等廢棄物的再生利用比例卻很低,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據日本建設省統計,早在1995年全日本廢棄混凝土再資源化率已達到65%,2000年則已高達96%。歐盟也已經提出2010年建築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就是使得建築垃圾再循環率達到90%以上。

建築業耗材過大還帶來其他一系列問題。以鋼材為例,據國家發改委統計,2006年全國鋼產量2.2億多噸,而全年鋼材消費量超過2.6億噸(其中1/4以上消耗於建築業),缺口3000萬噸以上。由於鋼材消耗過大,我國自己生產鋼鐵也不得不從國外進口大量的鐵礦砂,其進口量已佔全球產量的30%;由於進口需求過大,國外鐵礦砂大幅漲價,消耗了大量寶貴的外匯。我國建築業單位面積耗鋼量明顯高於發達國家,説明我國建築業用鋼不經濟,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我國的鋼材供應緊張局面。

由此可見,我國建築業消耗了數量巨大的資源,使得我國人均資源匱乏的不利狀況更加突出,已經對國民經濟健康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所以,建築節材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二、 我國建築節材工作存在的問題

我國建築業耗材數量巨大,浪費嚴重,這不僅對建築業本身而且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形成了負面影響。造成我國建築業對材料消耗長期過高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缺乏有效的建築節材新技術、新產品、新的設計和管理模式的研發及推廣平台

建築節材是需要節材新技術體系作保障的,我國在這方面尚未建立這方面的研發平台,使得建築節材長期缺乏行之有效的技術途徑。另外,事實上,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我國建築業已經總結出了一些建築節材的方法和途徑,但是由於缺乏推廣平台,尚未使這些方法和技術途徑得以廣泛應用。

(二)有關建築節材的標準規範體系尚未形成

由於缺乏相關的標準規範,如何實施節材措施、如何評價節材效果就成為一個大難題,建築節材不可避免地存在盲目性和主觀隨意性。

(三)缺乏有效的建築節材激勵政策和強有力的法律法規體系

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建築節材的積極性,反過來對材料浪費也無力約束和制裁。

(四)缺乏有效的建築節材行政監管體系

只有從建築設計、建築施工等各個環節進行全面監管,才能充分保證真正的建築節材。

(五)缺乏有效的建築節材宣傳機制

由於缺乏有效的建築節材宣傳機制,使得全社會的建築節材意識不強,尚未形成全民關注建築節材的局面,更未形成避免浪費、自覺節材的良好社會風氣。

三、建築節材的技術途徑及其發展趨勢

我國建築業材料消耗數量極其驚人,但是反過來也暗示着我國建築節材的潛力十分巨大。“建設部關於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築的指導意見” (建科[2005]78號)就十分樂觀地提出:到2010年,全國新建建築對不可再生資源的總消耗比現在下降10%;到2020年,新建建築對不可再生資源的總消耗比2010年再下降20%。

要想實現上述目標,除了需要從標準規範、政策法規、宣傳機制及監管機制等方面入手外,發展建築節材適用新技術將是保證建築節材目標實現的根本途徑。

就目前可行的技術而言,建築節材技術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建築工程材料應用方面的節材技術、建築設計方面的節材技術、建築施工方面的節材技術。

㈠ 建築工程材料應用方面

在建築工程材料應用技術方面,建築節材的技術途徑是多方面的,例如儘量配製輕質高強結構材料,儘量提高建築工程材料的耐久性和使用壽命,儘可能採用包括建築垃圾在內的各種廢棄物,儘可能採用可循環利用的建築材料等等。近期內較為可行的技術包括:

⒈ 可取代粘土磚的新型保温節能牆體材料的工程應用技術,例如外牆外保温技術、保温模板一體化技術等。該類技術可以節約大量的粘土資源,同時可以降低牆體厚度,減少牆體材料消耗量。

⒉ 輕質高強建築材料工程應用技術,例如高強輕混凝土等。高強輕質材料不僅本身消耗資源較少,而且有利於減輕結構自重,可以減小下部承重結構的尺寸,從而減少材料消耗。

⒊ 以耐久性為核心特徵的高性能混凝土及其他高耐久性建築材料的工程應用技術。採用高耐久性混凝土及其他高耐久性建築材料可以延長建築物的使用壽命,減少維修次數,所以在客觀上避免了建築物過早維修或拆除而造成的巨大浪費。

⒋ 低水泥用量高性能混凝土的工程應用技術。降低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將產生多方面的積極意義:節約水泥生產所消耗的石灰石等自然資源,減少水泥生產過程中的廢物排放量,有利於環保。

⒌ 工業廢渣(包括建築垃圾)在建築工程材料中的應用技術,包括粉煤灰、礦渣、煤矸石、稻殼灰、淤泥及各種尾礦、廢棄混凝土及其他建築垃圾等的應用。我國在這方面已經積累了很多寶貴的技術經驗,例如工業廢渣在水泥、混凝土或砂漿中的成功應用,使得建材工業成為工業廢渣的綜合利用大户。目前,我國應該進一步提高工業廢渣綜合利用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建築工程材料中工業廢渣的應用比率,以減少建築材料對自然資源的佔有率。

⒍ 人造骨料、再生骨料在混凝土中的工程應用技術。天然砂石資源已經不容我們無節制地開採下去了,尋找天然骨料的替代骨料將是節約天然砂石資源的有效途徑。

⒎ 廢棄磚瓦在建築工程中的再生利用技術。城市老建築和小城鎮建築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磚混結構,這些建築報廢后產生的大量廢棄磚瓦將可以重新回到建築工程中去。

⒏ 廢棄植物纖維在建築工程材料中的應用技術。廢棄植物纖維主要是指農作物秸稈、廢棄木質材料、廢棄竹子等。廢棄植物纖維是一種具有多種用途的可再生生物資源。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作物秸稈資源十分豐富,稻草、小麥秸和玉米秸為三大農作物秸稈。據統計,1998年全國各種秸稈的產量已達6.05億噸,約佔全世界秸稈總量的30%左右。廢棄植物纖維由於具有很多良好的性能,在建築材料中應用具有一定的性能潛力。例如我國已經開始探索採用廉價的廢棄植物纖維作為主要原材料之一,開發研究綠色環保型植物纖維增強水泥基建築材料及其應用綜合技術。

⒐ 採用商品混凝土和商品砂漿。例如商品混凝土集中攪拌,比現場攪拌可節約水泥10%,減少砂石現場散堆放、倒放等造成的損失達5%~7%。

㈡ 建築設計技術方面

⒈ 設計時採用工廠生產的標準規格的預製成品或部品,以減少現場加工材料所造成的浪費。這樣一來,勢必逐步促進建築業向工廠化、產業化發展。

⒉ 設計時遵循模數協調原則,以減少施工廢料量。

⒊ 設計方案中儘量採用可再生原料生產的建築材料或可循環再利用的建築材料,減少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率。

⒋ 設計方案中提高高強鋼材使用率,以降低鋼材消耗量。

⒌ 設計方案中提高高強混凝土使用率,以降低混凝土消耗量,從而降低水泥、砂石的消耗量。

⒍ 採用有利於提高材料循環利用效率的新型結構體系,例如鋼結構、輕鋼結構體系以及木結構體系等。以鋼結構為例。鋼結構建築在整個建築中所佔比重,發達國家達到50%以上,但在我國卻不到5%,差距十分巨大。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差距也是動力和潛力。隨着我國“住宅產業化”步伐的加快以及鋼結構建築技術的發展,鋼結構建築將逐漸走向成熟,鋼結構建築必將成為我國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再看木結構。木材為可再生資源,屬於真正的綠色建材,發達國家已經開始注重發展木結構建築體系,例如在美國,新建住宅的89%均為木結構體系。

⒎ 對建築結構方案進行優化。例如某設計院在對50層的南京新華大廈進行結構設計時,採用結構設計優化方案,節約材料達20%。

⒏ 建築設計尤其是高層建築設計應優先採用輕質高強材料,以減小結構自重和材料用量。

⒐ 建築的高度、體量、結構形態要適宜,過高、結構形態怪異,為保證結構安全性往往需要增加某些部位的構件尺寸,從而增加材料用量。

⒑ 採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技術。例如山西省保險公司綜合樓工程採用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技術,節約鋼材約25%,節約混凝土約1/3,且減輕了結構自重。

⒒ 設計方案應使建築物的建築功能具備靈活性、適應性和易於維護性,以便使建築物在結束其原設計用途之後稍加改造即可用作其他用途,或者使建築物便於維護而儘可能延長使用壽命。與此類似,在城市改造過程中要統籌規劃,不要過多地拆除尚可使用的建築物,應該維修或改造後繼續加以利用,儘量延長建築物的服役期。

㈢ 建築施工技術方面

應儘可能減少建築材料浪費及建築垃圾的產生:

⒈ 採用科學嚴謹的材料預算方案,儘量降低竣工後建築材料剩餘率。

⒉ 採用科學先進的施工組織和施工管理技術,使建築垃圾產生量佔建築材料總用量的比例儘可能降低。

⒊ 加強工程物資與倉庫管理,避免優材劣用、長材短用、大材小用等不合理現象。

⒋ 大力推行一次裝修到位,減少耗材、耗能和環境污染。目前,提供毛坯房的做法已經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也不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發展趨勢。住宅的二次裝修不僅造成質量隱患、資源浪費、環境污染,而且也不利於住宅產業現代化的發展。提供成品住宅,實現住宅裝修一次到位,將是建築業的發展主流。

⒌ 儘量就地取材,減少建築材料在運輸過程中造成的損壞及浪費。

當然,建築業作為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建築節材同樣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建築節材涉及到建築過程的各個環節。基於這一思想,近年來提出了建築全生命週期概念上的建築節材,即在建築全生命週期(物料生產、建築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維護及拆除、回用過程)中實現高效率地利用各種資源(包括能源、土地、水資源、建築材料等)。然而,如何真正實現全生命週期意義上的建築節材,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去研究探討。可以預見,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全社會節約意識的不斷提高,未來的建築節材技術將朝向智能化系統實施、智能化系統評價、智能化系統管理的方向發展。

四、結語

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着能源和資源短缺的危機,所以社會各行業必須始終堅持節約型的發展道路,共建節約型社會。建築業作為能源和資源的消耗大户,更需要大力發展節約型建築業,其中建築節材是其核心內容之一。我國建築業耗材現狀及國內外建築節材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我國建築節材潛力巨大,技術可行,前景廣闊,大有文章可做。

最後,讓我們記住這樣一句醒世警言:“地球不是我們從祖輩那裏繼承來的,而是從子孫那裏借用的。”發展節約型建築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