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解答應用題的方法

來源:文萃谷 2.06W

很多人都認為數學成績是用大量的題堆出來的,其實不然,要想提高數學成績,我們還需要對所學的知識點進行總結,學會學習數學的方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國小解答應用題的方法,希望能幫到大家!

國小解答應用題的方法
  國小一年級應用題解答方法

一、多看即多觀察。

“解答應用題有助於學生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和應用”,“還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但教材在編排應用題時不急於求成,而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最開始出現的是用圖畫表示的應用題。這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應用題(圖畫),運用數數等已有知識直接獲取一些表層信息。如教學時,可向學生提問:圖上畫了什麼?蘋果分為幾堆?左邊和右邊各有幾個?此外圖上還畫了什麼?數錯,不看問題是一年級學生解應用題中常犯的毛病。如果重視學生的觀察訓練,效果會好得多。這樣可讓學生初步感知應用題由三個部分組成,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伏筆。

二、多讀

多讀即反覆讀題,審題前必先通讀題中文字,理解在圖畫應用題中主要是通過觀察獲得表層信息,而對於圖文表格應用題及文字應用題則看不出所以然,特別是一年級學生識字不多,即使都認識,一年級孩子自制能力較差,注意力極容易無意識地分散,讓學生看獲取信息效果遠不如讀(文字)。對於理解這兩類應用題,多讀既可集中學生注意力,又可加深學生對結構的印象和題意的理解。

三、多説

教師應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並且要鼓勵學生多説,即使錯了也不要批評學生。其實,數學就是找規律、找關係、形成表達式,這整個過程充滿着探索與創造,我們應讓學生大膽地去説,去猜測,去嘗試。我們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語言去表達、理解同一道題的意思,不要擔心什麼無意識的思維浪費時間,往往這種思維能產生“全新”的思想。再教學應用題時,主要是讓學生多説條件和問題,多讓學生創造性的“重複”某一題意,如僅“去掉”的意思,學生可以有“送去”、“拿掉”、“獎給”、“吃掉”、“藏起來”、“遮住”、“壞了”、“削好”等二十餘個表達詞語。此時,你一定會感覺到你的思維太呆板,太受拘束,太不具創造性。“三個臭皮匠”能“抵”幾個“諸葛亮”呀!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是印象最深刻的,用學生自己的思維去理解題意定會事半功倍。

四、多想

一年級應用題分為“求合起是多少”的加法應用題和“去掉一部分求還剩多少”的減法應用題,讓學生較透徹地理解並不難,只要教師細心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理解為是“合併”還是“去掉”,為什麼用加或減法計算便順理成章地解決了。此外,在解答第二冊提問題、填條件、自編或改編應用題這些開放性題目時,應盡力激活學生的無意識思維,先理解給出的條件或問題的意思(熟悉具有現實意義的背景),並在理解的基礎上去進行開放性的探索,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思考。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探究精神,思維的靈活性和求異性。

五、多動

這裏所提到的多動是指學生的動手操作,好動是孩子們的天性,孩子們對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好奇心,他們總想看一看、摸一摸。教師應藉助孩子們的這種天性,讓他們去看一看、摸一摸,並在看一看、摸一摸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去想一想、議一議,把看到的、想到的説出來,讓每一位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第一冊教材的編寫特點“增加學生操作活動的內容,加強思維能力的培養”中寫道:“數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具有抽象性。而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同時也還保留着直觀動作思維的形式。因此,教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必須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出發,加強直觀教學,增加學生的活動和動手操作的內容,引導學生學習,實際觀察、操作,用多種感觀進行學習。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可以使學生較容易的理解所學的知識。”雖然它後面所提及的內容字面上與應用題關係不大,但我在教學求兩種事物的總數和求其中一種事物的數量的應用題(特別是文字應用題)時,讓學生邊聽題邊操作邊理解,或以遊戲的形式出現,效果很好。實際上這也是學生從解圖畫應用題向不借助任何實物獨立完成文字應用題的一種很好的過渡方式,大大降低了今後教學應用題和學習應用題的難度。

六、多練

多練即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解應用題的訓練。練習中,教師要注意照顧全體,輔差培優,這樣既可穩定尖子生,又可提高中差等生。練習可分為課堂練習和課外練習。設計練習題時應恰當運用

用口答、板演、書面練習和動手操作等多種練習相結合的形式,注意“質”與“量”的有機統一,發揮每種練習的獨特作用,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從而達到開發學生智力,使練習收到實效。比如:既要設計一些選擇、改編、補充條件或問題等基本形式的練習,又要適當設計一些開放性練習。如答案不唯一,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餘條件、條件不夠等。讓他們在點點滴滴的進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產生學習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輕鬆與快樂。

七、多聯繫生活實際

我們應從課堂教學入手,聯繫生活實際講數學,把孩子的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如教學圖畫應用題時,可以編一道這樣的文字應用題:過春節了,爸爸買了一籃子又紅又大的蘋果共10個,給姥姥送去4個,還剩幾個?這樣似乎累贅,但很明顯學生感覺到四個蘋果是從籃子裏拿出來的,拿出來即“去掉”,“去掉”就用減法,從10個裏去掉4個,則用10減去4得6個。這比讓學生説籃子外面和裏面共有10個蘋果,籃子外有4個,求籃子裏有幾個蘋果,讓學生列式計算效果要好得多。又如教學“小明要寫9個字,已經寫了6個,還要寫幾個?”這一道應用題時,教師就畫9個田字格,在6個格子中寫6個字,指着剩下的空田字格問學生“還要寫幾個”。寫一個字就相當於去掉了(手勢)一個格(因為這個格子寫過了就不能再寫了),寫6個字去掉了幾個格?去掉用什麼方法?這樣學生就很快地理解了,還要寫幾個用減法,用總數減去已經寫的個數。這樣的例子還很多,至於怎樣表述更有利於不同的學生理解,就在於教師對學生的瞭解程度及引導方式了。

“七多”中無論哪一個“多”都不應單獨長期使用,應該是交替使用,相輔相成的,也無論哪一個“多”都不能為“多”而多,都應“適可而止”,適度適量,只有這樣才會達到教師預期的效果。

一年級數學公式總結

1.加法交換律:兩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2.加法結合律: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三個數相加,和不變。

3.乘法交換律:兩數相乘,交換因數的位置,積不變。

4.乘法結合律:三個數相乘,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先把後兩個數相乘,再和第三個數相乘,它們的積不變。

5.乘法分配律: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可以把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質:在除法裏,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

7.等式:等號左邊的數值與等號右邊的數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質:等式兩邊同時乘以(或除以)一個相同的數,等式仍然成立。

8.方程式: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式。

9.一元一次方程式:含有一個未知數,並且未知數的次數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學會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計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並計算。

10.分數: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分的數,叫做分數。

11.分數的加減法則:同分母的分數相加減,只把分子相加減,分母不變。異分母的分數相加減,先通分,然後再加減。

12.分數大小的比較:同分母的分數相比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異分母的分數相比較,先通分然後再比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國小生應用題解答錯誤分析

國小生在解答數學題的過程中,常常有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把學生練習中的錯誤當作一面鏡子,認真幫助學生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從中看出學生掌握知識的缺陷,看出自己教學上的問題,找出教學上的改進措施,從而有效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例1、某村今年共收糧食24萬噸,比去年增產20%,今年比去年增產幾萬噸糧食?

錯解:24×20% = 4.8(萬噸)

分析:例1要求的是今年比去年增產幾萬噸,去年總產量是單位“1”的量,單位“1”的量是未知的,不能直接用乘法進行求解。

因此我們可出示這樣一道對比題讓學生進行辨析:“某村去年共收糧食24萬噸,今年比去年增產20%,今年比去年增產幾萬噸糧食?”

學生通過分析,很快能看出對比題單位“1”的量是已知的,可很快列式:24×20% = 4.8(萬噸)。而例1應該先求出去年的總產量,再求出今年比去年增產的糧食總產量。這題的正確解法應該是:

設設去年共收糧食x噸,則得:

x×(1 + 20%) = 24

解得:x = 20

今年比去年增產糧食:24-20 = 4(萬噸)

或者:24-24÷(1 +20%)= 4(萬噸)

例2、修一條公路,甲隊單獨修要12天完成,乙隊的工作效率是甲隊的一半,兩隊合修要幾天才能完成?

錯解:1÷( 1/12 +1/12 ×1/2 )=4(天)

分析:由題知,甲隊單獨修要12天完成,甲隊的工作效率是1/12,乙隊的工作效率是甲隊工作效率的一半,即乙隊的工作效率只有1/12 的1/2,而學生對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這兩者的概念不清,誤把工作效率的一半作為工作時間的一半來進行計算,因此形成錯解。

因此,我們教師可出示這樣一道對比題:“修一條公路,甲隊單獨修要12天完成,而乙隊所用的時間是甲隊的1/2,兩隊合修要幾天才能完成?”

學生通過觀察,很快能求出這道比較題的答案:1÷ [1÷12+1÷(12×50%)]= 4(天)。

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從而很快能正確地求出例4的答案:1÷( 1÷12 + 1÷12 ×1/2 )= 8(天)

例3、某人看一本書,第一天看了全書的20%,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30頁,如果再看4頁,正好還剩下全書的一半沒有看,間這本書共幾頁?

錯解:(36 + 4)÷(1-20%)×2 = 100(頁)

分析:由題知,看了二天,還餘下全書的一半沒有看,即第一和第二兩天再加上4頁也正好是全書的一半,第一天看了全書的20%,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36頁,應為第二天看了全書的20%還多36頁,而這兩天看的頁數再加上4頁,才是全書的一半。

因此,我們教師可用圖示法幫助學生進行分析,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列式求解:(36+ 4)÷(1-1/2- 20%×2)= 400(頁)。或者:(36 + 4)÷( 1/2 - 20%)= 400(頁)。

也可引導學生用份數進行求解:設全書為10份,第一天看了2份,第二天看了2份多36頁,如果再多看4頁,則還剩下5份,每份的頁數則為:36 + 4 = 40(頁)。因此可知全書的頁數為:40×10 = 400(頁)。

  解答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1.審題

所謂審題,就是理解題意。看到一道應用題,要反覆默讀,弄清已知條件和提出的主要問題。

2.分析數量關係

分析數量關係就是指題目中已知數量和未知數量及所求問題之間的相互關係。如某班有男生27人,有女生22人,問該班共有學生多少人?其數量關係是加數與和之間的關係。如果問,男生是女生的多少倍?則數量關係就是倍數比的關係。在應用題中,有的題數量關係簡單,很容易弄清,有的題則數量關係複雜,這就需要對已知條件中所有的數量進行綜合分析,只有弄清數量關係,才能找到解題途徑。

3.列式解答

依據分析得到的數量關係,列出算式,算出結果。

4.驗算並寫出答案

檢驗解答過程是否合理,結果是否正確,與原題的題意是否相符,然後寫出答案。

檢驗的方法:

(1)估算。看一看計算的結果是否合乎情理。應用題來自生產、生活實際,數據一般都要符合實際情況,如果發現計算結果與實際不符,就要檢查題目是不是做錯了。

(2)代入。把算出的結果當作已知條件,按照題目中的數量關係代入運算,檢查所得的結果是否與原題已知條件相符。

(3)另解。驗算時,如果能採用另一種解法,可以比較兩種方法所得結果的情況。如答案一致,就驗證瞭解答正確。

上面説的應用題的解答步驟是一般規律,可以概括一般的解題思考過程和計算過程。在實際解答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沒有特別明確的要求,這幾個步驟不必都寫出來,只要正確地列出算式,求出結果,寫出答案就可以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