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清明節手抄報內容大全

來源:文萃谷 5.95K

清明節,人們都要掃墓祭祀,緬懷先人,寄託哀思,這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大習俗,也是人之常情,本無可非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清明節手抄報內容大全,歡迎大家參考!

七年級清明節手抄報內容大全

  藴涵着中國人的人文關懷

和許多中國節日不同,清明節是一個來源相對複雜的節日。它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同時又融合了古代祭祖、寒食等許多社會性節日的內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清明節因此有着更多元化的文化負載。

首先,清明節傳遞了中國古人的一種科學經驗。中國古代曆書説,“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古人仰望星空,長期觀察和總結,創造出一種方法,把北斗七星的斗柄視為一年時光鐘表盤的指針,如果説有所謂“天機”,那麼這便是天機,天機一露,便指示了人間的“時機”。所以,“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天道酬勤,也眷顧懂得自然規律的人們。中國農業源遠流長,發達得很早,有山川地理的因素,有工具改良的功勞,更要拜這套經驗科學之所賜。事實上,人類的'每一步,莫不和經驗有關,向前人的經驗討教,又創造新的經驗,為後人所用,由此沉澱下來,便成為了科學的知識。

其次,清明節藴涵着中國人的人文關懷。誰説中國人沒有終極關懷?十字架前的懺悔或許因為內心的拷問而顯得深沉,但是中國人有自己的方式。宋代高翥有詩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清明節祭奠,是一種儀式,但其背後的情和理,又遠遠超越了儀式的範疇。在先祖墳前放一掛鞭炮,哭一曲悲歌,燒一沓紙錢,看裊裊青煙騰上天空,繼而消散,那一刻,不僅僅是生者向逝者的致意,更是對生命無常的思考。那喧鬧蕪雜的聲音和晦明晦暗的火焰化入青山白雲,就像人生流淌在無邊無垠的時間裏。中國人“慎終追遠”的情懷,因為有了這天地之間的廣闊背景,而顯得更加豁達。所以,清明節雖然是一個懷念的日子,但它不排斥歡樂,就像宋人吳惟信的詩句,“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這個節日也鼓勵踏春和愉快的運動。

最後,清明節也滲透着中國人的維新精神。清明這時節,春風化掉冬雪,萬物開始生長,生命開始孕育。而且,由於納入了寒食節的節俗,即使是火,也需重新燃燒起來。有古人以詩自況,“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一個寒窗晨讀的學者形象迎面而來。這裏的“新火”,毋寧説是新的希望、新的規劃。“一年之計在於春”,士農工商、漁樵耕讀,都得告別昨日的滄海桑田,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當然,所謂新舊,相反相成。《詩》雲:“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維新就是在已有基礎上更好地創新。小到一家,大到一國,維新不是否定過去的一切,而是辯證之後的高度自信,相信自己的歷史和文化,相信自己的道路和未來。我想,清明節就是這樣的一個日子,它提醒我們懷念,讓我們從過去看到現在;它也提醒我們去做規劃,讓我們充滿希望、充滿想象力地走向未來。

  清明之後 晚睡早起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自古以來,清明都是重要的節氣,農業生產中有“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之説,那麼人呢,在起居養生方面,有着怎樣的講究?

  夜卧早起 以使志生

人們總認為春分一過就正式進入春天了,故常有“料峭春寒”之説。其實,氣象學上,連續5天日平均氣温(一天的最高氣温和最低氣温的平均值)高於10℃,才表示進入春天。每年清明,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均氣温都會升到12℃以上。可以這麼説,清明到來,春天才真正來了。這個時節,應該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注意保衞體內的陽氣,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起來,凡有耗傷陽氣及阻礙陽氣的情況皆應避免。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記載:“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即是説,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為了適應春天陽氣生髮的規律,人們應當晚睡一點、早起一些。此時的早起並非指“起得比雞還早”,7點起牀就可以;晚睡也並非指熬夜到凌晨,古代的晚睡在23點左右。經常舒緩形體,使神志隨着春氣而舒暢怡然,這是養生的自然法則,違背了就會傷肝。而春天傷肝的後果就是夏天容易得寒性疾病。

不可久卧 廣步於庭

“廣步於庭,被(同“披”)發緩形”,也是清明時節的養生要領。此節氣正是“春瘟”流行的時候,在這個時期大家都要特別注意保護呼吸道系統,避免感冒。不過也不可閉門不出,更不可在家坐卧太久,因為“久卧傷氣,久坐傷肉”。所以,應該保持樂觀的心情,去公園散散步,去山上呼吸新鮮空氣,伸展一下筋骨,或者約上三五好友一起去户外騎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