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語錄

來源:文萃谷 2.6W

在不變的條件、不變的生產方法、特別是不變的行業組織形式的僵硬模式中的競爭,實際上依舊是人們唯一注意的中心......但有價值的不是那種競爭,而是新商品、新技術、新供應來源、新組織形式的競爭,也就是佔有成本上或質量上決定性優勢的競爭,這種競爭打擊的不是現有企業的利潤邊際和產量,而是它們的基礎和它們的生命。

熊彼特語錄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

(此話引用自熊彼特《資社民》的第七章“創造性毀滅的過程”P148~149)

很久沒有看熊彼特的書的,感覺已經對他的理論忘記了許多,特別是《經濟分析史》,覺得現在記起來的不多了。哎,大學的書看完了又忘了,是不是自己理解的不夠深刻呢?或者是沒有像高中那樣高強度並且多次的重複學習的緣故吧。但是如果給我選擇的話,我還是選擇大學的學習方式。

上面引用的這句話,是我看《資社民》時重點劃出來的,他在當時二戰還沒有結束的情況下,就提出了以後的發展方式,而且它在很大程度上於當今的世界經濟秩序中體現出來了。現在我們經常提到的“創新",就是熊彼特功勞。

強烈推薦大家讀一下三卷《經濟分析史》,在知道整個經濟學的思想分析史的同時,能夠得到意外的享受就是——熊大師的幽默並且優美的文字所給予的精神盛宴。它更像是一部文學作品。

“偉大……不依賴於我們的愛憎。我們大可不必相信(它)是光明之源……正相反,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它就是黑暗的力量;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它根本就是錯的,或者在很多具體問題上不同意它……非難和反駁,正因為不能給它造成致命的傷害,從而只起到了彰顯其結構力量的'作用。”

——熊彼特

商品經濟是所有邏輯的母體。

創新應當是企業家的主要特徵,企業家不是投機商,也不是隻知道賺錢、存錢的守財奴,而應該是一個大膽創新、敢於冒險、善於開拓的創造型人才。

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文明程度、社會結構以及政策可能釀成的行為方式,都記錄在它的財政史上。

所有的時代都提供了令人發笑的事例,説明科學界是如何反對標新立異者的。

創新就是創造性地破壞。

(創新是指)企業家實行對生產要素的新的組合。

資本主義開創了批判性思想的先河。這種思想在摧毀了許多種制度的道德權威後,最終走向了自身的反面。資產階級驚奇地發現:理性主義態度並非只是終止了君主與教皇的政治統治,而是繼續反對財產私有制和整個資本主義價值體系。

資本主義,本質上是一種經濟變革的形式與方法,它不僅從來不是靜止不變的,而且也從來不可能靜止不變。

資產階級社會是按照純粹經濟的模型塑造出來的:它的地基、樑和瞭望台完全是用經濟學材料做成的。建築物面向生活中的經濟方面,獎勵和懲罰是用金錢來衡量的。

經濟發展是從內部產生的這樣一種變化,它以新的方式代替這種體系的均衡點,從而新的均衡點不能從舊的均衡點以許多無限小的步驟去達到。你不管把多大數量的驛路馬車或郵車連續相加,也決不能因此獲得一條鐵路

儘管企業家天生可能就是發明家,就像他們可能是資本家一樣。但他們之所以是發明家並不是由於他們職能的性質,而只是由於一種偶然的巧合。作為企業家的職能而要付諸實現的創新,也根本不一定必然是任何一種發明。

我們所指的發展是一個特殊的現象,同我們在循環流轉中或走向均衡的趨勢中可以觀察到的完全不同。它是流轉渠道中的自發的和間斷的變化,是對均衡的干擾,它永遠在改變和替代以前存在的均衡狀態。我們的發展理論,只不過是對這種現象和伴隨它的過程的論述。

在任何一個特定時間內能夠充分地利用其可能性實現最佳效果的制度(任何制度,無論是經濟制度還是其他制度)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仍可能劣於一種任何特定的時間內都做不到這一點的制度,因為後者不能夠這樣做可能正是它長遠表現的程度或速度的條件。

大多數融匯智力或想象力的著作,經過短的不過飯後一小時、長的達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就永遠消失了。但有一些創作卻不是這樣。它們遭受幾度隱沒,復又重現,它們不是作為文化遺產中不可辨認的成分而重現,而是穿着自己的服裝,帶着人們能看到的、摸到的自己的痕跡而重現。這些創作,我們完全可以稱之為偉大的創作——這個把偉大與生命力聯結在一起的稱謂不會不恰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