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禪意的語錄集錦75條

來源:文萃谷 3.01W

佛言: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注:財色之味寡而傷害甚多,有智者不可類彼小兒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禪意的語錄75條,歡迎閲讀與收藏。

經典禪意的語錄集錦75條

1、信仰是自己的,與別人無關,人,總不能因為摔了一次跟頭就不走路了。那個看着你每次摔跟頭,扶你起來,給你拍土的人,給你揉揉的人,又能陪你一塊兒説笑着接着往下走的人,就是親人。人生苦短,用心生活。跑得再快,也快不過時間;走得再慢,時間也不會催促。

2、對待事情有正確的觀察力,時刻保持定力,在生活中就可以見道。

3、茶是一種情調、一種沉默、一種憂傷、一種落寞。也可以説是記憶的收藏,在任何一季節裏飲茶,每個人都宛若一片茶葉,或早或晚要融入這變化紛紜的大千世界。人生在世,求淡雅之美,淡名,淡利,無爭,無奪。一切自然,一切脱俗,一切入幽美邈遠的意境去,方為一盞無味而至味的茶。淡雅,吾之所求。淡雅,吾之所願!

4、快樂和幸福,本來就是説不清,道不明,難以衡量的。歷史的發展, 讓我們的生活條件不斷地改善和提高,但卻從未在真正意義上滿足我們的 心。從大批的僱傭工人,到高高在上的公司大老闆;從普通平民,到帝王 將相,沒有人不在抱怨生活的不幸福。

5、阿彌陀佛有時在外叩我們的心門,讓我們放他進去;有時在內,打開光明殿,請我們人他的寶殿。可憐我們要麼如防盜賊一樣,將彌陀拒之門外;要麼如遊魂遊蕩在黑暗荒野,不肯進佛的殿,也是自己把自心流放在心靈殿堂之外。心人不了自己的殿,如人回不到自己的家,如何不痛苦、不孤獨、不流浪?

6、世間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就,萬丈高樓平地起,萬里路程一步始。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別人,一切靠自己是成功的不二法門。唐明皇在蝗蟲遍地之時,毅然離開佛前,第一個品嚐了油炸的"天蟲",告訴民眾治蝗災要靠自己。鄭板橋也在臨終前告誡兒子:"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

7、生活中遇到挫折是在所難免的,重要的不是絕對避免挫折,而是要在挫折面前採取積極進取的態度。勇敢面對艱險,不怕挫折,這是一種積極心態,更是人生必修課。

8、不耗費資源,不毀壞環境,只願拯救地球。過度的貪婪與無限的慾望,是毀滅地球與導致自然災害的惡因。

9、問:"在家唸經唸佛,請問是否可以打法器?"答:"諸位必須要知道,法器的用意是什麼?是讓大家在一起共修時,音聲、音調、動作能整齊劃一,莊嚴道場。因此,打法器至少是兩個人以上,就有必要。如果是一個人,就沒有必要。法器是音樂的節奏,是為了幫助莊嚴道場,整齊劃一。"

10、修行首先要戰勝自己心胸狹窄的關卡、畏首畏尾的關卡。戰勝自我,把自我的下劣心、分別心、貪圖安逸享受的心能夠戰勝得了,修行就一定會一往直前。

11、"因果報應"説不是佛家獨有,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必然都存此説。好萊塢的大片,最後總是壞蛋遭殃;二十集的電視連續劇,壞蛋可以得意十九集,最後準得遭報應。

12、要想使婚姻生活美滿幸福,夫妻之間必須對彼此忠貞。

13、安住當下,樂在當下。我們既不要為過去的種種事情感到遺憾、困惑, 也不能因未來的種種事情而感到焦慮,或被目前的渴望、嫉妒與怨恨所 困擾。

14、若人一心專精自守,貪慾心發,即應覺知,萬便散除,還令寂靜。云何散除?應作是念:此是空,此不淨,求此欲心生處滅處,從何所來?去至何所?是中誰染?誰受染者?誰為染法?如是觀時,不見能染,不見所染,不見染事。以不見故,則無有取;以不取故,則無有舍;以不捨故,則無有受;不捨不受,則名離欲、寂滅、涅槃。《大寶積經》卷—。五,善住意天子會

15、知足者雖貧而富,不知足者雖富而貧。

16、智者要想積累財富,只有施捨才能保住,要想井水經常充盈,只有汲取才是門路。

17、弘法,固然能利益眾生,也會傷害眾生。利益的是真有心求解脱、了生死的人,傷害的是名聞利養、眾生知見。

18、當愛處於激情澎湃的潮頭浪尖時,我們用真心去感受它;當愛處於細水長流的小溪時,我們依然用真心去感悟它;當愛像一潭死水不再起波瀾時,我們再用真心去攪動它,讓它重新煥發生命的活力,這才是我們經營一份真愛的制勝法則。

19、每個人都要時時刻刻懂得修正自己的身心,使得心靈得一方淨土。那 麼如水一樣的寧靜,清風一樣來去自如,也就是人們常説的禪之境界,那 也就是無煩惱、證菩提的清涼佛界。何樂而不為呢?

20、美國曆屆總統中,最能虛心求教於人的`莫過於老羅斯福了。他每遇到 一件要事,常常召集與那事有關的人員開會,詳細商議。有時為使自己獲 得更多的參考,甚至發電報至幾千裏外,敦請他所要請教的人前來商議。

21、目光遠大的人,會有遠大的計劃;目光短淺、只看眼前的人,安於現狀,便永遠無法進步。我們應該做的不只是擁有今天,還應該抓住明天、後天,抓住自己的未來。只有為今後的旅程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走得更遠。

22、大菩提心本性清淨,一切眾生無智翳眼,以不信故,謂為不淨。"四十華嚴"卷三十六

23、法喜是天下最大的喜,是人心靈最大的享受。

24、心淨則土淨,度人先度己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25、雖然我們未必能為他人做什麼,只要我們在心中真誠地對一切人説:"只要你好,我就好。"我們就有足夠的快樂。而很多時候,別人也未必需要衣食的接濟,只是需要一份真誠的祝福、包容、愛心。

26、此心常在靜處,誰能差遣?擁有~顆寧靜的心,才能平靜看待世間的得失,才能從容地面對自己的生活。太多不切實際的雜念,是我們登上人生頂峯的最大阻礙。如果能夠讓心沉下來,不因外界的干擾而動念,我們就有可能更接近成功,生活的本真快樂也能在沉靜的瞬間自然顯現。

27、很多人只懂得為錯過的太陽流淚,卻眼睜睜地看着羣星從眼前消失,最後,一切都成雲煙。如果總是揹着沉重的懷舊包袱,為逝去的流年感傷不已,就只會白白耗費眼前的大好時光,也就等於放棄了現在和未來。拋開過去,讓一切在今天全部歸零,我們才能整裝待發,快樂出行。

28、外界的寂靜與內心的空明,會使人減少心中的妄念。

29、路入來到沙彌修行所在的寺廟見到住持,便把毒蛇咬死他弟子的事情告訴了他。住持聽後説:"人生即如住店,隨緣而來,隨緣而去,我這徒弟也是一樣。生是赤條條來,死亦赤條條去,任何人都不能違反這一規律。"

30、大多數人的人生平淡無奇,渴望創造人生傳奇的也是大多數。這既是萬善之本,也是萬惡之源。

31、"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別人輕視我們時,我們常常抱怨,傷心;失敗時,我們會失落難過。但我們卻很少檢討自身,是因為什麼我們被人輕視,是因為什麼我們會屢屢失敗?

32、一者於諸有情普發平等大慈悲心;二者於一切種智心不退轉;三者於諸有情起親友想,於險難中誓當救護;四者常於有情起負債想;五者恆懷慚愧:何時償畢?能發如是五種心者,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3、《菜根譚》中説:"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纖塵不染,方解開地 網天羅。""念頭昏散處,要知提醒;念頭吃緊時,要知放下。不然恐去昏 昏之病,又來憧憧之擾矣。"人生旅途,坎坷叢生,不要誤入歧途。內心 光明,行為正大,是成就大事、行之久遠的正確途徑。

34、在自我反省中能夠比較客觀地認識自己,那就能夠確定自己生命行為的方向,或者説生命行為的取向。

35、當然,不獨鄉民如此,茶之為物,儒釋道的人都喜歡。與尚講禪,道士悟道,讀書人愛風雅,沾了茶,便沾了這許多意味。若將茶字拆解開來,便是一草一人一木,且人在草木間,這或是茶香自然清新的由來。一些喜歡附庸風雅的人,對茶藝與茶道格外感興趣。然而,風雅在人,不在手藝。我喝過茶室裏的茶,也喝過自制的茶,其實並未有許多不同。所以,有好茶,只管老老實實地吃上一杯,那些面子上的東西都不必理會。

36、分別不相應,依他即清淨,所住離分別,轉依即真如。《大乘入楞伽經》卷六

37、別小看了善良,一個人要是濫用善良,他一定不是一個成大事的人,而且也不是一個明智的人。善良要分清對象,要看善良的對象是誰,要看所寬容的事件輕重如何,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寬容,都可以縱容的。否則,這樣的善良就是一種懦弱,一種妥協,沒有自尊的一種退讓,是無能的表現。真正的善良要張馳有度,恩怨分明,明辨是非,既做到賞罰分明,還要做到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還要符合人性。

38、你的心裏,不應該只有自己,還要有別人,不僅僅是你認識的、你熟悉的、你喜歡的,還要能容得下別人,尤其是容得下別人的缺點,這才是心量——心的容量,而善良就是以幫助你擴充心的容量。你若心寬如海,多大的煩惱倒進寬廣無垠的海里,都會立刻消散無蹤,而這,就是煩惱的出口。

39、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40、不管生活中遭遇到什麼,生活的體會彬彬有禮,在所在經過的生活歷程中,不要再增加那些固執的邏輯,煩惱的重量,致使人生停滯不前,悲催不堪,誰的人生都是努力的人生,不要讓那些徘徊和等待耽誤了出發的契機。

41、禪的目的是:試着把身口意三業,轉化為自利利他的慈悲與智慧。

42、不管什麼法門,只要你修了以後,感覺自己越來越快樂,性格越來越穩重,心念越來越集中,以及越來越安詳自在,越來越理性、客觀,越來越有愛心、同情心,生活也得到了改善,那這個法門對你而言就是正確、有效的真理。

43、學誠法師:人沒有那麼簡單分為"好人"、"壞人",每個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也有煩惱的時候,煩惱起來的時候就會做傷害自他的事情。未來要面對什麼不是最要緊的,最要緊的是自己現在在做什麼。

44、生活的煩惱,有時候不是故事本身,是自己的固執把煩惱隱藏起來,從而延長了煩惱的時間,加重煩惱的傷害,生活的路上不是依賴自己的個性和脾氣,而是能夠心平氣和去找到化解煩惱的方法,人海茫茫,活的不是痛苦大比拼,活的是怎麼能夠讓心態更陽光和怎麼能夠更有信心啟程。@延參法師

45、當玻璃杯中裝滿牛奶,人們説:這是牛奶;當裝滿油時,人們又説:這是油!只有杯子空時,人們才看到杯子。同樣,當我們心中裝滿學問、財富、權勢、成就和偏見的時候,就不是自己了。——人往往擁有了一切,卻不能擁有自己。

46、山水相逢的是一段往事;蝶戀春天的是一種情懷;而我們相遇的,是一個故事。有些人在我們的生命裏,不期而遇,又在寂靜的時光裏,漸行漸遠;有些人一旦入心,便再也不會忘記。時光易老,不忘來路,不改初心……

47、放下是一種心態,一種智慧,不是一種行為。

48、歲月如一指流沙,緩緩的在指尖流淌。

49、別讓那些自私、狹隘、嫉妒、仇恨的暗礁阻擋了我們的前行,別讓那些得與失攪起心浪翻湧,也別讓成敗迷失了航程的方向,所有的是非恩怨都讓它靜靜地隨波逐流。如果有暗流,那也只讓感動成為心海的暗流;如果有浪花,也只有感恩的波瀾激起浪花朵朵;如果有波濤,也是快樂的歌聲蕩起的浪潮。

50、快樂要有一種拿得起,放得下的胸襟。人往往很多時候是拿得起,放不下。放得下是一種灑脱,懂得放下才會快樂,揹着包袱走路總是很累的。小溪放棄平坦,是為了迴歸大海的豪邁;黃葉放棄樹幹,是為了期待春天的葱蘢;蠟燭放棄完美的軀體,才能擁有一世光明;心情放棄凡俗的喧囂,才能擁有一片寧靜。放棄了薔薇,還有玫瑰;放棄了小溪,還有大海;放棄了一棵樹,還有整個森林;放棄了馳騁原野的豪放,還有策馬徐行的自得。懂得放棄,是一種智慧,學會放棄之後,常常會收穫意外的快樂。

51、快樂其實很簡單,只要用心去體會,便會發現處處都是驚喜。學會給自己一個快樂的心情吧,用快樂去闡釋工作,人生就遠離了悵恨煩惱;用愛心去打磨日子,歲月將贈予我們無比豐厚的回饋。

52、救濟孤獨,給予他們的衣食像自己受用的一樣。

53、樂清淨,甘寂寞,遠離是非自無過。耳根清淨拒閒話,常唸佛號堵口舌。大道無言,張口便錯,説什麼?

54、認得心性,可説不思議。

55、永遠不要抱怨自己的人生。人生中沒有假設、沒有如果、沒有可能,充滿了機會,也充滿了平平常常的小事情。假如你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情"可以做,那麼就做一個平凡的"小人物"吧,給一個可愛的孩子做盡責的父母,給一對可敬的老人做孝順的子女,和你的另一半一起經營温馨幸福的家。簡單生活一樣美好!

56、佛法告訴我們必須得好好地活着,必須努力地來做最好的自己!因地努力,果上隨緣,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

57、人就是這樣,越是擁有,越想索求,越是索求,就越墮落。

58、成功的祕訣是忠於目標。

59、人的一生一半在命運手裏,還有一半由自己把握。

60、善在我們心中,佛在我們心中,命運就不會拋棄我們。

61、所謂銀碗盛雪的日子,是門前種花,屋後種菜,自己醃製鹹菜,有柴米油鹽詩酒茶。有三五知己秉燭夜談。窗外薔薇燦燦的開,人在屋內風長氣靜的笑。小狗睡着了,孩兒睡着了,屋內有米香熟透了,琴師操琴我唱戲,日子一天天老透了。到八十歲,依然旗袍球鞋小酌。此生,足矣。

62、佛曰: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63、佛曰:千燈萬盞,不如心燈一盞。

64、自心豐足,才能感知世間的豐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間的美好;自己坦蕩,才能逍遙地生活在天地之間。

65、哭和笑只在一念之間,苦和樂也是在一念之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挫折,只要懂得轉念,情況就不一樣了;假如遇到悲傷、煩惱,只要心境一轉,沒有什麼不能解決的事。但是,重要的在於當下一轉,如果你不轉,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你能轉念,才能把煩惱轉成菩提。

66、當我們希望的是讚美而非批評,是關注而非忽視,就很難遇到善知識了。你關上了你的門,不讓真正的上師進來;他們也很難對你説實話,因為一旦他們對你説實話,你不會喜歡聽。可是,一個尋求證悟的人應該是一個追求真理的人,在這條道路上,你必須聽真話,尤其是非常嚴肅的、令人痛苦的真話。

67、人生如夢隨風散!聚散,喜憂皆是緣!

68、用傷害他人的手段來掩飾自身缺點的人,是光榮的。

69、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

70、沒有祕密,我們就不是自己。

71、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注:明善莫善於真修,大莫大於實證也。

72、萬物為泡,意如野馬,居世若幻,奈何樂此。注:萬物如同水泡,心意好像野馬,所居住的世間如同夢幻,為什麼還要樂此不疲?

73、別人都互相結怨,而我無怨結,所以我安詳快樂。別人有苦惱,而我無苦惱,因此我安詳快樂。別人有貪慾,而我無貪慾,因而我安詳快樂。

74、全被人誹者,或全被人贊者,非曾有當有,現在亦無有。若人朝朝自反省,行無瑕疵並賢明,智慧戒行兼具者,彼為智人所稱讚。

75、爾時迦葉復白佛言。世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因他而活,若乞食時得雜肉食,云何得食應清淨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