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勵志故事

來源:文萃谷 7.57K
給予勵志故事1

有個老木匠準備退休,他告訴老闆,説要離開建築行業,回家與妻子兒女享受天倫之樂。

給予勵志故事

老闆捨不得他的好工人走,問他是否能幫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説可以。但是大家後來都看得出來,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軟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時候,老闆把大門的鑰匙遞給他。

“這是你的房子,”他説,“我送給你的禮物。”

他震驚得目瞪口呆,羞愧得無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給自己建房子,他怎麼會這樣呢?現在他得住在一幢粗製濫造的房子裏!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我們漫不經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積極行動,而是消極應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關鍵時刻不能盡最大努力。等我們驚覺自己的處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裏了。把你當成那個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進去一顆釘,加上去一塊板,或者豎起一面牆,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創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優美、高貴,牆上的銘牌上寫着:“生活是自己創造的。”

給予勵志故事2

一天,學生和一位教授一起散步。他們在小道上看到了一雙舊鞋子,估計這雙鞋是在附近田間勞作的一個窮人的。學生對教授説:“讓我們給那人來個惡作劇吧——把他的鞋藏起來,然後躲到樹叢後面,這樣就可以等着看他找不到鞋子時的困惑表情。”教授説:“我們絕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那個窮人的痛苦之上。但是你可以通過那個窮人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快樂。你在每隻鞋子裏放上一枚硬幣,然後我們躲起來觀察他發現這件事後的反應。”

學生照做了,隨後他們倆都躲進了旁邊的樹叢。

那個窮人幹完了活兒,回到了他放衣服和鞋子的小道上。他一邊穿衣服,一邊把腳伸進了一隻鞋裏,但感到鞋裏有個硬邦邦的東西,他彎下腰去摸了一下,竟然發現了一枚硬幣。他的臉上充滿着驚訝和疑惑的表情,他捧着硬幣,翻來覆去地看,隨後又望了望四周,沒有發現任何人。於是他把錢放進了自己的口袋,繼續去穿另一隻鞋,他又一次驚喜地發現了另一枚硬幣。他激動地仰望着天空,大聲地表達了熾熱的感激之情,他的話語中談及了生病和無助的妻子、沒有面包吃的孩子,感謝那來自未知處的及時救助,這救助將他們一家人從死亡中拯救了出來。

站在樹叢後的學生被深深地感動了,他的眼中充滿了淚花,這時,教授説:“你是不是覺得這比惡作劇更有趣呢?”年輕人説:“我感覺到了以前我從不曾懂得的一句話——給予比接受更快樂。謝謝您!”

給予勵志故事3

從前有個人,他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飢渴難忍,瀕臨死亡。可仍然拖着沉重的腳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終於找到了一間廢棄的小屋。這間屋子已久無人住,風吹日曬,搖搖欲墜。在屋前,他發現了一個汲水器,於是使盡全力抽水,可滴水全無。他氣惱至極。忽又發現旁邊有一個水壺,壺口被木塞塞住,壺上有一條紙條,上面寫着:“你要先把這壺水灌到汲水器,然後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這壺水裝滿。”他小心翼翼地打開壺塞,果然裏面有一壺水。

這個人面臨着艱難的抉擇,是不是該按紙條上所説的,把這壺水倒進汲水器裏?如果倒進去之後汲水器不出水,豈不是白白浪費了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這壺水喝下去就能暫保自己的性命。一種奇妙的靈感給了他力量,他決心照紙條上説的做,果真汲水器中湧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個夠!休息一會,他把水壺裝滿,在紙條上加了幾句話:“請相信我,紙條上的話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嚐到甘美的泉水。”

給予勵志故事4

有個老木匠準備退休,他告訴老闆,説要離開建築行業,回家與妻子兒女享受天倫之樂。老闆捨不得他的好工人走,問他是否能幫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説可以。但是大家後來都看得出來,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軟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時候,老闆把大門的鑰匙遞給他。“這是你的房子,”他説,“我送給你的禮物”。他震驚得目瞪口呆,羞愧得無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給自己建房子,他怎麼會這樣呢?現在他得住在一幢粗製濫造的房子裏!

我們是不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我們所做的一切,無論是上課,班級工作,還是學校裏的其他工作,也包括研修班裏的任務,我們以為都有是給別人做工作,其實都是在為自己建房子。一點一滴皆成長,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我們的未來。也許會有老師會説,我只要這樣的過日子就夠了,也不想成為什麼名師。你現在可以這樣説,但十年、二十年以後會怎樣想?現在的我們要對以後的自己負責。通過這個故事,我想我們面對自己的工作,應該更加自覺,把工作看成是自己成長的過程、收穫的過程。

給予勵志故事5

我們如果想得到快樂,就不要去想從他人那裏得到感恩,因為忘恩是人類的天性,就像野草一樣無法清除。

施恩勿望回報,這是能讓你得到快樂的好辦法。

戴爾·卡耐基對此就深有體會。他的.父母很樂於幫助別人,但他們家裏很窮,老是債台高築。雖然窮,但他的父母每年總是儘量想辦法送點錢到孤兒院去。他父親和母親從來沒有想到要得到什麼回報,或許也沒有人為他們所捐的錢謝過他們——除了寫信。可是他們所得到的報酬卻非常豐厚,因為他們得到了幫助孤兒的樂趣,卻並沒有希望或等着別人來感激。

卡耐基離家之後,每年的聖誕節總會寄一張支票給父母,讓他們買一點比較奢侈的東西。可是他們很少這樣做。當卡耐基每個聖誕節前幾天回到家裏的時候,父親就會告訴他又買了一些煤和雜貨送給鎮上一些“可憐的女人”——那些有一大堆孩子卻沒有錢去買食物和柴火的人。他們送這些禮物時也得到了很多的快樂——就是隻有付出,而不希望得到任何回報的快樂。卡耐基相信他父母有資格做亞里士多德理想中的人——也就是最值得快樂的人。“理想的人,”亞里士多德説,“以施惠於人為樂,但卻會因別人施惠於他而感到羞愧。因為能表現仁慈就是高人一等,而接受別人的恩惠卻代表低人一等。”

卡耐基説,我們如果想得到快樂,就不要去想從他人那裏得到感恩,因為忘恩是人類的天性,就像野草一樣無法消除,而感恩卻像一株玫瑰,必須施肥、澆水,給它教養和保護。

要避免因別人不知感激而引起的難過和憂慮,請記住這三條:

1.不要因為別人的忘恩負義而不快樂,要認為這是一件自然的事。讓我們記住:耶穌基督在一天之內治癒了10個麻瘋病人,而只有一個人感謝他。為什麼我們卻希望得到比耶穌基督更多的感恩呢?

2.讓我們記住找到快樂的唯一方法,就是施恩勿望報,只為施予快樂而施予。

3.讓我們記住感恩是“教化”的結果,而忘恩是人類的天性。

你若能為自己真誠的給予而快樂,並且不企求回報,那麼,你就會更加快樂。

給予勵志故事6

一個青年因犯了法而被關進監獄,母親天天都覺得愧對兒子,覺得是由於自己教育不當使兒子犯了法,雖然兒子犯法與母親無關。

在一個探監的日子裏,這位老母親來到了監獄。有很多探視的人跟她同行,他們紛紛拿出自己為親人買來的物品,比如巧克力、CD機、新衣服以及各種各樣從城裏帶來的新鮮玩意。輪到這位來自農村的老母親時,所有人都安靜地回過頭來望着她,想知道沒有錢買東西的她會給兒子帶來些什麼。不出所料,她沒能掏出令人咋舌的東西來,她掏出來的只是一包葵花子仁。她告訴兒子:“這些瓜子是娘自個兒種的,在來之前的那幾天,我先炒熟了,然後又全嗑好了,因為我怕你在獄中勞動沒有時間嗑……”

頓時,每個人的眼中都籠罩了一層霧氣。

也許,在這位母親的眼裏,兒子永遠都是個好孩子,孩子犯了錯,別人不原諒,可身為母親,是一定會諒解的。

不得不説的是,起初那位犯罪的兒子對母親的到來不冷不熱,可是當他看到母親掏出來的一大包瓜子仁時,兩行淚水就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他清楚自己家裏的境況,心知母親不辭千山萬水來看望他,肯定是先節省了好幾個月的日常開支,又賣掉了家裏的什麼東西。還有,這麼一大包瓜子仁,母親是多少個夜晚不睡覺才嗑完的啊!想想自己作為兒子,本應該是俸養母親的,可自己不僅做不到,還要讓老母親為自己擔驚受怕,這是何等的不孝啊!

那個“好好改造,爭取提前出獄”的念頭在兒子流淚的瞬間成為了他的目標,誰都不知道,但是大家後來都看到了,這個原本被判10年徒刑的年輕人,僅服刑6年便被提前釋放了,並且在之後的歲月中,他都安穩度日,孝心有加。

母愛的力量是其他事物都無法企及的,包括愛情。它不但能寬恕一切無知與罪惡,還能把一切無知與罪惡挽救成善良與赤誠。

給予勵志故事7

很久以前有個國王,特別疼愛他的兒子。這位年輕王子,沒有一個想法和要求不能被滿足,因為他父王的溺愛與權力,可以使他得到任何他所希望的東西。然而他仍經常眉頭緊鎖、面容慼慼。

後來,一個大魔術家走進王宮,對國王説,他有法子使王子快樂,能把王子的戚容轉換成笑容。國王特別高興地説:“如果能辦到這件事,你要求任何獎賞,我都可以答應。”

魔術家將王子領入一間私密的房間裏,用了白色的東西,在一張紙上塗抹了些筆畫。他把那張紙遞給王子,讓王子走入一間幽暗的房間裏,然後點亮蠟燭,注視着紙上呈現些什麼。説完,魔術家就走了。這位年輕的王子按着要求而行。在燭光的映照下,他看見那些白色的字跡化作靚麗的綠色,顯現出這樣的幾個字:每天為別人做一件善事!王子按照魔術家的建議去做,很快就成了最快樂的王子。

每天為別人做一件好事,這個社會也會回饋給你一些驚喜。愛是主動給予,而且這無私的給予不需要任何回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