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的經典語錄

來源:文萃谷 3.14W

◆30歲之前要讀儒家,40歲之後讀道家,50歲左右讀《易經》。因為30歲以前你投入社會,準備成家立業,一定要非常積極地面對人生,當然要學儒家。從40開始一定要學道家,因為到那個時候你已對人間冷暖、人性善惡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應該用道家的智慧將人生看成一個整體,要逍遙一些。50歲左右則要讀《易經》,學會把握生命的全局,提升生命的境界。

傅佩榮的經典語錄

◆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它沒有內容;離開哲學,人生是盲目的,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該往哪裏走。

◆哲學與人生配合起來,用很扼要的方式把人生做一個總結式的説明,然後對於自己未來才會有一些的參考價值。

◆年輕的時候知道人生全部可能的情況,將來自己面對的時候,就多了一個參照點。就像自己過的.人生只能有一種版本,但是其他人提供各種不同的版本,把它對照起來以後就更容易看清楚自己這一生應該怎麼去做選擇,應該怎麼過。

◆哲學是人生的經濟學,你學了哲學人生就會變得很有效率,不會花時間在那些細微末節的煩惱上,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這樣的人生比較清爽,也是比較讓人家羨慕的。

◆年輕人設法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借用很多偉大的哲學家的思想給自己做參考,然後你到一個生命階段的時候再反剩

◆很多人追求的一種境界,人們能夠真的心平氣和寵辱不驚。看似簡單,實際上是一種至高的生活境界。

◆承受生命的本身就是一種修養的過程。一個人的能力不在於他可以獲得什麼,而在於他可以承受失去什麼,能夠承受失去的人格才是堅強的人格。

◆人生的“現在”是每一個當下的剎那所串連成的,沒有一刻會逝去,也沒有一刻只是幻覺。唯其如此,人生的充實之感才會呈現出來。

◆所謂珍惜自己,不是自憐,更不是自負,而是肯定每一個人都應該承擔自己生命成長的責任,這種責任其實是一種榮譽。

◆為了減少猶豫,必須先認清自己的限制。凡是能力之外的事,立即拒絕;能力之內的事,要看自己是否喜歡以及是否值得去做。為了避免後悔,則須認真由經驗中學習教訓,以求下一次可以改善。

◆吃苦不是為了勝過別人,而是為了迎向生命的真實面貌,因為在苦難中,生命沒有任何遮蔽,可以展示其深度、廣度與高度。

◆人在助人時,表面看來是在付出,其實是肯定自己內在的豐盛,並從新的角度認識自己進而覺得自己更值得肯定與欣賞了。

◆讀書的用處不是可有可無的選擇,而是心靈的必需品。若不讀書,心靈遲早會有飢渴之感,這種感覺是沒有速食產品可以化解的。

◆人的一生就猶如走在回家的路上,大部分時間都在昏睡之中。只有當一個人清醒的時候才能夠決定自己真正要走的路,做真正的自己。

◆人活在世界上都只是旅客或過客,而不是歸人。既然只是旅客,又何必在意自己“有”什麼呢?我們應該在意的是,自己“是”什麼、如何“做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