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語錄

來源:文萃谷 3.19W

1、魯迅的長處是深刻。所謂深刻是能夠發現更深在的根源。但光看到壞處,那是尖刻。陳寅恪和魯迅,到底哪個深?純負面的不可能是深刻的。

余英時語錄

2、馮友蘭的天地境界純粹是幻覺。

3、清朝有幾個特點,與歷史上的各朝各代都不同。一是清朝沒有宦官問題;二是沒有外戚問題;三是有一個宗室集團,可以叫做滿族黨;四是清朝的統治術是很厲害的;五是清朝的社會結構脆弱散漫。有組織的統治集團用政治強力對待無組織的社會,容易造成社會結構的脆弱。清初遺老如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都講要復“封建”,就是看清了社會上沒有有組織的力量,足以與征服集團抗衡。

4、講到清朝,有一個問題值得深思:清入關以後,社會並沒有變化。《清代日記匯鈔》這本書裏記載的許多事情,可以證明這一點。這非常重要。當社會不被摧毀,文化是催毀不了的。台灣、香港、新加坡,雖然受到了西方文化衝擊,但社會也沒有被扭曲。台灣1895年日本拿了去,到1945年才回歸,成為日本的殖民地,這期間社會也沒有激烈的變動。社會不被破壞,文化就會得以保留,現代化與民族傳統的銜接問題就好解決了。日本明治維新也是不破壞社會,所以它走向現代化走得很順利。台灣和香港都未經過暴-力革命,舊文化保存得也最多,但反而在現代化方面成績最好,這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件事。

5、家庭解體是社會解體的主要標誌。熊十力都講家庭是萬惡之源,很讓人感到意外。家庭沒有了,教育沒有了,宗教沒有了,社會靠什麼存在?社會解體,如何整合?社會不能整合,文化整合豈不成了一句空話?關鍵在於一個良性社會的建立。所謂良性也是相對的,主要是要有一個公民社會,而不是追求人間天堂。近代以來不斷追求人間天堂,結果是一大災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能制魔就行了,不必企望沒有魔。社會不能通體透明,不能都滿意。如果太滿意,就太無聊了。李商隱的詩:“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如果每個人都不死,那是最大的悲哀。所以中國神話中,有人成了仙,仍然不肯上天,要留在地上。

6、中國歷史的特點,主要是各個新興的王朝都不去刻意破壞原有的民間社會。有民間社會,就有民間文化和民間信仰。有了民間信仰,你所擔心的傳統傳衍的問題,就好解決了。民間信仰是最無害的。因此打爛菩薩,再愚蠢不過。我在日本,看見各種古怪的信仰都有,但日本何嘗不能現代化。信仰問題只能聽其自然演變。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專好破迷信,其實自己信仰的`所謂“科學的”一切比民間迷信還要幼稚。記得潘光旦寫過一篇文字,叫《迷信者不迷》,是為民間信仰辯護的,很有眼光。孫中山講四維、八德,胡適反對。我是同情孫的。民間道德習俗不好去破壞,破壞了就難恢復。你以為是用科學思想掃除迷信,其實是用假信仰代替真信仰,社會秩序反而解體了。

7、民間還流行一句話:“天高皇帝遠。”老百姓的事情,皇權控制不到。民間社會存在,這個社會就有希望。華僑社會比較保守,保存了不少傳統價值,也是這個道理。明朝是專制制度的高峯,但王陽明的門徒輩都不談政治,談致良知,讓每個人自己決定是非,不以朝廷的是非為是非,結果他們在民間社會有相當大的影響。再加上商人力量的支持,下邊的社會反而有了發展。民間文化也興起了,如小説、戲劇之類。明朝很多知識分子都不曾出仕,他們眼光不再向上看朝廷,反而低頭看社會,和民間文化打成一片。政治老虎儘管發威,我避開就是了。但是如果民間社會被消滅了,或者壓得一點空間都沒有,那就真是“天柱折,地維絕”了。不過這樣以暴-力硬壓的日子究竟維持不了太久。文化生命比任何政治組織都要長得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