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當如何與孩子溝通

來源:文萃谷 1.3W

即使是有良好的「養育恩情」作為基礎的親子關係,也是需要用心培養和維繫的。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們總是要依賴自己的父母,聽從父母的安排和教導,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都是長不大的,他們稚嫩、未成年、閲歷淺,而自己卻經驗豐富,所以家長們總説的一句話就是“你一個小孩子,懂什麼呀?”其實,這種教養方式是“不對等”的。當然我們並不是對這種教養方式全盤否定,只是我們認為溝通的型態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親子之間形成一種良好的、互動的溝通模式,那麼親子關係的增進是可以預見的。如果親子溝通的模式本來就運作不良,天天都有可能出現破壞親子關係的對談,那我們也就不用指望親子之間的關係怎樣良好了。下面我們就對溝通模式、溝通要項和溝通須知作一個簡要的介紹:

家長應當如何與孩子溝通

溝通模式--説話是單向溝通,而你説我聽,我説你聽則是雙向溝通。至於溝通的目的,如果説話者已預設立場才與他人溝通,那麼這種溝通仍然是單向溝通,並且是“勸説型”的溝通;如果只是為了交換意見、增進了解而彼此對話,那麼,這種溝通就可視為雙向溝通,也是“自由型”的溝通。所以我們的父母不要還沒開口就想着“説服教育”,要以瞭解孩子為溝通的目的,但要注意,“瞭解”不是“窺探”,不要總是隻想聊一些你自己想知道得話題,比如學習、情感,要多聽聽孩子想説什麼。這樣,和孩子談多了,自然也就會更全面地瞭解孩子的想法;而孩子看到父母不是整天要教育自己,只是和自己聊天、探討而已,自然也就更願意和父母多説了。這樣就為良好溝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溝通要項--溝通不只是説話而已,也不能只在乎説話的內容。其實,在溝通中有很多因素都要考慮到,比如溝通時機(體力、情緒、壓力)、溝通時的場地、溝通時的理性與感性的成分、溝通時的字詞、溝通時的句型、溝通時的講話速度、溝通時間的長短、溝通時的人數、溝通時的交替説話次數,溝通的結果滿意度等等。舉個例子來説,同樣一句話,都是對剛下學回家的孩子問的問題,説“你今天在學校好好學習了麼?”就不如説“你今天在學校過的怎麼樣?”來的好。前一句話目的太明確,而且語氣也很生硬,明顯就是質問,孩子一聽就煩了;而第二種問法則更多顯示出的是關心,孩子就更容易接受,並且在學校可能發生很多事情,第二種問法也可能得到孩子更多的信息。再比如,您想教育孩子了,就要找一個沒什麼人的場合與他單獨談,不要想説了就隨時説,也不管有什麼人在場,不給孩子留面子。

溝通須知--除上述要項之外,仍有一些觀念需要先澄清,例如除了你來我往式的對話,還要注意:

1、起頭,就是如何引起話題。溝通的意願對於溝通成敗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個人沒有溝通意願,或對某問題沒有興趣的話,他是不會願意説話的。另外,我們要知道,話題的引出不一定都是提問的方式,敍述一件事情,然後等待孩子自己説出一些看法,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溝通、探討,話題自然就出來了。

2、接話,針對前言的反應,切題最為重要。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要隨時注意觀察溝通對象的反應,包括語言反應、情緒反應、表情變化等。對於別人發表的言論我們不要全盤否定,不要總是與別人持反面意見,要學會説“你這個也有道理,但是我覺得……”在給對方以肯定的同時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樣對方就會更容易接受。一旦發現對方對某一話題已經厭倦了,我們就要及時更換話題,或者對這一話題不再多説。否則溝通對象就會覺得很煩,如果此時再深究下去,只會讓大家不歡而散。

3、轉換話題。在溝通中做到話題適時地轉換是十分必要的,這不單單指我們在上面説的那種情況,還有就是,當我們發現再繼續某一話題的討論,就有可能引起溝通雙方的矛盾時,我們要懂得及時轉換話題,以免溝通演變成爭論,進而升級為“戰爭”。還有一種情況,如果你此次溝通的目的很明確,比如就是想解決某一問題,那麼,你就要儘量控制話題在你的目標周圍,而不要偏離太遠。當然,這也要是探討,而不是説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