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動關係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來源:文萃谷 2.66W

勞動關係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依法簽訂勞動合同而在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產生的法律關係。勞動者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工作,成為用人單位的成員,從用人單位領取勞動報酬和受勞動保護。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勞動關係的發展趨勢是什麼,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國勞動關係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勞動關係的發展趨勢

1、勞動關係主體利益明晰化。即按照勞動力市場發育發展的要求,企業與勞動者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形成主體明晰、利益多元的新型勞動關係;

2、勞動關係形式多樣化。勞動關係的建立和實現形式適應就業形式的變化,而採取不同的調整方式;

3、勞動關係的運行市場化。即勞動關係協調體制基本建立,市場對勞動力資源的基礎調節作用開始發揮,勞動關係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主要由雙方按照市場規則自行決定;

4、勞動關係的規範法制化。即勞動關係的法律制度基本健全,勞動關係建立、變更和終止依據法律規範有序地運行。

勞動關係發展遇到的問題

1、國有企業勞動關係問題更加突出。近幾年經濟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國有企業勞動關係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逐步顯現。下崗職工勞動關係處理工作任務重、難度大,明年各地將加大並軌進程,下崗職工勞動關係問題將突出;關閉破產企業職工安置中涉及的勞動關係問題十分複雜,隨着市場的作用進一步加大,還將有一批國有企業需要通過關閉破產退出市場,破產企業職工安置和勞動關係處理任務依然十分艱鉅;國有企業改制和分流富餘人員中出現的經濟補償標準不統一,勞動關係處理不規範等問題還需引導。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如何保持勞動關係相對穩定成為難點。

2、嚴峻的就業和再就業形勢等,影響到勞動關係的和諧穩定。就業壓力大,勞動力供大於求,導致勞動者之間的就業競爭壓力,也使得一些用人單位在勞動報酬、勞動條件等問題上降低標準,甚至侵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這種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勞動關係的矛盾。同時,就業形式的多樣化也帶來了勞動關係的複雜化。非全日制等靈活多樣的用工方式,彈性就業、派遣就業、自營就業、家庭就業、社區就業等多種就業形式,要求我們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勞動關係新形式,探索協調處理勞動關係的新方式。

3、協調勞動關係機制的作用尚不明顯。勞動合同、集體合同自主協調勞動關係的作用尚未發揮。勞動合同制度實施過程中有許多問題尚需規範,勞動合同管理制度化、法制化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發展不平衡,非國有企業通過開展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工作的機制尚未建立;現行勞動爭議處理體制還不能滿足處理勞動爭議的需要;三方協調機制的規範化、制度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政府勞動保障部門的主導作用還需要加強,三方協調機制在如何進一步適應企業勞動關係變化需要、適應經濟結構和社會組織結構調整的要求等方面還存在差距。

4、有關勞動關係的立法不夠完善。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公有制經濟、混合經濟和私有制經濟等不同類型勞動關係反映出的不同特點,要求我們不斷探索和完善調節勞動關係、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新的方式、手段和途徑。與此同時,一些用人單位故意不訂立勞動合同,拖欠或剋扣職工工資,拖欠職工社會保險費等問題也還存在,已成為影響勞動關係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現行立法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和處理力度還不夠,尤其是缺乏程序性的規定和可操作的處罰措施。

勞動關係發展現狀

一般認為勞動關係是從更大的'視角來研究當今的社會,從經濟和法律的角度去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從事勞動關係研究的學者,更多的是從法律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忽視了社會的選擇和資源的配置,這些也是應該重視的。實際上勞動合同法頒佈後,客觀上會對經濟的發展造成影響,然而勞資關係的和諧,心理契約的加強,會對企業的發展壯大起到積極的作用,從大的方面講有利於擴大用工。再加上,有些學者研究得出的結論,農村剩餘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狀況即將結束,這些也為勞動合同法的實施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經濟的發展其目的是促進人類社會的生活幸福,單純的經濟發動展給人類並沒有帶來什麼好處。目前,我們看到一方面物質進步了,但同時,人們幸福感並不強。人們日常生活狀態的基本形式勞動起到了決定作用,同時,也是勞動關係的不和諧而引起的。人類不一定需要經濟很快的增長,沒有這個增長不見得人們不能過上好日子,如果這個好日子不僅僅理解為物質生活的話。

勞動關係的和諧需要各方面的協調和平衡,不是感情所能解決的。當前法制的建立對改善勞動關係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這時候強調加強勞動立法,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勞動關係的和諧可以有不同的視角。從工人的視角,重視工會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國的社會狀況,儘管工會明確提出維權,其依然還是作為國家政治機構的附屬物。多種所有制的發展為工會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在這種情形下,工人需要工會,而工會卻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固然有中國工會的先天缺陷,也不能否認中國現實的政治環境。勞動關係從根本上講是經濟關係,在中國,勞動關係更具有泛政治化的傾向,經濟利益在經濟領域沒有解決就又轉變成政治問題。中國經濟的改革或許還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政治改革面對強大的利益集團和傳統的力量,勞動關係政治化只能讓勞動領域的問題更加難以解決。

政府作為勞動關係的規制者,在西方社會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小。社會發展越成熟,更多的依賴勞資雙方的合作,雙方本質上是個利益共同體,其自身的合作對勞動發展起到的作用是最關鍵的。然而,我國的情況是企業的發展階段決定,資方還看不到這樣的作用,也不可能主動改善勞動關係狀況,根本上還要靠賺取廉價勞動力,而一個經濟實體要想進一步的發展僅僅依靠這些顯然是不行的,這就要求進行產業升級,在這個過程必然會有一部分企業消亡。在這個過程作,作為社會利益的總體代表的政府,無疑充當了催化劑的作用,面對其自身的利益集團,而不是真正考慮社會的長遠發展,縱使會遇到一定的阻力也再所不惜。

企業作為資方的用人主體,不能單純的強調其道德水平的提高,道德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全社會之上的,在全社會道德水平有待提高的時候,無法片面要求其提高其自身水平。企業發展最大化是自身經濟的要求,這就要求社會和政府來完成這些事情,因此,資方對勞動合同法有抵制情緒是無可厚非的。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人力資源管理是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其實對資本的發展壯大來説,對國家經濟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面對我國當前勞動的狀況,要改進這些研究,是值得深思的。當前我國的勞動關係領域的研究人員大多具有工會的傳統與視角,這不僅與他們的工作經歷有關,我國的傳統也脱不開干係。資方的代表一般都在經濟學界,他們更多是是借來西方的經濟學理論,而這些理論大多隻注重社會宏觀的分析,而對微觀的分析,是由社會學來做的,社會理論更多的與工會研究的重合。而工會理論研究的視角,往往是政治化、理想化的,而社會學的實證研究,往往難以上升到宏觀的層面,成為理論的決策者依據。勞動關係的研究,作為一個學科羣其研究視角是多種多樣的,對每一個勞動關係的研究者來説都有一個立場的選擇問題,不管是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