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禮儀展示解説詞

來源:文萃谷 2.84W

漢服,又稱“華夏衣冠”。最初指古代漢人的服飾,故稱“漢服”。 《左傳》疏雲:“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服飾禮儀是我們華夏民族的象徵,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與內涵。

漢服禮儀展示解説詞

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至今已傳承了四千多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裝之一。漢服有許多種樣式,主要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襦裙”制等。

曲裾,深衣的一種,續衽鈎邊,下襬迴環曲折,莊重大氣,是最隆重的禮服。曲裾有很多種款式,單繞、雙繞、三繞、魚尾、燕尾及短曲。

齊胸襦裙,上襦窄袖,高腰且胸前繫帶,屬常服,這種飄逸優美的款式,是隋唐五代時期常見的一種女子襦裙。

漢服的禮儀除了立容、坐容等,最重要的是行禮,即我們常説的“作揖”。揖禮也有分許多種。

男子對父輩、長輩行大禮,左手壓右手加額,保持頭手一致鞠躬90°起身,手勢四指併攏,拇指相扣,渾然一體,如天地自圓。

女子拜禮,右手壓左手,合攏放在胸前,微屈膝,微低頭,以示敬意。

男子平輩相見,行正規揖禮,左手壓右手,舉手齊眉,鞠躬45度,然後起身。 女子萬福禮,雙手握拳,右手在上,輕輕交疊於胸前,雙腳併攏,微屈膝,微低頭,口道:“萬福”。

抱拳揖禮,又稱“拱手”,右手抱拳,左手自然覆於其上,從胸前向外平推,以示“勇不滋亂”,故尤以習武者為常用。

執子之手,十指相扣,旋轉回繞,手腕相接。死生契闊,與子成説。這是一個古老的儀式,代表着至死不渝的誓言,是我們獨有的東方式的'浪漫。

巍巍華夏,泱泱大國。中國古稱禮儀之邦,服飾禮儀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我們展出的僅僅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滄海一粟。華夏復興,衣冠先行。人文學院師生攜手,希望以復興民族禮儀為載體,重温昔日的強漢盛唐,重拾我華夏文明的燦爛與輝煌。

漢服禮儀展示解説詞 [篇2]

漢族,古稱華夏族;漢族人民的傳統服飾,簡稱漢服。自“皇帝重衣裳而天下治”至明朝末年,漢服以傳承了四千多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裝之一。

1 現在展示的是比甲,曳撒。

曳撒,是明代起源的男子服裝之一,為皇帝,皇子和文武百官日常穿着的性質,為交領右衽,後面是一整塊,前面分上下兩截,腰部以下做馬面褶,大褶上有小褶,左右分別有兩片馬耳;

比甲,是一種無袖無領的對襟馬甲,類似於後來的背心,後傳入蒙古一般穿在大袖衫或襖子外面,多為貴族穿着。

2現在展示的是曲裾,深衣。

深衣,大部分衣袖較寬大,下裳一般為十二片縫合,後背有一條垂直的中縫,表示做人要正直,衣服下襬是水平的,表示處事要公平;

曲裾,衣服的前後片是由下往上歪曲纏繞的所以稱為曲裾,衣領互相交叉,衣襟的左片壓於右片之上,繫於右腰固定。從正面看,像小寫的“Y”字,稱為交領右衽。

3現在展示的是圓領袍,齊胸襦裙。

圓領袍,產生於隋唐,是唐代男子的主要服飾,後世成為政府官員通常穿着的款式,也常做漢族男子的結婚禮服;

齊胸襦裙,古稱束腰襦裙,儒,就是上衣,裙子高束於胸下,一般配有披帛,使人顯得很高挑,雍容,大氣。是唐朝最興盛的服裝形制。

4現在展示的是大氅,半臂。

大氅,屬於男士外衣,有領子,袖子,原為大衣,並不屬於披風; 半臂又稱半袖,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展而出的一種無領、對襟短外衣,它的特徵是袖長及肘,身長及腰。 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多穿在衫襦之外。 5現在展示的是齊腰襦裙,襖裙。

齊腰襦裙,有交領齊腰和對襟齊腰兩種形制,上衣為交領,下裳為圍合式長裙,齊腰襦

裙裙腰與腰部平齊 上儒一般束在裙子裏面,並用腰帶齊腰固定。 襖裙,也稱明制襦裙,上儒多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緣邊,領子為護領,上衣穿在裙子外面。下面常搭配馬面和普通褶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