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考察學結

來源:文萃谷 2.99W

2015年12月3日上午,我們學習考察組14名教師在田校長的帶領下參觀考察了海南省三亞市職教中心(海南省三亞高級技工學校、海南三亞中等職業學校和三亞市體育中心)。該校建於2015年,佔地400畝,有教職工400餘人,在校學生近8000人,是一所環境怡人、教學設施先進、教育成果顯著的新型綜合性公園式職業學校。在重點傾斜、重點支持、 重點發展的政策指引下,該校於2015年對學生實行了“三免一補”(免學費、免課本費、免住宿費、補生活費)的政策。學校共開設39個專業,專業設置緊貼當地旅遊產業發展的需求,培養服務性人才,側重培養掌握產業技術實用性技工,深挖地方黎族文化,培養民族文化傳承藝人。如:酒店服務與管理、電器運用與維修、黎族織錦技藝等特色專業。並且該校已是國家職業技能鑑定所,每年培訓鑑定考核達6000人,培訓農村富餘勞動力近萬人。學校在全國技能大賽中先後榮獲6銀14銅的好成績。經此次學習考察,我們受益非淺、收穫頗多:

海南考察學結

一、 整合職教資源,提升辦學質量。

針對我國職業教育的“繁雜”的現狀,三亞市教育主管部門於2015年成立了三亞市職教中心,優先整合地區職教資源,走在全國職教改革的前沿。解除當前職校“麻雀是雖小,五臟俱全”的弊端,專業得到整合,師資得到提升,教學設備得到優化,經費支出更顯合理長效。扭轉各職校“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不良局面,我們應

統一正確的的教育思想、目標、教學方法等,才能保證職業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然而中國的職業教育還處於成長期,這些思想目標方法有待進一步明確與完善,需要優秀的職教人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

二、 結合當今重大產企業,科學開設專業課程。

三亞市職教中心緊跟海南的旅遊業,培養服務性人才,圍繞酒店服務與管理、電子電器應用於維修、汽車應用與維修、電氣運行與控制四大專業做大做強,這四個專業人數佔校總人數的70%。因此我們在開設專業時要深入瞭解區域內外重大產企業人才需求,緊跟人才市場的需求做到有的放失,為產企業培養優秀的實用性技能人才。促進這樣既有利於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又便於學生多渠道就業。

三、 實習實訓是職教工作的重中之重。

考察三亞市職教中心後,給我感受最深的是該校的實訓樓,5層高樓30多間高標準的實訓室,設備齊全、先進。——這是辦好職教的重要條件。職業學校以培養實用性技能人才為最終目的,那麼技能出自哪裏?技能只有從實習實訓中產生,必備的實訓設備是不可缺的。但是對於地處偏遠縣城的職校,暫時無法配置先進齊全的實訓設備,怎麼辦?充分利用好學校現有的實訓設備之上,積極與周邊產企業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利用周邊產企業資源彌補學校實訓設備的欠缺。為學生創造實習實訓條件,不高紙上談兵,真正練就技能。

成長與經驗同行,收穫與疑惑並存。我們定會把這次學習考察的收穫用於指導今後的教育教學,為職業教育不斷耕耘。

2015年1月5日

海南考察學結 [篇2]

2012年4月16日至21日,我有幸加入了縣教育局組織的一線教師赴海南考察學習的團隊,為期六天的海南考察學習令我感受至深,收穫頗多。我是以2011年暑假教師技能大賽優勝者的身份加入此次外出學習的。首先,我衷心感謝局領導給我們一線教師這次寶貴的學習機會;其次,我特別感謝陪同領導對我們的關懷和照顧。

海南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湛藍的天空、碧藍的大海、潔白細軟的沙灘、婆娑的椰林和夾雜着椰子香味的空氣、神祕的熱帶雨林、風情的少數民族、更有海南園林式的學校和先進的教學模式......這些都是我的夢想。可以説這短短的一週之旅,讓我們在領略海南椰風海韻和民俗風情的同時,提升了我們的教育理念、增強了我們對教育的信心。

近兩年來,我縣教育局花費了大量的財力組織了好幾批出省考察學習團隊,目的在於讓教學一線老師有更多的機會走出去開闊眼界、改變教育觀念、接受更多的教育理念,能為我縣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這次考察學習由教育局副局長尚雷同志帶隊,還有局辦公室劉純主任、勤儉辦主任楊爭利、督導室副主任王旭光、工會主席強彥斌等人作為小組長,專門負責我們一行4個小組共42人的安全和各方面的協調工作。組員則是2012年全縣教師專業知識大賽國中組各科一等獎中的優秀者和2011年榮獲西安市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教學能手的老師。

短短的一週海南考察學習,但我卻感受至深、收穫頗多。

一、海南風光,景色秀麗。

4月16日那天清晨,我們在黨校門口集中乘坐大巴車到咸陽機場,經過安檢、託運等環節後,於九點鐘我們乘坐上了飛機。這是我第一次坐飛機,心中無比激動的同時,也有幾分害怕。飛機在高空穿梭猶如在海濤巨浪的雲海之中,就像一隻穿梭於大海中的鯨魚,輕快自如。我痴迷又好奇地看着窗外的雲山雲海,心中充滿了無盡的幻想。一點鐘,我們乘坐的航班即將降落海南三亞機場。在三亞的上空,我們看到的天更藍、雲更白,與碧藍的大海相映襯,和諧而明快,讓人心曠神怡。一點二十分,飛機降落在三亞國際鳳凰機場,撲面而來的熱浪夾雜着椰子的香味,讓人陶醉。再看看四周滿眼的熱帶植物,我們彷彿到了另外一個世界。

參觀了日月灣,我們穿梭於台灣村中,喝美酒,品佳餚,在熱烈甜美的歌聲中與高山族的阿妹們圍成圓圈,盡情舞蹈。陶醉!忘我!所有的人都被感染。在大雨中我們奔向日月灣海灘,看到了象徵兩岸同胞雖遠隔萬水千山,卻割不斷骨肉親情。在刻有台灣島和海南島的兩塊巨石旁,我們拍照留念,期盼兩岸早日統一,親人早日團聚。雨中的大海更迷人,遠望煙霧濛濛,近看雪白的浪花拍擊着岸邊的礁石,實在是壯觀氣派!剛才還是雷聲隆隆,大雨傾盆,這會已是豔陽高照,讓我們親自感受了一下熱帶雨林氣候的變化多端。

我目睹過青島浪漫的藍色沙灘,也見過威海熱烈而充滿活力的紅色沙灘,今天我又看到了如此潔白細膩的亞龍灣沙灘。這裏的沙子軟如棉、細如脂、白如雪,這樣説毫不誇張,難怪被稱為中國的夏威夷呢!對於我們這些北方人,無論多少次看見大海都很激動,迅速換上泳衣,跑到海邊去踏浪。浪花帶走了我們的疲勞,濤聲與我們快樂的歡笑聲夾雜在一起,使沙灘充滿了活力,我們也盡情感受大海的魅力!雖然我們無數次被海浪“擊倒”,甚至還親自“品嚐”了一下海水的味道,但絲毫不影響我們的興致。

4月19日下午,我們來到了一個很神祕原始的地方——檳榔谷。在綠樹環抱的山頂,坐落着兩個古老的少數民族村落(黎寨和苗寨)。走進黎寨,就看到了滿身花紋的阿婆,她們或安詳的坐在茅屋門口,或忙於自己的手工編織。我不禁脱口而出用剛從導遊那裏學的幾句黎語與她們打招呼。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至今已有幾千年。漫長的歷史發展,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獨有的風俗習慣。黎族的住房有船型屋和金字型屋兩種。船型房是傳統的竹木結構建築,外形像船篷,半圓柱狀,用竹木扎架,上面蓋着茅草。金字型房以樹幹做支架,竹片編牆,再糊一層泥。黎族人主食是大米,傳統的竹筒飯異香撲鼻。男女都愛喝糯米酒,常常幾個人圍酒罈而坐,用一根細竹管插入壇內,輪流吸酒,也有用碗盛酒喝的。

黎人樂觀淳樸、豪邁灑脱,能歌善舞,善於觸景生情,自編自唱,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唱出來、舞出來。觀看了黎族歡快的竹竿舞(又叫打柴舞),又目睹了黎族小夥爬樹的本領,機靈敏捷。小夥子們往往在這些氣氛熱烈的場合,以矯捷的身姿來博得姑娘的青睞。

在黎族民間,有很多關於民族人文風物的傳説。這些動人的傳説故事充分反映了黎族人熱愛生命、熱愛自然、注重友誼的博大情懷,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我們看到阿婆滿身的花紋就是黎族以前的繡面習俗。相傳很久以前,有個非常漂亮的小姑娘,名字叫烏娜。烏娜很聰明,六歲就會繡花,八歲就會下田種地。烏娜唱的歌,天上的雲彩也會停下來傾聽,水裏的魚兒聽了歡喜的呆在水面不願離去。小烏娜13歲時,長的如天仙一樣的美麗,不少年輕小夥子來向她求婚。烏娜看上了鄰村的勞可哥哥。勞可聰明、健壯、勇敢、勤勞。但是,那年皇帝派人到民間選美,看上了烏娜。烏娜用尖尖的荊棘,往自己臉上亂刺,刺成了花花點點,血流滿面,躲過了皇帝和官兵的糾纏。烏娜嫁給了勞可。為了躲避,他倆便到更荒涼的深山裏去居住。他們種山欄、紡織、狩獵,用勤勞和智慧開闢了一個新的家園。不久生育子女,為了不再受皇帝的搶劫,烏娜要女兒在臉上刺上一道道疤痕。一代傳一代,後代黎族婦女便都紋面了。黎族女子紋面習俗在解放後已被廢止,現在還在世的繡面紋身女至少也要70歲以上了。

優美的南國風光;神祕的熱帶雨林;最狹長的沙灘半島博鰲玉帶灘;迷人靈秀的分界洲島;歷史厚重的南山寺文化和氣勢磅礴的的南海觀音聖像風采;迴歸自然地南灣猴島;浪漫激情海角天涯......

我們不僅感受了美麗迷人的海南風光,更重要的是我們學習了海南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科學的管理模式,這為我們的專業成長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二、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科學的管理模式

海南中學和海口第一中學是位於海南省教育最前沿的兩所學校。海南中學是直屬海南省教育廳領導的省重點中學。其前身是私立瓊海中學,1923年由瓊籍教育家鍾衍林創辦,主要招收東南亞華僑、港澳同胞及僑屬子女就讀。新中國建立後,瓊南中學、匹瑾女中、建華中學先後併入,學校由私立改為公辦,並數易其名,1953年改稱廣東海南中學,1959年被定為廣東省首批重點中學。1988年海南建省後,改為現名並定為海南省重點中學。

海南中學堅持“尚德、睿智、唯實、創新”的校訓,堅持“以師生髮展為本,面向全體,注重個性,開發潛能,發展特長,綜合提高”的教育理念,以“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素質全面、個性鮮明、特長突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主動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優秀學生”為培養目標,以多元化、多功能的課程體系為依託,以現代技術為手段,以民主、科學、嚴格、規範的管理為保障,不斷改革創新,教育教學質量一直穩居全省各中學的首位,為海南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海南中學穩步、紮實和創造性地推進新課程的成果和經驗,大學聯考成績一直穩居全省第一,並且遙遙領先。2000年以來,北大、清華這倆所全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每年在海南招錄學生36--48名,而海中學生至少佔了70%左右,且年年大學聯考文理科狀元均是海中學生,這樣的比例在全國各省市是絕無僅有的。2000年以來,海南中學的大學聯考平均入圍率為99.3%,第一批本科平均入圍率78.84%。

海南中學注重素質教育,通過各種課程和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開發學生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幾年來,多次被授予全國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海中重視師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請華東師大教授定期對師生進行心理輔導;開展社會綜合實踐,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集體意識和實踐能力;強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對教學方式不強調千篇一律,每位老師可根據所帶學生實際,創設自己的特色課堂;對老師的考評,考慮綜合因素,進行客觀的評價;跟班輪流,給班主任減輕負擔;重視校園文化建設;開設英語實驗班、理化實驗班,體現因材施教。

如果用一組關鍵詞來概括海南中學的文化品質和學校精神的話,那就是“全面發展、師德高尚、思想自由、學習自主、行為自覺、懂得感恩”。這便是海南中學的品質與精神。

而海口一中,校園建設規模宏大,文化氣息濃厚。現有師生八千餘人。海口一中創辦於1951年4月,它的前身為1947年創建的私立海南大學附屬中學。是新中國成立後海口市人民政府創辦的第一所完全中學。1979年被廣東省教育廳確定為海口市唯一的一所重點中學,成為廣東省名校,1991年被國家教委評為“中國名校”之一,其創辦經驗被載入《中國名校.中學卷》,2002年被省教委評為“海南首批普通高中一級學校”,文明於省內外。

六十年的求索創新,六十年的積澱昇華,海口一中形成了獨特的辦學優勢。堅持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按教育規律育人,提出“嚴管理,有特色,出名師,育英才”的辦學口號,秉承“以人為本,文化立校”的理念,堅持“科學智慧人本嚴格”的管理,銘記“厚德博學,沉毅致遠”的校訓,一直在向“省內一流、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目標邁進。學校推進素質教育,教育教學成績名列海南省前茅。建省以來,先後有6名學生分獲海南省大學聯考文、理科狀元,為北大、清華等重點高校輸送了一批批優秀學生。

“提高課堂實效,不加班加點”真正提質增效。海口一中人清楚的意識到:狀元不是老師教出來的,不加班加點並要取得好的成績、高的效率,就必須規範教學行為。不管是高中部還是國中部,都能根據學生的特點採取相應的措施。重視綜合實踐活動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等。

“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子”。海南中學和海口一中先進的教學理念以及獨特科學的管理模式不僅讓我們深思:教育教學要創新,但我們應該結合當地社會環境和所帶學生的實際,發揚傳統的優點、摒棄不足、大膽創新,就能創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子。

當我們還在意猶未盡時,六天的海南之旅就要結束了。回想這短短几天考察學習,真是感觸太多。這次學習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更好地改變教育教學觀念,大膽創新,加快我們的專業化成長。今後,我們定會更加努力工作,起到帶頭模範的作用,為我縣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海邊與王西寧老師合影

奇特的樹根

虔誠的我們在南海觀音留影

女人花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海南考察學結 [篇3]

2011年4月24日,我有幸參加了周至縣教育局組織的一線教師赴海南考察學習班第一期學習。這次考察學習實現了我多年以來的海南之旅的夢想,這次為期五天的圓夢之旅,使我們既汲取了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舉措,也領略了海南的椰風海韻和民俗風情。

這次考察學習是我們周至縣教育局首次組織一線教師出省考察學習,有這次機會與周至縣教育局王局長的高-瞻遠矚和開拓精神以及對一線教師的關愛和振興周至教育的急切心情是分不開的。這次考察學習由苟曉春局長帶隊,分四組,組長分別是教育局人事科副科長吳爾前、監察科副科長陶惠彤、青少年活動中心副主任田軍盟和電教站副站長解凱周。組員是2015年全縣教師專業知識大賽國中組各科一等獎獲獎老師。

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天考察學習時間,但對我的感受卻是深刻的。

一、採百家之長,樹一枝獨秀。

四月二十五日,也就是考察的.第一天,我們來到了海南省獨樹一幟的海南中學和海口教育改革前沿學校海口第一中學參觀學習。

在海南中學,聽了海南中學張校長做的兩個多小時的報告。

海南中學是直屬海南省教育廳領導的省重點中學。其前身是私立瓊海中學,1923年由瓊籍教育家鍾衍林創辦,主要招收東南亞華僑、港澳同胞及僑屬子女就讀。新中國建立後,瓊南中學、匹瑾女中、建華中學先後併入,學校由私立改為公辦,並數易其名,1953年改稱廣東海南中學,1959年被定為廣東省首批重點中學。1988年海南建省後,改為現名並定為海南省重點中學。

海南中學堅持“尚德、睿智、唯實、創新”的校訓,堅持“以師生髮展為本,面向全體,注重個性,開發潛能,發展特長,綜合提高”的教育理念,以“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素質全面、個性鮮明、特長突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主動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優秀學生”為培養目標,以多元化、多功能的課程體系為依託,以現代技術為手段,以民主、科學、嚴格、規範的管理為保障,不斷改革創新,教育教學質量一直穩居全省各中學的首位,為海南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0年以來,海南中學年年出大學聯考狀元。海南省8年的16名文、理科大學聯考狀元中有10名是海中學生,這樣的比例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2000年以來,海南中學的大學聯考平均入圍率為99.3%,第一批本科平均入圍率78.84%。

海南中學在教育教學方面的經驗:對教師職業倦怠,正確疏導,請華東師大教授進行心理輔導,對學生進行考前心理輔導和學困生心理輔導;最早開展社會綜合實踐,每學期一週,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集體意識,培養學生和老師的關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到貧困的學校去,建立幫扶對子,使學生受到教育得到感動;強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並不是完全否定以前的傳統教育,提問後讓學生安靜深思幾分鐘再回答;不給老師定條條框框,不要求教案和授課的形式;學生評價老師,也要考慮學生有意給老師打差評價,對調研較差的老師,調到行政管理部門工作;跟班輪流,給班主任減輕負擔;重視校園文化建設,走廊、電子顯示屏,學生作品和學校的文化建設內部設施都很到位;開設英語實驗班、理化實驗班,體現因材施教。

在海口一中,艾主任帶領我們參觀了海口一中的校園,校園建設規模

大,文化氣息濃厚。我們還參觀了校史展室和學生書畫作品展室,聽取了艾主任的《我們的一些實踐與思考》的報告。

海口市第一中學前身為1947年創建的私立海南大學附屬中學,是新中國成立後海口市人民政府創辦的第一所完全中學。

海口一中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堅持按教育規律育人,形成了自己“全面發展,人文見長”的辦學理念,凝練出了“厚德 博學 沉毅 致遠”的校訓,教育教學成績名列海南省前茅,有6名學生分獲海南省大學聯考文、理科狀元,為北大、清華等重點高校輸送了一批批優秀學生。

海口一中的經驗:提高課堂實效,不加班加點,高三從二月份每天只上四節課,真正提質增效。“狀元不是老師教出來的”,不加班加點並要取得好的成績、高的效率,就必須規範教學行為。高中的具體措施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聚焦學生的學,把握“三個度”,管理上抓“三基”,規範在課外教學行為,適度把時間還給學生。按規定課時計劃上課,嚴禁非上課時間講課補課;嚴格規範作業、試題、考試次數以及教輔管理行為;科學備考,智慧備考,精簡課時,提質增效。國中的具體措施:採用“自然分材,四環節”教學模式,核心是教師讓學生“順勢而學”,“自學”、“互幫”、“點撥”、“測評”四個環節,彼此聯繫,也可以根據需要交換順序。採用的是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熊川武的“自然分材教學法”。綜合實踐與校本課程為突破口。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主要有:研究性學習,社會服務,社會實踐,可校內也可校外。開發與實施校本課程等。

我為這兩所學校集全國新教育教學理念於一家 的“海納百川 ”的寬廣胸懷,和不“邯鄲學步 ”的理智創新做法而歎服,教育改革需要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採取新的舉措,但我們應該結合當地社會環境和學生的

實際,不能照抄照搬,應創新教育模式,採百家之長,樹一枝獨秀,創出一條適合當地和本校實際的新路子 。

二、賞椰風海韻,品黎族風情。

4月24日晚11點多,我們在海南美蘭國際機場下飛機,與接待我們的原周至教育系統的孫權校長和海南當地導遊王導會合。剛出機場恍如到了異國他鄉,滿眼都是熱帶植物,最多的是棕櫚科植物,我們都分不清具體是什麼。王導熱情的告訴我們,哪是大王棕、哪是椰子樹我們滿眼新奇,滿懷期待,海南之旅會給我們帶來浪漫還是激情?

第一次親臨大海。4月26日,按照我們的行程安排今天將乘車到達紅色娘子軍的故鄉——瓊海,外觀博鰲亞洲論壇永久性會址、乘船遊覽世界上分界海,河最狹長的沙灘半島——“玉帶灘”。所有隊員都很激動,我是第一次親臨大海,那激動的心情可想而知了。到達目的地,一下車,就能聞到淡淡的猩鹹的氣味,但還沒看到海的影子。王導招呼大家換上拖鞋,準備上船。乘船的感覺和公園的遊艇差不多。不一會兒就到了“玉帶灘”,隊員們迫不及待的跳下游艇,登上沙灘。來不及拍照,極目遠眺,但見煙波浩渺的南海一望無際,層層白浪撲向腳下。放眼望去,海水的顏色分三層——略黃、淺藍、深藍直至天邊,遠處漁船星星點點,近處海鷗起起落落,正是一幅絕妙的南海風情畫。和預想的有相似又不完全相同。玉帶灘前不遠處,有一個多塊黑色巨石組成的岸礁,屹立在南海波浪之中,狀如壘卵,突兀嵯峨,那便是傳説中女媧補天時,不慎潑落的幾顆礫石,此石乃有神靈,千百年來,任憑風吹浪打,它自巋然不動,一直和玉帶灘廝守相望。

第二次親臨大海,是在“日月灣海門公園”,這裏的海與玉帶灘又

有不同。玉帶灘的沙灘上一塊鵝卵石都找不到,全是金黃的細沙細而均勻。這兒的海岸矗立着高高的礁石,海還是一樣的碧藍潔淨。海邊的男男女女都在擺着各種Pose輪換着拍照留念。當地人或牽着馬,或抱着大海龜,招攬遊客拍照賺錢。海灘上有兩塊毗鄰的巨石,一塊上刻着台灣島,另一塊上刻着海南島,象徵着兩岸同胞雖遠隔萬水千山,卻割不斷骨肉親情,都盼望着兩岸早日統一,親人早日團聚。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至今已有數千年。漫長的歷史發展,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獨有的風俗習慣。

黎族的服飾: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無領對胸無鈕釦麻-衣,腰間前後各掛一塊麻織長條布,頭上纏紅布或黑布,形狀有角狀和盤狀,黎族婦女一般穿對襟或偏襟,直領或圓領上衣,上衣邊沿繡花,並綴以貝殼、銅錢、穿珠等飾品,下穿桶裙,頭髮紮成球形,插以骨簪或銀簪。

黎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在創造大量豐富動人的神話傳説故事的同時,也創作了多彩的民間歌謠。黎族人民在勞動生產、婚宴喜慶、哭喪祭祀、迎賓送客時,往往都用歌聲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他們善於觸景生情,遇事而歌,隨編隨唱,把生活中的悲痛和歡樂、苦難和幸福、理想與追求、憎恨和鍾愛,都化作一首首歌謠,灑向藍天和大地。

王導給我們講了一個關於黎族的傳説:很久以前,黎族遭到了一場災難(是戰爭或是天災),黎族人都在災難中喪生,只有一對兄妹因出海打漁而倖免於難。等到他們回到黎族山寨,看到被毀的山寨和罹難的親人,他們悲痛萬分。為了黎族能夠延續下去,兄妹倆約定:哥往東,妹往西,找遍海南,尋找黎族的倖存者。誰找到了異性黎族人,就和他結婚繁衍黎族的後代。到明年的今天,在這兒相會。第一年,到約定的時間,他們相會

了,但只有阿哥和阿妹。第二年還是這樣的結果。第三年約定的時間到了,阿妹躲在樹叢裏看約定的地點,還是阿哥一人。阿妹用山上的一種植物上的刺,把自己的臉和全身刺得面目全非,並塗上一種植物的汁液。哥哥以為終於找到了不認識的黎族阿妹,就和她結婚生子延續黎族的後代。這個悽慘的故事是不是真實我沒有考證。黎族婦女繡面紋身的卻是真實的。但説法不同,一種説法是他們把紋身看成民族的標誌。如果生時不紋身繡面紋上本家或本支系的特定標誌,死後則祖先因子孫繁多,難以遍觀盡袒。倘若“祖宗不認其為子孫,則永為野鬼”。另一種説法是黎族過去村裏的小姑娘一到十二三歲身體發育的時候就被長輩們強制繡面,原因是當時世道混亂,族羣械鬥及當兵的常有進村強搶霸佔婦女的惡事,所以每家每户的姑娘們都要繡面以防止此類厄運事件的發生。黎族女子身上紋刺習俗在解放後已被廢止,現在還在世的繡面紋身女至少也要70歲以上了。

黎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我們觀看了黎族的竹竿舞。竹竿舞又叫打柴舞,在曬穀場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擺開腿一樣粗的兩條方木作墊架,墊架上橫放若干條手腕粗的長竹竿,持竿者相向地雙手各執一條竹竿尾端,把竹竿與墊架、竹竿與竹竿碰擊出有節奏的聲音,稱為“打柴”。持竿者姿勢有坐、蹲、站三種,變化多樣。在有節奏、有規律的碰擊聲裏,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間,不但要敏捷地進退跳躍,而且要瀟灑自然地做各種優美的動作。當一對對舞者靈巧地跳出竹竿時,持竿者會高聲地呼喝出“嘿!呵嘿!”場合極是豪邁灑脱,氣氛熱烈。如果跳舞者不熟練或膽怯,就會被竹竿夾住腳或打到頭,持竿者便用竹竿抬起被夾到的人往外倒,並羣起而嘻笑之。相反,善跳的小夥子在這時,往往因機靈敏捷,應變自如而博得姑娘的青睞。

賞不盡椰風海韻,品不完民俗風情。五天的海南之旅在和風細雨中結束了。能有這次考察學習的機會是教育局領導的關愛和鼓勵,是改變學習方式,促進教師成長,振興周至教育的大手筆。我們將這次考察學習的所學、所感、所悟滲透到今後的教學活動中去,影響帶動周圍的人,為周至教育的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周至縣四羣初級中學

2011年5月10日

陳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