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學結

來源:文萃谷 1.13W

每次研修學習,都能深感自己的淺薄,有待學習的內容是太多了。這次在子專題三-----快樂古詩詞教學中不時地停留駐足,回眸留神,心中留下了許多痕跡。

古詩詞學結

是呀,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悠久文化中的瑰寶之一,學習古詩詞,是引領學生走進祖國文化的一扇大門。如何讓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去感受祖國文化的瑰麗,是語文教師必修的學問。韻涵文字美、韻味美、意境美的古詩詞,作為教學文本,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來呢?通過這次學習,自己有了一些啟發

一、反覆吟詠,在誦讀中品詩情悟詩理

語言文學講審美、體驗、感悟、直覺,體現了漢民族獨特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用方塊字連綴而成的中國古典詩詞,一直洋溢着一種獨具魅力、生生不息的靈性風韻。靈性是古典詩詞的一種鮮活氣脈,故非吟誦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口誦心悟,咀嚼體會,共鳴感奮,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積蓄精神的原動力。古典詩詞教學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發現。吟誦創造了令人陶醉、充滿激情的學習情境,促使主體與主導、作品與讀者進行深刻對話,激勵學生探索的熱情和責任感。因此詩詞教學就該多一些聲並茂的誦讀,少一些學究解經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樂,少一些正襟危坐的嚴肅;多一些聯繫自我的體驗,少一些微言大義的挖掘。

二、啟發聯想和想象,進行詩詞文本與生命靈魂的對話

中國古典詩詞言約意豐,貴在含蓄,非聯想、想象不能領悟其意境、意趣。“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春意鬧”“雲破月來花弄影”,一字風流,境界全出。老師就要啟發學生通過聯想、想象,再現春江碧透、柳綠桃紅、蜂蝶翩躚、鶯飛鳥鳴或者月影姍姍、風來花動、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領會詩句深邃的意藴和含蓄的感情,獲得閲讀欣賞的愉悦和二次創造的滿足。古詩詞浸潤着漢民族的審美意趣,多借景抒情、體物寫志、詠史寄興、即事感懷,又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擬人比喻等表現手法,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讀者只有放眼廣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飄雪、千山皆白的寥廓悽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葉孤舟、一竿魚鈎和一個孤苦老頭,才能走進一個在宦海中雖幾遭打擊幾度浮沉仍痴守節操、孤寂憤怨的靈魂深處,實現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

老師的講析代替不了學生的聯想、想象,學生也不可能通過老師的聯想和想象走進詩詞的意境、詩人的世界。學生只有在教師啟發下進行聯想想象才能實現讀者與文本的對話。讀者閲讀的過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體驗、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識與文本背後潛藏着的生命對話的過程,就是實現讀者自我生命成長和提升的過程。聯想和想象是這個過程的催化劑和通衢大道。

三、搭建學習平台,促進知識與能力相生相長

一般來説,學生的知識經驗越豐富,他們對詩詞的領悟就越豐富深刻。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夯實作為新知識生長點的知識基礎。這個基礎包括作品積累、詩詞常識、鑑賞方法、背景知識以及一些主要詩歌流派的風格特點等。

1、注重作品積累,嚴格要求學生背誦一定量的課內外作品,在背誦中豐富積累,在吟詠中感悟陶冶。

2、引導學生收集資料,掌握詩詞的一般常識。比如詩詞的題材類別、意象、意境、風格、表現手法、朗誦技巧等。

3、推薦並指導學生閲讀詩評名家賞析詩詞的文章,讓學生走進經典、走近名家大師,這樣既有助於對所學詩詞內容的理解,又能從中學到賞析詩詞的方法。

4、指導學生課外閲讀詩人傳記,走進詩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時代風雲、生活遭際、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反映,從而提高詩詞賞析水平,並能從中感悟人生的真諦和生活的哲理。

四、拓展學習方式,在合作對話、互相促進的開放式探究學習中整體發展

新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又是詩歌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主要應在三個方面給予學生幫助和指導:一是幫助學生確定探究的問題。如“詩的意象與詩的情感主旨”、“詩詞中的聯想和想象”、“詩人的風格與詩詞的主題”、“詩詞中常見的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問題。在具體的教學中,這些問題應該分為更具體更小的問題,以便於學生的學習。二是從資料的來源、蒐集、取捨等方面對學生給予指導。三是組織和指導學生把學習的結果進行交流。

詩詞的教學有別於實用文體的教學,應該把鑑賞美的語言、培養美的情感放在突出的位置。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激發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興趣、慾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對話的過程之中,誦讀,聯想,感悟,賞析,評價,探究,讓學生在詩品、詩意、詩情、詩格、詩韻匯成的大海中遨遊。只有這樣,古詩詞的教學才抓住了根本。

古詩詞學結 [篇2]

語文古詩詞鑑賞是我們會考中常見的題型,我們大家也都是希望能夠在這塊分數上有所突破。為了更好的幫助大家提高學習成績,學大教育的專家們就給大家帶來語文古詩詞鑑賞的學習方法總結,希望大家從中可以收穫自己想要的知識。

一、把握古典詩詞藴含的思想感情可分兩步走

第一步:弄清中國古典詩詞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類情感:對大自然的熱愛、讚美。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人在低頭採菊與仰頭見山這一不經意的瞬間,與籬菊和南山形成了一種若有若無的默契關係,進入了悠閒淡遠、恬然自適的佳境。

第二類情感:傷春惜春,對人生苦短的慨歎。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以惜春之情來寫送春,新穎別別緻。作者通過寫花、鳥,把自然物象點化為情感現象,抒發出對春的一種執着、深厚、纏綿、悽婉的依戀之情。

第三類情感:秋思、秋恨,對離愁別緒的詠歎。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斜暉脈脈水悠悠”一句,既是寫眼中所見,又借景物巧妙地烘托出一種悵然若失的痛苦心情,那悽清的景象,不正暗示了那悠悠不返的男人辜負了女主人公的脈脈之情嗎?讀罷使人感同身受,平添一種悵恨。

第四類情感:愛國報國之志。

此類詩歌通常從亡國之痛、壯志難酬這兩個角度來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兩句直截了當地表達了詩人不顧年邁體衰,一心想報效祖國的強烈願望。“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這兩句藉助夢境把詩人的愛國情懷錶現得淋漓盡致。

第五類情感:對統治階級的揭露和控訴。

①不勞而獲。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作者通過對比,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階級不勞而獲的社會現實。

②政治黑暗(苛捐雜税、徭役、戰爭)。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姓君王,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反映了農民在苛捐雜税的逼迫下不得將青苗和蠶抵押給債主的悲慘遭遇,呼籲統治者能關心民生疾苦。

③****無能(南宋、清朝)。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作者將自己的感情與民眾的感情融成一股情感的潮水,抒發了強烈的愛國之情和對清政府****無能的憤怒之情。

第六類情感: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讚美。

“足蒸暑士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描寫了農民在夏日割麥的艱辛和貧婦在田中拾穗的可憐與悲苦,表達了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第七類情感:對友情、愛情的讚美。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運用了諧音雙關和比喻象徵的手法,歌頌情人之間那種致死不變的愛情,成為千古名句。

第二步:掌握進入古代詩人情感世界的兩條途徑

(1)由物象(事物的形象)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

裴斐先生説:“客觀存在的月亮只有一個,詩中出現的月亮千變萬化。物象有限,意象無窮。”也就是説,月亮本身只是物象,只有在各種情境中被觀照、被表現的月亮才是意象。“物象”即事物的形象,物象有表義物象、載情物象等。表義物象如“柳”。古人折柳送別,“柳”與“留”諧音,含有“柳”字的詩句往往與離愁別緒有關。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載情物象以“雁”為例:“惆悵秦城送獨歸,薊門雲樹遠依依。秋來莫射南飛雁,從遣乘春更北飛”。以對雁的憐惜寄託羈懷,也就是託物抒情。

(2)由詩人自身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

李白處在唐朝典盛時期,希望營造一個理想的世界,一生蔑視權貴,一生不與統治者合作。這些思想情感在詩人的筆下表現很強烈。正如《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所寫“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甫處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因此,提到“杜甫”就應想到他“隴國憂民”的思想;杜詩,乃至他個人情感也融入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南宋是個風雨飄搖的朝代,漢人(統治者)被子金人趕到江南(杭州)。因此,南宋詞人在詩詞中大多表現出收復失地,慷慨報國的壯志。如陸游《示兒》中所寫“王師北定中原日,空祭無忘告乃翁”。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所寫“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二、中國古典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有以下幾種

1、正反對比。

古今對比、美與醜對比、理想世界與黑暗現實對比、田園生活與污濁官場對比。

2、襯托。

①從正面襯托。“江山荒城猿烏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是濤聲似舊時。”“江山荒城猿烏悲”一句就用了以悲襯悲的表現手法。該句以“荒城”的悲襯托“烏”悲,襯托詩人內心的悲,猿猴、烏鴉與悲涼、愁苦相聯。

②從反面襯托。南朝詩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有一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被後世傳為絕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大意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絕項,放眼四望,那所有的山山嶺都會顯得十分渺小。該詩句表面上是在寫景抒情,而實則藴含着深刻而豐富的生活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蟬噪”襯托“林靜”,用“鳥鳴”顯現“山幽”,動中寫靜,充滿生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3、虛實結合的手法。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後文的虛寫“鐵馬冰河入夢來”,與前文的實寫“僵卧孤村不自哀”相照應,表達了詞人壯志難酬的無限慨歎。

4、比喻、擬人、誇張等手法。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以自然界的花落、水流、春去不歸三件事比喻離別後的江山如天人相隔,永不能見,沉痛哀婉,十分淒涼。

5、借景抒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無一純寫景詩。“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兩句借景語言情思。雲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家何在”喻將遠走,“馬不前”喻前途艱辛。冰天雪地之中,詩人立馬藍關,不獨心繫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景物描寫中露出英雄失路之悲情。

語文古詩詞鑑賞的學習方法總結了我們大家需要面對的事情,我們期待大家在學習中能夠更好的發揮自己的水平,大家加油吧。

古詩詞學結 [篇3]

看了古詩詞教學視頻講座及古詩詞教學的理論知識指導,使我受益匪淺。我對國小古詩詞的教學感悟很深,下面,就談談對古詩詞教學的一些認識。

一、 抓準各學段古詩詞教學的重點。

古詩詞是古代文人把看到的景象,經歷的事件,用高度濃縮的、精煉的語言,表達詩人情感的言語。它的每一個字詞,每一行詩句都藴含着深刻的含義。古詩詞和現代人有一定的隔膜,學生很難突破這層隔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抓住各學段教學重點,由少到多、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的原則。對於低年級古詩詞的教學,不要求學生理解詩中詞句的意思,只要求學生藉助圖畫,瞭解古詩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重在要求學生讀背積累。到了中年級,古詩詞教學對學生的要求有所提高,注重指導學生利用工具書、註釋來理解詩中的字詞意思,再借助圖畫,指導學生朗讀,以讀為主,從讀中理解,從讀中感悟,同時重視背誦積累。

二、教學方式上有新的認識。

古詩詞教學,注重以讀為主,從讀中感悟。這種教學模式容易被忽略。長期以來,許多的老師都會以講為主,以講代讀,通常是把古詩分成字、詞、句各個小部分,然後,一字一詞、一句的講解其中的意思。講完了詩意,就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生並沒有真正的理解和體會,教學的效果並不好。新課標中指出了更加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和註釋,自解詞義,結合畫圖,通過自讀、互讀、導讀、展示讀等多種閲讀方法,反覆的帶着學生讀,使學生能從讀中理解,從讀中感悟。

在實踐教學中,我也常會多講解,佔用學生的許多時間,很少讓學生利用工具書自解。今後,要還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指導學生自解,注重引導學生多讀,以讀帶講,力求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古詩詞學結 [篇4]

從2000年開始,南門國小就開展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中華經典詩文誦讀系列活動,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活潑的形式,獨特的魅力培養了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崇敬感和自豪感。

一、提出古詩文誦讀課題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新課程要求“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在完成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因校制宜創造性地建設學校課程,更貼近本地區、本校實際,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使課程更實、更新、更活,更有利於學生智力潛能的開發,更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更有利於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這是學校面臨的新課題。

中華古詩文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是先人智慧的結晶,人文素養的積澱,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最好的資源。特別是國小語文教材選編的古詩,大多是歷經千年的不朽名篇,每一篇古詩文裏都藴藏着豐富的學習資源。開發古詩文中的顯性資源,挖掘隱性資源,捕捉動態資源,將引領學生走向提升語文素養的道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新精神。

優秀傳統文化的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在確保貫徹國家課程標準,使學生打好共同的必備知識基礎的前提下,以地方課程方案為依據,根據我縣社會經濟發展和大文化背景,根據學校實際開發的課程。以學生髮展為本,符合學生個性特長髮展的需要,體現學生主體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優秀傳統文化的校本課程的開發,要力求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教育要求、身體需求、社會需求、情感需求,形成知識社會所需要的更高讀寫能力、技術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求得每一個學生身心和諧發展。

優秀傳統文化的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學校和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是我縣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需要。一句話,是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通過本課題的開發,我們要達到的預期目標是:

1、提高教師開發和利用古詩文課程資源的意識,讓教師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成為古詩文學習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有心人。

2、提高教師開發與利用古詩文課程資源的實效性,教師要有對課程資源的篩選、甄別能力,做到開發有度。

3、通過研究,探索出開發和利用古詩文學習資源,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途徑和有效策略。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4、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和實踐,提升學校文化氛圍,營造詩香校園

二、創建古詩文吟誦模式。

1、聽·賞。即開設由學生主持、播音的“紅領巾之聲詩文小廣播”,其內容有詩文朗誦、賞析以及有關古詩文的趣聞軼事和學生的詩作。利用課前、課間時間播放,讓學生在課間休息的同時,能欣賞到中華經典古詩文的故事和韻律。

2、讀·品。即每天早會課15分鐘,學生自由誦讀古詩文,課前準備的3分鐘時間,學生齊誦抄錄在黑板一角的“每週一詩”。課前“古詩熱身”如今已成為我校學生自覺的習慣,在琅琅的誦讀詩歌聲中,學生輕鬆愉快地進入下一節課的學習。學校每週還安排1節活動課,專門指導學生朗讀古詩文。同時,讓校園成為“詩園”,走廊成為“詩廊”,教室成“詩室”,在校園中設立古詩文誦讀牆,在校園的各處用詩文或名句來做為文明用語與警示語等,如學校門口的“明日詩”,花壇上的“一草一木總關情”等。使學生從中品嚼內涵即而內化為行動,愛護學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3、抄·作。即每班設置了“每週一詩”專欄,該專欄是學生抄寫背誦和創作詩文的主陣地。每學期每班出兩期關於“古詩文”的黑板報,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名詩推介,有詩人簡介,有詩壇趣話,有學生稚作,發揮着拓寬知識視野和展示學生才華的雙重作用。此外,學校還充分利用宣傳櫥窗展示古詩文誦讀成果,如展出學生古詩文書法作品、古詩文美術作品、學生詩文卡、辦手抄報、編制詩文集,交流詩文的意境、情感和韻律,寫出對古詩文的心得體會等。同時,鼓勵引導學生自己創作詩歌,把創作的優秀詩歌編輯成冊,以此來調動學生創作詩歌的積極性。2015年8月開始的四輯兒童詩集《七星彩夢》得到社會各界及家長的高度認可。

4、悟·行。即在背誦古詩文的基礎上,師生共同體會詩文的意境、情感。教師們或曉之以理,或動之以情,指導學生討論,和學生一起交流誦讀詩文的感受和體會。引導學生感悟古詩文的內涵和人生、處世的哲理,引導學生對照自己找差距,辨別自己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不對的,應該怎樣做,為什麼這樣做,今後應該怎樣做。

三、編輯古詩文校本教材。

為促進古詩文經典誦讀活動內涵的理解,引導對古詩文經典誦讀活動的把握,我校對古詩文進行篩選,編輯了附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校本教材。古詩文誦讀校本教材分低、中、高年段。低年段為淺讀。選擇思想經典、內容淺顯、結構簡單、篇幅短小的詩和兒歌,再配上活潑生動的圖畫,形成圖文並茂的教材,注重低年段學生對古詩文初步體驗。中年段為誦讀。在選擇詩的基礎上加入一些詞和文,並插入了一些詩人的簡介、詩的小故事、詩的歷史背景介紹等幫助學生對古詩文的初步理解。高年段為品讀。對所選的內容包括古詩詞,古文中的佳句、名句,關於詩與詩人故事,適當的歷史背景等,並配上適當的欣賞要求。同時在各年段的校本教材當中還把詩文分愛國、詠物、壯志等單元。

四、創新古詩文活動形式。

1、三個整合。新的課改精神提倡課程整合。一是詩樂整合。詩文表演形式多樣,主要是詩配樂表演和詩文劇。詩配樂由教師選擇適當的音樂,讓學生配樂朗讀古詩文,也可由學生自己伴奏誦讀古詩文,或者由師生吟唱譜成歌曲的古詩文,如《臨江仙》、《虞美人》、《水調歌頭》、《孔雀東南飛》……通過這些旋律優美的歌詞,激發學生的興趣;詩文劇則是把一些通俗易懂的古詩文,由教師把它們改編成詩文劇讓學生表演,以此調動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二是詩畫整合。詩配畫是師生根據詩意所作的繪畫作品。孩子們常常以詩為內容,爭相描繪詩中的意境。詩配畫活動每個班級每週組織一次。學校定期把學生的詩配畫選登在學校的刊物或詩詞專欄上讓學生欣賞。三是詩書整合。古詩文書法作品是學校組織師生以軟筆書法、硬筆書法書寫成的古詩文條幅。在學校走廊畫框上張貼由學生書寫並定期更換詩文名句。學校定期挑選優秀作品舉辦古詩文書法作品展,讓學生在欣賞書法的同時加深對古詩文的感悟。

2、 三個結合。古詩文與“名著伴我行”活動的結合 我校開展多年的“名著伴我行”活動,要求每位教師每期真讀幾本名著,並做好規定數量的讀書筆記,旨在教師自身文學素養的提高。教師有了“一桶水”,才能授於學生“一杯水”,也確保了古詩文誦讀的質量和讀書指導的有效性。古詩文與中隊活動結合 我們以古詩文為載體,開展了各種形式的中隊活動。如“誦古詩、學美德”、“古詩伴我行”等,通過背、唱、演、説、畫等形式,學生從詩詞裏感悟到了中華詩詞的精粹,感悟到了許多做人的真諦。古詩文與綜合實踐活動結合 我們將古詩文活動拓展,帶領學生走進我校綜合實踐活動基地“雲根書院”,感受朱子文化,學習朱子家訓,經典在家鄉文化的浸潤中延伸,學生的語文素養、人文素養在實踐中得到了提升。

3、兩個平台。“誦詩節” 要求各年段在每期舉行賽詩會的基礎上,參加學校每年舉行的“中華古詩文誦讀”彙報演出,可設“詩王擂台”、詩伴舞、詩文小品、詩文劇、詩文相聲、詩的故事等。並評選出“背詩大王”、“頌詩之星”、“創作之星”、“詩香班級”、“ 詩香家庭”。“網頁互動” 在學生背誦古詩文的基礎上,通過學校的學詩沙龍、小詩社,特別是以南門國小網頁為基礎的“特色教育”欄目中“古詩文誦讀”及即將創建的“校園詩壇” 等為平台,讓師生互動,共同談詩文的大意和所描繪的形象,論詩文的意境、情感和韻律,講誦讀詩文的感受、心得和體會,做到知其文而品其神、悟其道、導其行。

五、把握古詩文活動原則

第一條原則:不重形式重過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全程參與,在背誦古詩文的過程中提高素質,發展能力。第二條原則:不求數量求質量。質量第一,數量第二。要正確處理背誦與理解的關係,不能只單純追求背誦數量,更不能把背古詩文轉變成學生新的負擔,允許學生在長期積累的過程中理解乃至頓悟。要讓學生輕鬆地背,愉快地記,提高學習古詩文的質量。第三條原則:不講速度講效果。速度和效果並非相輔相成。搞古詩文誦讀,寧可慢一些,但求好一些;寧可犧牲一點速度,也要有個好效果。在組織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把握這三條原則,保證活動的過程不流於形式,而是沉下心來研究誦讀藝術,研究記憶方法,研究詩文鑑賞,以適於青少年的興趣愛好和認知特點的`方法方式,把詩文誦讀活動推向深層次、深領域。

六、鞏固古詩文活動措施

為了讓學生對中華經典詩文的學習能得到深化和鞏固,讓誦讀詩文的熱潮能持續和長效,讓教師水平得到提升。我們還制定了三項措施促進誦讀活動的深化鞏固。

1、加強培訓,提高素質

為了使課題研究更加有的放矢,我們加強了對教師的培訓,重點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教師進行課程理論和課題相關理論知識培訓,讓教師初步掌握古詩文課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常識、課程探究、教與學等基本理論,為古詩文課程資源的開發提供理論依據,使教師對課題有進一步的認識,明確研究方向。二是對教師進行專業知識培訓,不斷拓寬其知識面,重新構建教師的知識結構,為課程的開發提供知識和智力上的支持。為了順利開展古詩文校本課程研究,我們為教師購買了大量的詩詞鑑賞書籍,倡導教師自學自悟,學以致用,並定期組織教師有針對性地學習研討,豐厚底藴,以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學習實踐。

2、校本教研,專業引路

學校的課題研究還與“以校為本”的教研製度結合起來,把課題研究納入集體備課中。全體語文教師人人承擔,全員參與,每個學期完成課堂實踐、互動交流、撰寫課例、教學反思等課題研究活動。我們特別注重課堂教學的研討和反思,實驗期間每位語文老師上一節古詩文教學研討課,再針對研討課進行研討,對課題的研究方向、效果體現、方式方法進行評議。實驗期間教師開設課題研討課共32節,撰寫教學案例30篇,教學論文反思 36篇。在課題研究的平台上,教師提升了自己的專業能力。為豐富校本教研形式,還結合觀看優質錄像課進行評課,外出參觀學習老師歸來作講座,上彙報課,聘請縣進修校教研室教研員到校進行課題指導等。加強對課題組的管理,課題組成員每月召開一次課題組會議,及時反思總結課題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藉助網絡建立了課題博客平台,加強與總課題組的密切聯繫,這些專業引領更好地提高了教師課題研究能力。

3、創新課堂,百花齊放

我們把古詩文的課堂教學,作為推進這一課題的一個重要陣地,力求從開發資源的角度設計教學,注重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由於古詩文寫作年代久遠,學生不易理解,很難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更難領悟詩中的思想感情。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課中和課後鏈接相關的學習資源,為學好古詩文做好充分的保障。一般的古詩文課堂,我們從幾方面入手開發其學習資源。1、瞭解作者生平。2、瞭解寫作背景。3、詩中關鍵詞。4、外延的拓展。5、內涵的延伸。6、方法的延伸。我們鼓勵教師有效地開發古詩文中的學習資源,並能合理的利用,在研究實踐的過程中整合教學資源,不斷創新教學結構。如我校吳寶英老師開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古詩大擂台》、許達潘老師開設的詩歌欣賞課《在唐詩中納涼》等都在古詩文課堂教學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從而使古詩文課堂教學呈現出勃勃的生機。在課題理念的引領下,教師們樹立了大語文教學觀,在平時教學中注重開發文本之外的學習資源,課堂教學設計理念有了創新。

七、取得古詩文活動成效

我校古詩文吟誦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從多種途徑讓學生在誦讀詩文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使學生思想情操、文學素養、審美情趣等方面得到培養,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1、加強文化積累,增進了學生人文素養

一是使學生的性情得到陶冶。我國的古典詩文中有很多佳作,像屈原的《離騷》、陸游的《示兒》、文天祥的《正氣歌》等等,這些古詩文無不給學生以精神上的滋養、激勵和啟示。學生在誦讀中能潛移默化地受到性情的陶冶。二是為學生啟悟人生奠定早期積累。古詩文既押韻又富於節奏感,很容易背誦,但其中做人做事的道理,需要一輩子來學習和體會。雖然學生並不是完全能理解,但這些不理解的詞句會在心靈中慢慢沉澱下來,等到年紀漸長,慢慢就會明白。一旦經歷到某些事情的時候,學過的東西會豁然貫通,有一種“眾裏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早已擁有”的感覺。

2、構建書香校園,完善了學校校園文化

古詩文誦讀為孩子終身發展,奠定人文底色。每天的詩文誦讀與欣賞是相互映襯、相得益彰,形成古詩文誦讀課程特色,也形成一道獨特的校園文化景觀。學校的小廣播站、校報、櫥窗、走廊、班級板報上的古詩文欣賞專欄,獨特而濃郁的傳統文化,讓走進校園的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書香班級”評比,古詩文“誦讀之星”評比等活動,也活躍校園文化,促進了文明校風的形成。

3、弘揚傳統文化,培養了學生綜合素質

自古詩文誦讀活動開展以來,學生人人學會吟詠古詩,培養了孩子們學習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平均每生能背100多首,多的達300多首。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平有明顯的提高,豐富了詞彙,拓展了思路,開闊了視野;學生的寫作水平進一步提高,原來很多學生不願寫作文,通過詩文誦讀活動,學生的寫作思路更加開闊,想像力進一步增強,作文下筆輕鬆,語句流暢,古詩文的引用恰到好處,妙筆之處不勝枚舉;學生的性情得到陶冶,我國的古典詩文中有很多佳作,這些詩無不給學生以精神上的滋養、激勵、慰藉和啟示。在那“爭佔坐位、互推課桌”時,弟-子們的一句“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你三尺又何妨”,把千年古詩化成了“寬容、禮讓、共處、和諧”之絢麗,讓我們看到了詩的春天,看到了美好的未來;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了參與學習的興趣與成功的喜悦,優化了孩子們的心理素質。在這些強調全員參與,不設門檻的活動中,不論是優生還是後進生都一樣能獲得成功的喜悦,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展示自我的風采。一個平時考試不及格的孩子手捧着詩配畫比賽的獎狀,連連地説:“沒想到我還能行,我真的能行!”從那一刻起,他又重新樹立了學習的信心。

4、塑造高尚人格,進行了學生思想教育

古詩文吟誦活動不僅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誦讀古詩文的過程也就是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人格塑造的過程,是學生明理的重要手段。如讓學生背誦《遊子吟》教育學生愛父母尊長輩;背誦《青青園中葵》教育學生珍惜時間,發奮學習;背誦朱熹《將還政和》教育學生愛政和、愛家鄉等等。融親情、友情、愛國情於古詩文誦讀中,培養了學生的寬容、友善之心,增強了學生的團隊互助協作精神,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七、拓展古詩文活動空間

1、推廣。一是提供平台。每年舉行一次古詩文誦讀節。由各年段推薦優秀的節目,參加學校的古詩文吟誦彙報演出。二是出台意見。把古詩文吟誦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項重點,結合各班自身特點開展活動。明確活動載體,即學校專門建立一個學生社團作為古詩文活動的平台;明確活動時間,即確定古詩文吟誦活動的時間安排;明確活動教本,即以南門國小教本為範本;明確活動目標,即各年段要把古詩文的學習滲透教學內容中。三是建立機制。各班級建立古詩文背誦個人檔案,學校進行專項檢查,對各班級的詩文誦讀活動情況予以督促、評估。每學年對活動中優秀的學生和教師給予表彰。同時定期召開研討會或座談會,瞭解活動開展的情況,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交流學校的優秀課件,及時總結誦讀活動好的做法。

2、提升。政和縣於宋徽宗政和5年因茶獲賜政和縣名。地方文化古樸淳厚,歷史上名人志士薈萃,被譽為“先賢過化之鄉”。下階段,將以古詩文誦讀為主平台,把地方獨特而濃郁的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一是推進朱子文化進校園。收集朱熹的事蹟、手跡、詩詞,組織編寫《朱子文化教育讀本》,通過以朱子文化為主題的各種形式的吟誦、演講、書法比賽等形式把朱子文化進校園活動融入到實踐教育活動中,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就在自己身邊的歷史偉人的榜樣形象。同時,以“雲根書院”為陣地,拓展學生的校外活動基地。二是推進“四平戲”文化進校園。“四平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老的戲曲劇本內容豐富、詞句優美,飽含着人生的哲理。近年來,我縣楊源中心國小成立了“四平戲”兒童劇團,使這一古老劇種終於後有繼承人。下一步我校將把“四平戲”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通過吟、唱戲詞,以戲育人,以戲塑人。三是推進政和特色茶文化進校園。政和產茶有千年的歷史,政和白茶、政和工夫先後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茶產業是政和經濟的重點產業,茶文化也是政和的重要地域文化。至今,政和仍保留着的茶燈戲、新娘茶等習俗。下一步將組織編寫《茶文化教育讀本》,通過“政和茶文化進校園”活動,營造出讀茶詩、學茶藝、知茶情、懂茶趣的濃厚氛圍,弘揚悠久的政和特色茶文化。

3、拓展。把古詩文吟誦活動向教師、家庭和部分社會團體拓展,形成互動的局面。一是拓展到教師。在南門國小網站上專門開設古詩文吟誦網頁。通過網頁介紹古詩文的內涵、背景故事等,拓寬古詩文學習的層面和豐富學習內容。並提供上傳、下載功能,將各校優秀的古詩文教案、活動方案上傳到網站,實現教學、活動資源共享。設立“百詩講壇”視頻欄目,將優秀古詩文授課視頻上傳到網站,激發教師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二是拓展到家庭。通過“家校通”手機短信,將每星期學生學習的古詩文內容發送到家長的手機。讓學生家長知曉、輔導學生古詩文學習,讓家長也參與到活動中,實現學生、家庭和學校間的互動。三是拓展到社團。以家庭組團的方式,把古詩文吟誦也融入縣詩詞楹聯協會、書法協會、老年學校、社區、農民詩文化節等部分社會團體開展的活動中,擴大古詩文吟誦活動的影響面,形成更廣泛的詩文化社會氛圍。

總之,我校開展誦讀千古詩文活動,是從提高語文素養為切入點,以挖掘思想內涵為過程性潛在目標,用特色打造學校品牌,以求營造氛圍來達到書香校園創建之目的,把悟道導行、提高思想境界、傳承並內化中華美德做為落腳點。幾年來,在《福建日報》、《閩北日報》、《政和教育之窗》等先後報道了我校 “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活動開展情況。當然,這一切都是表面層次上的成果。在無聲的滋潤與薰染中更為重要和深遠的影響,是那綿延五千年的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種子,被播撒在幼小的心靈之中,膾灸人口的名詩佳句在孩子們心中銘刻着,奠定了他們較為厚實的人文底藴。“九層之台,起於壘土”,為了弘揚優秀的文化傳統,為了孩子們,我們熱盼通過“詩香校園”的紮實推進,再提升到“書香校園”的創建,相信會有更大的飛躍和收穫!

古詩詞學結 [篇5]

我一直關注有關古詩文教學的動態,希望在教學中能夠運用好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喜歡上古詩文,促進培養其語文素養。此次學習了古詩文教學的專題,讓我受益匪淺。我對此次的學習進行了一個歸納總結,以便更好的提高今後的古詩文教學。

1、注重朗讀指導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讀精背是千百年來我國人民學習語文的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級教師於漪也説:“要反覆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 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見,誦讀是古詩文教學的很好的方法。反覆誦讀可以激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同樣,豐富的想象又可以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在誦讀中要善於調動學生的記憶表象,激發其想象。雨果説:“想象就是深度。”因為詩歌的語言是高度凝練的,它用極有限的字數表達極其深刻的內涵,不展開想象,就無法深入作品內部,就無法走進詩人創設的意境,無法體會詩人要表達的思想內涵。巴爾扎克曾説過一句有意味的話:“真正懂詩的人會把詩人詩句中只透露一星半點的東西拿到自己心中去發展。”我們讓學生在想象中誦讀,在誦讀中想象,就是希望學生通過誦讀感知形象,運用想象去填補詩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詩意,走進詩人的意境。

2、加強閲讀記誦

文言文背誦在升學考試中是以默寫的形式來考查的,評分要求很嚴格,整句中錯一字就不得分,因此在平時學習中,除了準確的背誦之外,還要在準確無誤的默寫上多下工夫,在動口的同時也要重視動手,避免因寫錯字而失分。

新課程標準要求同學們國中階段背誦的古詩文總量在2 萬字左右,並瞭解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創作特點及相關的文化常識。如前所説,針對古詩文我們應該熟讀成誦,爛熟於胸,針對近年會考,命題相對集中在30餘篇名作上。為了提高學習效率,也可以要求同學們可將主要精力放在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關的文化常識的理解記誦上。在國中階段學過的文言詩文中,有些文章可稱為經典,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燦爛明珠,如《陋室銘》《愛蓮説》《桃花源記》《小石潭記》等,對這類佳作必須將全文熟記於胸。也有些詩文,流傳於世主要是因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別出彩,學習這類詩文,就要在整體理解的基礎上把重點放在名句名段的積累上。如王安石《登飛來峯》中的“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陸游《遊山西村》中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3、堅持詞語積累

新課程標準要求國中階段的實詞積累在150 個左右;能瞭解常見的文言虛詞的意義和作用;積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結合語境理解常見文言句式的意思。

在文言字詞的認讀中,學生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語言現象。比如,文言課文中有些詞語的意義,由於時代的發展,在現代漢語中發生了變化,認讀時要注意這些詞的古今詞義差別,決不能用今義去釋古義。古漢語中,還有一種我們稱之為“通假字”的現象,即古人用此字來代彼字,通假字的讀音和詞義,一般都同於假借的字, 如“卧右膝, 詘右臂支船”中的“詘”同“屈”,解釋為“彎曲”,學習文言文時,也要重視這類通假現象的認讀。

在句的認讀方面,除了要通過多讀熟悉文言常見句式,如表判斷的“??者??也”;表疑問的“何??有”,還應重視詞性活用的現象。在文言文中,詞性活用是較為普遍的一種語言現象,由於關鍵詞詞性的改變,句義也就跟着變化,遇到這種情況,就不能根據這個詞原來的詞性去理解了。平時學習中要對這種詞性活用的現象勤加總結。從句的角度説,把握基本含義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達的主要內容,高年級學生認讀文言語句,不必拘泥於語法句式等知識,也不必拘泥於字字落實,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能用現代漢語闡述句子的基本內容即可。

4、穿越歷史時空

在唐宋浩瀚的詩海中,有大量的古詩詞是詩人對當時社會狀況所產生的一種心聲及對人生際遇的一種感慨。

我們學習文言詩文要重在理解詩文內容和把握其中藴含的思想感情,這也是歷年會考文言文閲讀考查的重點。

國中階段學習的文言詩文,有的描繪了祖國名山大川的壯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會人生的豐富哲理,有的表現了一代偉人的英雄氣概,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風亮節,閲讀這些詩文能夠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能使我們樹立民族自豪感,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愛國主義精神。、

同學們在平時的文言詩文學習中,應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首先,應在反覆閲讀的基礎上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子或關鍵句子,然後,藉助這些句子正確劃分內容層次,概括段(層) 意,弄清段(層) 與段(層) 之間的關係,梳理寫作思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把握課文的主旨。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個性化的鑑賞,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閲讀感受。

總之,在古詩文教學中,我們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愛詩、讀詩,在古詩文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格,放飛心靈。而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更應該讓古詩文在孩子心裏生根發芽,在教育的征程上為古詩開闢一片嶄新的天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