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結近代音樂的發展論文(精選16篇)

來源:文萃谷 1.7W

時光在流逝,從不停歇,一段時間的工作已經結束了,相信你會領悟到不少東西,不如讓我們小結經驗,展望未來。你還在為寫小結而苦惱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結近代音樂的發展論文(精選1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結近代音樂的發展論文(精選16篇)

小結近代音樂的發展論文 篇1

一、中國近代歌曲繁榮的根本原因

筆者認為,它與中國人固有的我和你説美、填詞審美觀、線性審美觀和他律審美觀有着密切的關聯。在中國音樂審美的形式要素中,始終貫穿着“絲不如竹,竹不如肉”這一貴人聲的音色審美傳統。早在西漢時期,《禮記·郊特牲》載“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貴人聲也”。即歌唱者在堂上,居主導地位,匏(笙)和竹(管)在堂下,相對而言處於次要位置,這説明早在西漢時期,人們對於音樂的音色就以人聲為貴的認識。東晉陶潛的《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與劉義慶《世説新語·識鑑》一六引《孟嘉別傳》載有桓温與孟嘉的一段對話:温問:“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嘉曰:“明公未得酒中趣爾。”又問:“聽伎,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答曰:“漸近自然。”桓温問孟嘉,酒有何好處,您竟然如此喜愛?孟嘉答:“您沒有體會到酒中的樂趣”。桓温又問:“聽音樂,琴瑟等絃樂器不如竹製管樂器,竹製管樂器不如人聲歌唱,為什麼呢”?孟嘉回答:“因為人聲漸近自然”。這段對話也是對“貴人聲”做出的進一步解釋。而其他文獻也對“貴人聲”和“竹不如肉”作出了肯定。如段安節的《樂府雜錄》載:“歌者,樂之聲也。故絲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諸樂之上。”白居易的《楊柳枝二十韻》也提到:“取來歌裏唱,勝向笛中吹。”《宋史·樂志》載:“登歌下管,貴人聲也”、“堂上之樂,以人聲為貴,歌鐘居左,歌磬居右”。由於文獻太多,在此不一一舉例,但都體現了“人聲”的重要地位。當然,後來有北宋劉敞才讚譽奚琴,提到“誰道絲聲不如竹”,但是劉敞才所謂的“絲(拉弦)”非彼“絲(彈撥)”。宋代以後,拉絃樂器開始得到重視且有了一定的發展,表現力得到加強,從而能更有效地模擬人聲,且逐漸成為我國民族樂器中最重要的歌唱性旋律樂器。這其實也是對“貴人聲”的一種肯定。故筆者認為“貴人聲”是中國人的音色審美傳統之一,而我國近代的歌曲體裁之所以能深入人心,與“貴人聲”這一固有的我和你説美是分不開的。

二、歌曲創作手法

中國很早就有着依曲填詞的歌曲創作手法,如“采詩入樂”、“倚聲填詞”等,人們對換詞不換曲的填詞創作行為早已司空見慣。以萌芽於隋、成長於唐、繁榮於宋的“曲子”為例,它是一種源自民間,又融合了西域音樂元素的歌曲形式,故亦稱“胡夷里巷”之曲。很多曲子在當時的社會中非常流行,如後來被固定為“曲牌”的《長相思》、《楊柳枝》和《虞美人》等在當時都是曲子,這些曲子常被很多文人樂工用來填詞唱誦,且因此湧現了很多佳作,如唐代白居易就曾用隋代曲子《楊柳枝》填詞八首。而隨着這種依曲填詞創作手法的不斷成熟,不同曲子的不同曲調也分別固定下來,這就是“曲牌”,在文學創作中又稱為“詞牌”。再到後來興起的唱賺、鼓子詞、諸宮調等説唱音樂形式的時候,依曲填詞也還是這些藝術形式的主要創作手段,而且説唱音樂的創作者們仍大量地採用經典的曲牌作為説唱音樂的曲調部分,故更使得依曲填詞這一創作手法不斷得到提煉和加強。而這種只變更歌詞的歌曲創作方法,不僅為歌曲的即興創作打開了方便之門,更為我國近代歌曲的繁榮提供了有利條件。這種依曲填詞的創作方法經長期積澱,不僅塑造了中國別具一格的填詞藝術形式,還突出了中國傳統音樂在傳承過程中“移步不換形”的音樂穩定性特質,更使得這種“換詞不換曲”的填詞創作行為逐漸成為了國人心目中的一種審美習慣,並最終昇華為國人心目中的一種審美觀念。直到近代,作曲家們仍大量地使用依曲填詞的創作手法來創作歌曲。這些近代作曲家為歌曲選擇的曲調不僅有古代常用的民歌曲調、器樂曲調等,也選擇了外國歌曲的曲調,如李叔同改編的《送別》就採用了日本歌曲《旅愁》的曲調。

三、藝術體裁

歌曲是綜合音樂與文學的一種藝術體裁,這就決定了人們對歌曲的審美體驗來自音樂和文學兩個方面,這是其他音樂體裁難以企及的。而填詞所採用的很多曲調早已家喻户曉,在流傳過程中也極少有改動。同時所填歌詞的內容也非常廣泛,敍事、寫景、寫人等無所不容,且作者在填詞時非常注重歌詞每個字的四聲、語言節奏與曲調的旋律線條、節奏之間的同型同構關係,即“詞調”關係。故近代歌曲的繁榮與國人心中“換詞不換曲”的填詞審美觀是分不開的。中國古代藝術“表現方法的祕密”和最大的形式特徵就是“線”性特徵,它體現了典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且凸顯着鮮明的東方意識和東方情。中國藝術無論是具有“線”性曲直運動的漢字書法,還是講究“線”性運動軌跡的舞蹈,以及能夠充分體現“線”性生命律動之美的繪畫,都呈現出一種隨着時間進程自由流動的“線”性美的藝術型態。而在中國的歌曲體裁中,單聲部曲調的“線”性特質與漢語音韻的曲線走向也是同型的,故形成了中國人對於歌曲演唱與歌曲欣賞的審美理想,即“字正腔圓”。且演唱者在演唱中國戲曲時,也非常重視“字頭”、“字腹”、“字尾”所構成的漢語的線性音韻結構。此外,在琴歌唱奏中,古琴音響的吟、揉、綽、注的曲線運動,恰與吟唱歌聲的曲線拖腔同起同落,音韻諧和,詞曲線條跌宕起伏,最終達到了歌曲“線”性審美的極致。而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民歌所體現的“線”性單聲織體的審美觀念一直留存於近代歌曲之中,且使這一審美觀念在近代歌曲中得到發揚光大。即便是古代有很多人蔘與的歌唱形式,也少有真正意義的多聲部合唱,主要仍是單音線條的齊唱,實質上體現的仍然是“線”性的審美觀。直至當代,“線”性的審美心理依然在人們的內心深處揮之不去,這也使得歌曲這一充分體現中國人“線”性審美觀的藝術體裁能得以長期繁榮和發展。

四、中國古代的音樂

中國古代的音樂長期以來是社會的附庸、政治的奴婢,是階級社會中人的行為規範的標誌和準則,尤其是歷朝歷代的統治階級深諳音樂是人類情感的表現,並藉此來強調音樂與人的關係,故常將音樂作為其重要的執政工具之一,以求達到“長治久安”。很顯然,這種一味地追求音樂工具化的態度無疑是深受他律音樂美學思想的影響,在中國音樂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衡量音樂好壞的一個重要準則是音樂所表現的內容對人的情感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這一準則過分強調音樂內容,強調音樂對人的情感的作用,嚴重忽視音樂的本體,如旋律、節奏、結構等。歌曲所具有的直觀釋義性的特徵無疑是最符合他律音樂美學思想的要求,因為歌曲是一種綜合音樂與文學的藝術體裁,它所要表達的內容可以完全拋開音樂部分而直接通過歌詞就能表達清楚,也就是説聽眾在理解歌曲所要表達的內容時是不需要依靠曲調部分的,這種直觀釋義性的特徵是其他純音樂體裁所不具備的。由於歌曲能夠最直觀、最清楚地表達內容,故歌曲對人的情感的影響也是最快、最直接的。而這種他律音樂美學思想對中國近代歌曲的繁榮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作曲家在歌曲創作時不僅可以較大程度地拋開音樂可能使人產生的各種聯想,也可以較大程度地拋開作曲技法可能產生的種種束縛,可以相對單純地追求歌詞內容,使歌曲創作變得更加簡單和快捷。而相對純音樂的自律性、模糊性和可塑性而言,歌曲的直觀釋義性也使它符合於中國近代社會的訴求,且成為代各黨派和各軍閥的宣傳工具,成為階級社會中規範和統一人的行為和意志的準則。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以上四種審美觀念不僅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歷史積澱,它們也是中國人對音樂審美的心理習慣,更是我國近代歌曲繁榮的重要原因。

小結近代音樂的發展論文 篇2

近來,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對音樂領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電腦音樂就是這種影響的產物之一。電腦音樂即計算機音樂,在國外,1975年已成立了國際計算機音樂協會,發行了《計算機音樂》(《COMPUTER MUSIC》)雜誌,並有一年一度的計算機音樂國際交流會。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都有很大的發展。在國內,發展較晚但非常迅猛,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相繼在上海交大、北大、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等高校成立計算機音樂實驗室,已發展到全國許多高校、中國小以及音樂生產的各個領域。但有關電腦音樂的理論研究相對薄弱。筆者進行電腦音樂實踐多年,在嘗試電腦音樂教學實踐的基礎上,談一談對什麼是電腦音樂,它的發展怎樣等問題的看法。

一、 什麼是電腦音樂

現代人們對電腦音樂有着種種不同的理解,如:電腦音樂就是從電腦裏播放出來的音樂;電腦音樂就是機械音樂;電腦音樂就是電子音樂、MIDI音樂等等。這些理解在不同程度上帶有某些片面性,有的甚至是錯誤的。那麼,究竟什麼是電腦音樂呢?筆者認為:電腦音樂就是用適當算法的數字電路來處理音頻和其他各種音樂事件(如樂譜等)的設備進行製作音樂。它涉及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音樂欣賞等理論與實踐的方方面面。要想透徹瞭解什麼是電腦音樂,首先必須瞭解什麼是電子音樂、MIDI音樂。因為這三者都是電子科學與音樂相結合所帶來的產物,容易混淆。

電子音樂是最先出現的,早期的電子音樂靠模擬電路產生聲音,它的主要功能是產生電子音頻和對人耳所能聽到的所有泛音列進行編輯。由於電子音樂有別於傳統音樂出現了新音色、非常規音色、新的製作手段,使生產音樂的生產工具的工作效能得到很大的提高,進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形成了新的音樂風格,在音樂史上,一度湧現了許多著名的電子音樂先驅。

計算機(電腦)靠數字電路來產生聲音,它不僅能做電子音樂所能做的全部工作,還能幹其他許多事,例如在計算機上可以很直觀的看着樂譜欣賞音樂,修改起來也極其方便。如果説電子音樂是使製作音樂的對象解放的話,那麼,電腦音樂是使自我得以解放。數字化代替模擬化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事實上,電子音樂發展到如今也已逐步實現了數字化,廣義的説,只要是採用數字電路的電子音樂實際上已被電腦音樂所包容和代替。也就是説,計算機音樂是電子音樂的再發展。

MIDI(music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ence)音樂樂器數字接口,它是電子樂器的一種數字標準,像這樣的標準還有很多種,如ZIPI標準等。它是電子音樂走向電腦音樂的初步嘗試。但作為數字標準的一種形式,它本身就屬於廣義的電腦音樂的一部分。由此看來,現在的電腦音樂已包括了電子音樂、MIDI音樂。它是電子科學、計算機科學與音樂結合的綜合體。電腦音樂是個很大的集合體,它涉及音樂、數學、物理等許多門學科。隨着科技的發展,它已逐步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到此為止,我們也就不難理解電腦音樂的定義了。現在的電腦音樂系統包括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硬件包括計算機、輸入設備(如鍵盤、鼠標、MIDI鍵盤、合成器等)、輸出設備(如音源、調音台、多軌錄音機、硬盤錄音機、功放、音箱、打印機等)。軟件包括作曲軟件(如cakewalk)、打譜軟件(如encore)、聲音編輯軟件(如cool)、教育軟件(如piano education)、欣賞軟件(如beethoven)等等。因此,電腦音樂不僅僅指某一個數字化的設備,也不僅僅指用某一數字化設備製作音樂的實踐過程和通過他們而生產的產品,而是包括上述的各個方面等更為寬泛的概念。

二、 電腦音樂的發展

電腦音樂的本質還是音樂。因此,闡述電腦音樂必須圍繞音樂展開。為了便於對電腦音樂未來發展進行探討,我們先對電腦音樂的過去、現在進行梳理。我們知道,人類追求藝術自由一直是永恆的主題。而這種追求不光是對客體的追求,更多的是對主體而言,即人們在探討音樂本質過程中的深入過程。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音樂素材的挖掘和音樂的創作實踐。下面,我們從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探求音樂素材的高度自由化方面

音樂是音響藝術,離開了音就無所謂樂,對音的探索自古以來一直不斷。音即聲波,由物體振動引起。對音來講,物是它的源泉,對音的探索也是通過研究物來解決。為了獲得聲音必須有物源,即“樂器”,更確切的説最早應該是“音器”。我們的祖先進行漫長的嘗試,發現自然存在的音都沒有規律,無法溝通。於是,他們利用最原始的素材如獸骨、石頭等製成音器來使其趨於有規律,滿足人們的需要,這就是最初的樂器,它使音樂獲得了初步的發展。隨着時間推移,生產力的提高,手工業的發展,社會經濟和城市的進一步繁榮,人類的需求不斷擴大。樂器種類不斷增加,技法也比較複雜,音樂內容也更加豐富起來。當歷史的車輪把人類社會帶入到機械工業時代的時候,儘管音樂的形式、風格已經產生了不少變化,但採用的樂器基本上都是傳統的,這種傳統樂器是指機械工業末期電子技術出現以前各個民族當時已經形成的固有樂器。在傳統的樂器上想再有發展,再獲得新的音色、新的個性不太容易,有的樂器演奏音域已經發展到極限。唯有可利用的僅是一些噪音、敲擊聲和摩擦聲。但對於消費者的聽眾來説,他們對以往的音響感覺已經習以為常了,甚至發膩了。為了滿足現代音樂的各種流派,有些音樂家就走向極端,產生了現代音樂的各種流派,如噪音音樂、機會音樂、偶然音樂等。大家熟悉的《噪音音樂會》、《4分33秒》等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偶有樂器的變革,但還是離不開傳統樂器音色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富有創造精神的音樂家們進而離開傳統樂器,創造發明新樂器,把人類音樂是推進到第一個音樂與電子科學相結合的“具體音樂”時代。所謂“具體音樂”,指最早用電子技術來處理自然音響的音樂。把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音響作為素材,再用電聲技術處理、加工,製成“具體音樂”。它的最大貢獻在於把音樂素材的範圍從傳統樂器的聲音和可利用的噪音擴展到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幾乎一切音響。隨着電子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在具體音樂思想的啟發下,出現了音樂與電子科學技術相結合的第二個產物“電子音樂”。電子音樂的重大貢獻在於它用電子振盪器直接產生基本波形(三角波、方波、正弦波等),通過電子技術(調製、濾波、倍頻等)疊加、組合、合成,產生全新的聲音,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人類技術發展至此,正如斯托克豪森所言:“電子音樂解放了內部世界……”。確實,到了電子音樂時代已大致解決了音的素材問題。電子琴和電子合成器就是這個時代的標誌。但是,傳統的電子音樂產生的模擬聲音不精確,變化範圍又小,不適應技術的發展。而且它又不能幹具體音樂的事,這樣它就必然被更好的設備所代替。隨着數字時代的到來,出現了電子科學與音樂相結合的第三個產物“電腦音樂”。聲音可以數字化,這就迎來了數字化音樂時代,出現了數字式的電子琴和電子合成器。它們不僅能儲存、重新合成波形,而且還能直接產生波形從而產生聲音。此時,電子琴和電子合成器實際上已變成一種計算機。由於計算機它具有儲存空間大、可視化高、操作方便、擴展性強等優點,它對文字、聲音、圖形等各種信息進行編輯,能力很強。因此,斯托克豪森所認為的“電子音樂解放了內部世界……”實際上是靠電腦來真正徹底實現的。但計算機對聲音存儲的單位信息量還比較小,雖然現在採用壓縮技術,可以對聲音文件進行壓縮,還是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未來的計算機運用虛擬技術,可以使用物理模型和一定的數學方程式對世界上一切進行仿真,真正直接產生聲音,從而徹底解決存儲問題。而且未來的計算機是高智能化的,可以替人類幹幾乎是任何事,到那時,我們的音樂家就可以盡情肆意的去創造了。

2、探索音樂實踐活動的高度自由化方面

音樂就是把一系列音按一定的規律組織起來變成音響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和社會生活的藝術。也就是把原材料“音”按一定工序加工成產品“音樂”。一般認為有什麼樣的原材料再配以相應的工序,才能製成什麼樣的產品。二者一系列的過程在音樂上叫做音樂實踐活動。而音樂實踐活動及音樂存在方式是由創造——表演——欣賞幾個環節所組成的,而創作和表演(或音樂製作)是音樂的生產環節,欣賞則是音樂的消費環節。在錄音技術發明以前,音樂家總是先創作出作品寫出總譜,然後再請演奏(唱)家試奏(唱)才知道效果好壞,如效果不好或達不到音樂家創作的意圖,還得拿回去再修改,然後再試。而作為消費環節的聽眾,只能到現場才能聽到音樂作品,這一系列過程動用的人力、物力是巨大的,不利於音樂的發展,最主要原因是受生產力的影響很大。1877年,大發明家愛迪生髮明瞭能記錄和重放聲音的留聲機,從此,改變了音存在的方式,聽眾不需要到現場就可以欣賞音樂,這樣一個欣賞方式好像把一個正在演奏(唱)的樂隊軟化成一個軟件(即類似於計算機軟件)儲存在唱片上,可以在不同空間和需要的時間進行欣賞。隨着音樂消費量的急劇上升,消費環節的增長極大的刺激了音樂的生產,迫使音樂生產速度還要加快。用請樂隊來錄音製作音樂,速度還是慢了。由於電子技術較好的解決了音樂的素材問題,因此,音樂家迅速利用電子音樂技術來製作音樂。以前錄製音樂需請樂隊到錄音棚現場錄音,對樂隊的排練和樂隊錄音技術以及環境噪音的控制是很大的問題,到了電子音樂時代,出現了電子音色和傳統樂器音色並存的局面。作品有些聲部由電子設備的音樂來代替,甚至出現了完全用電子音色製作成的音樂作品,給音樂生產帶來許多新氣象。當然,電子音樂雖能給人一種新鮮感覺,但在錄音技術上沒有很大的突破。而且,傳統的電子樂器的設備由存在下列問題:

①、生產廠家不同,設備操作不統一,繁瑣,不便使用。

②、設備系統經費龐大,一般人無能為力。

③、大部分設備是模擬設備,設備越多,信噪比越低。

④、處理合成音樂需要更多學科知識,一般人無法勝任等等。但是,隨着MIDI標準的制定,各種電子樂器之間和電子樂器與計算機之間通話成為可能。用電子音源來製作音樂,已成為時代的時尚。儘管這些設備都是數字式的,但因為計算機具有儲存空間的,操作方便,可視化高,可擴展性強等優點而服從、服務於計算機。計算機是數字時代的寵兒。這時,以計算機為中介的電腦音樂製作系統便形成了。也就是目前大家所熟悉的模擬設備與數字設備並存的電腦音樂系統。此時,音樂家創作音樂可直接在計算機上實現。音樂家可以通過計算機的聲音編輯軟件或專門採樣器採樣編輯音色來解決音樂的素材問題。通過實施錄音即現場演奏來錄入各聲部,一遍不行,可以通過刪除或恢復命令很容易的再次錄入,直到錄正確為止。對演奏難度比較大的作品或演奏技術比較差的音樂家也可以放慢速度錄入,還可以用步錄的方法(即好像走路一樣先選好一個音符隨即便錄入一個),這樣便錄邊聽,需要微調時可用鼠標進行修改,也可以用拷貝、複製、量化等命令對作品相同的地方進行拷貝和使作品進一步規範化。這樣的作品寫出來,既可以看、聽總譜,也可以看、聽分譜。既可以看力度、音量、聲像等對音符控制的各種信息,還可以打印正式樂譜。而在對作品合成處理的環節裏,可以隨時監聽各個聲部,組合聲部,總體效果等。也可以輕而易舉的通過劃線或數字調整來改變聲部平衡、設置聲像、效果、音符屬性等。錄出來的產品可以是模擬式磁帶也可以是數字式磁帶或光盤,聲音高保真度極高。這樣計算機極大的方便了音樂家們的創作,甚至不是音樂家也可以通過它嘗試作曲。此時的音樂家已不僅僅是音樂家,他還是指揮家、錄音師、音響師、計算機專家。隨着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多媒體標準(MPC)的制定以及版本的升級,計算機的兼容性越來越好,多媒體計算機進入千家萬户,計算機進行綜合音樂製作能力更強,音樂作品可以把它儲存成一定的格式,通過軟盤或網絡進行傳播,聽眾直接在計算機上聽音樂。它容聲音、圖形、文字於一體,極富有刺激性,比現場演出還精彩,更明白。未來的計算機還可通過虛擬技術來獲得虛擬音源,從而徹底解決音樂的素材問題。虛擬設備也將模仿現實設備的功能,對音樂進行全方位的編輯。未來計算機將實現高度智能化,計算機將代替人們的部分創作活動。一個按鈕或一句語言提示將完成部分活動。同時,計算機網絡化已成為世界趨勢,人們欣賞音樂的方式將發生很大變化。如:完全可以通過網絡來欣賞無論什麼地方的文藝演出和無論什麼時期的音樂作品,可以通過網絡調用世界上一流的演奏大師的實況演奏,甚至還可以把任何音樂片斷剪輯下來,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重新任意組合。更甚至可把音樂倒放,文藝演出倒演等等。

綜合上述,從電腦音樂的過去、現在、未來發展的追求進程中可以看出,電腦音樂就是追求音樂實踐的高度自由,在這個過程中,它隱含着硬件軟件化的一種發展趨勢,也只有音樂實踐高度軟件化,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而這個軟件化的趨勢最終的技術保證是靠數字化來實現的。因此未來電腦音樂的發展是使音樂的全面數字化。正巧,數字化的技術基礎是“0”、“1”,即電流的通斷兩種狀態。而音樂最本質的東西也就是有聲和無聲兩種狀態。這種思維和邏輯上的共性也為他們走到一起去提供了條件。這樣,電腦與音樂相結合,為音樂實踐獲得高度自由擦上了翅膀。,這也正是人類所追求的目標。正如貝多芬所言:“追求自由和進步是人類藝術的目標。”由此可説電腦音樂也必將成為二十一世紀世界音樂潮流中的重要方面,這絕對不是一句空話。

小結近代音樂的發展論文 篇3

貝多芬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他是古典主義之大成者和浪漫主義之開先河者。在他的音樂中,充滿了哲理性與鬥爭性。這些音樂上的特點實際上是來源於具有哲理性的曲式所涵蓋的形式和內容所決定的。在能夠表現鬥爭性的交響樂和器樂奏鳴曲中,無疑奏鳴曲式承載了表現鬥爭性的責任。而矛盾衝突的重中之重則集中表現在奏鳴曲式的展開部之中。奏鳴曲式的中間的樂部稱為“展開部”它是對基本樂思的發揮和豐富。在某種意義上説,作品中的這個部分使不同的角色顯現出性格上的不同側面。可以把展開部比作嚴密推理的辯論,以合乎邏輯和令人信服的方法逐漸詳盡的發揮最初的命題或主題。

展開部的長度是沒有具體的要求,假如呈示部的篇幅很長,展開部也要相應更長。反之亦然,否則就會“頭大身子小”。我們在分析大師的奏鳴曲式的展開部中發現,很少是展開部和呈示部不成比例的。但是貝多芬的作品曲不一定。比如貝多芬第五奏鳴曲的第三樂章,呈示部45小節而展開部只有11小節。這是不符合邏輯的,由於整個奏鳴曲的篇幅較為龐大導致展開部的篇幅比較龐大,貝多芬奏鳴曲中的展開部在奏鳴曲式的三個部分中是最不穩定的,離調,轉調使用極其頻繁;音樂材料十分細碎,也有很多的不確定因素。展開部引自的材料可以來自於主部主題也可以是副部主題,也可以是全新的材料。通過這點貝多芬給後來的創作者留下了無限可能的發展空間。

對於結構龐大,材料細碎的展開部來説,發展的餘地和創作的空間是非常大的,作曲家發展主題的手法是無窮無盡的,如果有限度的話,那應是作曲家的技巧和創作的的限度。通過仔細的分析貝多芬的器樂曲尤其是鋼琴奏鳴曲,分析了幾條主要的音樂發展手法可供參考。

一、改變調性

主題出現在不同於呈示部主題的調性上。這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但貝多芬展開部的調性轉換基本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離開主調的調性,其次向下屬方向的調性作縱身的發展,最後要準備再現常用主部主題的調性的屬和絃作為準備,同時也用屬音作為持續音來期待再現部在主部主題在調性上的出現。

調性的頻繁頻繁轉換,是展開部創作的關鍵。調性如果沒有改變,音樂就像沒有發展,在貝多芬奏鳴曲式中我們更是深有體會。再他第三奏鳴曲(C大調)的第一樂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展開部(92—139)接觸的調性很豐富,依次順序:D大調,g小調,c小調,f小調,c小調。在展開部最後停留再c大調的屬和絃上,而這個屬和絃擴展成為十個小節的段落。離開主調的調性再到下屬方向的調性最後再現之前的屬和絃,音樂張弛有力,對比衝突淋漓盡致。是矛盾中的統一也是一致性中的鬥爭性。

二、節奏、力度音區的變化

貝多芬在展開部中經常會改變重音或者節拍。首先他將旋律的呼吸點進行調整或者將正規的節奏改變為切分。這都是他常用的手法。其次壓縮或者擴展標準樂句的長度,分裂常規的段落。在他的第八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中的展開部,開始是慢板的引自,從g小調開始,然後通過Ⅶ級的減七和絃的同音異名轉換,轉到e小調。從(139)小節開始展開部轉回快板,並只用主要主題和引子開始的動機發展,但取消了引子開始動機的附點節奏。改變節奏,分裂常規段落。在《F大調第八交響樂》第一交響樂中可以將這種手法觀察的更為清晰。有時,貝多芬也通過音區的轉變給主題增加情趣,主題的性格通過從高音區變為低音區或從低音區變成高音區而發生着巧妙的不易覺察的改變。

三、改變和聲配置

不改變材料,從和聲方面使得旋律呈現出全新的特徵和風格這也是貝多芬常用來發展音樂尤其是展開部的手法 。可以從無和聲的到無比豐富的和聲段落,再到不同和聲配置。我們可以從他的《A大調奏鳴曲》的 第一樂章的再現部中找到支持。呈示部中的基本樂思沒有和聲,但再展開部中 逐漸變成了和聲配置,大大增加了音樂的影響力,並改變了對於剛開始主題的感受。並且這裏還伴隨不同力度的變化。從ppp---fff貝多芬是善用力度來表現內容的高手。並且在他的創作中 從“斷音” 到 “連音”的改變也是隨着和聲的變化而變化,這些都促成了它展開部的巨大的張力。

四、對位化的處理

貝多芬的具體做法有兩個:

1,和聲的高聲部與低聲部之間的局部模仿。以貝多芬第三奏鳴曲奏鳴曲第一樂章為例,再展開部即將結束的時候(130---139)小節 ,在的持續音上方就一直是對於主題的模仿。

2、復對位手法的運用。將不同的曲調同時結合,從而使音樂在橫向上保持各聲部本身的獨立與相互間的對比和聯繫,在縱向上又能構成和諧的效果。構成對位的幾個聲部,若僅有一種結合方式,其相互關係不可更換者為單對位。相互關係可更換者為復對位。上下可換者為縱向可動對位,前後可移者為橫向可動對位,兩項兼可者為縱橫可動對位。這種手法再貝多芬的第十三奏鳴曲(降E大調)的展開部中非常清晰。展開部用主部主題的材料發展而成,主要的動機再各種調性中相互追趕,旋律在下聲部,上面是對旋律,後來又進行復對位。將主題不斷的分裂,再把這些片段密接和倒影進行編制在一起。這種對位化的處理,不僅用在鋼琴奏鳴曲中,也用在他的絃樂四重奏和交響樂中。

五、典型動機的模進進行

這是主題發展手法中最為有用的因素。通過這種方法調性轉換變得更加靈活,材料也被運用的更為充分。再悲愴奏鳴曲的展開部中,由引子發展來的動機刻畫了陰暗勢力、殘酷命運的威脅。同時堅定的上行模進旋律與引子中哀求的音調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個不斷反覆的模進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顯示出再展開不中貝多芬常用到的音樂發展方法。

對於結構龐大,材料細碎的 展開部來説,發展的餘地和創作的空間是非常大的,作曲家發展主題的手法是無窮無盡的,如果有限度的話,那應是作曲家的技巧和創作的的限度。貝多芬在展開部中的 音樂發展手法更為豐富以上從常規的手法入手,對於貝多芬的音樂研究還是具有一定 價值的。

參考文獻:

[1]《曲式學基礎教程》謝功程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8年1月第一版

[2]《器樂曲式學》 匈 魏那 萊奧 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小結近代音樂的發展論文 篇4

摘要:

學前教育日益成為國家整體教育關注的熱點,學前教育為整體教育的奠基石。在學前教育專業學習中,對於幼兒教師的音樂技能要求“唱、彈、跳”日趨重視,這就迫使筆者對高校音樂課程的教育現狀提出反思與改革。學前聲樂教學應當緊密結合幼兒特點,有新方法,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我們應糾其教育根本,提高學前聲樂教學質量,使高校學前音樂課堂更加豐富,學前畢業生能更好的承擔起幼兒園音樂課程。

關鍵詞:

學前教育;音樂技能;幼兒園

一、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技能要求

學前教育專業與音樂專業學生對音樂技能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所學音樂技能需服務於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提高自身的音樂修養與業務水平。而音樂專業學生對音樂的學習則更加傳統化、成人化、專業化,綜觀筆者的音樂教學實踐和對幼兒園教師、園長的訪談,總結,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需掌握以下音樂技能,方能更好適應幼兒園音樂教學工作。

(一)掌握基本發聲原理

掌握基本發聲原理有助於學前專業學生更好的把握歌曲的演唱技巧,以便在今後的音樂教學演唱活動中科學合理的保護幼兒的嗓音,且將發聲基本原理自然運用到平時的説話中,避免在嘈雜的幼兒園環境中過度用嗓而損壞聲帶。

(二)具備較強的兒童歌曲演唱能力

在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中,歌唱課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幼兒教師作為幼兒園教學的主力軍,具備較強的兒童歌曲演唱能力是必然的。這就要求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掌握基本發聲原理的基礎上,把握兒童歌曲的風格特徵及演唱技巧,把握幼兒心理,準確的通過演唱兒歌傳達歌曲意境。

(三)具備兒童歌曲彈唱能力

在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中,兒童歌曲彈唱能力是幼兒教師的基本技能,也是最重要的能力要求,掌握這一技能更有助於歌唱教學活動循序漸進的開展,使歌唱教學活動更加靈活化。在幼兒園歌唱教學活動中,教師可根據幼兒對歌曲的掌握程度,利用鋼琴的彈奏調整教學進度的快慢,利用鋼琴彈奏對重、難點進行反覆練習,從而順利的達到教學目標。

(四)具備幼兒園音樂活動組織能力

在幼兒園日常教育生活中,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是非常重要的。而幼兒教師是音樂活動的實施者與參與者,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具備較強組織的能力。在有些幼兒園具有自己的每週活動,或音樂節,或在六一兒童節等這樣的活動中,需要教師積極調動幼兒的興趣,創造性的編排組織活動,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具備以下幾點知識:歌唱形式的編排、聲樂與舞蹈、器樂的融合、基本合唱、器樂指揮的運用。

(五)具備較強的視唱識譜能力與樂理知識

對於這一技能要求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大多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剛入學時音樂處於零基礎狀態,甚至大多數學生處於不識譜和音準嚴重缺失狀態,這就需要學生加強對識譜視唱的練習,識譜視唱直接關乎幼兒園音樂課程的開展,尤其是在歌唱活動中的運用。針對這一現象,需要教師對學生音準進行循序漸進訓練,從音階搭橋練習開始,培養學生的音準概念,大量進行讀譜練習,加強學生的識譜能力。樂理知識是音樂學習的理論基礎,一個好的視唱讀譜能力和堅實的樂理知識可為音樂技能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技能發展現狀與原因

(一)音樂理論知識匱乏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理論知識匱乏可從兩個方面去分析:

一方面,學前專業課程設置不夠健全;

一方面,學生自身不夠重視。

本科院校學前專業所開設的音樂理論相關課程除了《樂理與視唱練耳》以外,其他音樂理論課程幾乎沒有。這就導致學生在進行音樂學習時,更多的是對教師所傳授技能的訓練,而缺乏音樂理論支撐的音樂技能學習,也只能是模仿式的學習。學生無從瞭解幼兒音樂的真正內涵,表演顯得愈發空洞膚淺。

例如:兒歌《一分錢》,這是一首代代相傳、家喻户曉的兒童歌曲。此曲歌詞的樸實無華,形象鮮明,極富兒童氣息。歌曲為五聲調式、一段體。旋律一開始就用四度大跳音程和全曲最高音來烘托小主人翁“我”做了好事後的喜悦心情。歌曲共計四句,第一句節奏前鬆後緊;第二句節奏前緊後鬆,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複;第三樂句採用移位方式,節奏上也較之前兩句發生了變化;第四句結尾採用了只説不唱的唸白手法,使歌曲更加富有情趣,耐人尋味。學生在演唱此類歌曲時,僅是憑着童年時的歌唱記憶及對歌詞表面意思的理解去演唱歌曲,卻不知歌曲的由來及樂段的處理。這與課程的開設有一定的關係,可開設《兒童歌曲創作》《兒童歌曲賞析》等理論課程,從而拓寬學前專業學生的音樂理論知識。其次,就音樂理論知識匱乏這一現象,也與學生自身是密不可分的。

就筆者擔任《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教學,在課堂上,學生對音程、和絃、調式調性等音樂理論知識的講解顯得煩躁與不屑。學生甚至認為這些理論知識與自身毫無關係。在講解和絃與調式調性時,筆者要求學生課後結合所學內容在鋼琴上將各個調的正三和絃彈出來,以便為鋼琴即興伴奏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但就“還課”情況來看,很少有學生課後在認真完成,甚至有的學生根本不會去練習。長此以往,教師所傳授的音樂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學習發展將不能成正比,學生的音樂理論知識也就無從提高。

(二)音樂技能缺乏專業性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技能缺乏專業性可從兩個方面去分析:一方面,學生自身重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學生自身條件的限制。通常在音樂技能課即將結束時,教師都會實時給出課後技能練習任務。但是據下節課的“還課”情況來看,學生並沒有充分利用課後時間加緊技能練習,以致不能很好的掌握上節課所學內容,從而擾亂教師的教學進度安排。其次,在音樂技能學習,例如聲樂學習中,有的學生在努力的練習發聲,但卻很難達到教師的要求。這種由於嗓音條件先天的差異性導致學習效果的降低,這類學生在得不到教師及時的關注時,容易產生厭學或怕學的狀態,進而影響音樂技能的發展。

三、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技能發展策略

(一)課程設置規範化、寬泛化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設置應當規範化,寬泛化。學前教育專業是面對幼兒園教育,是幼兒啟蒙教育,作為幼兒教師,應當掌握多方面的音樂知識,而不只是唱歌、跳舞。一個沒有文化理論支撐的藝術表現是空洞的,是膚淺的。相關音樂課程包括《兒童歌曲創作》《中、西方音樂史》《音樂欣賞》《合唱》等課程的開設更有益於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學習。

(二)高校教師幼兒音樂素養的提高

目前高校音樂技能教師大多是音樂專業出生,而面對學前教育專業音樂的'學習缺乏針對性。在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傳授的音樂技能知識更偏向於音樂專業人才的培養,進而脱離了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教師應當利用課餘時間多走進幼兒園,瞭解幼兒園音樂活動開展現狀,通過與幼兒優秀教師、園長的溝通學習,第一時間把握幼兒園音樂發展動態。將實踐與教學相結合,將音樂專業與幼兒音樂教育緊密結合,深入研究幼兒音樂教育,提高個人音樂素養。

(三)學生共性與個性的關注

眾所周知,音樂專業的學習與天賦有着密切的關係,這也是音樂學院某些課程設置為小課的因素之一。目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技能課以大課為主,在技能訓練中,有些學生由於先天條件的限制,表現為嗓音條件弱,聲帶不易閉合,音色不夠明亮;舞蹈方面,身體協調能力差、節奏不敏感等。這些都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這時,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密切關注學生的共性與個性,共性的把握有利於時間的集中利用,個性的關注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及時給予學生鼓勵與肯定,使學生建立自信的學習狀態。

四、結語

學前教育專業是面對幼兒園音樂教育,而幼兒園教育活動中,音樂教育佔據着重要的部分。關注此課題的研究對幼兒園音樂教育的發展有着深遠的意義。學前教育學習者都應通過各方面的學習與研究提高自身音樂修養,為今後幼兒音樂教育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結近代音樂的發展論文 篇5

摘要

從改革開放到至今我國經濟文化都在高速的發展,教育體系也在不斷的改革創新,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所以我國現代社會更需要綜合的創新型人才,當代高校在音樂教育方面也需要進行改革,以便適合現代學生在學習中的需要,同時更深刻的激勵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性。

關鍵詞

音樂教育;音樂發展;高校音樂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音樂的需要和要求也越來越高,高校音樂教育方式和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對音樂的學習僅僅靠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研究是不足的,還需要學習更多的音樂技巧,音樂技能和音樂理論知識在音樂教學中是共同學習不可缺少的。但現代高校音樂教學中的教材相對落後,教學方式採用傳統的方式,我國當前處在一個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如果高校音樂不進行教學方式和教材的改革,就會為音樂藝術的發展帶來障礙。

一、高校音樂改革與當代音樂的聯繫

高校音樂教學作為培養音樂人才的主要場所,對社會音樂藝術的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1]。高校音樂改革和當代音樂發展是緊密結合的,高校音樂的改革離不開現代音樂的發展趨勢,當代音樂的發展也離不開高校音樂的改革,兩者相輔相成。高校音樂在教學中選擇何種音樂教材和教學方式都是基於當下音樂的發展而言的,在現代音樂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背景下也使音樂學科變得更豐富,也促進了現代高校音樂改革的發展。而通過高校音樂的改革也促進了傳統音樂的發展和現代音樂的創新,豐富了音樂的內容和形式。簡而言之,高校音樂改革和當代音樂的發展是共同進退的,是緊密聯繫的[2]。

二、高校音樂教學現狀

(一)管理機制不完善

音樂課程在我國高校中開展的歷史並不長,因此針對音樂教育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機制的建設並不完善。因為沒有高校完善的音樂教育管理機制,而出現了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例如:專業的管理人才不足、管理機構的設置不科學不合理等等。現代大多數高校在音樂管理方面並沒有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和專門的管理人才,而且對於管理人才的配置也並不是專業的管理人才,從而導致了現代高校音樂發展緩慢的現象[3]。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當今大多數高校在音樂課程中還是選擇使用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在專業的音樂教育中一般都是一對一的模式進行教學。在音樂藝術課程的教學中一般都是根據其他機構的音樂教學模式照搬過來的,並沒有考慮到自己院校的特點和教學目的的需要。課程沒有創新,而且課程結構設置不夠科學,不能真正的適應學生的需要。課程的設置是影響高校教學水平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課程設置和內容改革上是高校音樂教育改革中需要注意的一部分。

(三)高校專業師資力量不足

在藝術的競爭中,具有高效創新力、創作力和高超演技技巧的音樂藝術從事者往往都是選擇社會類型的職業,而不會在高校中作為教育工作者。而高校音樂教育者大多是具有豐富理論知識的教育工作者,但相對面向社會的音樂工作者缺乏創新力和實踐程度,因此大多數教師的教學模式不夠創新,在教學過程中採用的還是傳統的教學方式[4]。在高校音樂教育者中缺乏專業的創新性音樂教育者,這也是導致現代音樂教學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

三、高校音樂改革和當代音樂發展有效措施的建議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

我國政府雖然針對音樂等藝術教育下發了很多文件,對音樂教育的改革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相對於其他學科的文件還是不足的。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政府以及高校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相對其他學科還是欠缺的,因此,針對音樂教學的管理機制還不夠完善。想要發展音樂和對高校音樂進行科學的改革,就需要重視高校音樂教育管理機制的建設。管理系統需要合理的管理模式和齊全的管理人員的配合,貫徹落實教學的管理並保證管理機制的實施。在教學管理中可以根據學生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及特點,去完善高校音樂教育管理機制並設置有助於學生興趣和綜合素質的活動,從而有利於保障音樂教育的質量並促進音樂教育的發展。

(二)設置合理的教學課程

當下我國各高校在教學中並沒有真正的適應我國現代音樂發展的趨勢,在高校音樂教學課程的設置中存在的一定的弊端。高校音樂教學改革需要對當下音樂課程進行新的審視,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和特點設置適合學生的課程,將學生從被動的學習狀態轉變為主動地學習態度,設置一些音樂教學遊戲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發掘學生潛在的音樂能力。

(三)強化音樂教學師資力量

俗話説“名師出高徒”,也就是説在教學中除了學生自身的悟性和努力程度外,教師的質量是決定音樂教學水平的關鍵。針對現代創新性差的教師隊伍,首先需要強化教師的質量。可以通過擴大教師團隊來強化教師的質量,還可以通過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學習、拓寬教師的文化知識和教學方式來提升教師團隊的力量,同時通過建立教師評價體系增加教師之間的競爭,讓教師真正的認識自己,為教師提升自身水平提供推動力,從而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

四、結語

我國現代的發展趨勢和發展需要,對音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音樂的教學水平是現代高校音樂需要重視和考慮的。在高校音樂教育的改革中,不僅需要發揚傳統音樂,同時還需要引進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以豐富充實現代高校音樂教學。

[參考文獻]

[1]方熒.高校音樂改革與當代音樂發展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7,8(03):106-107.

[2]劉洋.淺論高校音樂教學改革與當代音樂學科發展[J].文教資料,2016,24:69-70.

[3]王瑞剛.高校音樂教學改革與當代音樂學科發展研究[J].才智,2016,04:114.

[4]陳志紅.高校音樂教學改革與當代音樂學科發展研究[J].創作與評論,2015,10:113-115.

[5]王向輝.關於當代音樂學科的發展與高校音樂教學改革探析[J].戲劇之家,2015,07:199.

小結近代音樂的發展論文 篇6

學前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初級階段,也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基礎階段。這個時期的教育工作對學生一生的心理健康和個人素質發展有極為重要的影響。目前,學前音樂教育的發展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重視。

現階段,國內的學前音樂教育發展還存在教學形式和師資質量數量等方面的問題。加強對學前音樂教育的認識,並轉變當前的音樂教學方式,能夠從一定程度上發展我國的學前音樂教育,也是學前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和考慮的問題。文章就國內學前音樂教育發展進行簡單的探究。

當今社會對學前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日益加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漸漸認識到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學前音樂教育對孩子的未來成長作用非常重要且突出。學前音樂教育最早是在國外發展起來的,如今已經受到了國內越來越多音樂教育者的重視,在我國也已經形成了完善的教學體系。然而,現階段我國的音樂學前教育中還存在諸多的問題,只有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和解決,才能有效促進我國學前音樂教學工作的發展。

一、國內學前音樂教育的發展階段

(一) 學前音樂教育處於學習階段

目前,國內雖然開始逐漸重視學前音樂教育,特別是各地政府都把學前教育工作做為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各地的學前教育如火如荼地開展,政府每年投入數十億元的資金支持學前教育的發展。但是這項工作依然處在初期的發展階段,很多東西都需要學習。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前教育工作者要借鑑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掌握其中的精髓,進而掌握更多的方法,來發展我國國內的學前音樂教育工作。當前的一種“奧爾夫”音樂教學方法是比較適合學齡前兒童的,這也是目前我們國家的學前音樂教育中最為廣泛應用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夠通過聲音打節奏,進而激發兒童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然而對待國外的一些先進的音樂教學方法,我們雖然能夠學習,但是卻不能照搬照用,而是應該結合自身的特點,尋找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在學前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利用肢體語言來表達自身的情感,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學前音樂教育處於創新階段

在學前音樂教育過程中,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是十分必要的。在創新的過程中,主要的創新手段就是在樂器的創新上。眾所周知,音樂的學習成本是比較高的,音樂器材的成本尤其高。若是在學前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音樂老師能夠鼓勵學生自己動手製作音樂器材,不僅能夠降低音樂學習的成本,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音樂。例如:空的啤酒瓶和吸管等都能發出聲音,作為簡單樂器製作過程,能夠有效的鍛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潛力,老師與孩子共同設計樂器的過程中,也能夠有效調動孩子的動手能力,使孩子的學習音樂的興趣能夠有一定的提高。

二、現階段國內學前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音樂教師不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現階段的學前音樂教學工作中,學前兒童在音樂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並沒有充分的體現出來。老師總是將學生父母作為服務的對象;還有部分音樂教師認為,自己才是學前音樂教學工作的主導者。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成果,會對學生的音樂學習造成直接的影響。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才是主體。而當前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老師對學生的主體地位認識不全面。在教學的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使得我國的音樂市場雖然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但是音樂教育的結果卻並不樂觀。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明確,導致了學生的音樂學習動機不明,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就使得學生失去了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和樂趣。

(二)教學工作不重視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目前,我國的學前教育中存在着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沒有足夠重視幼兒的身心發展。學前音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過度的重視對學生的音樂技能的培養,而沒有注重幼兒的身心健康。在對學前音樂課程教學的課程設置方面,音樂教學機構、學生家長以及學前音樂教師作為課程設置者而存在,他們都希望能夠選擇成績增長快的樂器進行學習,不考慮學生自己的興趣愛好,過分的追求教學過程中的音樂技術和技能,而對幼兒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和態度有所忽視,也沒能對學生的全面素質進行有效培養。在這個過程中,由於不能對幼兒的身心健康進行全面的培養,使得學前音樂教育工作嚴重地損害了幼兒的心理健康,對幼兒的心理成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阻礙了幼兒的全面發展。

(三)學前音樂教育市場不夠完善

現階段,國內的音樂市場管理與規範制度還不夠完善,學前音樂教育機構內部教學水平以及教師的素質不高,一些私立的學前音樂教學機構設置良莠不齊,私立幼兒園的經營主體也在不斷轉換,這就使得學前音樂教學工作的准入和退出機制還是比較鬆散的,也缺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一些教育機構的教育糾紛不能及時解決,學前教育部門還存在嚴重的惡性競爭。因此,想要推動我國學前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就需要對音樂教育市場進行規範。

(四)學前音樂教學工作缺乏社會職能

當前的教學工作需要與社會職能及文化職能之間產生必要的聯繫,以便能夠獲得最大的社會效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學前音樂教師充分的重視學前音樂教育工作的社會職能。學生家長為了讓學生能多一條成功的道路,往往不惜投入大量的財力和精力來學習音樂,殊不知音樂本就是孩子的一種興趣愛好,不能“本末倒置”。孩子在進行音樂技能培訓的過程中,應該加強對音樂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對自身情操的培養。

三、加強學前音樂教育事業發展的幾點建議措施

(一)有效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

在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興趣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學前音樂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十分關鍵的。因此,教師要充分重視對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培養。在這個過程中,音樂教師可以選擇遊戲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在做遊戲的過程中提高音樂素質。同時,音樂教師還應該多選擇學生喜歡的音樂進行訓練,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音樂課程。

(二)提高學前音樂教師的基本素質

一般情況下,音樂教師的素質能夠影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教學效果。這就要求,音樂教師要首先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知識,並不斷提高自身的音樂教育水平,促進其音樂教學素養的提高。音樂教師還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並結合當前的發展形勢,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

(三)全力培養學生的音樂基礎素養

隨着當今時代的不斷變化,一些民族音樂得到了有效的發展,我國的民族音樂藴含着我們的民族歷史,也體現了我們國家的文化特色。在進行學前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的音樂素養進行培養,瞭解我國民族音樂的特色,培養音樂基礎素養,進而提高他們的音樂技巧,也能讓他們深入瞭解民族文化。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國內學前音樂工作教育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着嚴重的不足。新的形勢下,應加強學前音樂教育事業發展的措施,對學前音樂教育事業進行正確引導,培養一批優秀的音樂教育人才,進而有效推動我國音樂事業更快發展。

小結近代音樂的發展論文 篇7

1、樹立音樂全球化的理念

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代世界發展的主導形式,全球化的發展涉及到各個領域。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音樂教育就要具備全球化發展的理念,通過全球化發展理念的樹立為多元化文化的發展和融合提供一種更好的途徑。音樂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已經突破了國界的限制,每一種音樂形式都將成為全球共同的藝術形式。

2、樹立多元化教育的理念

在樹立了音樂全球化的基礎之上,還需要樹立音樂教育多元化發展的理念。對於我國音樂教育來講,首先要立足於我國各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上,在音樂教育中逐漸引入國外相關的先進理念,使得我國音樂教育朝着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從我國音樂教育的現狀來看,我國音樂教育主要以漢族音樂為主,在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音樂教育的多元化發展。因此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音樂教育的快速發展,就需要樹立多元化的音樂教育理念。

3、突出民族的特點,促進音樂教育課程體系的多元化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共同發展的國家,多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成為我國多元文化發展的基礎。同時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具有豐富的音樂形式,這為多元化文化背景發展下實現音樂教育的多元化提供了基礎。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就需要在我國音樂教育活動中突出我國民族特點。首先,要設計多元化的文化音樂課程,在音樂課程體系的設計中,要融入我國各民族的傳統文化,促進我國音樂教育效率的提升;其次,跟新教材內容。我國音樂教育課程體系的內容與多元化發展發展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需要根據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要求以及我國音樂教育多元化發展的要求,及時跟新我國音樂教育的內容,促進我國音樂教育的快速發展。

4、重視音樂教育的本土化特徵

多元化音樂教育發展的基礎上我國傳統的文化,因此這就需要我國音樂在多元化發展的過程中,十分重視文化以及音樂教育本土化的發展特徵。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以及民族音樂為我國多元化音樂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內容。雖然國際化發展背景下,國外音樂內容會大量的湧入我國,這就很容易導致我國音樂教育在文化多元化的發展下出現偏差,因此在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我國音樂教育必須重視本土化的發展特徵,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實現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提升我國音樂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教育水平。

5、結語

文化多元化的發展為我國音樂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新的機會,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容易導致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脱離我國傳統的文化。因此在文化多元化發展背景下,既要實現我國音樂教育的多元化發展,同時也要注重音樂教育的本土化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推動我國音樂教育的快速發展,為我國社會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從事音樂教育的工作者要樹立起多元文化教育的思想,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和素養,為多元文化教育視野背景下的音樂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

小結近代音樂的發展論文 篇8

一、現階段鋼琴音樂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我國鋼琴音樂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如下兩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具體如下所析:

(一)鋼琴教師重技巧,輕理論

由於鋼琴音樂是一門演奏技術較強的學科,因此,當前的鋼琴音樂教師對於理論性較強的鋼琴教育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厭煩和牴觸心理。很多鋼琴教師寧可開個人演奏會或者錄製唱片,也不願意從事鋼琴教育理論研究工作,並對國家強制執行的科研理論研究成果的指標頗有怨言。

(二)鋼琴教師重教學,輕科研

很多鋼琴教師都是一線教師,因此他們更加註重鋼琴教學工作,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科研工作在鋼琴教學工作中的作用。不少教師對鋼琴教學實踐工作的態度十分積極,卻對鋼琴教學的理論研究工作不屑一顧。他們認為,鋼琴音樂教育的唯一內容就是鋼琴教學實踐,鋼琴教學科學研究工作只是教育管理部門的要求實施的形式主義。

二、鋼琴音樂教育科研工作對鋼琴音樂教育發展的影響

針對鋼琴音樂教育科研工作對鋼琴音樂教育發展的影響這一問題,筆者根據個人多年的鋼琴學習、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經歷,認為鋼琴音樂教育科研工作對鋼琴音樂教育發展是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的,具體分析如下所述:

(一)鋼琴音樂教育科研工作促進了我國鋼琴音樂教育體系的形成

多年來,在鋼琴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國的鋼琴音樂教育已經形成了具有中國本土化特色的教育體系。這一體系並不僅僅是因為我國鋼琴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形成的,而必須認識到這也是鋼琴音樂教育科研工作持續穩步發展的結果。惟有開展鋼琴音樂教育科研工作,才能促使各線教師將其各自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教學經驗形成理論性的文字,才有可能逐漸形成我國特有的鋼琴音樂教育體系。

(二)鋼琴音樂教育科研工作有利於加速鋼琴音樂教育理念

更新和經驗交流應該説,鋼琴教育工作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教師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學實踐工作中,而很少有時間與同行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因此,其教學理念也往往不能得到及時更新,而顯得十分陳舊。鋼琴教育實踐工作很容易產生經驗主義的弊端。教育管理部門加強鋼琴音樂教育科研工作,鼓勵鋼琴教師研究課題、發表論文、撰寫專著,是有利於敦促教師將其各自的鋼琴教學實踐經驗文字化的。鋼琴教師藉助於紙質文本或電子文本的形式將其科學研究的成果發表出來,以此達到與同行之間進行“無聲地對話和學習”的目的,這是有利於廣大鋼琴教師提高其鋼琴音樂教學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鋼琴音樂教育科研工作對鋼琴音樂教育發展有着積極的促進作用,對於鋼琴教師而言,應當及時扭轉個人對鋼琴音樂教育科研工作的錯誤理解,積極對待鋼琴音樂教育的科研工作,力爭提高個人的鋼琴音樂教育科研工作能力,以此進一步增強個人的鋼琴教學實踐能力。

小結近代音樂的發展論文 篇9

近年來,教師作為一種專業化的職業已經被人們所重視,“自我更新”成為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源泉。教師除了具備傳統所界定的專業特性(諸如本學科的知識結構、必要的教學技能等)之外,還必須擁有一種擴展的專業特性——通過較系統的自我研究,通過反思實踐對教育理論進行檢驗,實現專業上的自我發展。由此,行動研究誕生了。

行動研究起源於30年代的美國,其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勒温(Kurt Lewin)提出的。他的理論核心是提倡實踐者以研究者的身份參與實地研究,在與社會科學研究者的合作中解決社會問題。將行動研究應用於教育並作出明確定義的是凱米斯(Kemmis,1998),他認為行動研究是由社會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參與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社會或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其依賴的背景的理解所進行的反思研究。在教育行動研究中,教師是研究者,並且以自身作為研究焦點,兼任着“職業者”與“研究者”的雙重角色。當前,我國音樂學科的教育研究基礎較為薄弱,提倡音樂教師開展行動研究對音樂學科發展與音樂教師成長都是極其有益的。

一、音樂教師行動研究的價值

1.行動研究將改善長期以來音樂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相脱節的狀況,有助於音樂教育學的理論發展

在傳統的研究範式中,研究者與實踐者往往是分離的,這種分離使得教育研究與教育實踐各自擁有獨立的話語。兩者的界限造成許多研究理論由於“隔靴搔癢”無法解決實踐者的具體問題;而實踐者又常常苦於沒有理論的支持顯得“盲人摸象”。以我國普通學校音樂學科研究為例,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經歷了從音樂教學法到音樂教學論的飛躍後,如今已從音樂學與教育學基礎理論中脱離出來,成為依託於音樂教育實踐基礎之上,研究音樂教育現象及其規律的學科。音樂教育學的研究任務是對人與音樂之間的關係問題和音樂教授與音樂學習之間的關係問題以及它們相互的內在聯繫與發展變化過程進行揭示、説明和預測。音樂教育理論研究的目的就在於指導實踐,然而理論研究卻常常是落後於實踐的。這是因為,通常從事音樂教育研究的人員都是專家、學者或專職研究人員,儘管他們普遍理論素養較高,同時又具備研究設備、技術、時間及財力等的充分保障,但畢竟由於對包括課堂教學在內的普通學校教育活動缺乏深入的探究,以至於常常用超乎音樂教育現象的理想化認識來指導實踐,這種書齋式研究形成的理論相對於更為複雜的音樂教育實踐,無論是解釋功能、批判功能還是預測功能都顯得缺乏應有的針對性,使廣大的音樂教師大多是藉助自身的經驗而不是理論來觀照自己的教學行為。

音樂教育理論必須敢於直面實踐,這是音樂教育研究能夠得以順利健康發展的首要前提,因此,研究方式的擴展與改變是必要的,由音樂教師直接參與的行動研究將會為音樂教育理論注入新的話語,對音樂教育理論的完善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2.行動研究是促成音樂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更新的根本途徑

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哲學解釋學、後結構主義等後現代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傳統的“經驗型教師”已逐漸受到“反思型教師”的挑戰。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反思型教師能夠以開放的姿態看待事物,能夠不斷地對教學進行思考,對專業結構進行更新。他們關注教學的過程,既是教學的實踐者,又是教育理論的思考者與建構者。音樂藝術本身具有“個性化”與“形態化”的感性特點,因此音樂學習與教授也離不開個體的獨特感受性,這種獨特的內涵是音樂學科的靈魂。音樂學科研究所涵蓋的面甚廣,無論是音樂藝術規律還是學生的音樂能力發展都存在着不確定性、差異性等特點。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實踐中能夠針對自身教學環境中的學生全體或個案,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地檢驗、調整、積累音樂教學經驗,在反思與總結中使自身的教學更趨向於合理,這對音樂教師的成長是極其有利的。

行動研究並不僅僅是經驗總結,雖然在行動研究中教師獲得的理論不同於專家的學術理論,但它是反映教師個人實踐願望的一種實踐知識,在研究的過程中音樂教師必然會有目的有選擇地學習專家的學術理論,重要的是這些理論經過了實踐的檢驗,以重構的方式進入教師個人的經驗之中,最終形成的是一種服務於實踐的理論,可見它的應用價值是不可替代的。倡導和鼓勵行動研究能夠使音樂教師自信地邁進教育科研的殿堂,提高他們的音樂教學質量和研究水平,對促成音樂教師向“專業化”發展成為終身的學習者有着積極的作用。

二、音樂教師行動研究的範式

教育行動研究並不存在着統一的範式,美國學者温特認為行動研究的關鍵過程可以用三個詞來表達:“觀察”、“反思”和“運用”。對音樂教師而言,它的基本框架在於:

1.提出問題

這是行動研究的起點,音樂教師關注音樂教育教學中的特定問題,並從課程、學生、教師本身等方面收集有關的資料。收集資料的方法包括自述與回憶、軼事記錄、各種檢查表、問卷、訪談等,也可以藉助於錄音、錄象資料等等。

2.分析問題

音樂教師通過分析所收集到的資料,通過審視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對問題予以界定,診斷其原因,確定問題的範圍,挖掘問題背後所涉及的諸多因素,以期對問題的本質有較為清晰的認識。

3.確立假設

明確問題以後,音樂教師開始在已有的知識結構中,通過請教理論工作者或閲讀專業書籍、文獻資料等途徑搜尋與當前問題相似或相關的信息,以建立解決問題的方案。這種尋找信息的活動是自我定向式的,其結果有助於音樂教師形成新的、創造性的解決辦法。

4.驗證假設

考慮了每種行動方案的可能效果後,音樂教師就着手試行某一個解決方案,並在試行之後仍要不斷地蒐集各種資料或證據,以檢驗假設,改進現狀。在檢驗過程中,音樂教師會遇到新的問題、新的經驗,當這種行動過程再次被觀察和分析時,就開始了新一輪的行動研究的循環。

、音樂教師行動研究需注意的問題

1.外控與自主

從政策和制度的層面上説,現行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大多是“外控式”的。即由教育行政部門和學術機構策劃或制定,強調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以及規範性和權威性。另外長期以來音樂學科在學校中地位不盡人意,使許多音樂教師缺乏學科行動研究的熱情,僅把教學工作定位於按教育理念操作的熟練工,自主性、反思探索的動機與投入感較差。

2.結果與過程

從科研導向上來看,音樂教學研究往往只重結果、不重過程。許多教師把教育行動研究等同於“寫論文”,認為研究主要是靠“文筆”的功夫。事實上,所有的理論都不是“寫”出來的,它必須經過研究的每一個過程,通過行動的觀察、思考、總結、提煉,是“研究”出來的。這一艱苦的探索過程在教育研究中經常被省略或敷衍,以至於不少音樂教育論文觀點雷同,缺少個性亮點。另外由於受功利思想的影響,不少音樂教師急於求成,把局部經驗任意拔高,盲目構建理論框架。這些都使音樂教學研究無法真正深入,使音樂教育研究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阻礙。

3.個體與合作

音樂學科在普通學校屬於國小科,在校音樂教師一般僅為1、2名,勢單力薄,少有機會能夠分享羣體的智慧。教育研究需要個人的反思和探索,也需要同行間甚至非同行間的相互啟發。因此,採用橫向與縱向的聯合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橫向上,可以在有共同研究方向和志趣的學校和教師之間形成合作關係,隨時定期進行交流,共同提高研究能力。縱向上,可以邀請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聯合研究更身層次的課題或進行理論的總結與提煉。

4.音樂與教育

音樂教師在理論探索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是,音樂學科研究所依託的本體是什麼?音樂教育學源於音樂學和教育學,但作為一種新的理論形態,其間原來音樂學與教育學的一般理論都不復存在,已有了新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這裏涉及的是學科教育學同教育學的關係問題。學科教育學與教育學在研究中存在着一致性,但差異性也十分明顯。當前的學科教育學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缺乏表述本學科特點的理論體系,通常從教育學中移植學科教育學的內容跡象明顯,研究方法重視演繹推理而忽視歸納概括,以至從教育學理論體系中衍化而生的音樂教育學的內容貧乏,特殊性不強。音樂教育學既不是用教育學原理簡單地去解釋和説明音樂藝術現象,也不是擺脱教育學的一般原理獨樹新的理論體系,處理好音樂與教育的輕重關係和出發點的依託關係是相當重要的。

音樂教師成為自己行動的研究者是教育發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時代賦予音樂教師的使命。事實上,已經有不少音樂教師成為了研究性的實踐者,其中不乏學者型的教師,我們衷心希望有更多的音樂教師參與到研究活動中去,為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添磚加瓦。

小結近代音樂的發展論文 篇10

摘要:

在信息化時代,音樂作品和音樂圖書寫作和編輯方式在不斷更新,不僅可減少工作量,同時還具有更高的效率。但是對於音樂圖書出版與發行來講,大部分還是採用傳統的方式,無法保證音樂圖書的時效性與便利性,會降低讀者對其的滿意度,因而會限制行業的發展。在大數據時代,實現音樂圖書出版的數字化發展,已經成為行業發展必然趨勢,對原有出版和發行模式進行更新,將具有自身特色的音樂圖書內容作為對象,實現網絡出版與發行。

關鍵詞:

大數據時代;音樂圖書;數字化出版

新時代背景下音樂圖書出版與發行模式在不斷調整,以求可以更好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目前讀者對於音樂圖書的閲讀方式在不斷變化,傳統的出版與發行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出版行業將要面臨較大的挑戰以及機遇。實現音樂圖書出版數字化,可以實現音樂圖書載體的多元化、數據化以及個性化,並且音樂圖書編輯人員對於內容信息的處理也更為靈活、快速,最終呈現給讀者的閲讀方式也更多樣化,可滿足更多讀者需求。

1、音樂圖書出版數字化分析

大數據時代下出版業在面臨巨大挑戰的同時,也將面臨極大的機遇,在遵循出版文化發展規律的同時,兼顧文化、經濟以及經濟等外在因素,對原有的出版與發行方式方法進行調整與更新,以求更好地適應市場發展需求,並滿足讀者的閲讀要求。音樂圖書出版數字化可以説是一種全新的文化生產以及傳播方式,具有信息量大、傳播迅速、交互性強、成本較低、便於檢索等優點,具有更廣泛的受眾羣體。但是就現狀來看,雖然我國對於數字化出版的認識比較早,但是實踐投入上卻比較晚,尤其是音樂圖書數字化出版,相比較傳統出版單位的收益微乎其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數字化出版業的發展。處於大數據時代,數字化出版終將成為音樂圖書出版行業發展主流趨勢,有更多出版人意識到數字化的重要性,並且制定了戰略層面的規劃方案。但是想要全面高效地推動音樂圖書出版數字化發展,還需要解決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儘量降低成本、專業技術等因素帶來的干擾。

2、音樂圖書出版數字化需求與要點

音樂圖書內容主要涉及兩個方面,即音樂理論與樂譜,而就出版內容來看,不同種類樂譜的出版,尤其是涉及社會上比較普及的鋼琴、小提琴等啟蒙教材比較多。其受眾相較普通類型圖書來講比較少,除作曲家傳記與基礎普及型音樂理論知識以外,其餘種類的音樂圖書基本上均為專業音樂工作者與愛好者閲讀。現在多將音樂圖書劃分為六大類,即音樂理論、音樂技術理論與方法、器樂理論與演奏法、民族器樂理論與方法、中國音樂作品以及各國音樂作品等。即包含了理論知識類書籍,包括作曲、指揮、復調、調器等,技術理論知識,讀者主要為作曲、指揮等相關專業人士、。而對於中國音樂作品和各國音樂作品,主要涉及了歌曲、不同類型樂器基本練習曲、樂曲等。對音樂圖書出版以及發售現狀來看,銷量最大的為啟蒙樂譜,主要是因為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樂器普及度不斷加大,音樂理論書籍作為基礎教本可以被更多讀者所接受。但是這樣也就造成了市場選題的單一性,策劃創新不足。並且,對於各音樂高校來講,所應用的音樂教材也大不相同,也會造成市場上圖書類型的混亂。尤其是現在我國涉足音樂圖書市場的出版社數量不斷增多,在行業發展過程中,均將面臨較大的挑戰,對於音樂圖書的出版與發行,不僅要滿足大眾對音樂啟蒙類教材的需求,同時還要滿足音樂專業人員對樂譜以及理論圖書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在滿足不同受眾需求的同時,在市場複雜多變的條件下維持自身的穩定發展。這樣就決定了音樂圖書出版模式創新的必要性,從積累了大量運營經驗的期刊數據庫以及圖書數據庫中汲取所需信息,藉助大數據時代特點,早日實現音樂圖書的數字化出版,實現出版與發行的靈活化與多樣化,以及內容選取與編輯的科學化與可行化。

3、音樂圖書出版數字化實現方法

3.1圖書內容整合

信息技術現在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到各個領域中,信息數據在生產與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音樂圖書出版來講,傳統出版與發行方法已經逐漸不能適應市場需求,數字化出版在圖書出版行業內所佔據的比例會不斷增大,必將會與傳統紙質圖書一同承擔傳承與傳播優秀文化的責任與使命。大數據時代音樂圖書的數字化出版,需要全面且深入地分析瞭解讀者最真實的需求,然後對已經掌握的各類資源進行整合,使其可以更貼近讀者需求,經過細化加工後,為讀者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服務。圖書內容的加工深入,以及科學管理,可以更大程度上來發揮出數字資源的利用率。但是因為實際投入的比例還比較小,傳統紙質圖書在出版市場中佔據絕對優勢,並且紙質書數字化、屏幕化也對數字圖書的出版帶來的巨大限制。必須要基於現狀進行分析,開拓全新方法,對圖書內容進行深加工,以更優質的服務來吸引更多讀者注意力,爭取早日實現圖書出版商向內容服務出版商的轉變,基於讀者需求為其提供定製的內容增值服務,提高數字圖書在出版業中的比例。

3.2重視數字圖書版權

圖書數字化使得信息數據存在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可以向不同讀者提供具有特色的內容服務,但是在信息快速傳遞的背景下,需要解決的還有數字化版權問題,而現在我國此方面標準與規範還比較欠缺,難以保證出版單位以及作者的利益。相比傳統紙質圖書,數字圖書在侵權方面的驗證存在更大難度,近年來網絡上接連爆出的抄襲、盜版事件屢見不鮮,正是因為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數據理念的影響,不僅作者圖書信息無法得到保障,大眾對於其還存在“網絡資源免費”的認知,引發了大量的侵權行為[5]。但是數字圖書侵權行為發生後,基於數字圖書信息的特殊性,原作者對自身利益的維護難度非常大,往往需要投入比創作更多的精力以及財力,而最終放棄追責,久而久之網絡信息侵權不斷增多。面對此音樂圖書數字化出版,務必要提高對圖書版權的重視,建立完整的數字內容版權保護系統,提高電子書流通環境的安全性,例如交易過程規則化、授權獲取的流程化與標準化以及侵權可追責性等。數字版權保護將要貫穿整個圖書數字化流程,重點做好數據所有權以及數據問題的管理,將數字版權保護落實到位,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同時政府部門同樣提高對數字圖書的重視,調整以往理念與觀點,儘快制定數字出版國家標準,加大對網絡數字侵權的懲罰力度,增強對數字出版的保護。

3.3建設數字出版平台

建設功能完善的數字出版平台,對圖書內容、產品、發行以及銷售等環節有效整合在一起,提高數字出版的可執行性。現在的數字化平台之間存在一定差異,所執行的標準並不統一,存在規模小、公開度低以及難以大規模商業運營的問題,導致大量的數據資源被浪費,成為最為常見的“信息孤島”。讀者通過平台來點擊閲讀或者下載相關音樂圖書內容,以及知識搜索等相關信息保持相互對立,未對其進行深入分析,進而無法對讀者羣體進行劃分,更是無從説起掌握不同讀者羣體的實際需求。因此,在建立數字平台時,首先需要明確數據信息利用的必要性,對相關信息進行收集和整理,通過深入分析後確定平台用户需求,以求更好地實現內容與需求的無縫對接,增強讀者閲讀體驗,刺激其消費購買。

3.4制定標準

音樂圖書數字化出版作為一新型產業,對比傳統紙質圖書出版並不佔優勢,但是在信息與數據深入利用的現在,可以成為一種潛力非常大的出版形式,因此國家應就音樂圖書數字化出版制定統一的標準與規定。國際上所應用的電子書格式為PDF和ePub,但是國內除了這兩種格式外,還包括方正CEB、清華同方CAJ以及書生SEP等20多種形式,讀者在閲讀圖書時需要安裝較多的軟件,嚴重降低了讀者的閲讀體驗,同時還造成了資源浪費。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需要對此進行優化,實現信息的整合與共享,基於傳統圖書出版經驗,建立完整統一的行業標準,在便於讀者閲讀的同時,也促進了圖書出版數字化的有效建設。

4、結束語

大數據時代下,圖書數字化出版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形式,基於音樂圖書的特殊性,以實現其數字化出版為目的,結合行業發展特徵與需求,明確改善方向與要點,積極採取措施進行調整和優化,爭取不斷推動圖書出版數字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楨.探索移動閲讀時代的數字化出版[N].國際出版週報,2017-11-20(015).

[2]張立忠.論音樂圖書的數字化出版與傳播[J].編輯之友,2016(8):28-31.

[3]尹五立,孫巖.音樂圖書出版數字化的思考[J].出版廣角,2013(6):78-79.

[4]鄒璐.解析音樂圖書市場問題[J].出版參考,2011(31):36.

[5]謝曉娜.音樂圖書出版的數字化問題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1.

小結近代音樂的發展論文 篇11

摘要:

全域旅遊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產業理念和模式,能夠全面地滿足遊客的全方位體驗需求,不斷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為我國農村落後地區脱貧攻堅工作提供了有利的經濟價值。當然,全域旅遊模式在推動的同時民族傳統文化藝術也明顯地產生涵化和發展。原生態音樂作為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在全域旅遊發展背景下再次將其“搬進”舞台,為順應旅客的需求、順應社會大眾對其審美,二度創作、原生題材作品踴躍出現,使原生態音樂得到進一步發展。針對現狀如何正確對待原生態音樂的發展,成為當前的首要問題之一。西江千户苗寨作為國家非遺文化保護區,將文化作為根基,保護好文化根基上適應時代的發展,因此保護和發展是必然的。

關鍵詞:

全域旅遊;原生態音樂;保護;發展

一、“全域旅遊”下苗族原生態音保護和發展現狀

(一)全域旅遊基本概念。根據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全域旅遊大有可為》的闡述,“全域旅遊”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遊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遊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遊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往往人們盲目認為全域旅遊理念是一種開發、盈利手段,和以往的“景點模式”沒多大區別,到處為景點景區,到處小商小販;並不以然,全域旅遊是基於現在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對生活品質的提升,要求目的地給予同等價值的產品。總的來説,要求旅遊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有計劃性、系統性的規劃,實現旅遊產業為遊客提供全方位體驗需求。

(二)西江苗寨概況。西江苗寨自稱“仙祥”、“雞講”“雞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由東引村、羊排村、平寨村、南貴村等四個村組成。地處貴州省雷山縣,距州府凱里35km,是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千户苗寨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鱗次櫛比的吊腳樓、絢麗多姿的銀飾服裝、神祕獨特的古老節日、熱情好客的民普民風、悠揚動聽的原生態歌舞,吸引了大量的外來遊客,多元苗族文化給西江苗寨開啟了旅遊業。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腳樓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貴州旅遊發展大會”在西江成功召開之後,苗族旅遊業才獲得長足的發展。2011年被列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3年,景區共接待遊客218.4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6.35億元。當前西江以苗寨規模和演藝活動為特色,以傳統的苗族文化為核心旅遊吸引物。以社區生活融入旅遊大平台,提供人文基礎,古村落旅遊不同於一般的景區,其原生本底是村寨社區,是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村寨社區的自然山水和民族風情是民族村寨旅遊產生的重要前提。村寨旅遊社區是構成旅行者遊玩、體驗和感受特殊異文化的基本空間。

(三)苗族原生態音樂保護現狀。所謂“原生態音樂”借用於考古學科,即是在自然的狀態下勞動人民在自然生活中吟唱而生成的。民族音樂學家內特爾認為“社會並不是先形成音樂概念,然後才決定音樂屬性,而是面對音樂聲音的存在,賦予它功能和價值,進而以價值為尺度來界定概念”人類音樂學家梅里亞姆稱“音樂不僅為聲音,它是三方面組合模式,即概念—行為—聲音”原生態音樂是具有一定功能意義。例如飛歌即人們在勞作為解乏而唱的,情歌為為尋覓對象在月光下低聲吟唱表達愛意等等,音樂的形成在於社會的生活的需求。西江苗寨作為旅遊景點,原生態音樂作為文化產品站上了舞台,向世人展示原生態文化的多姿多彩,如今很少為勞作的必需品,人們休閒的解優品,而更多是作為產業產品,順應旅遊者的需求而呈現出來。西江苗寨具有“原生態的活化石”“露天的博物館”之稱,有固定的古歌堂,固定的文化研究院講堂,為年輕人提供了有利的學習條件,這樣以自然生態為主體,民俗民風為輔的文化產業便成西江全域旅遊的最大優勢。而今,西江苗寨作為典型的傳統文化保護村落聚集各式各樣的音樂,有原生態歌曲,藝術作品、傳統蘆笙舞蹈、木鼓舞、錦雞舞等等百花齊放將苗族的代表性音樂融合於一地,為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披上了一層沙。西江在音樂上也有了許多創新,不再是單一的飛歌、酒歌曲調,蘆笙大多采用多管多音的改良蘆笙,其吹奏的曲調多樣,調式不再是單一的旋律調,可以轉化,例如《歡樂的苗寨》《苗嶺的早晨》等苗族題材創作的新作品,在苗寨蘆笙作為一種伴奏樂器為飛歌敬酒歌定調,以至於產生熱鬧的氛圍。對於苗族情歌,較多的西江年輕人表現不出來,導致人們對情歌在舞台上的表演不夠細化,它是柔和婉轉,真假音的靈活轉化,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在西江苗寨過節的舞台上曾將苗族情歌作為比賽項目,報名者多為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苗族原生態音樂的傳承遇到了瓶頸。

二、“全域旅遊”下苗族原生態音樂保護和發展的困境與對策

隨着經濟水平的提高,當前西江苗寨原生態音樂傳承現狀較弱,其原因有幾點:旅遊促進音樂的融合、交流,音樂的互動,旅遊作為一種市場經濟產業主要對象是外來遊客,因此伴隨着外來文化的進入,苗族音樂在形式上產生變化,對原生態產生了一定衝擊。其次旅遊的開發人們更多投入於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觀念上保護和傳承意識不強。加上大眾審美的變化,周圍環境的變化等因素。當前在以消費和娛樂為主的的流行文化的侵襲,這類文化傳播速度較快,往往以商業為載體,而以往那些質樸的,原生態的、簡單是民歌,已經不滿足人們消費文化和快餐文化的精神需求。隨着信息全球化的速度,西江苗寨的男女青年在交流上將手機代替歌唱表達愛意,苗族情歌在婚戀中傳達是作用直接消亡,現在的年輕人更願意接受流行地,旋律具有美感地,搖滾類等。在西江苗寨出現了酒吧,休閒音樂吧等事實證明年輕人對流行樂的熱愛多於原生態往往對於原生態音樂報以摒棄的態度。環境變化也是造成原生態音樂的消失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前西江苗寨不再以農耕為唯一的生產、生活方式,主要以經營文化產業,以前我國社會是個傳統的農耕社會,人們都在山間,勞動中,生活中創造出原生態民歌,反應當時人們的生活景象。而如今鄉土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潮中逐漸弱化,居住在村裏的當地羣眾在旅遊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改變和淡化傳統的觀念,生計方式也變得多樣化,導致原生態音樂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當前對於原生態音樂的傳承方式往往通過申報非遺和傳承人的形式,當相比過去民間自發組織或傳承之下顯得蒼白無力。當下的西江,更應該順應人類發展大趨勢,在全域旅遊的背景下,思考原生態音樂的發展方向,如何正確利用原生態音樂的價值。筆者認為以下幾點:

(一)培養青少年對原生態音樂的積極性,傳承進課堂具有重要的作用。當前,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人們對自身文化的態度不明確,更多人享受經濟帶來的優越感,忘卻傳統文化是經濟發展的根源。

①就現在大多數青少年更熱衷於將時間花費掙零花錢上,導致青少年的享樂思潮不斷上升。

②90後、00後對苗族歷史認知較少,因此對本民族的文化傳承發展具有盲然性,因此民俗民情的課堂開設是必然的,對象多為90、00後。

(二)政府或其他單位應的舉行原生態歌唱大賽,在旅遊的狀態下,更多年輕人更願意嶄露頭腳;近年來,西江苗寨每逢過節都會進行傳統的原生情歌、古歌比賽,其不失傳統文化的保護。但是,比賽對象年齡均為35—50歲左右,着對今後的傳承具有阻礙的作用,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將比賽細化以組單位進行比賽,不僅讓青少年組得到展示的平台,同時培養其熱愛本民族文化的積極性,同時達到年輕人更好傳承苗族音樂事業。

(三)培養年輕的原生態愛好者,把其推向市場,讓其實現市場化,不僅的取得社會效益也取得了經濟效益,當然保護第一、傳承發展、統籌兼顧是原則,讓更多的人熱愛自己民族音樂。

三、結語

由於歷史的發展,社會和文化的變遷,人們對音樂的理解和接受也在不斷地改變,音樂是觀念的產物,具有社會價值觀,表達文化和感情,對人類具社會化作用。全域旅遊下的西江苗族文化碰撞是必然,原生態音樂和流行音樂文化的衝突時避免不了,政府應最大限度的給予原生態音樂傳承人以引導和支持,經濟與文化協調發展。如何保護原生態音樂發展關鍵在於當地人的文化傳承的覺悟以及政府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吳曉萍,何彪.民族地區的旅遊開發與民族社區的可持續發展.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1.

[2][德]馬克斯韋伯著,李彥頻譯.音樂社會學:音樂的理性基礎和社會學基礎.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3.

[3]李天翼.論民族旅遊開發模式的合理建構.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6.

[4]鄧愛民.全域旅遊理論.方法.實踐.中國旅遊出版社,2016,11.

小結近代音樂的發展論文 篇12

近年來,老師作為一種專業化的職業已經被人們所重視,“自我更新”成為老師實現專業發展的源泉。老師除了具備傳統所界定的專業特性(諸如本學科的知識結構、必要的教學技能等)之外,還必須擁有一種擴展的專業特性——通過較系統的自我研究,通過反思實踐對教育理論進行檢驗,實現專業上的自我發展。由此,行動研究誕生了。

行動研究起源於30年代的美國,其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勒温(Kurt Lewin)提出的。他的理論核心是提倡實踐者以研究者的身份參與實地研究,在與社會科學研究者的合作中解決社會問題。將行動研究應用於教育並作出明確定義的是凱米斯(Kemmis,1998),他認為行動研究是由社會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參與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社會或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其依賴的背景的理解所進行的反思研究。在教育行動研究中,老師是研究者,並且以自身作為研究焦點,兼任着“職業者”與“研究者”的雙重角色。當前,我國音樂學科的教育研究基礎較為薄弱,提倡音樂老師開展行動研究對音樂學科發展與音樂老師成長都是極其有益的。

一、音樂老師行動研究的價值

1.行動研究將改善長期以來音樂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相脱節的狀況,有助於音樂教育學的理論發展

在傳統的研究範式中,研究者與實踐者往往是分離的,這種分離使得教育研究與教育實踐各自擁有獨立的話語。兩者的界限造成許多研究理論由於“隔靴搔癢”無法解決實踐者的具體問題;而實踐者又常常苦於沒有理論的支持顯得“盲人摸象”。以我國普通學校音樂學科研究為例,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經歷了從音樂教學法到音樂教學論的飛躍後,如今已從音樂學與教育學基礎理論中脱離出來,成為依託於音樂教育實踐基礎之上,研究音樂教育現象及其規律的學科。音樂教育學的研究任務是對人與音樂之間的關係問題和音樂教授與音樂學習之間的關係問題以及它們相互的內在聯繫與發展變化過程進行揭示、説明和預測。音樂教育理論研究的目的就在於指導實踐,然而理論研究卻常常是落後於實踐的。這是因為,通常從事音樂教育研究的人員都是專家、學者或專職研究人員,儘管他們普遍理論素養較高,同時又具備研究設備、技術、時間及財力等的充分保障,但畢竟由於對包括課堂教學在內的普通學校教育活動缺乏深入的探究,以至於常常用超乎音樂教育現象的理想化認識來指導實踐,這種書齋式研究形成的理論相對於更為複雜的音樂教育實踐,無論是解釋功能、批判功能還是預測功能都顯得缺乏應有的針對性,使廣大的音樂老師大多是藉助自身的經驗而不是理論來觀照自己的教學行為。

音樂教育理論必須敢於直面實踐,這是音樂教育研究能夠得以順利健康發展的首要前提,因此,研究方式的擴展與改變是必要的,由音樂老師直接參與的行動研究將會為音樂教育理論注入新的話語,對音樂教育理論的完善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2.行動研究是促成音樂老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更新的根本途徑

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哲學解釋學、後結構主義等後現代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傳統的“經驗型老師”已逐漸受到“反思型老師”的挑戰。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反思型老師能夠以開放的姿態看待事物,能夠不斷地對教學進行思考,對專業結構進行更新。他們關注教學的過程,既是教學的實踐者,又是教育理論的思考者與建構者。音樂藝術本身具有“個性化”與“形態化”的感性特點,因此音樂學習與教授也離不開個體的獨特感受性,這種獨特的內涵是音樂學科的靈魂。音樂學科研究所涵蓋的面甚廣,無論是音樂藝術規律還是學生的音樂能力發展都存在着不確定性、差異性等特點。音樂老師在音樂教學實踐中能夠針對自身教學環境中的學生全體或個案,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地檢驗、調整、積累音樂教學經驗,在反思與總結中使自身的教學更趨向於合理,這對音樂老師的成長是極其有利的。

行動研究並不僅僅是經驗總結,雖然在行動研究中老師獲得的理論不同於專家的學術理論,但它是反映老師個人實踐願望的一種實踐知識,在研究的過程中音樂老師必然會有目的有選擇地學習專家的學術理論,重要的是這些理論經過了實踐的檢驗,以重構的方式進入老師個人的經驗之中,最終形成的是一種服務於實踐的理論,可見它的應用價值是不可替代的。倡導和鼓勵行動研究能夠使音樂老師自信地邁進教育科研的殿堂,提高他們的音樂教學質量和研究水平,對促成音樂老師向“專業化”發展成為終身的學習者有着積極的作用。

二、音樂老師行動研究的範式

教育行動研究並不存在着統一的範式,美國學者温特認為行動研究的關鍵過程可以用三個詞來表達:“觀察”、“反思”和“運用”。對音樂老師而言,它的基本框架在於:

1.提出問題

這是行動研究的起點,音樂老師關注音樂教育教學中的特定問題,並從課程、學生、老師本身等方面收集有關的資料。收集資料的方法包括自述與回憶、軼事記錄、各種檢查表、問卷、訪談等,也可以藉助於錄音、錄象資料等等。

2.分析問題

音樂老師通過分析所收集到的資料,通過審視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對問題予以界定,診斷其原因,確定問題的範圍,挖掘問題背後所涉及的諸多因素,以期對問題的本質有較為清晰的認識。

3.確立假設

明確問題以後,音樂老師開始在已有的知識結構中,通過請教理論工作者或閲讀專業書籍、文獻資料等途徑搜尋與當前問題相似或相關的信息,以建立解決問題的方案。這種尋找信息的活動是自我定向式的,其結果有助於音樂老師形成新的、創造性的解決辦法。

4.驗證假設

考慮了每種行動方案的可能效果後,音樂老師就着手試行某一個解決方案,並在試行之後仍要不斷地蒐集各種資料或證據,以檢驗假設,改進現狀。在檢驗過程中,音樂老師會遇到新的問題、新的經驗,當這種行動過程再次被觀察和分析時,就開始了新一輪的行動研究的循環。

三、音樂老師行動研究需注意的問題

1.外控與自主

從政策和制度的層面上説,現行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大多是“外控式”的。即由教育行政部門和學術機構策劃或制定,強調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以及規範性和權威性。另外長期以來音樂學科在學校中地位不盡人意,使許多音樂老師缺乏學科行動研究的熱情,僅把教學工作定位於按教育理念操作的熟練工,自主性、反思探索的動機與投入感較差。

2.結果與過程

從科研導向上來看,音樂教學研究往往只重結果、不重過程。許多老師把教育行動研究等同於“寫論文”,認為研究主要是靠“文筆”的功夫。事實上,所有的理論都不是“寫”出來的,它必須經過研究的每一個過程,通過行動的觀察、思考、總結、提煉,是“研究”出來的。這一艱苦的探索過程在教育研究中經常被省略或敷衍,以至於不少音樂教育論文觀點雷同,缺少個性亮點。另外由於受功利思想的影響,不少音樂老師急於求成,把局部經驗任意拔高,盲目構建理論框架。這些都使音樂教學研究無法真正深入,使音樂教育研究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阻礙。

3.個體與合作

音樂學科在普通學校屬於國小科,在校音樂老師一般僅為1、2名,勢單力薄,少有機會能夠分享羣體的智慧。教育研究需要個人的反思和探索,也需要同行間甚至非同行間的相互啟發。因此,採用橫向與縱向的聯合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橫向上,可以在有共同研究方向和志趣的學校和老師之間形成合作關係,隨時定期進行交流,共同提高研究能力。縱向上,可以邀請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聯合研究更身層次的課題或進行理論的總結與提煉。

4.音樂與教育

音樂老師在理論探索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是,音樂學科研究所依託的本體是什麼?音樂教育學源於音樂學和教育學,但作為一種新的理論形態,其間原來音樂學與教育學的一般理論都不復存在,已有了新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這裏涉及的是學科教育學同教育學的關係問題。學科教育學與教育學在研究中存在着一致性,但差異性也十分明顯。當前的學科教育學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缺乏表述本學科特點的理論體系,通常從教育學中移植學科教育學的內容跡象明顯,研究方法重視演繹推理而忽視歸納概括,以至從教育學理論體系中衍化而生的音樂教育學的內容貧乏,特殊性不強。音樂教育學既不是用教育學原理簡單地去解釋和説明音樂藝術現象,也不是擺脱教育學的一般原理獨樹新的理論體系,處理好音樂與教育的輕重關係和出發點的依託關係是相當重要的。

音樂老師成為自己行動的研究者是教育發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時代賦予音樂老師的使命。事實上,已經有不少音樂老師成為了研究性的實踐者,其中不乏學者型的老師,我們衷心希望有更多的音樂老師參與到研究活動中去,為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添磚加瓦。

小結近代音樂的發展論文 篇13

一、社區音樂教育的概念以及社區音樂教育的特徵

(一)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社區”。“社區”就是指“由聚焦在特定地域內,具有某種互動關係和共同文化物質和心理歸屬感的人羣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1]。”“社區”是特指在一定的空間範圍之內的、社會屬性相一致的社會羣體。其次,社區教育最早是由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在20世紀初提出的一種教育理念形式,但在我國,這種社區音樂教育的開展時間卻並不長,大概是從改革開放後慢慢形成、發展起來的,這時的社區音樂教育的模式探索才開始步入初級階段。不過,這種大眾化、人們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卻很好地提升了國民音樂素養,迅速佔有了音樂教育的一席之地。最後,從內容和形式上看,社區音樂教育具有多樣式發展的特點,這種多樣式的音樂教育包含了形式、內容以及方法等形式,對受教育的一方進行了較為全方面的培養。社區音樂教育的教育對象包括了所有熱愛音樂的人,所以,只要熱愛音樂,想從音樂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身心健康的發展的人羣都可以融入其中,使音樂教育不受到階層和年齡的束縛,使社區音樂教育成為了一種普及性的音樂教育方式。

(二)在幾十年間的社區音樂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逐漸發現這種音樂教育方式有以下幾個特徵:首先是社區音樂教育對象很廣泛,使其具有了一種大眾性和廣泛性的特徵,這種廣泛就會造成受教育的羣體多樣化和多層次化的結果。由於它的這種大眾性質,我們可以把這種音樂教育的對象按照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授課對象來分別制定課程的內容,這樣就會產生豐富多彩的內容,也符合不同人羣的音樂學習的需要。其次是充分利用社區的公共藝術資源,對社區內的人羣進行藝術普及教育,這種教育手段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的特徵。也正是由於社區音樂教育的這種普遍性讓社區內的民眾更多地獲得了音樂教育的機會,提升了他們的音樂修養。

最後,我們在進行社區音樂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將傳統的文化融入其中,使其具有民族性的教育特徵。音樂文化的發展是受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制約的,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文化都有着不盡相同的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各個方面,如民族文化的差異、風俗習慣的差異等等,這種差異的形成受到了各種因素的影響,如地理環境因素、人文社會因素、民族發展等。我們在發展社區音樂教育的同時,也要將我們的民族性發展起來,社區音樂教育不僅是我們學習音樂的重要手段,還要藉助社區音樂教育這一重要領地對我們的傳統民族音樂進行繼承性學習,為民族音樂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社區音樂教育的這幾個特徵對廣大羣眾的音樂素質的提升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正如曹理老師所説的:“音樂對人們有着極強的凝聚力和感染力,特別是當人們作為音樂活動的參加者而不僅僅作為聽眾時,這種作用則表現得更為強烈,這是任何其他藝術所難以比擬的。”

我們在進行社區音樂教育的同時結合民族音樂的特點,可以更好地傳承幾千年來的文化,使得社區音樂活動更加具有教育意義。

二、對社區音樂教育發展的一些構思

(一)首先,我們要明確社區音樂教育資源包括了音樂教育人才的資源、社區文化藝術機構、文化藝術場館、社區文娛演出活動以及社區文化藝術環境等內容。其次,社區音樂教育的場所有各地區的文化藝術館、文化宮、青少年宮、老年大學以及以社會為主辦單位的藝術(音樂)教育機構等。最後,社區音樂教育在社區是以社區社團、藝術團或各種活動的比賽等形式開展起來的,不僅可以讓羣眾相互學習、交流,還可以讓自己的音樂才能得到公眾的認可,這是對音樂愛好者最好的鼓勵。

(二)音樂教育的目的在於提高人們的音樂審美能力,而社區音樂教育的開展為人民羣眾的這種音樂文化的需求提供了很好的學習空間。社區音樂教育的健康發展對整個的音樂教育的傳播具有積極的作用。雖然,目前我國的社區音樂教育的開展時間並不是太長,而且很多的資源也並未很完善,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社區音樂教育的發展是飛速的,而且就目前來説,它的音樂影響力也是空前的,這對我國的社區音樂發展是積極的一面,特別是我們欣喜地發現目前有很多的政府機關也對社區音樂教育建立起了長效機制來進行保障,推動了我國的社區音樂教育的建設和發展。

(三)社區音樂教育對學校音樂教育和家庭音樂教育起到了重要的補充作用。我們應當關注如果將這三種有效的音樂教育資源進行整合,使音樂教育資源能夠得到更為合理和充分的運用,使有限的社會資源能夠發揮其最大的作用。這種資源的整合包括場所、教學設施、教學手段以及音樂教學的軟、硬件設備,都可以進行有效的資源共享。除此之外,還可以進行學術交流、研討,可以將實踐中的一些問題和經驗通過研究的方式,進行交流,以加強社區音樂教育的實踐性,這也是對社區音樂教育的一種指導,對其教育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四)完善社區音樂教育的基礎設施,加強社會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社區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不能只讓政府單方面地進行和完成,如何帶動社會資源,更是完善社區音樂教育基礎設施的重要途徑,如社會上有很多的琴行、演出團體、藝術館以及藝術教室等都可以作為我們發展社區音樂教育資源的條件,發展多渠道、多途徑的教育基礎設施,才能增加社區音樂教育的功能,培養和提高社區民眾的音樂素養。

(五)師資隊伍的建立。在社區音樂教育體系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師資力量不足,這表現在教師水平不均衡、教師流動性較大以及人數不多等問題。所以我們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師資隊伍的建立:首先,聘請一些有經驗和責任心的專家,定期在社區舉辦教育、交流活動,提高音樂教學水平,提升社區民眾的音樂修養。其次,可以培養一批專職的音樂教師,讓這些專業教師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區音樂教育事業中來,不僅增強了社區音樂教育水平的穩定性,還可以解決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就業問題。最後,還可以徵集社區音樂教育的志願者,鼓勵社區內的、有一定工作或專業的人才來做志願者,為培養社區民眾的音樂素養作貢獻,這主要是要招募一些離退休的文藝工作者或社區中的音樂專業的大學生或教師,讓他們在業餘時間發揮才能,為社區音樂教育事業作出一定的貢獻。

我國目前的音樂教育以學校音樂教育為主要教育主體,社區音樂教育是對學校音樂教育的有效補充,當個性化、多樣化的社區音樂活動開展起來,就會讓不同階段、不同階層的人們參與到這種藝術活動中,充分調動人們的音樂表現願望,激發人們學習音樂的熱情,讓人們在社區音樂活動中感受到“主人”地位,感受到音樂帶來的快感,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人們的音樂修養。

小結近代音樂的發展論文 篇14

摘要:音樂教育審美範式與實踐範式各具風格與魅力。兩種範式融合發展既能突出審美在音aib樂教育中的基礎地位,又能強化音樂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價值引領作用,同時也有利於促成兼容的音樂教育理念,對構建時代精神與審美並存的高校音樂教育價值體系有着積極作用。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音樂審美範式;音樂實踐範式

在近年來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發展過程中,審美範式與實踐範式的適用性探討聲不斷。注重審美範式的一方認為,音樂教育應當注重音樂的本質意義。人們在從事音樂教育活動中,應注重對音樂美的發現與創造,注重音樂“本體論”在音樂教育研究中的價值。注重實踐範式的一方認為,音樂在本質上是受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環境制約的,因此在音樂教育過程中應更加看重育人功能。仔細梳理兩種範式的內涵,可以發現它們反映了我國音樂教育發展的階段性特徵,主要表現為:第一,單純審美範式片面追求音樂審美價值,在實踐過程中容易導致教育價值偏差。第二,過分強調音樂教育的教育本位論,使得音樂教育的育人功能停留於表面。事實證明,任何一種單一的教育範式都無法主導當前的音樂教育,只有實現審美範式與實踐範式相融合,才能適應當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發展的需要。

音樂教育審美範式是音樂教育的基礎,它認為“音樂為了人類的情感而存在,音樂教育服務於人類的情感,音樂教育旨在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審美範式以“審美”為中心,教師“審美”地教,學生“審美”地學,將情感作為教育活動過程中的唯一紐帶,強調審美欣賞的重要性。審美音樂教育不僅在西方盛行,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的影響也很大。時至今日,仍有許多學者認為審美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有學者認為高校音樂教育的目的就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即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之能夠更多地發現美,更好地欣賞美,並最終創造美。審美音樂教育的理念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音樂教育作為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將人的發展和音樂藝術的發展結合起來。在讀解音樂作品時,我們需要以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去審視音樂教育本身,充分認識音樂教育體驗和評價離不開歷史、文化、政治因素的制約。其實,任何藝術經驗都來源於生活,因為任何藝術創造都來源於生活,就像有學者描述的,“一個‘純粹的’審美經驗,僅僅為了美而欣賞一個對象,不為任何其它目的,那只是一個乾枯的抽象”。我國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的目標正是使音樂教育與實踐目的結合起來,即不斷挖掘審美音樂教育和實踐音樂教育獨特的內涵價值,使兩種範式融合,取長補短,從而豐富音樂教育的內容。當代高校音樂教育的基礎定位不同於以往的重要一點,就是要堅定不移地立足我國教育實際,以不斷開放、互相融通的大格局、視野,努力打造能夠立足於世界一流學科平台的音樂教育學科體系,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在這一背景下,審美音樂教育和實踐音樂教育相結合對推動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發展意義重大。在高校音樂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發掘審美價值和實踐價值,並進行理論性的總結,有利於推動高校音樂教育與時代價值標準相融合,對音樂教育的更新與演變有助推作用。

基於音樂教育中審美能力、審美創造的重要意義,探索審美音樂教育在新時期高校音樂教育發展中的價值,對其自身發展與教育環境的影響都有積極作用。特別是在高校音樂教育定位中,準確把握審美音樂教育與實踐音樂教育內涵價值,分析兩種範式通過什麼樣的渠道對高校音樂教育進行理論指導,並對其自身在高校音樂教育中樹立正確角色定位,有助於音樂教育理論體系的不斷完善,以及高校音樂教育理念的不斷提升。從適應我國高校教育時代性發展需要的角度分析,音樂教育審美範式與實踐範式融合發展的價值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突出了審美在音樂教育中的基礎地位。審美範式認為審美就是以人為主體和以音樂為客體的二元化過程,但是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對審美的定義有很大差別。從受眾的角度考量,將莫扎特、貝多芬等音樂大師的作品放到廣場舞這一社會環境中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在許多場合,音樂的節奏、節拍、旋律等審美因素都是特定的,這種影響音樂審美的重要因素和條件,我們可以稱之為“音樂的環境”。它在橫向體現為區域性,即一定範圍內的音樂活動;在縱向體現為時代性,即與當代社會、經濟、政治密切相關的一切音樂活動。音樂的審美經驗必須滿足這兩個條件。我國多民族、地域廣的特點,造就了各種文化、音樂、藝術之間的關聯特徵,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想要在音樂教育過程中抓住審美範式的理念,就必須接受音樂文化、音樂環境的多樣性特點,在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特徵、不同風格的音樂中探尋音樂本身美的特質。在範式的融合中,審美音樂教育繼承了我國的美育思想,融合了西方的音樂教育理念,在音樂教育本體論發展中體現了作為教育基礎價值的特徵。

第二,強化了音樂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價值引領。在實踐音樂教育觀念影響下,高校音樂教育中人與音樂的關係由教師、學生、音樂構成,在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中,對音樂的觀念應當是保持一致的。音樂不作為單純的審美對象,教師和學生也不是純粹的欣賞者和旁觀者,音樂與人是高度融為一體的。這與審美範式所提出的主體、客體二元認知的觀點有着根本不同,它充分強調了主客體之間的互動關聯。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心理上更加易於接受和進行感知。人們在不同的政治環境、文化環境、社會環境中對音樂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這也是實踐音樂教育所秉持的觀念之一。正是因為強調了環境對音樂教育影響的重要性,才能在教育規律中更好地發現音樂教育的價值。這裏所指的環境更重要的是語言環境,事實上,環境的變化不僅僅是指咖啡廳、音樂廳、博物館等場所上的變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同一場所因為不同的時間節點,音樂的環境也會發生變化。比如,上課前為課堂內容營造鋪墊的音樂環境、不同授課內容的語言環境等。在實踐音樂教育看來,音樂是不分等級的,高雅和通俗是由不同環境界定的,不同的音樂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不盡相同的價值,這對高校音樂教育發展有着很好的啟示作用,這種語言環境為學生學習、創作音樂提供了情感基礎。從實踐音樂教育對高校音樂教育的啟示可以看出,高校音樂教育應當以不同的角度和更加寬廣的視野來分解音樂教育過程,從而拓展音樂和音樂教育進一步延伸的空間。音樂教育淨化心靈的獨特魅力,使它作為一門學科與美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其它學科教育區別開來。音樂教育的本質就是要在教育過程中不斷探索和發現音樂自身的價值。音樂教育對審美目標的培養就是要加強對音樂內涵的學習,從而創造出音樂的意義。這種內涵意義的創造和產生需要心靈、身體和情感的高度融合,它包含了在不同文化中體驗音樂,體現了音樂教育帶給學生對音樂內涵的理解和洞察力。審美教育以“情感”為基礎的教育內涵,對學生而言意義重大。特別是面對“新時代高校教育是培養什麼樣的人”這一問題,審美情感教育的內涵價值更為重要,它對構建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意義重大,也是當代高校音樂教育“正心”價值的表現。所以,音樂教育審美範式與實踐範式的融合,加深了音樂教育多元化背景,對音樂教育發展定位更加準確,也符合我國音樂教育發展理論體系需要,對強化當代社會價值引領有積極作用。

第三,促成了兼容的音樂教育理念。審美音樂教育思潮雖然受到後現代主義思想的顛覆性影響,但在各方觀點的衝突中,依然有一定的影響力。從審美“情感”的角度出發,任何觀點的辯駁,最終都是為了服務於音樂教育內涵價值的建立。立足新時代高校音樂教育本身,在不斷探尋多元化音樂素材的同時,也要堅持以“情感”為基礎,在多元文化視野中探尋“美”的定義,將人性最本真、最善良的東西融入到學生的心靈中去,同時教他們一種尋美、尋真的方法,並帶入到社會實踐中去。在音樂教育審美範式和實踐範式融合發展的背景下,音樂教育的過程更注重質量評價。這裏所説的質量評價主要是指最終綜合考量,而非某項技術考量,這也是實踐音樂教育與審美範式的區別之處。它不侷限於對學生的單項指標進行評價,這樣的好處是能夠更好地服務於高校音樂教育的長期發展,也能更好地契合高校人才培養主題。

通過探尋審美音樂教育與實踐音樂教育兩種思潮融合的內涵價值,能夠看出我國高校音樂教育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如何做好高校音樂教育學科建設?如何進行改革創新?如何提升質量?在此,筆者試就促進兩種範式融合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堅持內容選擇的導向性。不同風格、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的音樂題材都被廣泛納入音樂教育實踐活動中,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進行內容選擇是關鍵點。音樂教育活動本身有着一定的系統性、規律性,隨着時代的變化,社會也正強烈需要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新時代的高校音樂教育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於教學育人全過程,全過程不僅包括德育和校園文化活動,也包括課堂教學。由此帶來的啟示是,單純性審美或是趣味性音樂教育在高校音樂教育中不可能居於主導地位,教學過程應當注重內容引導的關鍵作用。音樂之所以能淨化心靈,正是因為像審美音樂教育中闡述的那樣,它是以情感為基礎,所以更能引起思想上的共鳴。因此,通過內容的正確引導,在審美的基礎上挖掘音樂本身的實踐價值,既能夠有效樹立學生價值認同感,也能促進兩種範式融合發展,對凸顯時代價值體系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有很大作用。

第二,創新環境資源配置。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實踐音樂教育範式下環境因素對音樂教育活動有顯著影響。無論是語言環境,還是社會環境,都是“音樂的經驗”。建立一套可學習、借鑑、複製的經驗庫,讓這些經驗環境更好地融入到音樂教育實踐中去是經驗轉化的重點。在此基礎上提出樹立問題導向創新機制,對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進行梳理,圍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體系進行探討,促進音樂教育環境的不斷完善。同時,新時代高校音樂教育要堅持學科融入,促進人文與社會環境融合。包括音樂在內的任何藝術形式與現實都是無法分離的,音樂教育不僅與生活經驗關聯密切,而且與社會文化的持續和穩定發展更是密不可分。學生的學習過程是錘鍊心志、歷練品行的過程,教師要潛移默化引導學生在音樂教育實踐中實現“以學養人、治心養性”,這就要求專業課教師不斷向哲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進行融通,為學生人文素質提高提供切實的幫助。

第三,促進管理機制的完善與提升。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高校音樂教育成果不斷擴大,為音樂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廣闊空間。建議各地在提升全國性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的質量上下工夫,主管部門、學校、行業協會等應當加強聯繫溝通,搭建激勵相關學術研究平台建設,助力新時代音樂教育研究不斷髮展。學校層面要依託教務、科研部門,加強音樂教育實踐方面的教學、科研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綜上,當代高校的音樂教育應當以審美音樂教育範式為基礎,同時注重實踐音樂教育功能性的重要價值,將二者優勢互相融通,立足時代精神,讓學生在審美追求的基礎上踐行實踐價值,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探尋和創造更具審美條件的音樂。

參考文獻

[1]覃江梅.當代音樂教育哲學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

[2]劉喜梅.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審美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16,(2).

[3]卡爾達爾豪斯.音樂美學觀點史引論[M].楊燕迪,譯.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4]陳果.高校音樂教育與實踐哲學觀下的教學改革研究[J].音樂時空,2014,(19).

小結近代音樂的發展論文 篇15

摘要: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學音樂教育是當前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分析大學音樂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理念欠先進、教育體系欠合理、師資隊伍不完善、教學設備落後等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健全大學多元化音樂教育體制、構建科學的音樂課程體系、培養內化教師綜合素質等方面的建議和對策,旨在促進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有效發展。

關鍵詞:

多元文化;大學音樂教育;問題;策略

音樂教育是我國教育系統實施美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實現素質繼續教育的一種重要途徑。在經濟信息全球化進程中,音樂教育文化也在不斷更新、不斷進步,呈現出音樂文化民族化向個性化與多元化、全球化衝突與交融的趨勢,這對音樂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一、我國大學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多元文化潮流襲轉全球的同時,我國有部分高校在實踐中摸索着如何以多元文化來指導音樂教育教學,而還有部分高校的觀念較傳統,缺乏創新理論,存在着教育教學模式單一、師資薄弱,隊伍缺乏多元文化支撐、設備陳舊等現象,具體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缺乏先進教育理念

1.受“二元論”思想禁錮阻礙多元發展。自建國以後,黨和人民緊鑼密鼓恢復生產、重抓教育,面對本國薄弱的經濟文化,又放眼國外發達的西方國家,在與西方文化的對比中情不自禁地覺得西方文化優於本國,本着“洋為中用”的態度引進、吸收了外國文化中有益的東西。過於受到這種“第三世界的文化落後”的“二元論”謬論的左右,給我國帶來了嚴重而深遠的影響,就連對音樂教育的衝擊也不可小覷[1],國人在體驗音樂新感覺的同時,也使得部分人民盲目地對國外音樂文化進行膜拜和模仿,使得音樂教育呈現“崇洋媚外”的畸形發展趨勢。

2.忽視本土音樂文化教育。健康的音樂文化發展是由各種文化的相互碰撞與交融中逐步得到傳承,其發展不單只是純粹的吸收借鑑其他民族的文化,還應以發展本土音樂文化為根本。音樂文化的發展既要把握好跨文化多元化吸收借鑑,又得拿捏準“勿忘在莒”。“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筵撞鐘”,一味的“拿來”,而甘心情願地將本土音樂文化捨棄於一旁,拋棄了文化根基,這無異於捨本求末,以致在許多的課程設計上存在沒有延續性等缺陷。

(二)音樂教育體系欠合理

1.教育定位欠合理。論及大學的多元化音樂教育定位,部分高校重技術型課程(如:大學語文、大學英語、體育等必修課),輕文化教育類課程(如音樂、美術類的選修課),與文化多元化和多元化音樂教育相去甚遠。而對於文化藝術節、才藝演出、音樂比賽等音教類有關的第二課堂少之又少,即便有幾個音樂類的文藝社團,也由於學校的重視不夠,缺乏相關專業指導老師和經費支持而由學生任其發展。由於對音樂教育的定位欠科學合理,在理論與實踐課程的設置、必修與選修課的分配、人才培養方向、人才培養規格等程度上缺乏欠斟酌,以致在專業興趣等方面挫傷了學生對音樂愛好的追求,在如何調動學生的音樂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上存在一定的難度,更談不上塑造學生的音樂多元化發展[2]。

2.課程設置欠科學合理。對於課程設置方面,多元化的音樂教育需要多元化的音樂教材和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但對目前來説,很多學校深受專業音樂藝術院校的影響難以實現,普遍傾向專業化,在教學內容與專業化程度上片面追求高、難、全,在體例設計上過於條塊化,在教學形式上較封閉、死板和單一,在教學效果上比較沉悶,學生參與性較差,得不到滿足感,造成非專業學生難接受,專業學生強技能缺理論,難以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導致學生音樂理論素養不高,難以培養學生多元化發展。

(三)師資隊伍不足,教學設備落後

在一些大學裏開設了音樂教育專業,但由於一些人員存在偏見,也由於團隊建設的不足,高校音樂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和完善,具體來説,人員編制不足,團隊搭建不完善,教師的專業素養參差不齊,部分教師缺乏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直接影響到了音樂教育和音樂文化的推廣與普及。另外,各種音樂專業教學設備不健全,部分高校的音樂教室僅配備了簡單的多媒體,難以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師生的教學效能感得不到發揮,體驗性不強,效果不明顯,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難以激發。由於高校的師資隊伍不足,教學設備落後,彼此制約,導致大學音樂教育發展遲緩,與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相差懸殊。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音樂教育的策略

21世紀的音樂教育應朝着“世界音樂”為核心的多元化音樂發展,通過合理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努力培養出能多方位服務社會、具有高素質、全面發展的多元化音樂專才。大學音樂教育需審時度勢、與時俱進,不斷探索、尋找自我發展的機會,創造機遇,合理開設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專業課程,本着合理把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不存偏廢,合理開設精專業知識+強技能技術,逐步強化、深化、內化學生音樂運用能力,培養其審美能力、音樂感知能力,豐富其體驗能力,促進多元化音樂教育落地。

(一)建立健全大學多元化音樂教育體制

1.轉變教育觀念,樹立音樂全球化理念。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藴涵了我國民族的文化底藴、民族精神、民風特色、思維方式、審美藝術、表現形式等多維主體的藝術體系,而非西方音樂的填充品。高校多元化音樂教育需在教學中徹底轉變“漢族中心論”、“歐洲文化中心論”等觀念,突破“二元化”的禁錮,構建“多元化”的音樂,在立足於本民族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根基上,固本思源,不斷汲取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之精髓,“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着眼於世界音樂的平等性,以美育為基礎,堅持多元文化價值觀。教師應不斷加強業務能力,儲備知識,樹立音樂全球化的理念,深入領會世界音樂文化,秉承“音樂無國界”理念,重視與國際音樂教育接軌與交流、學習與合作,融其精華,傳播特色,形成多元一體、獨立完整的音樂體系。教師不斷提高學生對本土文化的重視程度,合理開設本土音樂文化課程,在教學體系中有機融入中西方的音樂文化,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其差異性,充分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追求有內涵、高雅的音樂美感。

2.創新教育理念,樹立多元教育的理念。藉助網絡技術和傳媒的力量,樹立多元教育觀,創新音樂教育理念。具體在實施過程中,可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制定一套具有全球化、科學可持續發展的高規格、高質量的培養方案,樹立全面發展的專才與通才有機融合的音樂人才培養觀[3];在培養原則上遵循自然主義教育法,以共性為基礎,將多種“自然”共性有機融合,以本土音樂為出發點,融入世界音樂精髓,形成多元化方式,確保大學音樂教育發展呈多元化態勢,陶冶大學生的情操,提高其修養、完善其人格、促進其全面和諧發展;在知識獲取、能力培養方面,本着“教育終身化”理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其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音樂教育的可待續發展奠定人才和知識基礎。

3.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繼續教育模式。我們要吸取、兼容“奧爾夫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達爾克羅斯教學法”等國外先進音樂繼續教育經驗,結合本國、本區實際,逐步兼容、內化,形成具有中國特色、民族特色的多元化音樂繼續教育模式,形成科學的教學體系,使學校、社會以及家庭音樂繼續教育得以全面發展,為我國的素質繼續教育作出更大的貢獻,以帶動和促進我國的音樂繼續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構建科學的音樂課程體系

1.科學定位本土音樂,構建多元文化音樂課程。在高校開展多元化音樂教育的過程中,秉承教育公平原則,合理開設對各民族音樂的教學,研究、鑑賞外國的先進經驗,本着科學發展觀,密切聯繫我國的國情和學校的校情,着力開展多元化的音樂教育工作,為其思維創新及從事跨區域文化交流與合作奠定基礎。要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貫徹“以人為本”的人性理念,不斷優化多元化音樂課程體系,逐步實現音樂素質教育。在課程設置上要增加世界音樂史、民族民間音樂概論等內容,開設培養多元化音樂基礎知識、加強藝術修養的理論選修課程,適當地教授世界民族音樂文化,如非洲音樂、拉丁美洲音樂、歐美音樂、亞洲音樂;合理設置民族音樂的比例,如:開設中華民族音樂、基礎音樂理論、音樂欣賞、古典音樂,舉辦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等講座[4];保護原生態音樂,邀請各民族學生表演本民族的音樂藝術,展現各個民族、地區的音樂本土特色,呈現多元文化音樂原生態;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開設各具特色的技能選修,採集有效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注重本土特色,注意學生個體的差異,通過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去感受音樂、欣賞音樂,培養學生全球化思維,促進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憂患意識。在時機成熟,人才梯隊搭建成形後,音樂教育專業下可以開設聲樂、器樂、舞蹈、指揮等技能表演類課程,通過課程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音樂表現力。通過交流、碰撞、融合以及變化,將中外各民族音樂文化進一步傳承發展。

2.借力互聯網+技術,實施多元化的教學形式。借力互聯網+技術,創建網絡社區,以論壇等形式進行音樂知識的傳遞;構建信息化教學平台,通過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實現主體交流式教學;藉助校園網、圖書館網站和論壇等開設多元化音樂教育的網絡課堂、遠程教學、天空教室等欄目和專欄傳授世界音樂文化;注重在學生社團中整合校外資源,按多元化類型劃分音樂派系,由專業導師指導培訓;開展娛樂教學活動,舉辦校園音樂節、音樂會等,創設音樂學習環境,貫穿多元化音樂知識和研討,在交流中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音樂鑑賞能力。

3.更新教材,改革教法,創新教學內容。吸收借鑑國外優秀的關於世界音樂方面的教材著作,充分吸收互聯網中海量的健康的、藝術水準高的又風格各異的中外古典音樂名作、民族民間音樂、現代流行通俗音樂等音像資料,整合成具有與時代接軌和同步的特色音樂教材庫,注重綜合化、多樣化、個性化的音樂教育理念,引入多元的概念和方法,在創新多元化音樂教育內容上本着以科學的學科架構為模型、理論體系為參照學習中外優秀經典音樂,以學科性教育學習少數民族與漢民族音樂,精選歌唱選修節目、演唱會、音樂會、晚會、電影、遊戲等作為案例教學,深入剖析和討論,借鑑國外先進的教育經驗,提升學生的音樂文化素質,學習基本的音樂常識、技能和鑑賞的方法,彰顯個性,培養其具有審美、創造、創新等能力,實踐多元化音樂教育長效機制。

(三)培養、內化教師綜合素質

1.加強教師多元信息綜合能力培養。大學音樂教育要轉型多元化,內化教師多元化音樂專業素養、提升教學質量是關鍵。一方面要合理設置師生配比,減輕教師負擔,擴充教學資源、豐富教學信息內容,加大教師的計算機技術培訓力度,使其掌握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結合聲音、圖像、文字等信息符號整合相關教學資源,上傳到互聯網中,通過以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來創新教學手段[7],大大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觀念,調整多元化知識結構,增加知識儲備,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信息化技術和手段深挖教材,提高自身音樂素養和綜合素質。

2.“雙師型”音樂教師隊伍優化。學校合理規劃師資培訓,採取系統地培訓、進修及知名藝術家、專家講座、人才引進的方式,引導與鼓勵教師考證獲取證書,培養“雙師型”與“先學後用雙證型”雙管齊下,通過講座、座談、訪談、組織教學觀摩活動和出國考察等形式開發多元的教師發展模式,加強音樂文化的交流,培養教師具有國際化的視野,提高大學音樂教師的專業水平,構建新的組織結構,促進師資以教學優秀教師業務為主體穩步過渡到以國家級演員、指揮家、評估專家、諮詢師等多元化、多樣化的專業人才梯隊,促進教師全面發展。

三、結束語

大學開展多元文化音樂教學是與時俱進,也是我國大學音樂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着力構建多元文化音樂教育體系,能促進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有效發展,促進素質教育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黃靜.多元文化視域下的大學音樂教育分析[J]藝術科技,2015(4):263

[2][3]趙毅.多元文化視角下高校音樂教育的反思[J]藝術評論,2013(3):125-126

[4]李思華.論多元文化視域下普通高校音樂教育[J]紅河學院學報,2012(8):123

[5][6]吳靜.高校開展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創新研究[J]大眾文藝,2012(3):283

[7]李婧雅.基於微課程理念的大學音樂教育模式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7):65

小結近代音樂的發展論文 篇16

摘要:

在新時代來臨之際,在逐漸興盛的地方音樂文化產業化的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需要作出怎樣的調整?如何將高校音樂教學與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相聯繫?本文擬先介紹當下各地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背景與現狀,繼而探討地方音樂文化產業化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

高校;音樂教育;音樂文化產業;音樂與社會實踐

高校作為我國教育與培養音樂人才的搖籃,擔負着培養能夠適應新時代文化發展要求的音樂人才的責任,同時也是音樂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因此,如何在新時代文化發展的要求之下,在文化產業洪流發展的背景之下,將高校音樂教育的優勢發揮到地方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之中。如何將音樂教育與音樂市場對接、如何創新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從而實現音樂教育音樂產業的有機融合。這將是每一位高校音樂教育從業者需要面對與思考的問題。

一、地方音樂文化產業化的背景與現狀

作為文化產業中重要的部分,近年來音樂產業的發展無論是在文化領域或是經濟領域中,所佔比重與分量都在逐年增加,如此這般音樂產業的發展勢頭引起了各界人士、學者的關注。音樂文化發展趨勢的由來,一方面是中國音樂教育發展本身已完成了階段性的成果,並逐漸走向成熟。另一方面,也與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漸增加密不可分。不單單是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杭州、寧波、蘇州等城市這些年在音樂文化發展上也得到顯著的成果。這些城市積極建立音樂廳、音樂會館、組建交響樂隊,從而發展自身的城市音樂文化。但是就全國範圍而言,目前依然有許多有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首先,發展區域失衡。從全國範圍來看,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心依然以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為主。例如北京已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支柱型產業,朝着“創意產業之都”邁進;上海也將文化產業發展列為主要發展目標當中。近些年深圳、長沙、成都、南京、杭州、寧波等城市也開始大力推動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但大部分城市仍處於文化產業發展的起步階段。其次,人才儲備不足。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是自2000年之後才逐漸發展而成的新興領域。在過去的十幾年中,雖已產生一批優秀的音樂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但整體而言仍存在人才儲備不足的情況。從對音樂文化產業政策的制定、音樂文化產業具體發展內容的規劃,再到市場經濟中音樂文化產業的實際操作與運行,均需要優秀的音樂專業學習者的參與。此外,音樂文化產業化的發展,對音樂專業的學生們也提供了更多新的要求。與之相對應的,作為音樂輸出的主要場所——高校,在音樂教學上也存在着與實際音樂文化產業發展對人才需求不相適應的方面。主要體現為:一是音樂系課程普遍公共類科目較多,交叉學科課程較少。二是音樂專業類課程設置仍需改進。一些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如即興伴奏、鋼琴教學法、聲樂教學法、歌曲作法都是從大三以後才開設。從時間安排上看有些滯後,導致學生工作中動手實踐能力差。三是課程考查重理論而輕實踐。因此,這也為音樂文化產業化趨勢的背景下,高校音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高校與音樂相關企業間的溝通與交流仍顯不足。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其實質是“音樂如何作用於社會”,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方向、行業領域。因此,與之相伴的是高校需要更多的與音樂相關企業進行溝通,開創合作項目。將實踐帶入高校,將高校的教學成果活用與實踐之中,繼而達到相互並進增長的最終目標。

二、高校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的關聯性

1、高校作為音樂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是大學生音樂文化產業意識學習的“孵化器”。多項研究證明,音樂教育能夠潛移默化地“孵化”出人的創意能力。學生通過音樂教育,在提高視覺認知能力的同時,產生創造認識情感,並根據自己的創意選擇相應的音樂語言、音樂表現手段和方式加以表達,能夠促進自身創造力的發展與提高。因此,在高校音樂教育的環境中,音樂教師開發以發展學生創意為本的音樂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加強表達創意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學會靈活運用音樂的手段與方法解決普遍性問題,真正達到提高創新能力、發展能力的目標。

2、高校音樂教育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起搏器”。文化創意產業是以創意為核心,以文化為靈魂,以科技為支撐,以知識產權的開發與運用為主體的知識密集型、智慧主導型戰略產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目標後,全國各地紛紛出台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規劃,以更好地促進當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3、改變思維的音樂教育是實現創新國家目標的“助推器”。創新精神是決定所有國家在21世紀成功的最重要因素。21世紀的科技創新將奠基於文化的基礎上,與高感性相結合的創意產業已成為許多國家的支柱產業之一。音樂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集中體現,創新發展我國音樂文化產業,也可大大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從這個方面説,改變思維的音樂教育是加速實現創新國家目標的“助推器”。這一點不僅僅是在教學課程上改變、同時對高校音樂教學的從業者——每一位音樂教師的也提出新的要求。教師自身要積極地學習、不斷地更新音樂知識、新的音樂文化思想,從而才能夠帶給學生最新的、具有創新內容的音樂教育。每一個個體、羣體在音樂教育問題上都應放棄舊的習慣性思維,轉而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進行思考。

三、高校音樂教育與地方音樂文化產業的相互促進

1、創新教學方法。一是彙集教學案例。高校應當彙集國內外通過音樂教學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意、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聽覺認知能力與創造力目標的教學案例。這些案例在教學中可以突破以往程式化音樂教學的藩籬,取得音樂教學的新進展。二是鼓勵創新。高校音樂專業教師應注重營造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多種發展的可能性。三是開拓研究領域。要從音樂文化產業化發展角度出發開拓學校音樂教育研究的新領域,突破以往單純從音樂教育學角度出發進行研究的侷限,提供融藝術學、教育學、經濟學、文化學、社會學、腦科學等諸多學科領域為一體的交叉學科教學研究方法。四是注重音樂實踐。學校應積極為學生提供能夠參與實踐的機會,為他們創造能夠實現各自想法的平台。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以及對實踐的參與意識。

2、培訓創意師資。地方高校教師創新精神的形成是從認識到行為的內化過程。培養創意師資要做到:一是採取社會實踐“育”。音樂實踐可以豐富教師的視覺、觸覺和聽覺的審美經驗,使教師獲得對音樂學習的持久興趣,形成基本的音樂教學素養。教師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經常參與音樂活動,可以激發創意,充分了解音樂語言及其表達方式和方法。二是參與創新團隊“激”。創新團隊可以聚集有相同興趣的愛好者,通過這種團隊的組成,使得其成員能夠更好地溝通與協作。音樂教師參與這些團隊,不僅可以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和創新思維,而且對於提高音樂分析能力、激發研究興趣都有很大幫助。三是立足本職崗位“煉”。大學可採取“課題式研究、項目式管理、台賬式督導、績效式評價”方式強化音樂教師的本職管理,促進他們自我負重、加壓創新。教師可主動參與科研課題研究,開發相關教材和教學方法,從而激發潛能,增長才智。四是選送人才外出“學”。選送優秀的音樂教學師資到開展文化創意課程好的高校學習,使其廣泛接觸到更多專業學科知識和音樂前沿學術大師,這對於他們煥發創新意識、積蓄創意才能、創造創意作品、產生經濟效益都有現實的意義。

3、開設創意課程。音樂課程的設置要科學合理,才能滿足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需求,實踐中要做到“四措並行”:一是開發與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音樂課程資源,設立音樂與營銷、管理方向和創新方向等多學科交叉的選修課。通過音樂選修課的開設,破解創意過程,嘗試解決方案,並驗證其有效性。二是選定一些通過音樂教育可以遷移到其他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加以培訓,以培養大學生既具有複合型的知識結構,又具有創新能力和鮮明的個性。三是舉辦系列專題講座,教育學生在學習音樂的同時,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其創造出新穎獨特的音樂類產品。四是組織創意大賽,如舉辦歌曲創作、即興伴奏等比賽。學生在參賽過程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習興趣,體會專業價值,找到學習動力,還能增強創新意識,有利於打造“創意校園”。

4、強化校企合作。企業教育在音樂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學生到企業實習期間,可以瞭解企業的技術、理念、規範和運行,有利於商務思維的形成。高校在培養專業人才時,要積極探索構建一個政府主導、學校主體、企業參與、校企互動的和諧而富有新時代特徵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新模式,讓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專業文化有效融通,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一是高校要將一些企業納入音樂創新人才培養的定點實習單位,為學生實習實訓建立起更多更好的平台。音樂專業學生畢業前到企業實習實訓,能將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與企業生產實際結合起來,有利於“接地氣”創造出符合企業及社會的音樂產品。二是高校可以根據地區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持續更新並制定符合當地音樂文化特色的音樂課程、教育方案,以此培養適合當地音樂文化產業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

四、以高校音樂教育為媒介溝通傳統音樂文化與地方音樂文化產業的聯繫

在地方音樂文化產業化的發展背景下,高校不僅僅在音樂教學的課程內容、教學環境、師資力量上進行調整,除此之外為發展地方高校音樂教學的特點、以及弘揚各地區、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還應當以高校為媒介溝通傳統音樂文化與地方音樂文化產業的聯繫。例如河南地區,有着悠久的古代音樂歷史,豐富的音樂遺產與多彩的民間音樂。如何在新時代更好地發展傳統音樂文化,我們意識到必須要靠當代先進的技術、方法以及新的理念。高校的音樂教育發展,如何與地方音樂機構的合作、與更高一層藝術院校的合作、與地方音樂企業的合作,這些都是值得去探索與實踐的路徑。高校的音樂教育,一方面是對傳統音樂文化在搶救、保存、傳承上提供音樂技術、理論上的支持,將優秀的傳統音樂請進校園、在高校音樂教育中進行傳承。另一方面,是學生學習音樂、發展個人音樂個性,以及培養音樂實踐能力的場所。作為溝通傳統與現代、溝通學生與社會的媒介,如何在其中發揮高校最大的作用?筆者認為,首先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要以立足地區傳統文化為根基,積極引領學生學習地方文化傳統、弘揚傳承地區的優秀音樂文化。另一方面,積極與當地音樂文化機構、音樂企業相合作,特別是聯合師生、民間藝人、相關音樂企業、機構,將傳統音樂文化以“音樂節”、“音樂周”、“文化匯演”等形式在音樂文化產業的領域中進行實踐。通過這樣的實踐,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其中,既學習了傳統音樂文化的精髓,同時也加強了音樂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對於傳統音樂文化、以及非遺的傳承人而言,既能夠讓更多的人瞭解、認識到傳統音樂劇種、曲目,又能夠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繼而為更好地保護與傳承提供保障。因此,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要要與地方音樂文化產業化相輔相成、更進一步、更緊密的聯繫,從而互相促進、相互更好地發展。

在新時代的發展背景之下,學校要了解社會的需求、瞭解企業的需求,包括政府機關與事業單位的需求。不可閉門造車,而是切實地考察、觀察音樂文化的實際發展動向,調整高校音樂教學的具體方案措施。而作為高校音樂教育的從業者,每一位音樂教師,也應該保持對音樂發展的密切關注,自身要不斷地汲取、學習,同時轉換到課堂中,將最新的音樂知識、最新的音樂思想帶給學生。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僅是這個行業本身的發展,同時還帶來一種新的思想與理念,那就是如何將音樂與社會有機融合,如何將藝術與生活實踐緊密相連。近些年來,一直呈飽和狀態的音樂就業市場,也將在“新思路”的引領下得到新的拓展。我們應該意識到,從更加寬廣的角度來看待音樂的發展,以及探索音樂藝術在社會、人們的生活中更多實踐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曾遂今:《關於音樂傳播鏈上的音樂文化產業思考》,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3年第1期

[2]劉鐵光:《中國音樂文化產業的困境與出路》,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3]席寧:《促進河南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的途徑分析》,學習論壇,2015年第7期

[4]姜楠:《回眸思考展望--對我國音樂產業發展的再審視》,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5]史豔、張麗:《高校音樂文化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作用》,經濟論壇,2011年第3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