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工作總結報告

來源:文萃谷 1.11W

一不放鬆每一堂課

語文教學工作總結報告

(一)注重多媒體教學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採用現代化媒體進行教學,可以提高教學效率,促進教學改革,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有一個地球》中有一句話"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有太容易破碎了!"這是要宇航員遨遊太空目睹地球時發出的感歎。宇航員為什麼會發出這樣的感歎呢?屏幕上出現了一個晶瑩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周圍裹着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接着,美麗的春天,熱烈的夏天,迷人的秋天,潔白的冬天···一張張迷人的畫面讓學生不禁讚歎:"地球太美麗了!"另一組畫面又讓同學們唏噓不已,大片大片的沙漠,過度砍伐造成的荒山野嶺,被污染的天空,河水中中毒死去的魚羣···生動形象的畫面給學生極大的震撼,反過來再理解這句話,那就很容易了。

現代化教學形聲並茂、圖像清晰、逼真,學生可以從中獲得完整鮮明的表象,在他們回憶所學知識時,生動的情景歷歷在目,有利於保持記憶,鞏固所學的知識。

(二)注重培養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説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瑞士教育學家皮亞傑也曾説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於興趣。"可見,興趣是求知的前提。托爾斯泰也説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在語文教育教學中,作為教師,應着意創設各種有效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要創設自由、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習興趣。陶行知説過:"惟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奧地利教育家貝爾納也曾強調:"沒有情感的教育不會成為成功的教育;沒有情感的課堂不是成功的課堂。"因此,平等、和諧、信任的師生關係,自由、寬鬆、民主、融洽的課堂氣氛是喚起學生學習興趣並促其主動學習的基礎,也是實現主體性參與教學的前提。在課堂教學中,我力求做到尊重學生的人格,發揚教學民主,如提倡自由發言,充分信任學生,給學生提供發表不同見解的機會,激活學生的生活積累,引導、鼓勵和督促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其次,組織學習小組,通過互幫互學,合作學習,激發學習興趣學習動力。獨學無友,進步自然慢。正如契訶夫指出的:"兒童有一種交往的需要,他們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來跟同學老師交談。"小組合作學習正好為學生創造了這樣的環境。為此,我在語文教學中就按優、中、差搭配,編成小組。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發揮小組合作學習,互幫互助的'長處,教師只是適時點撥、引導--"應該引導兒童進行探索,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當多些"(斯賓塞)。這樣,教學中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重點、難點,就以小組為單元開展討論;小組不能解決的難題就在全班開展討論,集思廣益。在小組學習中優生能起到"小先生"的作用,對差生是一個很好的幫助機會,而小組與小組之間則又形成了平等的競爭關係。課堂討論如此,讀背課文、作業完成、出牆報手抄報等,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使得小組成為互助合作,共同進步的戰鬥集體,從而培養新型的合作學習關係,激發學習興趣,發掘學習潛能,發展個性。

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我要求小組合作學習,組長合理分工,有負責蒐集的,有負責整理的,有負責賞析的,有負責朗誦的,全班彙報時進行的真可謂有聲有色,王慧和李韻音還朗誦了自己創作的小詩,讓同學們敬佩不已。

實踐證明,小組式合作學習明顯優於個人學習,因為不同智慧水平、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小組成員各有自己的特長和優勢,他們通過在討論中發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見解,相互啟發,相互幫助,取長補短,往往能夠拓寬思維,激發思維的火花,從而更進一步深化認識,加速語感的形成和優化,工作總結《[總結]語文教學工作總結》。

第三,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學貴有疑。"疑是思之端。"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也是一個複雜的思維過程。思維活動由問題的產生開始,問題是學習的起點,問題是點燃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因此在課前,我根據課文內容提出一些有啟發性的思考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預習。在教學中,我會經常藉助趣味性材料,如故事,佚事,典故,謎語等,以幻燈片、圖片、課件及相關文字材料的形式展示出來,往往可以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走進教學內容的情境,從而積極的主動思考,感受領悟。

當然僅僅憑以上的做法是遠遠不夠的,它不僅需要我們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時機,不同的環節進行靈活的教學設計與實施,還需要我們樹立"大語文觀",構建起"大語文"結構,向課外延伸。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

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多元化的,就是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語文素養,提高他們閲讀能力、鑑賞能力、寫作能力、表達交流能力等。要實現這些目標,僅靠單純的課堂教學,是很難實現的。要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該從僅依靠"小課堂"的侷限中擺脱出來,讓學生迴歸生活--"大課堂"。在學生中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去全方位、多元化地提高語文素養,培養語文能力。我嘗試利用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來實施語文教學。

1、勤寫日記,增強寫作能力

寫作,是用書面語言表達自己認識的活動,它是一種複雜的智力行為,又是一種綜合的表達能力。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説,寫作能力的培養,"一要得其道,二要經常歷練,歷練到成了習慣,才算有了這種能力"。因此,要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是非常必要的。

2、重視閲讀,堅持寫讀書筆記,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會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閲讀能力是人類攀登階梯的技能。閲讀是獲取知識的必要途徑,也是體現語文交際能力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窗口。語文教學的實踐證明,要使學生學好語文,培養和提高語文能力,就要大量的閲讀,培養和獲得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去熟悉和掌握語言規律。除學校為我們準備的課外讀物,我們班同學還建立了自己的圖書角,主要是學生自己籌備的各類圖書,有與學習有關的資料,有國內外的名著,有各類報刊、雜誌等。學生可以利用課餘時間來自由借閲。而且,學生每看一本書,都要寫讀書筆記,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

蕭伯納曾説:"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流之後,我們就各有了兩種思想。"因此,一月一次的讀書交流會給學生們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也為他們的思想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交流會上或者説説自己的讀書收穫,或者給同學們推薦自己讀過的好書,或者提出自己讀書中的困惑,或者讀一讀精彩片段,或者討論討論書中人物形象···

有的同學一個學期下來能讀十多本書,最少的也能讀三四本。從個人的發展來説,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得到很大提高,知識儲量大大增加。

除此之外,本學期我在班級還舉行了講故事比賽,朗誦比賽,辯論會等等活動。

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不僅全面地提高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而且還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不放棄每一個學生

無論是接哪個班,都會遇上幾個學困生,這往往是每個老師最傷腦筋的事。平靜時,苦口婆心地勸説;煩躁時,喋喋不休地抱怨;生氣時,毫不留情地訓斥…結果,學生信心全無,破罐子破摔。蘇霍姆林斯基倡導的是一種人道主義精神。正像醫生不能對病人説: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的事毫無希望了一樣,教師也不能讓兒童感覺到,甚至有時直接地對他説,他是一個毫無希望的人。他説: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兒童,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讓他在公民的、勞動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腳。我們的崇高使命就在於:要使我們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個專業,這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麪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正像新課改所倡導的精神一樣,"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學生應該是完整的人,有自尊的人;充滿自信的人;個性洋溢的人。我們要用真誠和愛心去呵護他們,激勵他們,讓他們尤如空中的小鳥自由自在地飛翔,尤如百花園中的鮮花無拘無束地吐怒芬芳。

人都是有感情的,學困生也有豐富的感情世界。由於他們常常受到冷眼,所以外表給人總是冷漠的,有時甚至有些不近情理。因此,要轉化他們,必須大力進行感情投資。有關事實證明:師生之間建立深厚的感情、親密的關係,是轉化工作的一個必要條件。古人言:"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對老師有感情,才會聽取老師的教誨。否則,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育只是徒勞,特別應注意與學困生溝通感情,增進了解,以掏太陽能信任。這樣,他們就會消除與教師之間的心理隔閡,容易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在這種情況下,對學困生及時進行引導,會產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此外,學困生並不是一切都壞,他們身上也有"閃光點"。有的雖然紀律觀念淡薄,但能積極勞動,不怕苦,不怕髒,帶頭完成任務;有的對班集體不夠關心,但常常能夠見義勇為,助人為樂;有的文化基礎較差,但學習態度比較認真…我們對學困生凡有積極行為和進步表現的,都應給予表揚和鼓勵,來激勵學困生的進步。比如我班李昆錡,剛來時,基礎差,學習態度不認真,還經常違反紀律,但是我發現他朗誦特別有感情,而且很有表演天賦,於是經常讓他起來讀書,參加朗誦方面的比賽,英語老師排演英語話劇讓他參演了調皮可愛的小猴子,慢慢的,他信心倍增,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