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國小教師培訓工作總結報告

來源:文萃谷 1.38W

學習是教師的終身必修課,是為了能夠給更多的學生提供好的學習方法而不斷學習,還可以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國小教師培訓工作總結,一起來看看國小教師培訓工作總結!

2017國小教師培訓工作總結報告

  國小教師培訓工作總結篇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聽了九位專家的講座,發現了他們之所以成為名師、專家都有一共同的規律:就是都喜歡教師這個職業,並且把教師這種職業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來做。他們的成功告訴我們一個事實,那就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給了我很大的啟迪,首先教會我要更加喜歡教師這個職業,才能可能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師;其次,讓我明白教授學生最好的學習方法是讓學生對所學習科目產生興趣。

“三人行必有我師”

教體局請的每位名師、專家的課都很精彩,從中都能學到很多東西,但對我印象最深刻、影響最大的是薛躍娥老師的講座。你可以説她的學歷不高,可以説她的文筆不美,她的聲音不動聽,但她的每句話都是發自肺腑的,她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真實的,這就是真情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無窮的,以至於在場的每位新教師都感動的流淚,一句話感動來自真實。

聽了薛老師的講座後,內心下定決心今後一定要做一個像薛老師一樣的好老師。我感覺現在我們新教師缺的不是知識更不是能力,而是一種持續的向着既定目標前進的動力和毅力。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我想作為一位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應該向每一位教師學習,那怕是職位比自己要低的人、知識不如自己豐富的人。只有這樣,才可能有所進步,才可能成為一位出色的人民教師,才不愧“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稱號。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進入21世紀以來,知識的更新之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每隔四五年所有的知識就要重新更新一遍。正如一位培訓教師所講的那樣:“要想做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要時刻提醒自己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才能不做“新時代的文盲”。很多專家認為:“新時代的文盲不是不懂知識,而是不學新的知識”。我想,作為新時代的新教師,不僅自己要有一桶水,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桶淵源流動的“活水”,這樣才能教育好學生,才能用自己的“一桶水”引流給學生“一缸水”,乃至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流。一句話概括新時代的教師面臨的命運選擇,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總之,通過這次培訓,使我深刻意識到:自己的知識、能力與各位名師、專家之間的差距是巨大的。所以,只有重新踏上新的起跑線,通過自己一步步的努力,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才能立足這個教育飛速發展的時代,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社會的價值,為我國的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國小教師培訓工作總結篇二

學習是教師的終身必修課,在信息化時代,只有堅持不斷的學習,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而不致於落伍。通過一年來的學習,我進一步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新課標解讀,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下面是我通過校本培訓獲得的幾個方面的體會:

一、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才是主人

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的效果。每一個學生都發言就是參與嗎?專家的觀點是:“應該説,站起來發言是參與”。但從表面上看,是一種行為的參與,關鍵要看學生的思維是否活躍,學生所回答的問題、提出的問題,是否建立在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之上,每一個學生的發言是否會引起其他學生的思考;要看參與是不是主動、積極,是不是學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學生交往的狀態,思維的狀態,不能滿足於學生都在發言,而要看學生有沒有獨立的思考。”

簡單的問答式,一問一答,學生好像忙得不亦樂乎,但實際上學生的思維仍在同一水平上重複;一些課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學生能準確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但很少有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表面上看是師生互動,實際上是用提問的方式“灌”,直到讓學生認同教師事先設計好的答案。師生、生生沒有真正地互動起來,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

那麼,怎樣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呢?專家認為,應當創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衝突,使學生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同時,教師要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説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教師應當給學生時間和權利,讓學生充分進行思考,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説,並且讓儘可能多的學生説。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

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於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多一點賞識與鼓勵。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儘量從正面引導。莎士比亞説: “讚賞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要讓孩子們體驗勞動的歡樂和自己的勞動而感到自豪。”為了讓全體學生品嚐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悦,教師在評價時要竭力睜大眼睛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如:“你這個詞用得真準確!”“這個句子真美!” “發言聲音響亮!”“真自信!”“真大方!”“你敢於發表自己意見,進步真大!” “你的發言觸動了我的思維,震撼了我的心靈!”“你理解透徹,語言精當,表達流暢且自信滿懷,我非常欣賞你!”“我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了!” “你懂得比老師還要多!”“你讀得比老師還要棒!”)大量的實踐證明,對學生的賞識與鼓勵,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學會欣賞他人,相信自己,積極向上的品格,充分體現了教學的人文性。 也要多一點詼諧與幽默, 老師風趣幽默的語言必將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中有助於學生良好人文素質的養成。使學生在充滿愛心和智慧的評價中健康成長,我們還要“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三、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當好組織者

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完全有學習的能力。把機會交給學生。俯下身子看學生的生活,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教師把探究的機會交給學生,學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學習的過程,教師也就可以自如地開展教學活動。新課程實施的靈活性大,讓教師覺得難以駕馭教學行為,課堂教學中表現為過多的焦慮和不安。原因是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學生精彩紛呈的學習活動,還不習慣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觀察和探究學生的學習方式,及時瞭解他們的認知情況,學生的需要沒有真正地被關注。

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做一個成功的`引路人

一堂新課開始,教師可通過新課導入的設計、學習氛圍的創設,教材所藴含的興趣教學因素、課堂內外的各種資源來喚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意願和動力。然後,教給學生探索、發現的方法,讓學生會探索、會發現。教師除了必須把學生自學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步驟外,還需精心設計每一次自學的目標、內容,同時加強自學方法的指導。

總之,在學校的教育改革中,我們要不斷學習,致力於新課標的研究與探索之中,尋求創新,切實以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學,使學生在新課改中獲得能力的提高。

  國小教師培訓工作總結篇三

本學期我有幸參加了XX市教育局組織的農村骨幹教師培訓班,通過這次培訓,使我深深的感到對教科研知識的缺乏,雖然我從教十一年,但我覺得在教學理論知識方面的學習還遠遠不夠,通過半學期的學習和培訓,使我逐漸認識到教科研的重要性,尤其在新課改過程中,每一個教師更應該值得去學習一下新課改的理念,以便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的教育,以下是我對自己參加骨幹教師培訓學習的簡單回顧和總結。

一、要善於培養學生個方面的能力

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對學習材料的疑問開始的。探究學習是生物教學的心臟,要讓學生在探究中培養能力,還要在探究中找到問題的的答案。這一過程應是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來獲取新知識的思維過程。而解決必須要提出問題,教學中如何提出問題這一生物的心臟,如何激發學生的問題興趣,增強學生問題化意識,提高學生的問題化能力,充分發展學生的問題化學習,我覺得新課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學,要重視問題情景的創設。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滿足人的愛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會感受到自己在世界上有價值、有用處、有能力,從而煥發出自尊、自強、自我實現的需要。”為了讓學生得到這種需要的滿足,在教與學中,我們應樹立一種師生互動、平等合作的思想,也要有學生是主角演員的思想;我們還應當努力營造一種寬鬆、和諧、愉悦的教與學的問題氛圍,也就是我們要巧妙的創設問題情境,使其產生好奇心,激起學生求知慾望,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體會到生物就是生活,對生物產生親切感。

二、充分預設是上好課的重要前提。

教師備課工作要做的再細緻些,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既要備教材、備學生,更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可能出現的狀況做好不同的預案和對策,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起點。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堂教學才能更豐富、更流暢,才能真正做到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教學預設與生成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教師教學機智。

教學預設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充分預設就不會有課堂教學的有效進行。但是教師的預設再充分,課堂中還是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存在,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本身也是一種教學資源,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抓住這種資源,隨機應變,適時引導學生,做到掌握分寸,方法得當,適時、適情、適度,於巧中見奇,於奇中生效。而要想提高教學機智,平時就應加強學習,多閲讀教學雜誌和理論書籍,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業務修養!

四、教學中要給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機會,有時學生會還你一個奇蹟的。

《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生物的重要方式,這樣一種學習方式本身也應該是我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之一。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創設有意義的數學活動,聯接和激活學生的相關知識經驗,要給學生探索的機會,要敢於放手,這樣才能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主動建構新知,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的學習品質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和提高。

五、課堂教學如何才能做到師生雙向交流,提高教學效率呢?

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組成的雙邊活動,它是一個由師與生、教與學彼此控制的系統。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多數教學仍然是注重言傳口授,教師滔滔講説,學生默默聆聽。這種缺乏生機,僵化死板的教學方法常使學生處於一種被壓抑的狀態。如不迅速扭轉,課堂上不能形成雙向交流的閉合迴路,那就會使教師失去調控,違背教學初衷,根本談不上讓學生“養成讀書習慣”,提高數學能力.

課堂教學是個開放系統。按照系統論的觀點,就是説,教學中既要重視各種教學信息的溝通和交換,又要重視教與學雙方的融合與交流。要做到這兩點,就必須改變傳統的單向靜聽的教學模式為多向的立體的現代課堂教學模式。不少教師在這方面已經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例如: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寧鴻彬的“五步教學法”等等。他們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大,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頻率高;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思維活躍。這些不能不説是他們注意了課堂教學方式的開放性的結果。

課堂教學絕不是平衡的。“平衡”的教學只是把豐富的課進行了“約化”。它把學生看成機器,始終讓學生處於被動地位。敢於改革的老師卻不是這樣。他們根據每個學生的心理素質、愛好、習慣等各不相同的情況,儘可能地為學生創造一個能保證各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能力進行獨立學習的異步教學環境。授課時,他們既把全體學生納入教學範圍,又隨時從教學的對象身上獲取信息,尋找平衡中的不平衡因素,切實地幫助學生接受知識,培養智能。

如果説學生的“學”是內因,那麼教師的“教”就是外因,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在改進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教會學生“怎樣學習”的工作。提到“怎樣學習”,目前多數是從方法到方法的單一指導,這是遠遠不夠的。真正的學法指導應該是教與學同步進行。也就是説,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給學生以學法指導。這樣針對性強,有典型意義,學生一學就會用,立竿見影。為什麼教法與學法指導要同步進行呢?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教法與學法有同一性,雙方的目標指向同一認識過程,完成同一個任務。實際上,教法和學法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因此,教師要善於將教法與學法辯證地統一起來,並及時地迅速地獲得轉化。

有了這樣的一次培訓使我受益非淺,使我認識到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進行總結,形成一定的理論知識,這樣對我們的教育和教學工作會產生更大的促進作用。培訓已順利結束,看一看自己記錄的聽課筆記。翻一翻自己隨手記下的的感受,再回眸靜思:“博學之,慎思之,審問之,明辨之,篤行之”朱熹教我求知治學之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教我明學思之理,外在的知識要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能力,就必須用理性的思維,挑戰的眼光去審視、吸收、創新。本次培訓通過老師們的“點化”和“引領”,使本人豁然開朗,同時也為我本人準備成功“添了磚加了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