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根據古詩寫作文

來源:文萃谷 1.71W

一、表時間,根據古詩寫作文。《詩經·君子于役》中寫“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歸?”這句詩的意思是“丈夫被國君徵去服役,將外出很久,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與他重聚。”這裏的“不日不月”意思是“不可以用日月計算”表時間長久。同樣,陶潛的歸園田居中有這樣一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帶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在這裏指夜晚。

關於根據古詩寫作文

二、月還有烘托氣氛的功能。李煜的《相見歡》中“月如鈎”兩句寫登樓所見的景色,抬頭新月如鈎,低頭桐陰深鎖,寫景逼真而悽情尤甚。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先寫作者夜泊秦淮河時所見景色。即寒涼的秦淮河上瀰漫着朦朧的水霧,清冷的月色籠罩着沙灘,景物顯得悽迷而冷寂。詩人先把人帶到一種特定的環境氣氛中,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和感染。同時,這暮色迷茫的景物描寫也映襯出了作者淒涼感傷的心境。

三、“月”還有達意抒情的功能。借明月抒發感情是詩文中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段,但縱觀千古,我最欣賞的還是李白對月的描寫。月亮本是無情物,並不能表達任何感情,但李白卻賦予明月以生命,使之人格化,把它看成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能傳達友情的友好使者,國中作文《根據古詩寫作文》。如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寫道“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便是如此。看看天空上明月高懸,光照大地,你和我天南地北各居一方,不能見面,但都可以看見天上的明月,那我就把這一顆關注你的“愁心”寄給明月,讓它時刻陪伴着你,隨你直到偏僻的異鄉。這裏四處漫遊的李白沒有忘記貶謫途中的友人,借明月來表達自己對朋友的一顆誠摯之心,借明月來表達自己對友人的一種問候之情。李白在這首詩中,對月的構思新奇,對月形象的描寫也非常美妙。難怪清代沈德潛在評論這兩句詩時説:“即‘將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杯’意,出以搖曳之筆,語意一新。”這種浪漫主義創作方法,體現了李白詩歌清新、飄逸的風格特點。

這是一個夏日的傍晚,火紅的太陽已經躲到了羣山的背後,彩霞染紅了天空,染紅了雲彩,漁夫們都搖着船,收工回家了。

這時,一陣清脆的歌聲從樹叢深處傳來,這歌聲是多麼嘹亮啊!只見一個牧童騎着一頭老黃牛走了過來。你瞧,他頭戴金黃的斗笠,一雙烏黑的大眼睛撲閃撲閃的,圓嘟嘟的小臉蛋兒上洋溢着燦爛的笑容.他斜坐在牛背上,一雙小腳丫歡快地晃動着,顯得那麼活潑可愛。老黃牛“哞哞”地叫着,似乎在讚美牧童的歌聲動聽呢!

牧童正唱到高興,一陣清脆的蟬鳴聲從附近的一棵柳樹上傳來。蟬聲打斷了牧童美妙嘹亮的歌聲,他停止唱歌,側耳仔細的`聆聽着。

牧童想要捉蟬的慾望油然而生,他拍拍黃牛,又指指樹上的蟬,老黃牛心領神會,用慢慢的速度,輕輕的腳步,小心翼翼地向蟬靠近。

近了,近了,離蟬只有一步之遙。但蟬還沒有感受到危險的降臨,仍然“知了知了”地展示着自己美妙的歌喉。牧童慢慢地從牛背上站起來,雙手輕輕地向蟬靠近。説時遲,那時快,牧童雙手向前一合,蟬“吱”地一聲,成了牧童的囊中之物。

牧童“哧溜”一下跳下了牛背,將手露出一條細縫,笑着説:“哈哈哈,誰讓你跟我比試歌喉來着,現在遭殃了吧!”此時的蟬,怎麼會就這樣束手就擒,善罷甘休呢?它在牧童手中不停的叫喚着,掙扎着,但就算這樣,還是無濟於事。

牧童笑着,他縱身躍上牛背,踏上了回家的歸途。

眼前的這一幕,都被外出散步的大詩人袁枚看見了。看着眼前的此情此景,他不禁詩興大發,隨口吟誦道: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