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詩和遠方作文合集六篇

來源:文萃谷 2.71W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詩和遠方作文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華】詩和遠方作文合集六篇

詩和遠方作文 篇1

七月,時值盛夏,碧藍如水的天空偶有飛雁劃過,我終於懷着滿心希冀,站在了嚮往已久的土地上。北京是我一直以來就特別喜歡的城市,小的時候覺得自己的素養不夠,等心智成熟一些了卻又沒有時間過來,現在我的到來算是應了那句“進京趕考兒去”吧。

夜幕輕下,華燈初上,我獨自在前門大街上漫步。和預想的喧鬧不同,這裏的人羣雖熙攘,但只是繁華,無關聒噪。偶有推杯換盞觥籌交錯之聲傳來,卻也只覺悦耳生動。順着道兒走,不覺間已經鄰近天安門,我調整了一下呼吸,放慢了步伐,徐徐前行。天安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最初名叫“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門,清朝順治年間更名為天安門。我是一個酷愛歷史,鍾愛古蹟的人,站在天子腳下,面對已然佇立在身前的天安門,歷史的碎片一幕幕湧現,我一瞬間熱淚盈眶,心頭更是無法言説的震撼。這是政治文化的象徵,更是中國民族的象徵。

翌日,我來到了故宮博物院。故宮處在北京的中軸線上,是明、清兩朝的皇城。我們從午門進(因古代總説推出午門問斬,故我們只能從午門進從神武門出。)就到了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東西輔以文華殿和武英殿的外朝,也就是皇帝辦理政務,舉行朝會及其他慶典的場所。真是“金碧輝煌紫禁城,紅牆宮裏萬重門”吶。我扶着護城河上的漢白玉欄杆緩步前行,用心感受着它的莊嚴與肅穆,指尖傳來的涼意讓我不禁痴想:幾百年前,是否也有人緩帶輕裘的款步走過這裏呢?我幾乎走遍了這裏開放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走遍了曾無數次午夜夢迴的紫禁城——這個滿是“琉璃鴛鴦瓦,朱漆大紅牖”的地方。對於這裏,我無疑是陌生的,對於紫禁城,又似乎有些熟悉感。這樣絕妙不可言的情愫我把它稱做情懷。遠去的人兒啊,這裏依舊青磚黛瓦,卻不知故景是否依舊?

我的故鄉是長沙——一座美麗繁華的山水洲城,對於故鄉,我同樣熱愛,但她卻讓我彷徨,每天家裏和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更是讓我無暇欣賞它的美。我惴惴不安,總想掙脱束縛,想要做一些有情懷的事情,想去尋找我生動的靈魂。後來我爬上了景山,這一切的彷徨與不安,在我眼神觸及到故宮全景的一剎那煙消雲散,我想這大概是偉大的歷史沉澱賦予我的氣定神閒吧。我享受這種令人心靜的滿足感。

林徽因説過:“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我們的生活已經千難萬險,那就更要勇敢地去尋找自己的詩與遠方,去體會那真正的平靜。最後,我想用七堇年的一句話來結尾——

“要有最樸素的生活,與最遙遠的夢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凍,路遠馬亡。”

詩和遠方作文 篇2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功利化的浪潮下,我們仍當留住詩和遠方。在節奏越來越快的現代社會中,生活的壓力與負擔沉重地壓在雙肩,我們腳步匆忙地為生活而奔波,待人遇事、識物辨機趨於功利和世俗,物之擠壓使心靈變得乾枯、空虛,如同被絞盡水分的粗糙毛巾,曾經的“詩和遠方”被疏遠得只剩殘影。

高曉鬆説:“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詩和遠方”是每個人心中的夢想甘露,是生活的浪漫與詩意。然而在逐漸功利而時俗的現代生活中,在為生計疲於奔命,為了功名失去自我的道路上,“詩和遠方”往往被人鄙棄,被痛斥為“毒雞湯”。一切虛的,沒有實際意義的,諸如夢想,詩意,想象,都容易被視為“痴人説夢”“異想天開”“不可理喻”。我們不禁要問,在現代社會,是否真的需要擯棄“詩和遠方”呢?

王開嶺認為:“生活的最高成就,是想象力的成就。”而“詩和遠方”所代表的浪漫、理想、純淨正是孕育想象力的搖籃。《精神明亮的人》一書中認為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待幻想和理想的態度比西方要苛責得多。然而以實為本、以物為大這種崇尚功用和使用價值的習性並未孵化出縝密的科學理性,反倒脱胎出急功近利的世俗文化。反觀西方古希臘到啟蒙運動,從柏拉圖《理想國》到歐文的“和諧公社”,從《荷馬史詩》到安徒生童話,流傳千古的藝術、制度、宗教都散發着“詩和遠方”的美好與純淨。如果沒有的豐富的想象,燒開水的撲哧作響的壺蓋不會激發了瓦特的靈感,製造出改變世界的蒸汽機;如果沒有想要捉住天上閃電的“異想天開”,富蘭克林也不會發明瞭避雷針。“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沒有夢想的人眼光狹隘,在人生道路上註定走不遠。“詩和遠方”並非毫無價值的荒誕,反而孕育着改變現狀的精神動力與幹勁。所以守住心中的遠方,堅定自己的夢想,才能更加自信地翱翔。

對於我們而言,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亦是極為重要的“詩和遠方”。功利性的學習早已不再被提倡。“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埋頭苦讀,擯棄了健康的興趣愛好,只追求短期效益,只會讓我們成為人生的“瘸子”。追求有益的愛好,或是徜徉在音樂的美妙中陶冶心緒,或是在科學的世界中探索未知,或是在鮮紅的跑道上揮汗奔跑,擁有自己為之熱愛的事物,使我們的生活變得積極向上,充滿能量,感受着生活的充實和美好。

留住心中的“詩和遠方”,其實亦是留住生活的美好,潤色着枯燥、疲憊的生活。我們終日低着頭,腳步匆匆地忙碌奔波,錯過了花開花落的詩意,錯過了清晨第一縷陽光的聖潔,錯過了夜幕中傾瀉一地的銀輝。在繁重的學習生活壓力下,我們不要讓自己成為對周圍世界缺乏感知的無心人,試着放慢腳步,抬頭髮現身邊人羣、身邊事物的美好,讓心靈放下功利心態的壓力,多一份豁達與自在。

最後,願我們都擁有自己的詩和遠方,朝我們的美好前進。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堅定自己的夢想與追求,憑藉自己的踏實與能力,一定能獲得物質與精神上的豐收!

詩和遠方作文 篇3

生活的時間的長岸無涯無際,一路光怪陸離、歡歌笑語,有時你只顧着應付魑魅魍魎,專注於“苟且”,但有時你累了抬頭,前方,周遭,盡是“詩和遠方的田野”。

對於史鐵生,什麼是他的“苟且”,什麼又是他的“詩和遠方的田野”?我暫且來回想一下,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活到最肆意的年紀上突然癱瘓,這算不算是“苟且”?終日只能囿於一方輪椅中,卻要懷着血淋淋的心去看別的同齡人躊躇滿志,這算不算是“苟且”?一面心情焦躁暴躁衝母親發火,一面又心酸於母親的隱忍與關愛,這樣的無法自控與無法原諒的深度矛盾漩渦,算不算是“苟且”?

算是了。

不過想象中的普通人如若遇見如此的事,會怎樣?自生自滅,自暴自棄,整日活於痛苦與咒罵中,仿若一生的路上找不到亮光,找不到希望。

但是史鐵生並不是普通人,也膽敢不會去做出那樣的事。他拉住了自己懸崖邊的馬,他選擇了接受。

他於地壇裏終日的遐思與肯定和否定中,找到了獨屬於他的“詩和遠方的田野”。這像極了初春時越冬而來的梅,內心冷傲卻也柔軟,像極了千濤萬浪後海面的波痕,一番平寂卻也歷經過風浪洗禮,像極了廣漠的荒野上砥礪站直的胡楊,它此時清脆生機,彼時或許受了風雨。史鐵生意志之堅韌、心志之成熟令我讚歎,而這樣的一個人能將目光從“苟且”中轉移出來而轉向“詩和遠方的田野”,其偉大處,也自不必説。

生活一定有苟且之處,一定有逆意迤邐之處,一定有無涯的絕望和黑暗之處,一定有你所深惡痛疾的、恨之入骨的苟且之處。

而重點是,你不得不經歷,你必須去經歷。

一個經歷了“苟且”、經歷了困顧、經歷了絕望與黑暗的人,才會有機會會衝破“苟且”、衝破困顧、衝破黑暗,才能帶着一顆堅強而柔軟的'、傷痕累累卻已結巴的、自尊自省的心,去迎接生命裏的“詩和遠方的田野”。

如若沒有了“苟且”,我們只會單純而幼稚、沉溺於甜蜜的美妙中,直至溺死。

如若沒有了“詩和遠方的田野”,我們只會陰暗而狠毒,墮落於苦痛的折磨中,直至累死。

“苟且”和“詩”、“田野”是相對的,是相生相依、相滅相亡的,人之一生不能只有其一,而應二者皆有所品嚐和領會,我們哭過、笑過、失意過、歡欣過、痛苦過、狂喜過,我説這才是人生,這才是生活。

詩和遠方作文 篇4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打動了許多人,已成為網絡上的流行語。

它源於高曉鬆在一篇文章中寫的一段話:“我媽説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和我妹妹深受這教育。誰要覺得你眼前這點兒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適合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不遠,一分錢沒有,那麼就讀詩,詩就是你坐在這,它就是遠方。”

看看現在的人,被“事情”給捆住了,很難脱身到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去轉轉,但是我的身邊就有一位“騎”遍天下的人。

他曾騎到阿拉善沙漠,見到過無私奉獻的胡楊,他曾騎到尼泊爾,體驗了什麼叫“窮遊”,他曾體驗過什麼是最難騎的路,他曾用一架自行車騎遍世界各地,他就是我們熟悉的喬老師,從他身上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詩和遠方雖然美妙,但前提是你要有一個充滿知識的頭腦,不然你會一問三不知,喬老師怎能騎到過那麼多的地方,就是因為他有很大的知識量,有能支撐起的資源,如果你連學習都學不好,你還想追求詩和遠方嗎?你會被人笑的!

詩和遠方聽起來很美好其實……

就在前幾天我們騎行大潵原,騎行固然是詩和遠方,但你們不知道的是,在詩和遠方背後還藏着痛苦、累,我們從耕讀書院騎到大潵原,我們熱身推了30分鐘,之後才開始騎,一上車感覺那股勁一下就上來了,飛快的騎着,但是到一個大大的坡一個一個都像“慫包”一樣跳下車推着上,最後到達大潵原我們才體會到什麼叫遠方。

詩和遠方是很美好,但如果你不付出你就不會嚐到這種美好,凡事都要付出才有回報。

詩和遠方作文 篇5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題記

這幾年,青春劇毫不留情的霸佔了熒屏,成為了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線。可回頭想來,似乎所有的青春劇都少不了刷題、考試的鏡頭,也都免不了有幾個拼命學習的學霸,和幾個只顧眼前,苟且生活的學渣。不由得想起了海子曾經説過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於是乎開始懷疑自己想要的“遠方”究竟是什麼樣子。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尤其迷茫無措,沒有方向感。每天守着一堆的卷子、試題,好像永遠都不會有做完的時候,要命的是,並不是你多做幾道題,多刷幾份卷子,成績就能夠突飛猛進,來回報你的努力,給你以堅持的動力。我曾見過有一些同學,每天“三點一線”,刻苦努力,她們把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放在了學習上,好像大學聯考是一場賭注似的,輸了的人就會一敗塗地。

想起從前,我特別喜歡旅行。曾經獨身一人坐車到了麗江,只為感受它那古色古香的美好。江南古巷,青磚紅瓦,悠遊愜意;也曾在某個秋後的清晨,在經過了一夜的跋涉後,靜坐在泰山頂上看着太陽升起;還有炎炎夏日跟朋友在海邊嬉笑玩鬧;還有那年暑假背上行囊去看西安古都……只是後來學業愈加繁重,父母的期盼,老師的諄諄教誨,讓你不得不悄悄藏起了對遠方的好奇,心甘情願把假期貢獻給了作業輔導班,可即便這樣,成績還是沒有顯著的提升,人人都有一顆學霸的心,卻總是想過着學渣一樣的生活,你總希望付出的努力能夠給你以成倍的回報,卻忘記了堅持才是成功的起點。

那天晚自習下課,我照常去操場跑步。在教室裏面坐了一天,課間去呼吸下外面的空氣,跑跑步換換心,這是唯一能讓我整個人放鬆下來的方式,暫時的把成績排名,同窗競爭拋在腦後。無意間發現柵欄旁有個女孩蹲坐在那裏,埋着頭像是在哭泣,走近了發現是同班的女生,想來是因為平時成績一直很好,這次考砸了而悶悶不樂的。她並沒有介意我看到她的這副模樣,於是乎我開始低聲安慰,於是乎她開始悲傷傾訴。原先總覺得像這些成績很好的同學是不會理解落在她們後面同學的感受的,可跟她聊天才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學霸都只是死讀書,就像《最好的我們》裏的餘淮,他們是有夢想有目標,更是會為了自己的夢想去努力堅持的人,這樣的她們是真的值得別人去尊重,去學習的人。

後來,我漸漸明白,其實詩和遠方並不是説撇下眼前,去過你理想中的生活,而是在你應該努力的年紀盡全力去為自己爭取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以換取更加自由的生活。相比之下,那樣的“詩和遠方”的生活不更是值得我們去努力去追尋的嗎?就像有句話説的那樣“不要在你該努力的年紀卻選擇了安逸。”

詩和遠方作文 篇6

親愛的少年,不好選擇安逸,那就想背對着陽光而行,只看的見自己的影子。把所有的春光靜好還給疏疏漓落,把所有的庸庸碌碌還給過去的自己吧。明日的你,要胸中有丘壑,立馬振山河。

人生而一樣,但或許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平凡的人,二是平庸的人。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對人生的態度,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差距太大了。也許這兩種人可能一輩子都沒什麼大作為。

但是,平凡的人心中仍擁有夢想,依舊會最好自己的工作,在每天的努力中一步一步向夢想靠近,即使夢想最終實現不了,也不會因此感到遺憾,他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對未來充滿希望與憧憬;而平庸的人則恰恰相反,同樣是工作,他們只會把工作當成自己的謀生手段,每天在自己的抱怨聲中渾渾噩噩的度過,他們的夢想早已被現實生活中的繁雜和煩瑣所淹沒,他們不去關心是不是還有陽光,他們只關心,自己現在是否安逸…

我看到這樣一個視頻裏講:當年的王陽明,十三歲的時候問過他老師一個問題“師傅 何為天下第一等事?”又問了問他父親,他父親與老師異口同聲地説“當然是考取功名!”為什麼呢,無關其他,只因在當時,所有人的出路只有一個,那就是考取功名,中狀元。如果現在這個問題,問大家,“何為天下第一等事啊?”大家是不是絕大部分都會説“賺錢啊”可是…你們真的王陽明是怎麼説的嗎?他説“非也非也。”他老師反問他了,“那你説説,何為第一等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説到這的時候,他老師蒙了啊,這是什麼意思啊?這就是他想當聖賢人啊。他老師繼而説道“你想成為像老子,像孔夫子這樣的人,是不是有點太狂妄了!”王陽明説“老子是人,我也是人 他能當聖賢,我為什麼就不能當聖賢?”

正是因為王陽明他十三歲立了大志,要成為聖賢,所以,王陽明這輩子,所有的追求都在成為聖賢,所以到最後,他真的成為了一代聖賢,被稱為“千古第一完人”。

我看完這個視頻,內心所想皆是當今社會上…還有多少人敢坦蕩的説出“我有夢想,我的夢想是成為什麼什麼”,很少了吧,甚至於,有時候提出夢想一詞,都會有人笑出聲…我就很納悶,這夢想難道不該是規劃未來,對未來充滿希望,憧憬着未來的一個非常美好的詞來着嗎?為何,到了現在,卻是“天真,愚蠢”的代言詞?我無法理解…

最後,年少的我們,征途不只是眼前的安逸,還有未來的詩與遠方-我們的征途應當是星辰和大海。

“沒有夢想的少年,就像鳥兒沒有翅膀,長大以後無法飛翔。”

這裏墨陽,文筆爛爛,隨心而寫,遇君我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