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新聞作文

來源:文萃谷 3.1W

1舊書攤上淘來的“寶貝”“……我們先慢慢地走到湖濱,在公園裏坐了一會,然後僱了一隻小舟,在萬道水波中,盪漾開去。小舟慢慢地搖着,那全湖的風景,便也瞭然在目:湖濱的翠柳,隨風婀娜地飛舞;紅光奪目的桃花,夾植在垂柳中,倒映得滿水皆紅;同時,那些山呀、屋呀,它們的影兒在湖中微微蕩動,真是一幅絕妙的‘西子書’!”

有關新聞作文

這篇《暮春時的西湖》便是今年7月出版的《民國國小生作文》叢書中的一篇。該叢書第一、二輯收錄了民國時期336篇優秀國小生作文,並配有108幅精美木刻、石印插圖,一經問世,果不其然又一次觸碰到中國人那根繃了多年的敏感神經——“基礎語文教育”。

叢書策劃人符馬活告訴記者,今年3月份,他在北京潘家園淘舊書,在一家舊書店偶然發現了一本民國時期出版的《學生作文精華》,隨便翻了幾頁立即被書中小作者的文筆所深深吸引。

記者瞭解到,這套《民國國小生作文》的內容主要來自上海三民圖書公司印行的《初級模範作文》、上海春明書店印行的《高級模範作文》、上海春江書局印行的《新編國小模範作文》、南光書店印行的《學生作文精華》、上海國光圖書公司印行的《國小生作文精華》、北京書店刊行的《國小模範作文》等十幾種書籍。編者瞿世鎮、董堅志是民國時期學生教材讀本編纂人,編過《初級模範作文》、《中學國語讀本》。

這些集子除了在舊書店淘來的外,還有一部分是從藏書家手中借來的。記者問及書中作文選取的標準,符馬活表示“首先是好的作文,其次是與孩子的生活貼近的”,“以作文內容來説,涵蓋了民國時期少年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作文體裁來説,包括了記敍文、説明文、應用文和議論文等幾乎所有常見文體。總之,它們是民國國小生作文的一個縮影,基本反映了白話文應用初期的國小生作文風貌。”今年10月《民國國小生作文》系列還將出版另外兩冊。

符馬活表示,出版《民國國小生作文》這套書,並不是想要一鳴驚人地拷問中國現行教育制度,“中國語文基礎教育的'道路怎麼走,對我來説,這個問題過於沉重和複雜。我們的初衷只是想讓大家知道,國小生也可以用另外一種更合乎他們天性的方式寫作文,退一萬步講,即使不能通過寫作文讓孩子們掌握高超的寫作技能,最起碼也不要敗壞他們的人格”。

2展現新文化啟蒙時期的誠實和趣味“帶着新文化啟蒙時期的誠實和趣味”、“沒有人云亦云”……許多關於《民國國小生作文》的評論文章中,共同將這批早期學生作文的優點歸結為兩點:思想感情上的澄澈、真摯;文字表述上的生動、活潑。

“明白如話,簡練、乾淨、真實、親切。”“新概念之父”、《萌芽》雜誌主編趙長天認為,無論文章主題是夏季雨後鄉村的清幽景緻,還是對病逝四年的弟弟的思念,畢業典禮上分別的不捨,或者“勤於攻讀,努力前程”的相互勉勵,這些產生於白話文方興未艾之際的文章,多數作文都是在説發生在作者身邊的、“具體的事情”,首先旨在把事情講述清楚、把人物敍述生動、把情緒表達充分,而現在國小生作文中最大的問題,太強調“主題明確”。“這些民國時期的作文,往往重在都不是講什麼道理。雖然在文字上不是特別成熟,但是沒有廢話和套話,作文的內容更多的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很鮮活,讓我們看到了白話文在社會普及推廣初期時的形態。”

一位年過八旬的退休幹部李伯告訴記者,上世紀30年代他在內地接受的國小教育,還殘留着私塾的性質,古文經典仍是重點,白話作文並不是強制性的考試項目。“當時的作文要求很鬆,老師出的題目也很具體,比如寫‘我的教室’、‘我的同學’。作文大約一個月寫一次,只要文從字順、説清事理就可以了”。

在對民國國小生作文鋪天蓋地的溢美之詞之中,也能看到個別網友“挑刺”的評價,針對部分篇目行文中出現的“悽燈”、“苦雨”、“幻夢”、“惆悵”等字眼,有讀者感歎,“怎麼國小生就這麼肉麻?”“比今天的‘45度仰望’之類的有過之而無不及。”

針對這類“概念化的想象”,文學評論家解璽璋認為,“有一些是對於古文作品的模仿,也有詞句不是從心中湧出,而是從書中直接得來”,但是就整體上來説,沒有今天作文教育“主題正確、觀點鮮明、中心突出”等重重束縛。解璽章的兒子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上的國小,有一次去北京龍潭湖公園撈魚,回來把這件事寫在了作文裏,寫得很有趣,結果老師居然找家長談話。“老師説,這樣的作文寫得再好也是二類文。要寫好人好事,才能是一類文”。這件事讓他感到既無奈,又可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