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史綱讀後感4篇

來源:文萃谷 2.38W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人史綱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人史綱讀後感4篇

中國人史綱讀後感1

柏楊的《中國人史綱》,我是一口氣讀完的,當我翻過最後一頁的時候,深以為這是一本很好的中國歷史讀本。它不同於以前讀過任何通史性質的書籍。柏楊真正做到了從嶄新的角度看歷史,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到作者真正的以一箇中國人而驕傲,真正的想中國強大,真正的去分析中國落後的根源。

柏楊以《醜陋的中國人》一書,在中國大陸,包括香港台灣澳門,為人們所熟知。在那個民族自豪感無上光榮的年代裏,出現這種不同聲音,顯得那麼的不和諧,同時也顯得那麼的警醒。我上國中的時候,曾經草草看了一遍《醜陋的中國人》,沒有什麼印象,但裏面所提到的民主,人權等等話題,卻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了。

直到去年在上海,從噹噹網上購得《醜陋的中國人》一書(從中也可以看出我國在媒體管制方面的放開,這種書籍以前是不可能被出版的),方始認認真真的閲讀了一遍。大概台灣的學人都很崇拜胡適的緣故,我感覺書中到處可以看到胡適的影子,尤其針對中國傳統文化,柏楊的論調像極了胡適,都對傳統文化,包括語言文字,統統持反對的態度。

我在想,柏楊不過是一個繼承五四運動思想的文人。

《中國人史綱》讓我轉變了看法,讓我看到了一個不讀死書的柏楊。他的觀點鮮明,明確,一針見血。對於五千年中國帝王的豐功偉績,統統不放在眼裏,帝王們的好壞,完全取決於他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民主,人權等命題,於字裏行間慢慢滲出來,成為本書的靈魂。

在書中,作者做了一項前人從沒有做過的工作,就是在每一個章節後面,加上了當時年代的東西方對比,通過對比,讓讀者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變遷,從一個超級帝國如何轉變成為一個東亞病夫,真的能夠喚醒我們中國人去反思。書中有寫到明帝國的黑暗和肆無忌彈的殺人的時候,要求讀者注意,同時代的英國,已經產生國會,《人權法案》已經生效,君主再也沒有權利隨意殺人,真正意義上的西方民主河人權觀念出現了,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這個龐然大物,開始逐漸落後於西方,直到清帝國入主中原,為了鞏固它的統治,慘無人道的屠殺人民並且建立集權中央使之合法化,中國徹底滑向了深淵。鴉片戰爭所帶來的屈辱,在這個時候就已經註定了。

同時書中特別提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同時儒家文化系統的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更加落後於中國,是什麼原因讓他通過短短八年的時間,就超越了中國。我覺得這樣的問題,真的更加發人深省。

歷史在柏楊的筆下,再次變得生動,再也不是帝王將相的家族史,真正的是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發展史,願每一箇中國人,都能夠讀一讀這樣的文字。

中國人史綱讀後感2

最近讀完了《中國人史綱》,從序言中知道了此叢書是柏楊先生在火爐般的斗室之中,或蹲在牆角,或坐在地下,膝蓋上放着用紙糊成的紙版和着汗珠,一字一字的寫成,感覺就像所有古賢“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司馬遷飽受宮刑之苦,憤而終成《史記》”一樣,大家都是源於“憤”而怒氣沖天,有一種宣泄的慾望,否則就憤怒成疾了。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文人會有這麼多的憤怒,還是現代好啊,中國國家統計局統計説,中國人幸福指數排在世界前20位!並且逐年上升。事實果真這這樣嗎?最近央視記者走基層,國慶期間忙着問:“您幸福嗎?”,就冒出個“我姓曾”這樣的“神回覆”,其實我們中國人一直就這樣“被幸福”着呢!但還是我們普通百姓的覺悟高,遇到了苦悶之事,就只是發發口頭的牢騷、喝幾口悶酒也就把這憤怒化解的煙消雲散了。我們央視記者推出這樣的新聞專題報道是何用意,是關心百姓生活的幸福度呢,還是在邀功表功?從央視一貫的作風——報喜不報憂,盡力粉飾太平——來看,央視的用意很顯然。其實我們中國人自己説:“我們現在很幸福,每天忙忙碌碌,趕着還房貸,趕着擔心明天的工作,趕着操心小孩的學費,再擔心老闆是否把自己炒了,我們真幸福得像豬牛!”而第三世界的窮國家印度人偏要説,我們中國人不幸福!印度人可以安心去流浪,也不愁餓死病死,而每個中國人都似乎覺得看不起病,不敢病,心天天放不下,不知明天自己會怎樣。説我們中國被要養活比印度多數倍的官員隊伍、要餵飽中國官員龐大的將軍肚、要裝滿外逃官員的行李箱、要養活無數的大蓋帽,中國的那點GDP餘錢肯定不多,用於人民福利的錢不會比印度多。

其實,中國人的不幸福不是現在才有的,實際上在柏楊先生眼中,一部煌煌大觀的中國歷史,其實更是一部陰謀、政變、殺戮、詭計、猜忌的可怖歷史。在書中,柏楊先生能讓中國曆代帝王像小丑一樣跳來跳去,滑稽、荒誕;裏面,沒一個是好東西,鬧來鬧去,折騰來折騰去。我們可以和柏楊先生一起冷眼看歷史,嘴巴,大大地笑,説着真是高興暢快。可能正是因為柏楊先生經歷過抗戰、解放戰爭的苦難(其間,柏楊娶了4個老婆,到了台灣又娶了第5個),也許正如武學中所説的,受重傷時無意間會打通任督二脈,憤怒令血氣沖天,衝破了原有思維的侷限,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生活、感觸到了社會,有感而發,由憤而作吧!因為之前對於系統的中國歷史之知識只從教科書中得來,所以難免加上正統的烙印,現在再看這個,感覺即使矯枉過正,暴虐倍慘,亦強於正統之教科書。

為了中國的未來,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認清歷史的本質,祈願未來的中國是真相和真話盛行、充滿民主、人民幸福的國度。祈願中國的未來不再僅僅有集權,而要有“百家爭鳴”、“異端學説”!

中國人史綱讀後感3

柏楊先生是我心儀已久的,柏楊雜文基本上我都讀過。後來他進行《資政通鑑》翻譯,以及整理跟中國歷史有關的幾部著作,我也讀過。柏楊著作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白話文寫得真是好。中國文字在他手裏像一塊泥巴,想摶成什麼樣子就摶成什麼樣子,運用自如。

柏楊的著作特別突出“人”的地位,帶着***寫出了過去兩三千年的歷史中,中國人沒有尊嚴的這種狀態。評價歷史到底以什麼為主?是以國家強盛、金甌一統和皇權強固為主,還是以人民的生活幸福、人民生活得有尊嚴為主?因為在歷史上兩者往往是不同步的。

中國歷史算起來有兩三千年,實際上只是暴君與人民在輪迴。新建朝代裏第一、二代君王可能好一些,然後再像前一個王朝那樣再輪迴一次。第一二代君主時代,社會安定,生產有些發展,經濟繁榮,但由於統治者沒有也不可能有把社會引上長久安定發展的政策,再加上皇帝權力至高無上,沒有任何監督與限制,早晚還要亂。

《中國人史綱》講到中國歷史上的數次改革,對“變法”極為推崇,這點可以再商榷。中國歷史上重大的改革有五次:商鞅改革是一次,其他是王莽、王安石、張居正、康有為。商鞅改革應該説是比較成功的,但它建立的只是一個強大的國家,秦國是強盛了,但老百姓的問題沒有解決。中國歷史上改革只有商鞅改革成功,張居正改革等於是半成功,其他三次改革基本上都是失敗的。

讀《中國人史綱》,有一點讓我覺得彆扭,就是人物的稱呼,特別是春秋以前的稱呼。春秋以前男子不稱姓,女子不稱氏,所以周文王雖然姓“姬”名“昌”,但不能叫“姬昌”,周公旦,雖然也姓“姬”,但不能叫“姬旦”。我們慣用的稱呼一般都是文王昌、武王發、周公旦等。另外,不稱帝王年號而稱名字的做法,有點古怪。柏楊先生説,看到帝王年號就反感,就彆扭。這有一個習慣問題。比如不稱道光,非要稱名字旻寧,這也不算錯,但大家都不熟悉,特別是普通讀者就會覺得有閲讀障礙。

柏楊是一個非常有使命感的作家,非常關心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中華民族有三千年史,這既是我們珍貴的遺產,也是我們前行的包袱。現在創作歷史文學作品蔚成風氣,寫歷史劇可以,以文學的筆法寫歷史專題報告也可以,但要有一條底線,那就是基本的歷史史實應該是正確的,評價歷史要有人民觀點,不能想怎麼寫就怎麼寫。現在有些劇作家發誓要把歷史學家氣死,寫出來的內容百分之九十是不正確的,任意胡説,這實際上是對自己的不尊重。柏楊自己評價《中國人史綱》時説了兩句話,第一,我沒有説謊,第二,沒有失實的地方,沒有語句不通。以我看,這個自我評價雖然是謙遜的,但細究起來,做到這兩點也是很不容易的。

中國人史綱讀後感4

如果説這個世界上存在着中國人必讀的書的話,那就應該是這套《中國人史綱》——題記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而又線索明晰的史書,從我國的神話時代説起,直至20世紀結束,柏楊歷經了十年監獄的艱辛,作者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經歷來寫作此書,於是此書有:“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讚譽。自有深刻和獨到之處。

《中國人史綱》之所以定格為“中國人”就在於作者的立場是人民的,他是從人民的立場來梳理華夏幾千年的歷史的,在中國的三個“黃金時代”,人民得以安居樂業,於是作者對此稱讚不已,而對歷史上的動亂年代和大黑暗時代,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作者則對人民處境深表同情,這個時候,作者的文字,是對中國那些腐敗的統治階級的控訴……總之,作者以人民的`觀點來深刻的闡述了歷史,以人民的處境來判斷每一個歷史年代和事件,作者的歷史觀點是一種人性史觀點。他是以一個民主派別的史學家的形象在敍述歷史的。他用人民的眼光來考察每一個朝代的歷史形態,作者對醬缸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這使得我們對歷史文化傳統中的糟粕有一個最基本的瞭解,知道了什麼是醬缸文化,我們要排除那些歷史上的糟粕。

作者的眼光不僅是深邃的,同時也是開闊的,作者在每一個“世紀單元”的最後,都寫了“東西方世界”,這使讀者在深入國史知識的同時,可以將之與世界的同步狀態進行一個對比,於是,我們為起國中國先進於世界而歡呼,對後期中國落後於世界而悲憤。

生動和明晰是我給本書下的兩個關鍵詞,也是本書的的定義。在生動這個方面,作者的文學功底之深厚,敍述歷史的時候文筆樸實自然,而又字字傳神,恣意汪洋,對歷史上的人和事都娓娓道來。明晰指的是我們終於找到了一本歷史線索清晰明瞭的書,作者寫作歷史是粗線條,卻又詳略得當,作者以現代的世紀為單元,更加便於讀者把握歷史的時間順序,也不會再被朝代的頻繁更迭而困擾。事件的先後也是一一闡明,十分清晰。另一方面,作者以現代的名詞代替了歷史上不斷變換的官銜,如用國防部長來寫一個職位,在之後又註明當時的官職,這種變換使得我們對歷史上的人和事的把握更加真實,最後作者還親自繪製了眾多的地圖,地名亦多以現代地名標註,有利於對歷史的把握,同時也學到不少的地理知識。

作者在講述歷史的同時,也是在創新的,如作者劃分的三個黃金時代(即春秋末期——漢、唐、清)是首次見到的,又如醬缸文化的生動比喻,也是十分充分到位的,又如作者所引入的“瓶頸危機”觀念,也是十分深刻的,即開國四、五十年後國家就處在一個瓶頸上,國家能夠安全度過則國家將穩定持續的發展,而倘國家沒有度過則,又進入動亂之中,這些對中國當代史都有一個觀照的作用,也引發一些思考。

柏楊先生已經逝世了(於20xx年4月29日逝世),但柏楊的思想永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