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讀後感(精選15篇)

來源:文萃谷 2.29W

閲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家》讀後感(精選15篇)

《家》讀後感1

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着屬於自己的家。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在那裏你可以毫不掩飾地表現自己,因為那時的你不需面對嚴厲的老闆、嚴肅的老師等等,那是你和你家人在一起的情感的全部!

家對於不同的人而言都有着不同的定義。自古以來,數百句經典詩句都是思家頌家的。貧窮時,家是一個窩,是尋找慰藉和温暖的地方;富裕時,家更是你精神和物質上的享受。家不是財富堆砌起來的空間,它一定要包含着情,一份血濃於水的親情。但是巴金筆下的家,卻給了我不同的定義和感受。

我瞭解到了《家》是巴金30年代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從1931年問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輝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吸引着廣大讀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着重要的地位。閲讀後,我覺得高家就是個小社會。裏頭性格迥異的三兄弟:覺新、覺民、覺慧,他們的所愛卻是命運極其的相似。温柔的梅表姐,有着新思想的琴,被苦苦壓迫的丫環鳴鳳,這三個女子,即使出身不同,學識各異可是面臨的痛苦還不是一樣,一樣不能自主婚姻,一樣被封建的舊勢力逼迫着,不反抗的就流着淚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無法反抗的只能自我瞭解;反抗了的呢,像琴一樣,我真希望她可以和覺民在一起,找到自己的幸福,可是看着巴老的那些描述,充滿無法逆轉的壓抑情緒,我想,他們恐怕是不能相伴到白頭了。其中有一段話:

“在高家,在這個大公館裏,鳴鳳的死和婉兒的嫁很快地就忘記了,這兩件同時發生的事情並沒有給高家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大家只知道少了兩個婢女,主人們馬上又買了新的來代替,綺霞代替了鳴鳳,翠環代替了婉兒,在人的數目上來説,並沒有什麼變動。在很短的時期中鳴鳳的名字就沒有人提起了。只有在喜兒、倩兒、黃媽和別的幾個人的心中,這個名字還常常喚起一段痛苦的回憶。是吧,即使少了一個人,也不會讓世界因此改變,更何況少的是兩個微不足道的丫頭。”

“家”在書中僅是一條線索,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其腐朽沒落,同時熱情地歌頌了青年一代覺醒及其反封建鬥爭才是靈魂的所在。在當時的封建時代裏,追求自由就猶如沙漠裏的徒行者尋找綠洲。通過對這本書的閲讀和研究,不僅豐富了我的文學知識,而且讓我認識到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看了《家》以後,我們是否應該為享受到自由帶來的幸福而感到快樂呢?

《家》讀後感2

讀完這本書,我有許多感悟,巴金《家》讀後感作文800字。這是一本很好的書,我十分喜愛它。相信大家都知道並且都讀過這本書,故事的內容就不需要介紹了。

看完這本書後,特別是瞭解了巴金的生平後,我真的覺得書中的覺慧與巴金本身十分相似。

殘酷的現實確也教育了青年巴金:母親死後四個月,二姐就患“女兒癆”死了。她性情温和,從小熟讀《烈女傳》,她學到了許多封建“婦道”,知道作為女人,要順從一切,忍受一切。那本書裏,有個寡婦因為陌生的男子拉了她的手,她便把自己的手砍掉;有個王妃,官裏起火,她甘願燒死,也不出來,因為怕失體面。二姐熟讀這本書後,顯得與她年齡不大相符的沉默與憂鬱。祖父生日的三天後,她的生命就結束了。

大哥的處境十分困難,巴金是非常瞭解的。大哥本來與一個從小在李家走動的巴金錶姐很好,但是這門親事後來沒有成功,他用在祖宗神位前拈紙團的辦法,選中了另一個姓張的姑娘。大哥心事成虛話,雖滿肚委曲,但也沒有反抗,也從不曾想到反抗。後來祖父死了,恰好這時大嫂懷孕,臨盆在即,這就成為叔嬸們打擊他們的可趁之機,他們一方面在祖父靈堂前提出分遺產,一方面又認為祖父去世不久,長房在服孝期間,在家生孩子,將與祖父在天之靈相沖,因而竟然要求大哥送妻子到城外一個偏僻的鄉村去生產,説離開家裏越遠越好。

大哥在大家庭中與長輩因循、敷衍、妥協、服從慣了,並不能接受巴金兄弟要讓大嫂留下來在家生產的建議。他最後還是拿着衣被陪着自己的夫人上轎,到城外把孩子生了下來。雖然,大嫂並不像《家》裏的瑞珏那樣難產而死,但當孩子彌月以後,大嫂抱着孩子回家,巴金看着叔嬸們臉上所顯露勝利者虛偽表情,愈益增加了他對這個大家庭的憎厭。

巴金是覺慧嗎?高家的悲劇源於李公館經歷的悲劇;鳴鳳、瑞珏、梅表姐這些悲劇人物的誕生,是巴金從李家悲劇生活的經歷中提煉出來的,這是因為巴金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他感受的是一代人的悲劇。正是巴金在封建大家庭中經受了大量的心靈折磨以後,最後才演化成了小説《家》中覺慧的決心和眼淚。他比覺慧看到的更廣,也更深。

可以説巴金的《家》是他對自己的家族生活的記敍和諷刺。

這些便是我讀完這本書的感想。

《家》讀後感3

喜歡周國平的文字,始於一個人只有一條命,一顆心,把心安頓好。也翻過《一個人的朝聖》《安靜》《我們都是孤獨的行路人》,但很多並沒有看完,也許是由於沒有時間,也許是被別的書替代了,更多的卻是自己的懶散吧。直到現在,時間比較充裕,便記起了這個老朋友。這是我所沒有聽過的他的書,卻讓我愛不釋手。跟隨他的記憶,我開始回想記憶中的已淪為廢墟的三間小瓦房。

我在想一個40後的人為什麼可以成功撩動90後的記憶,那些螢火蟲,打ju,拍pia,跳皮筋,過去了那麼多年的事情,原來都如此完好的存在記憶深處。現在的孩子已經很少能體驗到這種感覺了。高樓,遊樂場已經替代了鄉土氣息,空調替代了自然風,有機蔬菜水果代替了鄉間野菜野果,有時候想現在孩子真是幸福,可是,真的是幸福的嘛?為了買一本書,寧願走十幾裏的彎路,寧願吃窩窩頭(現在看來是美味),也許,現在的孩子也許會為了一個東西積攢很久,可還會是為了書嘛?我懷疑亦相信着。每個人的童年都是獨一無二的,有快樂,亦有無奈。我還是相信大多孩子眼中的世界都是簡單的,是大人把它想複雜了。我原本以為孩子們不會再有我們那時候的童年了,直到看見姐姐家的孩子那麼開心的吃着辣條,一根一根慢慢吃着,那麼幸福的咬冰棍,開心的和同伴奔跑着,成羣結隊滑着滑板,我明白了,童年的味道永遠不會變,只是換了種方式而已。

童年的我住在三間青磚瓦房裏,那時候的物質沒有現在富足,可印象中卻是無可替代。跟在哥哥姐姐後面看他們打ju,看他們打打pia,打deluo,直到慢慢我長大了,也可以加入到他們的隊伍中去。童年,旁邊到處都是水坑,春天柳絮飄舞,柳枝拂水,直到後來看到西湖我都覺得沒法和記憶中的柳樹和水流相比,這可是完完全全的大自然的傑作啊。夏天可以看到滿池荷花荷葉,片片蛙聲,下雨的早晨真的會有龍蝦爬到門口,秋天地上堆積起厚厚的楊樹落葉,冬天,枯樹,積雪還有屋檐下長長的冰條,不僅會想為啥小時候就沒覺得它那麼美呢?

現在,那幾間房早已不在了,久別歸家我也很少去那片土地,有時候我在想那片土地已經不在了,隨之消逝的還有我的童年時光,看到正在童年的孩子,我也不會想起那片土地,而讀這本書的過程中那房子不斷的跳出來,它的輪廓,房子內的擺設,牆上的塗鴉,無數個白天黑夜的喜怒竟然都清楚的出現在眼前,原來它一直都在啊,是自己不願想起,感謝周老師,走帶我走過了一遍童年。

從來不是感動太少,而是,沒有觸及到內心那片柔軟的地方。踏破鐵鞋,奔赴萬里,仍能記得那個記憶中的自己和、永不老去的父母和早已不知去向的玩伴。

《家》讀後感4

在這個暑假裏,我看了許多精彩的書,有能讓我管好我自己的,有往事隨風,還有……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這本《日不落家》了。

這本《日不落家》散文集出版於十年前,是1991年到1998年之間寫成的,裏面的作品都在九十年代完成的,屬於作者高雄時期的中期。它前面的散文集是《隔水呼渡》,而後面的一本是《青銅一夢》,算是作者的第四本純抒情文集。

《日不落家》儘管沒有前一篇那麼詼諧自嘲,戲謔笑傲,卻感慨更深,滄桑更長,不但對四個女兒更加疼惜,還加上對妻子善盡慈母之職的讚歎,因此在人倫的格局上更恢宏。

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一個八斤重的小小嬰兒駐足,怕他有閃失,怕他不健康;在幾千個日日夜夜裏,等他終於長成了一個壯實的小傢伙。我的寶貝兒,媽媽的的眼睛是否可以暫時從你身上移開,重新揀回自己的愛好,做回自己呢?

寶貝兒,你知道嗎?我始終當你是一個小大人,愛護你,並且,把媽媽所知道的一切道理,均灌輸給你,媽媽對人生的感悟,對你的愛,對你爸爸的愛情,以及對奶奶的尊重,統統一骨腦的送給你。現在,媽媽想要做回自己,寶貝兒,知道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你也一樣哦。媽媽不要再沉迷於你稚嫩的小臉蛋中,在日復一日的平淡日子裏,把自己給弄丟了!當然,媽媽依然愛你,並且,為了更好的愛你,媽媽要進步,每天進步一點點,做你的好榜樣。

今天,我讀完了余光中的《日不落的家》,這個一輩子揮不去鄉愁的老頭兒,坐在電視前仔細觀看着世界天氣預報,並在密切留意自己四個女兒所在不同城市的氣候中,思念飛出去的孩子們。寫下了《日不落的家》,是的,孩子們長大了,總是要飛走的,因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因為這個名字叫做父母的職業,它終其一生的職責就是使兒女們足夠強壯足夠堅強足夠獨立,並且最終狠狠心推開他們依賴的小手,邁出稚嫩的小腳步,離開父母,獨自去闖天下。

我看到了一顆父親的心,在對兒女的記掛中漸漸豐盈,我不喜歡説“可憐天下父母心”,我覺得父母的心,一點都不可憐,他們在對子女的愛中,變得更加美好,充實,幸福,快樂;在不斷地悵惘中,在想念中,體味着生命的輪迴與印刻。你自我們而來,但從來不屬於我,只是上帝派來陪伴我們走一程,之後,你就踏上你自己的路,並在早已安排好的命運中,體會人世間的一切感情,親情,友情,還有愛情。

《家》讀後感5

上學期的暑假終於把自己一直以來最想看的《家》給看完了,看後不禁感觸,的確,生活本來就是一個悲劇。無論是托爾斯泰《復活》中的瑪絲洛娃,還是《家》中的鳴鳳,梅或是覺新,甚至是裏面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他們都是生活的玩偶,都是社會的悲劇。愛與恨,歡樂與受苦所構成的生活,在《家》裏面體現得淋漓盡致。而在閲讀的過程中,我不僅聽到生活痛苦的哀鳴,還看到一股奔騰的激流在“搏鬥”着,血淋淋,刺進人靈魂的深處。

合上《家》的最後一頁,感慨頗多。《家》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閉塞的內地--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梅的悒鬱致死,瑞珏的慘痛命運,鳴鳳的投湖悲劇,婉兒的被逼出嫁,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無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禮教、迷信迫害的結果。但是《家》中的重要人物覺慧,便是這種受到“五四”新思潮衝擊的新生的民主主義力量的代表。基於“五四”時代對舊的一切表示懷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這個家庭是“無可挽救的了”。他並不想對“家”寄託什麼希望,而熱心於交結新朋友、討論社會問題、編輯刊物,創辦閲報社等等社會活動。最後,覺慧無所顧忌地離開家而遠走了。作者通過覺慧寫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盪,寫出了包含在舊家庭內部的新力量的成長,也通過覺慧來對覺新的“作揖主義”和別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但在我看來,即使覺慧的血裏面有着一股五四的新思潮,但是,他仍然是失敗落後的。因為他的自私,連鳴鳳向他訴説一切的機會都給扼殺了,他還曾想過放棄鳴鳳,讓這樣一個十七歲的純結少女嫁給六十多歲的老頭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鳴鳳為他犧牲了,她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濕淋淋的屍體,和一個蒼白的吻。覺慧的反抗為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終於擺脱了這個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為了事業失去了愛情,或者説,他的骨子裏還有些懦弱,不敢真正地抵抗,因為他畢竟是在封建的環境薰陶下成長的,我們中國封建的歷史是悠久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正是這樣,才把覺慧這個人物描繪得有血有肉。

《家》,是一個被封建禮教約束的悲劇。《家》,不僅有家裏的感情社會糾葛,不僅有人物的不同遭遇,還有社會政體之間的發展與對撞。讀罷《家》,內心感慨頗多,思緒沉重,由以此文,向巴金致敬。

《家》讀後感6

假如你沒有錢,而且無家可歸,你是會怨天尤人,還是會樂觀面對呢?我向你推薦一本書,這本書語言語簡樸、事情簡單,卻讓人對生活充滿希望。

《我想有個家》由伊芙·邦廷著,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小男孩和爸爸被困在機場,過着擔驚受怕的日子,他和爸爸為了有個家而共同努力。在他沮喪時,一隻飛出機場的小鳥又點燃了他心中的希望。這本書讓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小男孩和爸爸雖然無家可歸,但他們始終保持着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對再次有家充滿了希望。這件事告訴我:不管生活多麼困難,只要有希望就應該去努力。

小男孩和爸爸都是面對生活十分積極樂觀的人。每天早晨他們都會去盥洗室認真洗漱、換上乾淨衣服,爸爸還會刮鬍子。他們精神飽滿地迎接新的一天。晚上他們更換不同的候機廳,為了不引起別人注意而坐着睡覺。雖然處境艱難,但他們卻從不抱怨,相反,他們還會説:我們喜歡走路,喜歡這些航空公司。爸爸會從垃圾箱裏翻出報紙、打電話,然後他會傷心地回來,因為公寓租金太貴。但是爸爸從不放棄,還是會接着打電話,我覺得這都是他對生活的希望在支撐着他。小男孩會收推車、提行李掙小費,然後把這些錢都存起來。因為他看到過一隻小鳥,曾經也被困在機場,想飛出去,雖然多次撞到玻璃但是沒有放棄,終於在某一天電動門開的瞬間飛了出去。小鳥的行為點燃了小男孩的希望,並激勵他為實現自己的希望付出努力。

小男孩和爸爸的經歷讓我想到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的Chris。他是一名推銷員,但是因為骨密度掃描儀賣不出去,沒錢付房租被攆出公寓。他和兒子住過公共衞生間、收容所……在這麼困難的情況下,他還繼續做實習生工作。雖然實習生工作不掙錢,但他希望自己能成為正式的投資經紀人。讀書筆記為了成為正式員工,他下班後匆忙趕到收容所,在別人睡覺時他卻藉着從窗户透過的月光學習投資知識。他每天都穿着西裝打着領結去上班。工作時間他不喝水不上廁所,這樣可以多打一些電話,多一些希望能找到更多投資人。有一次一位客户要求20分鐘到達約會地點,他看看手錶感覺時間不夠,但是他二話沒説放下電話飛奔而去……他就是一個只要有一線希望就會抓住的人,他最終成功了。

不管是Chris還是小男孩和爸爸,他們都一次又一次遭受着挫折,但是他們都沒有放棄,就是因為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併為此不斷努力着。

《家》讀後感7

前幾日,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家》是一部能充分體現巴金先生創作成就和風格的優秀作品,它充分顯示出了巴金在現代文學小説創作領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這部作品 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文章的主人公——覺新,是巴金先生花費了很多筆墨才描繪出來的。覺新這一人物在作者心中有着很大的分量以及其舉足輕重的地位。 覺新做為長房長孫,為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為此,他出國留學的夢想破滅了,他心愛的梅嫁與他人,最終他深愛的妻子也因此慘死郊外,連在她臨死前二人都沒能見上最後一面。他那毫無原則的苟且順從,犧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別人的幸福甚至性命。這完全是因為他性格的懦弱,懦弱到毫無疑義的聽從着家人的擺佈。覺新的悲劇,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是,將這一切過錯都推給覺新,似乎也太殘忍了。他如果不出生在這樣的家庭,他如果不是長房長孫,他的人生還會是這樣嗎?可是,他就出生在這樣所謂的“富貴之家”,又偏偏是長房長孫,他從一出生便註定要承擔起整個家庭的重任。他是整個家族的未來,他承載着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個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為重。因此,他很難把視野投向整個社會,也就不會針對社會弊端做出抗爭。

寫到這兒,我已經開始不討厭他了。相反的是,我好像開始同情他。在封建社會日趨瓦解的時代,像高家這樣的封建大家族也註定走向腐朽和墮落。家族的逐漸腐化令覺新認識到它所嚴格遵守的舊傳統再也無力支撐起這個家,現實的巨大壓力使覺新變得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終認為封建秩序是不可動搖的,因而在紛亂的境況中他只有選擇墨守。

還值得一提的是,全文到處閃耀着青春的氣息。三弟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堅定。他最初與俾女鳴鳳相愛,但無情的長輩把鳴鳳迫得投湖自盡。而後,覺慧的反抗為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終於擺脱了這個家。也許他會變的不富有,但等待他的將會是屬於他的天空。在那兒,沒有任何封建禮教的壓迫,有的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真心。 作品通過以覺慧為代表的青年一代與以高老太爺為代表的封建腐朽勢力的激烈鬥爭,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腐敗與黑暗,控訴和揭示了大家族和舊禮教、舊道德的罪惡以及吃人本質,並且揭示了其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同時,作品還以極大的激情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以及他們與罪惡的封建家庭的決裂。

《家》讀後感8

《家》作為巴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和中國現代最傑出的長篇小説之一,標誌着巴金思想、藝術的最高成就。

《家》主要講述了擁護新思想的青年人與封建大家長的鬥爭和以高覺新為代表的既接受新思想又逆來順受,奉行“作揖主義”的矛盾羣體在社會轉型期中的艱苦掙扎,以及封建家長制的不斷沒落。

《家》裏的感情激流之所以特別能扣動人們的心扉,那是因為作品裏許多悲慘的情節,大都來自於作者的親身經歷,其中浸染着作者強烈的愛和恨。看過《家》的人以及瞭解巴金先生生平的人都隱約感覺到《家》是巴金老先生根據自己青年時期的背景經歷寫成的,高覺慧的身上有巴金先生的影子,而高覺新則是巴金先生因破產自殺的大哥的縮影。

其次,在情節結構方面,小説擅於把眾多的人物、自相的矛盾和紛繁的事件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幅富有時代特點的生活畫面。

再次,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説裏的青年大都有見月傷懷、感花流淚的時代憂鬱症,但作者卻從他們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中,寫出了他們絕不相同的風情神采,從而表現了鮮明的性格特徵。

一部成功的長篇小説免不了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個性鮮明,充實飽滿的典型形象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故事情節的不斷髮展使典型形象不斷豐滿起來,《家》——不是以跌宕起伏取勝,而是從各個細節,各個側面去塑造人物的典型性,讓每個人物都是活生生的從紙上走出來,歸位於真實環境中的各階層人羣。

在對比中刻畫人物性格,是《家》塑造人物形象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作品通過不同性格的反比,相近性格的類比,以及同一人物在不同境況中的自比,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徵和複雜性,以及人物性格之間的對立和差別。這種對比,常常通過在同一事件或場面中各人的不同表現得到展現,這就使不同的性格或同一人物的不同側面在映襯中更加鮮明。比如,寫三兄弟都不相信“血光之災”的鬼話,但覺新“擔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只好含淚依從;覺民要覺新去講道理,對長輩還有所期待;覺慧態度堅決,主張不能屈服,“應該反抗”。三人的不同性格,表現的多麼明晰。又如,寫士娼出生的連長太太到高家借住,克明維護家庭的和自己的尊嚴,大膽衞道護法;克安明哲保身,溜之大吉;克定卻想入非非,意欲引狼入室。刻畫同是衞道者的不同面目和心態,入木三分。

《家》讀後感9

抽絲般的細碎漫長,終於還是把巴金的《家》給讀完了,雖然未能趕在考試 的前面,但也慶幸着終是把它讀了。

惱恨自己 出生的晚了些,未及趕上那個時代,對於書中的青年 應有之熱情無法去親歷着體驗了。對於封建制度那個早已陳死的東西,因為沒有受過它的毒害,也生不出恨意。書中能引我 同感的,卻是那些對於成長 的感慨於無奈 ,甚至是帶着感傷 的懷念。這恐怕是作者所始料不及的吧。但這篇雜感卻非是要發些感慨,只是想發感想而已。

覺新與覺慧是書中兩個性格 很對立的人物 ,一個逆來順受,一個從不屈服。覺新總是為了顧及別人的感受而委屈 自己,覺慧堅持 自己是對的而不會太在意別人。在那個時代大背景下,作者有意把覺新置於悲劇之地來警醒青年,又把覺慧塑造成覺醒青年之典範以引導青年走向自由 之路。但在現今這個社會 ,以在下拙見,覺新未必不可取,而覺慧又未必可齲

覺新顧及家庭 的和諧,寧願將許多痛苦 自己擔下,屢為別人意念而委屈自己,如此博愛、犧牲之精神當為世人之楷模。其不可取之處是明知別人是有意的傷害 而逆受,近於懦弱,珏之死實是大過失。為人當有博愛、犧牲之品格,凡事多替別人想想實是社會温暖 之根源,但博愛之人更需有明辨是非之眼睛 。覺慧之性格於當今社會可取之處不可太多,無論自己如何的正確都不可太執着於自我,許多次他對於覺新的嘲諷指責都近乎惡毒。如今之青年都如覺慧般是很自我的,無論是對於朋友 、兄弟 甚至是父母 都不肯稍作讓步,只顧及自己的喜怒哀樂而不肯替他人想半點。或許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老年人看新人總感歎一輩不如一輩,上輩人總覺着下輩人行為方式不合情理,不顧情面。而這情理又多體現在人們相處時,懂情理的不肯傷了別人。而這些在新輩人眼中又多被責為圓滑。誠然,人們是越來越理性的,權利觀念越來越強,總不肯吃半點虧。然而,人總是活在社會中的,用完與他人接觸的,斷不能完全不顧及別人的。

大家或許會發現 ,無論稜角多分明的青年,到了中年以後都會變得温和些,這便是世人所説的“世故”了,但從另一方面説,是因為人們成熟 了,發現人與人的接觸中必須要顧及別人的感受的。

嘮嘮叨叨這麼多,發現所寫的竟然與所要表達的並不那麼一致,呵呵…想説的.其實不多,只一個意思:做人 不可太自我,要換位思考 ,多顧及一下別人的感受。畢竟和諧社會最終還是人與人的和諧。

《家》讀後感10

席慕榮在《槭樹下的家》一文描寫了一個温馨的、幸福的家庭,另人羨慕。在一個夏日的清晨,她被鳥的鳴聲吵醒。幾十只小鳥在窗外的槭樹上集合吵鬧,那聲音特別細又特別嬌,可以聽出來它們的雀悦和歡喜。

而且孩子們也開始唱歌了,就在窗外的槭樹下。仔細分辨,孩子們有的坐在矮牆上,有的是趴在樹上,他們不時發出嘰嘰咯咯地笑聲,那種極單純的快樂。席慕容在文章中,把孩子們清脆和圓潤的笑聲比喻成“像荷葉上的露珠,風吹過來就滑來滑去,圓滾滾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靜下來……”

把無形的聲音比作有形有色的露珠,這種瞬間的感覺,她都能及時撲捉,表現了席慕榮細膩的筆法和敏鋭的情懷。

她説:“原來平凡的人生裏竟然有着豐盈的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她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滿了感動與感謝。

在文中丈夫呵止孩子們“小聲一點兒”。她把這平常人也都有過的,平平淡淡又細緻入微地關愛當作了一杯美酒,細細地品味。她寫道:“其實這時,我已經完全醒了,可是我願意假裝安靜地躺在牀上,享受他給我的關懷。我把臉貼近他的枕頭上,呼吸着我最熟悉的氣息,枕頭套的布料細膩而光滑,觸到我的臉頰上,有一種很舒服的涼意,這就是我的家,我的親人,我熱烈的愛着的生命和生活”。我只想在自己那樣熟悉和那樣親切的環境裏,在和自己極為相似的人羣裏,安心地生活,安心地愛與被愛……

看過席慕榮寫的《槭樹下的家》,我不禁聯想到自家院中的那棵高大挺拔的香椿樹。

春天也長出好軟好軟的葉子,嫩紫色的葉舒展開後就變成變成淡綠色,綠得誘人!雖然不開花,但一簇簇的葉子,散發着獨有的氣味。丈夫會用長長的竹鈎把它們鈎下來,一朵一朵葉子花似地飄落在地下,我便像孩子似的,拎着塑料袋把它們收集起來,留着嚐鮮兒。

夏天出投下整片的濃蔭,風吹過來也是要多晾快有多涼快!我常常在樹下洗衣服、吹口琴或跟丈夫、女兒一起吃晚飯。我們談笑風生……

秋天,葉子逐漸落了,鋪在地上,像等待飛翔的紅黃色的蝴蝶,我無限憐惜地撿起三五片夾在書頁中,寫上年、月、日,然後把它們珍藏起來。我想表達的是,這片葉子不同於別的任何歲月的葉子,它屬於我的獨特的記憶!然而,我在第二年的秋天,清掃落葉的時候,都會不知不覺地吟道:“一葉知秋”,“時光如水” ……

冬天樹葉都落下來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枝幹,讓我不禁想到:“落葉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歲月無意,落葉有情。我願意讓自己也變成一片葉子,珍惜春色,珍惜生活,盡情享受大自然賜予的陽光、雨露,盡情享受家人給予的温情和關愛,從從容容地循序生長,讓繁茂的枝枝葉葉,為家遮風擋雨

《家》讀後感11

家是什麼?家是李白《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裏的那輪明月;家是馬致遠《秋思》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裏的九曲迴腸;家是張繼《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裏的那夜半鐘聲。

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它在我們生活中是十分熟悉也是親切温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説《家》中,家卻是每天都在明爭暗鬥,只是為了爭奪那點家產,正面以笑臉對着家人,轉身卻是在暗地裏説對方的閒話。

再看看今天,家家户户和和睦睦,極少存在家庭的明爭暗鬥,都是民主制度,家和萬事興,有什麼事情説出來和家人合夥商量解決。

“覺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時醫治,最後死了。當今社會,新的思想意識層出不窮,現在的思想是開放的,並不侷限於傳統的觀念,新的資訊通過各種渠道傳送到我們面前,開拓了我們的視野,給我們灌輸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識,變封建為開放,變傳統為創新,變專制為民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會中,不敢像我們那樣開放,那樣創新,沒有民主。但現在有了,還有了互聯網,有了電視,有了計算機,有了很多可以讓我們瞭解最新資訊的渠道。這一對比,證明了社會在發展,人類文明在進步,精神境界在不斷的提升着。我們可以向《家》裏面的“覺民”學習,接受更多的資訊,敢想敢做,還要以《家》中的“覺新”為借鑑,不要一味的盲目順從。

《家》描寫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後的日趨沒落。通過一個家族的分離,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全面崩潰的現實和趨向。而今天我們的家,家裏面我們成為了中心,父母長輩為我們而日夜忙碌操勞,我們經常是坐享其成。更有的孩子連家務活都不懂得做,不懂得為父母分憂,甚至還常常抱怨父母“沒有給最好的條件”。事事要父母徵求和尊重我們的意見,寵愛並且溺愛我們,我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即便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應該滿足,應該回報他們。看了《家》以後,我們為之反思,我們生活在如此幸福的今天,是否應感覺到慶幸,感到快樂,感到幸福,並不斷努力,用自己最完美的成就來回報父母長輩們為我們的付出呢?

不管怎樣,今天的我們比過去的他們要幸福,我們的生活中沒有硝煙、沒有戰爭、沒有奴役、沒有飢餓。儘管生活中還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但是我們已經比他們原來的生活狀態好了很多,很多,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如此不易的幸福生活!

《家》讀後感12

寒假時,老班要求班上每個人都要讀一本書,於是趁寒假閒來無事隨手抽的一本巴金先生的《家》,本以為會是那種晦澀難懂的書,翻了幾頁後竟讀出了興致來,便把它放在枕頭邊,每晚睡前都要翻幾頁,《家》讀後感。我本是個急性子,每次閲讀《家》時,卻總能夠耐着性子慢慢看,既不囫圇吞棗,也不拖拖拉拉。每次閲讀都彷彿身臨其境,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裏,那幾個為了心中的理想為了新中國的建立而奮發向上,英勇向前的愛國青年的形象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中!《家》這部小説是從我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大家庭中説起的,講述了一個封建家族的興衰史以及在這個家族中崇尚科學、熱愛知識的一些熱血青年對於自由、科學、新中國的奮鬥與追求…越是讀到後面情節越是跌宕起伏,情緒也隨着書中的情節而千變萬化,時而眉頭緊蹙,時而低首歎息,時而鼓掌喝彩,時而咬牙切齒……當看到長子覺新被逼無奈只得同意將懷孕的妻子送到某偏僻陰濕的城郊待產時,心中那激憤痛恨讓我恨不得跳起來同那羣迷信勢力的老古董理論!憤恨之餘,也為覺新的軟弱無能而歎息,為當時封建社會整個的那種迷信氛圍而惋惜,讀後感《《家》讀後感》。然而作為這個時代的一份子,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無奈,覺新屈服了不代表別人也會屈服,還有覺民覺慧這些愛國青年在為新中國的實現而努力奮鬥着!當看到同社會的社員告訴覺慧心中的理想有望實現時,我是開心的;當看到覺慧在書房裏徹夜忙碌着建設新中國的工作時,我是欣慰的;當覺民與心愛的女子想要擺脱封建的束縛而努力的時候,我暗暗為他們加油!在那個年代,能有這樣一批愛國的青年站出來呼籲人們為新中國的建設而努力是不容易的,中華民族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批熱血少年才能繁衍生息,變得愈加強大,繁榮富強!雖然這只是一部小説,但我想,偉大的新中國建成不僅僅靠紅軍戰士的努力,更有這樣一批敢於鬥爭、敢於追求的愛國少年才建成的。正所謂:好男兒頂天立地,心繫國家!讀完《家》,心中千滋百味難以言説。《家》讓每一位讀者激昂、憤慨、勇敢。讓我看到了青春給予我們敢於改革的創新精神和動力。他們的熱血,他們的勇敢,他們的愛國精神感染着我,鼓舞着我,激勵着我,讓我在人生前進的路上遇到挫折時不再畏懼,而是勇敢的迎難而上!擁有一顆和他們一樣跳動不息的中國心,在遇到任何挫折的時候,都能夠越挫越勇!

《家》讀後感13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杯具”——這是巴金在讀完了小説《復活》之後的一聲感慨,而我覺得這恰是覺新一生的寫照。

整部小説以“五四”運動為背景,描述了一個封建大家庭有昌盛至破亡的過程。這個家庭擁有着華美的外衣,貌似是豪門大家世代書香,其實在這層光鮮的外表下,以高老太爺為首的那些所謂的“衞道”“護法”者早就受了封建思想荼毒至深,他們不追隨時代的發展趨勢,固守舊制,壓制一切反抗,竭力維護諸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亡,不亡不孝”這一類的舊話。有這樣一個封建的大家庭,這對於期望新生活卻身為長孫不得不挑起家庭重擔的覺新來説無疑是道枷鎖,將他的身體心靈牢牢禁錮着,在矛盾,掙扎,痛苦,懊悔中艱難過活。

書中這樣寫道:“‘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對他的確有很大用處,就是這樣的‘主義’把《新青年》的理論和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實毫不衝突地結合起來。它給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論,一方面又順應着舊的環境生活下去,自我並不覺得矛盾”,所以,他坦然地以便讀者新思想的《新青年》,一邊繼續地過舊式的生活。

覺新自我也曾説過:“我的一生就這樣完結了。我不反抗,因為我不願意反抗,我自我做一個犧牲者……我跟你們一樣都做過美妙的夢。可是都被人打破了,我的期望沒有一個實現過,我的幸福早就被人剝奪了,我並不怪別人,我是自願地把擔子從爹的肩膀上接過來的……”

連他都認為自我是一個犧牲者了,又何來反抗一説》所以,在祖父母親的安排下,他放棄了青梅竹馬的梅表姐,娶了另一個少女瑞鈺;所以,他放棄自我喜愛的化學,開始了上班生涯;所以,在他的妻難產而死時卻不能見她最終一面……他只能忍受,忍受,再忍受,可到頭來他又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卻是失去了兩個他愛的女人。

他心裏不是不痛,只是從來都沒有在人前流過淚。他是令人惋惜的,因為他的身份——長房長子,讓它失掉了反抗的資格,只能忍受精神上的折磨。

對覺新,覺慧多次批評他的懦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諒。因為覺慧能瞭解哥哥作為一個被犧牲者的無奈心境,覺慧能毫不猶豫地選擇逃離這個家庭,但覺新能夠麼?

屬於那個時代陰霾下的青年,都擁着一顆劈開黑暗見日明的心。他們在反抗和鬥爭中,有的是一段段不為人知的辛酸往事。只因為心中仍有夢,所以他就能忍住痛,只因為他的心中仍小小地希冀着幸福,所以,他能堅強地活下去,而不輕易輕賤性命。

覺新覺新,你最終還是,覺醒了吧。

《家》讀後感14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悲劇”——這是巴金在讀完了小説《復活》之後的一聲感慨,而我覺得這恰是覺新一生的寫照。

整部小説以“五四”運動為背景,描述了一個封建大家庭有昌盛至破亡的過程。這個家庭擁有着華美的外衣,貌似是豪門大家世代書香,其實在這層光鮮的外表下,以高老太爺為首的那些所謂的“衞道”“護法”者早就受了封建思想荼毒至深,他們不追隨時代的發展趨勢,固守舊制,壓制一切反抗,竭力維護諸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亡,不亡不孝”這一類的舊話。有這樣一個封建的大家庭,這對於期望新生活卻身為長孫不得不挑起家庭重擔的覺新來説無疑是道枷鎖,將他的身體心靈牢牢禁錮着,在矛盾,掙扎,痛苦,懊悔中艱難過活。

書中這樣寫道:“‘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對他的確有很大用處,就是這樣的‘主義’把《新青年》的理論和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實毫不衝突地結合起來。它給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論,一方面又順應着舊的環境生活下去,自己並不覺得矛盾”,所以,他坦然地以便讀者新思想的《新青年》,一邊繼續地過舊式的生活。

覺新自己也曾説過:“我的一生就這樣完結了。我不反抗,因為我不願意反抗,我自己做一個犧牲者……我跟你們一樣都做過美妙的夢。可是都被人打破了,我的希望沒有一個實現過,我的幸福早就被人剝奪了,我並不怪別人,我是自願地把擔子從爹的肩膀上接過來的……”

連他都認為自己是一個犧牲者了,又何來反抗一説》所以,在祖父母親的安排下,他放棄了青梅竹馬的梅表姐,娶了另一個少女瑞鈺;所以,他放棄自己喜愛的化學,開始了上班生涯;所以,在他的妻難產而死時卻不能見她最後一面……他只能忍受,忍受,再忍受,可到頭來他又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卻是失去了兩個他愛的女人。

他心裏不是不痛,只是從來都沒有在人前流過淚。他是令人惋惜的,因為他的身份——長房長子,讓它失掉了反抗的資格,只能忍受精神上的折磨。

對覺新,覺慧多次批評他的懦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諒。因為覺慧能瞭解哥哥作為一個被犧牲者的無奈心情,覺慧能毫不猶豫地選擇逃離這個家庭,但覺新可以麼?

屬於那個時代陰霾下的青年,都擁着一顆劈開黑暗見日明的心。他們在反抗和鬥爭中,有的是一段段不為人知的辛酸往事。只因為心中仍有夢,所以他就能忍住痛,只因為他的心中仍小小地希冀着幸福,所以,他能堅強地活下去,而不輕易輕賤性命。

覺新覺新,你最終還是,覺醒了吧。

《家》讀後感15

20××年距離我國全面達成小康還有3年時間,在經濟和科技迅速發展中,我們也不能忘了“本”——傳統文化精神。為了號召學校開展的“書香中華”的活動,我品讀了巴金的《家》。所謂一入好書深似海,看完它後,我感慨頗深。

《家》中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高家長房的覺民覺慧這兩位“新青年”為了自己所追求的而去反抗鬥爭。覺民為了和琴的愛情敢於反對高老太爺與馮樂山私自訂下的親事,為此還離家逃婚,打響了高家反抗封建家庭和封建禮教的第一槍。蒼天不負有心人,在他的鬥爭和決不妥協下,獲得了高老太爺在臨死前的理解。同樣與覺民是受過思想薰陶的覺慧是高家最具批判與鬥爭反抗意識的一個人,他支持並幫助覺民抗婚,反對並怒斥帶有極重的封建迷信色彩的“捉鬼”鬧劇,反抗對人的不平等。最終的覺民和覺慧都有了不錯了結局。然而缺少了鬥爭了反抗精神與意識的覺新大哥,失去了曾經深愛過的梅和給自己生了孩子的瑞珏。而巴金之所以寫出這些對比,不也是為了告訴我們只有鬥爭才能勝利嗎。

讀完《家》後我陷入了沉思:鬥爭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的精神品質,可以追溯到大禹與自然進行鬥爭,陳勝為了自由而與秦朝鬥爭等。而不同的時代,鬥爭精神有着不同的體現和意義:在原始社會,鬥爭是人與自然為了生存了鬥爭;在封建時代,鬥爭即為進步人士奮起反抗封建制度和腐朽的習俗,追求平等,就好比《家》中的覺民覺新兩兄弟一樣;而在當代,鬥爭即需要我們同破壞社會和諧的人或事去鬥爭。

好的傳統文化精神不僅要銘記於心還得去發揚和踐行。身為高中生的我們,踐行鬥爭精神可以從小事做起,就好比:制止身邊人在旅遊時破壞文物,對受到不公平對待的同學伸出援助之手,生病時與病魔鬥爭,不放棄生的希望……。就來説説我親身體驗過的事情吧。記得那是國小的時候,我們班的某位女同學因為身材太過粗壯而被男同學嘲笑,剛開始因為害怕幫助了她自己會被報復,所以沒敢向那位女同學伸出援手。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聽了一節人性開導課,使我決定要去幫助那個女生。在一次那個女生被欺負的時候我走過去安慰那個女生並對那些男生説了道理。雖然不是那麼的有效,但是我對男生那種不公平看待他人的行為作出了我應有的鬥爭,給予了同學援助。

在自己踐行了鬥爭精神的同時,也不要忘了給同樣鬥爭過的人點贊和支持,讓鬥爭過的人得到一絲欣慰。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美好的精神文化如同瑰麗的花園,永遠長存。身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精神,不僅僅只是發揚鬥爭精神。不同的人做事風格各有異,但我們必須保持一致的是有一顆愛國和尊重中華傳統文化的心。

最後我將布魯斯的一句話送給大家:為真理而鬥爭是人生最大的樂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