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讀後感的作文彙總七篇

來源:文萃谷 7.16K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後感的作文7篇,歡迎大家分享。

【推薦】讀後感的作文彙總七篇

讀後感的作文 篇1

週末看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本淺顯易懂的書,並且很實用,這書拿在手裏一口氣看完,凌晨才睡去,今天的臉色居然還是那樣的温順,

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會面臨情緒的困擾,這本書裏告訴了我們通向喜悦的途徑,是喜悦不是簡單的快樂,快樂是外向的索取,是有依託的,必須有外在的存在引起內心快樂,喜悦是真正內心能量的實現。通過心靈的修正,獲得平和。

我們的內心與外界被許多許多的不應該包裹着,習慣,角色扮演,自我保護,旁人的眼光,逃避,欺騙,其實這一切都是內心的映射,都是大腦給我們的信息,大腦篩選的信息有多半以上是受潛意識影響的,支配行為的很多指令未必就是正確的,而我們都享受在這些指令下,隨從這些指令。事實最大,所以要面對一切,接收一切發生的,每件你遇到的事情都是你必修的功課,磨練你,不要去壓抑,要學會能量的轉換,因為情緒會來,也會走,我體會了很多自己內心的磨練。都沒有順應。

一直以來對很多事情,如果認為是不對的,就去排斥,不能接收別人的錯誤,更不能接受自己的錯誤,讓自己內心有格局,從來都不是個温婉的人。曾經有段時間,自己無法接受現實,無法放棄現實,前進不得,後退不了,只有在事件中挨着,不接受發生的一切,一門心思的,追求自己內心的答案,其實那沒有答案,像是面前有堵牆,非要穿越,後來無奈了,因為事件帶來的困擾,讓我無法再撐下去了,被周遭包圍了,你無處可逃了,無奈心一橫,就那樣吧,放棄了所有外在眼光的標準,認為那都不重要,反而有解脱之感。

讀後感的作文 篇2

一本好書就像一個朋友,永遠陪伴着你;一本好書就像一盞路燈,永遠照着你的臉龐;一本好書就像一條小溪,永遠在你身旁流淌。《遠方的小星星》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

《遠方的小星星》是由二十二篇朗朗上口的經典美文選編而成的,其中我最喜歡《永遠愛你》這一篇,它講述了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愛,從小到大,孩子永遠是她的寶貝。

是呀,沒有什麼,能比更偉大了。關於母愛,我也有一個故事。

那是一個冬天,我的一個同學過生日,她請我去她家玩,我去了以後,母親時不時的給我打電話,催我回家,我知道她想我,但別的同學的家長都沒有打電話,我便不以為然,給母親説我沒事,無須掛念。現在想起這件事,非常的感動。母愛可能體現在一件小事上,但她對你的關心和愛護卻很多。

很多感悟,都是在看書時體會到的,這些感悟,一生都不會忘記,這就是好書的閃光點。

最後,希望大家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從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諦。

讀後感的作文 篇3

書是知識的海洋;力量的源泉;智慧的翅膀;生活的方向盤。我愛讀書,讓我像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一樣。 漆黑的夜晚,星星眨巴着眼睛。媽媽在電腦室網遊,我點着貓步,拿起探照燈和我喜愛的書——《會法術的小熊貓》如飢似渴地看起來……忽然才想起來已是深夜,時不時鑽出被窩來巡邏,有沒有緊急情況。忽然,窗外的晚風讓窗簾發出“嗚”的聲音,我措手不及,手忙腳亂的將探照燈關上,放進抽屜,把書壓在被窩下,半眯着眼睛偵察有沒有人來“偷襲”。虛驚一場,原來是老天爺在作怪,害我提心吊膽的,我又重新拿出了書,看了起來。彈指間,門“吱溜”一聲開了,媽媽看見了被窩裏翻起了一個魚肚白(其實是被窩裏鼓起來的書),就開始數落了我:“你在被窩裏幹嗎?”因為做賊新虛,嚇得跳出被窩,手裏還緊抓着書。“你怎麼躲在被窩裏看書的,你不怕眼睛壞掉嗎?這時候怎麼這麼積極,平時多看點書就好嘍!” 我戀戀不捨地放下書,心裏想:書真是一座“大金庫”,只要愛上它,它就有無窮的魔力。

讀後感的作文 篇4

想必大家一定讀過《五毛錢的願望》吧!這本書的作者是比爾·布里坦,這本書曾榮獲1984年紐伯瑞兒童文學獎銀獎。

書中主要敍述了在巫師樹村召開的教友聯誼會上,來了一個名叫泰德司·布林的奇怪小矮人。他聲稱只要花五毛錢從他那兒買一張帶紅點的卡片,就可使你的一個願望得以實現的事。

書中曾講述,十六歲的男孩兒亞當,因自家農場乾旱缺水而愁眉不展,他的願望是農場到處都是水。因此他使用了五毛錢買了一張帶紅點的卡片一下子,他們家的花園裏出現了一大梗水柱向田地裏澆去。沒過多久他們家就被水淹沒了!這件事説的是不要渴望天上會掉下餡餅,其實我也有親身經歷:又一次,街上在促銷牛奶買一送一的優惠價,當時我顧不得思考也顧不得判斷,就一下買了五六瓶,可當回家後才發現它們的保質期馬上就要到了,這讓我們花了不少的錢。

天上是絕對不會掉下餡餅的,就算掉下了餡餅那也是有毒的,請讓我們小心警省,不要一時貪便宜而作出了錯誤的判斷。

讀後感的作文 篇5

故事講有個放牧羊孩子,他很無聊,總是衝着村裏喊狼來了狼來了,快來救我呀,大人們拿着木棍和鋤頭往山上跑,上山去根本沒狼,孩子卻哈哈大笑,上當了上當了。

有一天狼真來了,大聲呼救,沒人來救他,羊被狼吃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能騙人,要做個誠實懂事的好孩子。

讀後感的作文 篇6

輕輕地合上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幾個詞語在腦海中漸漸顯得清晰,那就是在閲讀時觸動我心靈的幾個詞語。

1、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首先觸動我的是這一句話:“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讓我聯繫到另外一個詞語——內驅力。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礎,是事物運動的源泉和動力,它規定着事物運動和發展的基本趨勢。外因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外部條件,它通過內因而作用於事物的存在和發展,加速或延緩事物的發展進程。所以,內因是第一位的,外因是第二位的。內驅力無疑是教師成長髮展的內因。但是教師從事這一職業的目的不同,對教育的理解不同,自我設計和自我發展的目標不同,由此造成內驅力有和無、大與小的差距。內驅力隱藏於自我個體之內,具有隱蔽性,只有對他們的行動追根溯源才能找到他內驅力的源頭。學校進行“教壇新秀”、“教學能手”的評比,教育局進行“學科帶頭人”“縣級名師”的評選,這些都為激發教師的內驅力提供了外因。但這些榮譽絕對沒有個人達到自我期許、自我認同的目標後所產生的成就感更有價值。帕爾默説:“外部加諸於你的懲罰絕不會比你加諸於自己、自我貶低的`懲罰更糟。”這句話也可以反推過去:外部給你的表揚和榮譽絕不會比你給自己的表揚和鼓勵更有價值,更有成就感。最高的境界就是教師在這份工作中能夠獲得內心的寧靜與愉悦,按照朱永新的説法,就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恐懼。第一次看到用這個詞語來形容教師的心理,第一次知道一個年近60歲的老教授在走進教室前也會恐懼——我之前以為只有自己才是這樣。回想自己在從教的前三年裏,幾乎每天都在恐懼中度過。恐懼明天的課沒有充分地準備好,恐懼課堂紀律難以控制,恐懼難以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更恐懼自己任教班級的考試成績與其它班級的差距有一大截。“難道教師的生活就是這樣子的嗎?”“難道其它教師的心理也是這樣子的嗎?”我多次自問,對自己的教學失去了信心。看到帕爾默對恐懼的解釋我今天才豁然開朗。現在經歷了十年的磨鍊,雖然沒有以前在教室前有一種想逃跑的感覺,但還是有一絲恐慌,因為我無法預料這節課的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如何。帕爾默告誡我們説“不要害怕”,因為“我可以恐懼,但我不必置身心於恐懼之中——只要我願意立足於我內心世界景觀中的其他天地而教學”。

3、共同體。帕爾默對共同體的解釋是:“共同體是個體內部不可見的魅力的外部可見標誌,是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與世界聯繫的交融。”或許他的另一種説法更通俗一點:“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求真理。”“共同體”這個詞語讓我想到海鹽獨創的一個詞語——“一體兩翼”( 以校本教研為主體、以區域教研和網絡教研為兩翼的教研體系)。共同體的成立無疑為教師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實現建立一個圈子,搭建一個平台。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教學共同體,小到備課組、教研組,大到片的教研活動,校際聯動。但自己總感覺這些共同體的的交流還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我們無法在共同體內體驗到那種表達與傾聽的愉悦。是的,我們不習慣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們不敢提出自己的疑惑,我們不願聽取別人的批評,我們更不願批評別人,我們對別人的看法不以為然。長期形成的個人思維與矜持阻礙了我們的溝通。為什麼我們的共同體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帕爾默的這句話無疑給出了最好的解釋:“在共同體形成外在形狀和形式之前的一段日子裏,它一定要在完整的自我中生根,只有當我們充分認識自己後才能與別人和睦相處。”是的,我們還沒有充分認識自身,還沒有達到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我們的個體還沒有想要表達自我的渴望,所以還沒有真正的交流與溝通。這促使我思考另外一個問題——在教師的成長髮展中,是內因先起作用,還是外因先起作用呢?

一本書讀完了,思索還沒有結束。一本好書不在於它能幫助我們解決了多少問題,而在於它能啟發我們更好地認識自我,更深地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我覺得,這本書做到了。

讀後感的作文 篇7

《老人與海》中,孤獨的老漁夫桑提亞哥已經不僅僅是條硬漢,他身上所體現的精神價值,完全是古希臘悲劇精神的現代迴響。在《老人與海》中,海明威終於為他所鍾愛的硬漢找到了靈魂,這靈魂就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永恆價值。因此,在《老人與海》中,硬漢桑提亞哥的剛毅性格,已經成為小説的表面。通過桑提亞哥硬漢性格來禮讚人類的永恆價值,才成為小説的真正主題。《老人與海》中展現了哪些永恆的價值呢?

首先就是人的自信。

桑提亞哥連續出海八十四天了,一條魚也沒捕到。可是,“那雙眼睛啊,像海水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原先跟隨桑提亞哥出海捕魚的小孩,談到他爸爸把他叫到別的船上去,説道:“他沒多大的自信。”“是的。”老頭兒説,“可是我們有,你説是不是?”

桑提亞哥的自信是絕對自信,是不以環境變化而變化的自信,是不用與他人比較的自信。在桑提亞哥的生存哲學中,即使遭遇到了極點的背運,人也只能自信。

人活着,唯一能確定的必然,就是走向死亡。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必然的東西可以依靠。既然人是靠偶然活着的,那麼支撐人生存勇氣的,就只有自信了。如果喪失了自信,在持續那麼多天的背運之後,桑提亞哥還有勇氣和毅力出海捕魚嗎?因此人活着就必須自信,不自信是人消費不起的奢侈品。正因為桑提亞哥有着絕對自信,他對小孩被叫走,表示了完全的寬容和理解。在這裏,海明威展現了自信與寬容之間的聯繫。《老人與海》的主要篇幅,是描寫孤獨的老漁夫桑提亞哥,在茫茫大海上和大馬林魚和各種鯊魚糾纏、搏鬥了三天三夜的經歷。通過海明威淋漓盡致的描寫,我們充分感受到了桑提亞哥與命運作殊死抗爭的悲壯與崇高。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是一副十八英尺長的魚的骨架,骨架上唯一完整的是魚頭和漂亮的魚尾巴。

從物質上來説,老人搏鬥了三天三夜的結果是失敗了;但從人的精神、從人的自信自尊,從人勇於和命運作竭盡全力的抗爭來説,桑提亞哥取得了勝利。

説到底,人的真正勝利也只能是精神的勝利。人在物質上無論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贏得我們崇高的敬意。而只有精神和氣魄的勝利,才使我們感動,才使我們和追隨老人的孩子一樣,為他的悲壯落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