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苦樂之境作文

來源:文萃谷 2.08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書的苦樂之境作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讀書的苦樂之境作文

讀書的苦樂之境作文1

不愛喝咖啡的人,説咖啡苦澀,愛喝咖啡的人,説咖啡香濃。同是一杯咖啡,為什麼會有兩種體會呢?吾曰:心境不同。

讀書亦是如此。不愛讀書的人,如同不會品咖啡的人,讀書時,只知其苦,不知其樂。愛讀書的人,如同會品咖啡的人,讀書時,能夠品出書的韻味,能夠進入樂之境界。那麼,如何才能達到讀書的樂之境界呢?

首先,要忘記苦境。當今的學生,大都説讀書苦。固然,考試與升學的壓力,扼殺了學生們讀書的興趣,不過,一些學生們不會從讀書中找到樂趣和價值,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古人讀書,大多搖頭晃腦,樂此不疲;今人讀書,大多愁眉苦臉,見書生厭。古今之人讀書時的心境為何會有如此的差異?不可否認的原因之一,就是當今快節奏的生活讓人無法靜下心來好好讀書,久而久之,看到書就心煩氣躁。我認為,這不是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我們這批新新人類的心境出了問題。

心不靜,則難成事。不是讀書苦,而是我們無法抑制那顆動盪不安的心。當今豐富多彩的生活,早已俘虜了不少同學的心。讀書與娛樂相比,讀書當然是苦的。此外,讀書之悲苦,是因為我們太強調功利性。林語堂先生曾説過:“讀書的本旨湮沒於求名利之心中,可悲。”讀書本是無功利的,帶着功利之心讀書,讀書還會有趣嗎?還是林語堂先生説得好:“讀書本是一種心靈的活動。”看來,快樂讀書的前提,就是安頓好那顆動盪不安的心。

關於讀書,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生命去閲讀,唯有如此,讀書之樂境才會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樣,令人豁然開朗。我以為,讀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自己的眼睛讀書,這是低級的閲讀;另一種是用生命來讀書,這才是真正的讀書。只有用生命來讀書的人,才是真正會讀書的人。此時,讀書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享受美好的人生。

只有暢遊書海,我們的思想才會視通萬里,思接千載,心遊萬仞,精騖八極。在書中,我們可以與自然對話,可以與社會對話,可以與大師對話,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我們無所不去。在書中,我們可以認識孔子和莊子,可以認識屈原和文天祥。在書中,我們可以瞭解荷馬與巴爾扎克,可以瞭解雨果與華茲華斯,可以瞭解盧梭與康德。最重要的是,通過讀書,我們的人格得到了完善,我們的思想得到了昇華,經過多年努力,我們甚至可以成為大師——沒有一個大師不是書滋潤出來的。

當然,對於我們來説,讀書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因為我們太怕考試的分數低,太怕輸,太怕老師和父母失望的眼神,太怕孤獨。

如果書是帆,良好的心境是風,那麼,讀書之樂便是那探險的'遠航之船了。

讀書的苦樂之境作文2

古往今來,勤學苦讀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這一經歷代頌揚的精神,主要源於一個“苦”字。

在古人看來,讀書便在於苦學,苦練。尊敬師長,虛心求學,勤思好問便是“苦學”的一種體現。古代流傳下來的故事“程門立雪”,講述學生上老師家請教問題,卻不想打擾老師休息,便甘願在寒風暴雪中等待,直到面頰通紅,嘴脣發紫。在今天,我作為一名學生,與各科老師並非“形影不離”,每問一次問題便要從這幢樓的教室跑到那幢樓的辦公室,每往返一次,通常都是汗流浹背,氣喘吁吁。而這些,雖説消耗體力,但與其他的苦相比,卻是微不足道的。

俗話説,熟能生巧。要多練習,多鞏固舊知識,才得以在讀書方面得心應手。語文英語常常需要抄寫大量生詞,進行頻繁寫作訓練,才能説出流利話語,書寫優美文章;數學物理則需練習一道又一道習題,埋首於題之海洋。這樣讓我常常手腕痠痛,苦於枯燥乏味的練習,但這樣的“苦”對明代大學士宋濂來説,也身受所苦,“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他閲讀的每本書,都要抄寫一遍,對文章才能更加熟悉,應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同樣是宋濂,他求學之路上,環境艱苦也是一大障礙,他“負篋曳履行深山巨谷之中,大雪深數十,足膚皸裂而不知。”儘管身體上受到環境影響,但他依然刻苦鑽研,算是達到了苦讀之境。近日倍受世界矚目的中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始終堅持在自己山東老家的一個小村子中進行創作。山村道路泥濘,雞犬不寧,生活條件遠遠不及城市的那樣優越。而莫言,卻忍受得住這艱苦的環境,甘於清貧。而恰恰就是這艱苦的讀書創作環境,給予了他寫作的靈感,造就了這位文壇巨匠。

如果説讀書的苦,久而久之可化為一種境界。那麼這一境界必定是苦中品出來的一絲甜,累中籌得的一種“樂”。像許多中學生,我經歷了從辦公室到教室間的奔走,品味到抄寫生詞,苦戰題海的痠痛後,在期末考試中取得驚人的進步時,那些抱怨,汗水都化作心中的欣喜。再回首往日的付出,苦便真的成了一段歡樂的記憶。古人也是如此,正因有了大將呂蒙的勤學苦讀,手不釋卷,才有“非復吳下阿蒙”的讚歎,正因有了孔子的温故知新學而善思,日省吾身,才有不亦樂乎的感歎。

讀書之境,必是苦樂交加。但我認為,若全神貫注,專注投入知識的海洋,樂總是會多於苦。這正如宋濂所説“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這也便是讀書的苦樂之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