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三首作文國小優秀作文

來源:文萃谷 3.15W

25杜甫詩三首

杜甫詩三首作文國小優秀作文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語,準確流暢地背誦這三首詩。

2、把握詩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3、初步鑑賞品味詩歌的美點。

教學重點:

1、瞭解每首詩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每首詩的思想感情。

2、把握詩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

1、透過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藴藉的詩意。

2、初步掌握一些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並體悟其表達效果。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望嶽》、《春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詩歌到了唐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迎來了她的第一個高峯,佳作浩如煙海,名家燦若繁星。今天,讓我們走近被後人稱為“詩聖”的杜甫,聆聽他筆下流淌出來的歌聲。誰來介紹一下杜甫?

杜甫簡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後人稱他杜少陵。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這些詩篇像一面鏡子,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自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為“詩史”,詩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詩宗,被尊為“詩聖”。杜甫出生於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裏。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父親杜閒曾做過奉天縣令。這樣一個家庭給了他一定的文化薰陶。杜甫的創作歷程,可分為四個時期。

1、讀書和壯遊時期。杜甫七歲即能作詩文,十五歲時便在文壇上初露頭角。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學習的自述。二十歲後,他開始了漫遊生活。他南遊吳越,北越齊趙,飽覽了祖國壯麗的河山,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並在洛陽與李白等同時代的著名詩人結為肝膽相照的朋友。這個時期的生活和創作,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調。如《望嶽》一詩表現了他青年時代的氣概和抱負,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2、長安十年時期。公元746年杜甫懷着經世濟用的政治理想到長安試求官。可是由於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無遺賢”的騙術,使參加考試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長安達10年之久,過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進一步認識到統治者的腐朽,創作出了像《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等傑出的現實主義詩篇。詩的風格情調,也由早期的熱情奔放、樂觀坦蕩變得悲壯淒涼,形成“沉鬱頓挫”的詩風。

3、戰亂流離時期。這是其現實主義詩歌發展時期。在短短兩三年中,由於安史之亂,他攜家和人民一道受凍捱餓,避難流亡,捲進了生活的底層。在淪陷區,山河破碎之感甚深。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採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脱)。災難的時代,震撼着詩人的心靈,使他寫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愛國思想的不朽詩篇,並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峯。

4、漂泊西南時期。隨着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秋興》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二、學習《望嶽》:

(一)、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閒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遊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後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鬱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賞讀全詩

1、學生朗讀,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感、正音正字。

2、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虛寫:1、2、7、8句。實寫:3、45、6句。虛實交錯,意韻悠長。

“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俯視。

3、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

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地域之廣闊(齊魯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鍾神秀),山勢之高峻(陰陽割昏曉;會當凌色頂,一賢眾山小)。

4、全詩中最讓你感到心胸激盪的兩句?説説偏愛這兩句的理由。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鍾”字當鍾情講,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得有情有義。“割”字錘鍊得極好,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割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含蓄藴藉,意在言外,詩人凝望泰山“層雲”“歸鳥”,不覺時間已久,連眼睛都酸困了,這不正流露了詩人對泰山情有獨鍾,熱愛有加嗎?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斜意藴豐厚,有一種哲理美。哲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峯的誓言,它激勵着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5、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進而透露出詩人早年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

三、閲讀賞析《春望》

1、簡介寫作背景:

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詩人赴奉先探家,未幾,安祿山發動叛亂。次年五月,賊破潼關,詩人被迫北上避難,安家於鄜州。七月,肅宗即位於靈武,詩人聞訊後前往投奔,不料中途為賊兵所俘,被押至長安;因他官卑職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這首詩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讀出節奏、讀準重音、讀出感情。

3、引導學生通過想像再現形象,把握物境。提問:詩歌的首聯寫了哪幾個形象?這些形象各有什麼特點,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寫了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這是一幅淪陷中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使人滿目悽然。

4、頷聯寫了哪幾個形象,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寫了花、鳥兩種形象。理解上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是那嬌豔的花也因感時傷別而淚水縱橫,那無憂的鳥也一改往日動聽的歌喉而發出讓人驚心的啼叫。另一種看法是詩人佇立在嬌豔的花旁,聽着掠空而過的鳥兒婉轉的啼叫,心裏嗔怪它們的無情而流下了傷時恨別的淚水。只要言之成理,教師當以鼓勵為主。

5、學生想象頸聯、尾聯的形象及畫面。

烽火連天,兵荒馬亂,“家書”承載着親人的牽掛和眷念。詩人盼望得到一封家書,然而終歸是失望,我們彷彿看到詩人滿頭白髮如冰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

6、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感時,傷世,憂國,思家。前四句抒發了詩人面對國都淪陷,山河破碎而產生的沉痛和憂傷之情,頸聯抒發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牽掛之情,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歎息衰老,又多了一層悲哀。

7、名句品評。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四句詩哪些字用得好?

“破”字使人怵目驚心;“深”字令人滿目淒涼。“濺”“驚”體現了詩歌語言的動態美,寄託了詩人強烈的情感。真可謂一字傳神。

教師總結:全詩觸景傷懷,移情於物,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藴含在形象的描寫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國家破敗令詩人這麼傷心,那麼當詩人知道叛亂平息後心境又該怎樣呢?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賞析:這首詩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時所作。這一年杜甫52歲,由於安史之亂而漂泊到劍門之外已是第五個年頭,杜甫無時不期望着能夠平息叛亂,葉落歸根。突然他聽説官軍收復了薊北,喜極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傳”、“初聞”、“卻看”、“漫卷”四個連續動作,把驚喜心情有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在“即從”、“穿”、“便下”、“向”這四個富有動感節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彷彿已經穿過巴峽、巫峽,路過襄陽、洛陽,回到了夢寐以求的家鄉。

四、比較兩首詩風格的異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