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學讀後感(15篇)

來源:文萃谷 2.7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的大學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的大學讀後感(15篇)

我的大學讀後感1

從五年級就開始讀的一本書,那時的我還很膚淺,並不理解其中的道理和作者所傾訴的感受,不知道如和開始,如何去讀。從而覺得無味,便丟擲一邊罷了。

直到國中時才再次拿起了這本書,想探出往日棄去的故事。這時,當我再次翻看這本書時,便再也無法自拔了。

似乎有一種魔力,語言深奧卻又想讓人探究,故事構思巧妙而耐人尋味,在作者的言語裏我想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對那些骯髒污穢的事物表達的徹骨的憎恨,以至於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我感受到俄國地下階級社會的昏暗,我感受到阿繆莎對俄國地下社會的諷刺和嘲笑,感受到阿繆莎內心的惶恐和不安,感受到阿繆莎對夢想的執着和追求……而其中最讓我欣賞的是阿繆莎對書的痴狂與熱愛,從書中的字裏行間無盡的透漏着阿繆莎對書灼熱和澎湃的內心,書,似乎已經成為他的生命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在那樣的生活裏,書,成為了他唯一的精神寄託。

合上這本書的煞那間,我在想,如果一個人可以對書到達如此痴迷的境界,那他的一生將多麼的輝煌。

我的大學讀後感2

《我的大學》這本書是蘇聯作家高爾基人生三部曲中最後一部。

書中主要敍述了高爾基抱着上大學的念頭來到嘎山。但是他在這裏很快明白窮人上大學是不可能的。

他住在貧民窖裏,為了生存,他去當碼頭工人,又在麪包坊中幹活,這使他體會到受社會壓迫的痛苦,除了痛苦的革命理論,他還勸説發動工人們與剝削階級做鬥爭。

即使革命鬥爭的挫折令他有時悲觀失望,但是他經受了鍛鍊,革命思想逐漸形成。

之前的《童年》和《在人間》已經是向我們展示了窮苦人民在俄羅斯的生活環境,但高爾基找到書來陪伴他,於是決定走向學習的道路,在黑暗中找到自己的光明。

既然一個生活環境貧苦的人都能在社會的壓迫下走上自己成功的道路,那我們這些人比起他的生活環境要好很多,為什麼這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精神不值得我們學習呢?

在生活中,你也許永遠都想不到之後你會遭受多大的痛苦和挫折,但是一定要扛下來,哪怕失敗了,也要再站起來!

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

我的大學讀後感3

我非常喜歡俄國作家高爾基寫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在假期裏我又細細讀了一邊。越看越喜歡,把它介紹給朋友們。

高爾基生於俄國中部的尼日尼、諾夫戈羅德城,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他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時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麪包工等。十六歲時,他自身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鬥爭中他深入社會的最底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飽嘗了生活的艱辛,從而不斷的豐富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經驗。高爾基酷愛學習,在艱苦的勞動之餘仍堅持寫作和閲讀

三部曲最初發表於1913年,它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時期生平的自述,也是舉世公認的藝術珍品,是作者根鋸自己親身經歷,對俄羅斯19世紀末期社會政治生活所描繪的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形就是高爾基本人,這一形象既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寫照,也是俄國人民,特別是處於社會中下游的勞動人民經過磨練後走向新社會的典型。

我的大學讀後感4

這個暑假,我讀了高爾基的三部曲第3部——《我的大學》。

這本書講述了在作者十六歲的時間,便離開自我的家鄉,獨自一人去喀山求學。但是作者高爾基並沒有上成大學,上大學便成為了高爾基的1個夢想。沒上成大學,作者為了能夠生存下去而四處奔波,住在貧民窟;賣苦力;和流浪漢接觸;在麪包店上班……後來,事情有了一絲轉機,高爾基在和古裏·普列特尼奧夫,傑連科夫以及霍霍爾那樣的大學生和進步人士的交往中,高爾基進了一所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這所社會大學裏,作者歷程了許許多多,經受了多要素的日常考驗,對人生好處和世界的複雜性有了最初的探索。

高爾基從小善良懂事,當他來到喀山,寄住在1個貧困中學生家裏。這個家裏有三個小孩,小孩的媽媽很可憐,高爾基也注重到了這一點,就算是“媽媽“給一塊小麪包心裏也覺得如巖石般沉重,後來,高爾基決定找個上班,讓這位媽媽緩衝些負擔。

讀了這本書,我瞭解了無論什麼狀況,多麼艱難,也要想方法克服。並且要懂事,學會為他人着想。

我的大學讀後感5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三部曲是由蘇聯偉大的文學家高爾基所寫的 。

書中,四歲的主人公阿廖沙,因為父親的死亡,和母親跟着外祖母乘船來到了外祖母的家裏,那裏有阿廖沙的舅舅、舅媽、哥哥、姐姐等。但因為外祖父開的染坊被大火燒壞了,舅舅分了家。阿廖沙就住在了外祖母家。後來,阿廖沙因為忍受不了繼父對母親的打罵,他走了,自己在社會上用勞動養活自己。他當過鞋店的學徒,當過畫師的徒弟,還在船上打過工。他基礎時間來閲讀圖書。最後,他懂得了:社會就是最好的大學。阿廖沙無疑是一個苦命的孩子,他經歷了那麼多的困難,但卻沒有被生活打敗,而成長為一個意志剛強、有理想、有作為的人。

我讀了這本書,覺得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童年真是天壤之別,我的生活很快樂,而阿廖沙每二三天都要被打一頓。打得皮開肉綻、叫苦連天。

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珍惜現在的時光呢?

我的大學讀後感6

在暑假裏我讀了一本書——我的大學。這本書裏有精美的圖畫,優美的詞句,豐富的語言等。

這本書裏的內容是:高爾基【1816——1836】生於俄國中部的尼日尼若夫戈羅德城,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就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他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麪包工等。十六歲時,他一個人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戰爭中他深入俄國社會的最低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包嚐了生活的艱辛,從而豐富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

高爾基酷愛學習,在1889年開始了文學創作,1892年他的一篇小説馬卡爾楚德長出版了。1898年又一篇小説出版了。讀完這本書,我知道了:只要堅持不懈,才能成功!

我的大學讀後感7

暑假裏,我讀了《我的大學》這本書。它是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寫的。主要描寫他在喀山時期的活動與成長經歷。

書中講述了,高爾基16歲抱着上大學的願望,告別了年邁的外祖母,從下諾夫哥羅德來到了伏爾加河岸的喀山市。到了喀山,主人公就清楚地看到,嚴酷的現實生活使他上大學的美好願望頓時化為泡影,因為他必須直麪人生,必須首先為生存而受僱去幹活。於是他住“大雜院”,賣苦力,同流浪漢接觸,,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識界與思想界人士交往。喀山的貧民窟,窮街陋巷和輪船碼頭變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頭一所“社會大學”,他從此進入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這所大學裏,他經歷了精神發展的複雜道路,經受住了多方面的生活考驗,對人生的意義,對世界的複雜性進行了最初的探索。

從這本書可以看出青少年時代的高爾基對小市民習氣的深惡痛絕,對自由的熱烈追求,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嚮往。高爾基的生平教會我如何從容鎮靜地去面對人生的困難與不如意。也讓我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我的大學讀後感8

自從我讀了《我的大學》之後我被高爾基的勤奮所感動。

高爾基在昏暗的油燈下讀完了大學,當時他的生活是那樣的艱苦可是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還是執着的學着學着……

高爾基能在昏暗的油燈下學習而我有比他好一千倍一萬倍的學習環境下學習怎麼反而比不上他這是為什麼?是因為我們貪玩、自滿所造成的。難道在相比之下的我們不應該努力嗎?有一名言這樣寫到“勤奮+謙虛成功”高爾基做到了。而我們卻是“貪玩+自滿失敗”我們的結果就是如此,難道你們想看到父母為你們的前途渺茫而憂心忡忡嗎?我希望同學們能把眼光抬高一點,把事情看遠一點,不要只看到現在的歡樂,也要展望一下你未來的生活。

在此我呼籲那些貪玩的小朋友,為了我們的未來,為了我們的理想努力吧!讓高爾基的作風流傳天下吧!讓我們為歷史的史冊再添一筆輝煌吧!

我的大學讀後感9

最近,我在家看了本書,叫《童年·我的大學》,是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出版的。是著名的作家—高爾基寫的,是個感人的故事。

這本書主要寫阿列克塞一家人所發生的事。我看的是第一章,這章主要寫在一個昏暗狹小的房子裏,阿列克塞的父親永遠的走了。他的母親跪在父親的旁邊,為他梳理着頭髮,眼淚從眼眶中不停的掉落下來。一會兒,阿列克塞的母親和姥姥在地上打滾,這是多麼感人的一面啊!最後阿列克塞的父親被埋藏在地底下去了,這是使阿列克塞家人最後一次見到父親的時刻,也是最傷心的時刻。阿列克塞的家人肯定傷心透了。幾天過後,他們的心情慢慢平靜下來,可母親卻有時坐在地上發愣。直到有一天,姥姥的一舉一動使母親重新做人。姥姥正在餐桌上,突然叫道:“瓦利婭,你快看看啊!尼日尼!”母親看着終於笑了!從中我懂得了什麼叫喜怒哀樂,他們快樂,我也感到快樂,他們傷心,我比他們還要傷心。通過這篇文章,我體會到不管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或傷心的事,總會有快樂的明天的,希望讀過這篇文章的小朋友,也要知道這些道理,這會讓小朋友們真正的變成懂事的孩子!

我的大學讀後感10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淵遠流長。在這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着不計其數的傳世鉅著。讀後感又俗稱讀書筆記,是對於一句話,一段文字,一本書的感想和見解。好的讀後感應該是和原著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火花交鋒,在文學修養上的一次昇華。

這是蘇聯作家高爾基的著作,是高爾基三部曲的第三部。講了:在一箇中學生的股動下,阿廖沙來到喀山準備讀大學,卻發現夢想根本實現不了,只好在複雜的生活環境中小心工作,並認識了很多有思想的熱心人,自己也成了一個有抱負有責任感的新青年。

當看到《我的大學》這個名字時,我還以為是講的阿廖沙在大學的生活,其實卻不像我想的那樣。阿廖沙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連上大學這個願望都那麼難實現。他那麼愛讀書,考上大學一定沒問題,可是他很窮,沒錢讀書,只能打工掙錢,掙夠錢了,或許還有一線希望。但這並不妨礙他一直追求理想。

我一下就想到了今年陝西省大學聯考理科狀元李寧寧,她家也很貧困,可是她考上了北大,北大還免了所有學費,還給了獎學金。所以,如果生活在現在的社會,只要學習成績好,不用為錢發愁。

我的大學讀後感11

好書,在暑假裏我讀了一本好書,在我看來,這本書經過人類歷史的大浪淘沙,經過長期的積澱下來的被公認為文學的精品,才是值得閲讀的書籍。

在高爾基的《我的大學》中,我體會到了一種思想與另一種思想的對抗。在那種艱苦的生活中渴望生命,渴望成功,渴望讀書的心理。這本書的主人公具有堅強的意志力,他不畏懼生活中生存的困難,他不斷的尋找生活中的的技巧,為得是自己更強大,更有生存的的價值與生活的動力,他為能讀上大學而努力奮鬥,對付人生中的所有挑戰。在小説中,我體會到那些人的心理,好人往往有好報,壞人往往有壞報,在人生命中只有努力不懈,都是一種別人對自己的挑釁,絲毫不能容忍,這就是主人公的心理思想。

事有巧合,人有相似,主人公是一位有意志力的人,而我也想做一個那樣有意志力的人,雖然我現在還只是一名國小生而已,但我也渴望有這種意志力,它能讓我擁有無私的勇敢。

書,讓我懂得道理,讓我體會人,讓我分辨是與非,讓我們讀一本好書,體現一次美麗的人生,走一次人生的旅程,懂得一個道理,選擇正確的人生。

我的大學讀後感12

《我的大學》是文學巨匠高爾基所著的。這是高爾基上“社會大學”時批評沙皇統治黑暗的一本最佳的書。在這部長篇自傳體小説中,作者力圖以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受為主線,塑造出一個努力探索生活的意義、尋找新的生活道路、內心充滿了激烈衝突的人物形象。

現代的.一切,都與“科技”密切相關,而要“科技”就得日積月累的慢慢學習,學習的內容都在一本一本的書裏面……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永遠都會是真理。

高爾基(1868―1936年)是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於俄國伏爾加河畔的下諾夫戈羅德城(今高爾基城)。

高爾基的爸爸是木匠。高爾基童年喪父,從小寄居在經營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歲就開始獨立謀生,高爾基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貧窮和受人欺負的家裏度過的。

苦難、辛酸,磨練了他的鬥志;他在為別人做保姆時,勤奮學習,次被主人罵;有時差點油燈被眼睛薰壞。

是啊!只有讀書才能使生活更美好。

我的大學讀後感13

這本書的作者是馬克西姆·高爾基。寫主人公阿廖沙從童年至青年時期的生活及心理路程,深刻而生動的描繪了俄羅斯19世紀末期社會政治生活的歷史畫卷。

馬克西姆·高爾基生於尼日尼·諾夫戈羅德城,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應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過童年,但因為外祖父家經常吵鬧,他只上過三年學。這段話告訴我們:家庭要美好,不然會給孩子一個不好的生活環境。

他十一歲時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人,麪包工等。有一次,科斯羅馬告訴我:大院搬進來一個新家庭,他和丘爾特卡都愛上[源自]了柳德米拉,這段話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分清友情和愛情。

十六歲時,他自身來到珂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鬥爭中他深入俄國社會的最底層,和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接觸,飽嘗了生活的艱辛,從而豐富了他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

文學是比鳥飛得還遠的夢想,比花開得還美的情感,比星閃得還亮的智慧,是我們一百年還忘不掉的信念。

我的大學讀後感14

記得上國小的時候語文老師經常要求我們寫讀後感,那時候沒有比寫作文更痛苦的事情了,但是讀了這部小説我想寫寫自己的感受,但我還是不敢保證我能寫得很好,因為心情有時候很難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

高爾基生活在十八世紀的俄國,那時候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過着貧窮的日子,社會還不夠發達,人們的素質還很低,大多數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很冷漠,茶餘飯後以譏笑,嘲諷別人為樂。在別人的眼裏,其他人都是惡毒的,卑微的,無聊的,可笑的。

100多年過去了,人們不在穿油膩的衣服,不在讓自己蓬頭垢面,不在去偷別人的鞋子,儘量把自己打扮的光鮮亮麗,人們的外表看上去漂亮了,可是內心會有多大的進步呢?人們仍然沒有擺脱低俗的生活,內心仍然能存留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影子,並且在我們的身邊也是比比皆是,例如:工作認真負責的人被認為是“死心眼”,為了證明自己比他人強,在其他人面前説另外人的“壞話”等等

在這個物慾橫流,權利至上的社會裏,我希望自己的內心保持一份清醒,在靈魂的深處保持一份聖潔的思想。

我的大學讀後感15

翻開人生的一頁書,相當於走向人生的道路。

《我的大學》是寫高爾基當翻開人生第三頁書的人生道路!

這本書敍述高爾基抱着上大學的念頭來到喀山,但他很快明白窮人上大學是無法實現的。他住在貧民窯裏,為了謀生,他去當碼頭工人,又在麪包作坊裏幹活。這使青年年代的高爾基更多地接近了搬運工人和其他勞動者,密切了和他們的聯繫,更深切的體會到受剝削.受壓迫的痛苦,增強了爭取解放的革命慾望。這個讀馬克思的書,接受革命理論。他還不斷地發動工人與剝削階級進行鬥爭。雖然在這個時代中,由於反動勢力的猖狂,革命鬥爭常常遭到失敗和挫折,事得高爾基有時悲觀失望,但是,在和工人羣眾的共同鬥爭中,高爾基受到了鍛鍊,革命思想日已形成。高爾基就在這樣的“大學”中,成長起來了。

高爾基從小就受苦,但是他沒有放棄,我向我們應該學習他,雖然人生的道路有長有困難,但是隻有我們有決心一定會給自己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