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的讀後感6篇

來源:文萃谷 2.99W

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邊城的讀後感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邊城的讀後感6篇

邊城的讀後感6篇1

《邊城》這部沈從文創作高峯的小説,敍述的是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

文中比喻句甚多,而且比喻地格外恰當,頗耐人尋味!作者在文中淡化了翠翠與爺爺孤獨清貧的生活,卻儘量展現他們與自然和鄉人的和諧關係,構成了一幅像詩、像畫、更像音樂的優美意境。“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給我帶來的,絕不僅僅是“優美”也有人在命運的變數面前的無助與無奈的憂傷。翠翠那悲慘的婚姻以及爺爺那木訥和猶疑,源於“人在根本上無法溝通的。”

總結《邊城》這部作品之所以佔重要地位,是因為這部小説作品在從容舒展中抒發了作者沈從文對鄉土的感情、對生命的愛。

邊城的讀後感6篇2

最近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直很喜歡湘西、烏鎮那樣子的江南水鄉的情景,總想着有一條船,撐起船槳,在有水草的河裏遊曳。

很喜歡江南的水鄉。水是傳播文明的載體,在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水都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希望能去江南水鄉旅遊。

邊城的讀後感6篇3

《邊城》寄託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

這部小説通過對湘西兒女翠翠和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慘痛事實。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親也是如此,她們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痛而慘淡的人生,卻找不到擺脱這種命運的途徑。

邊城的讀後感6篇4

不知道為什麼,九年級了,反而更沒“正事兒”了,這篇文章,就是我“沒正事兒”的結果之一。

讀蘇北的文章,引出了他的老師汪曾祺先生,瞭解了汪曾祺先生的生活,又提到了他的老師——沈從文先生,由此,我翻開了《邊城》的第一頁。

翻開扉頁,就見到一座塔,一座孤房,一條渡河,一條渡船。冷清中夾雜這淳樸,寧靜中有略顯悲哀。那是一座邊城,見城如見人,那麼善良,那麼簡單。

擺渡的老者,七十多歲了,和他相依為命的孫女不大,叫翠翠,父母早年因責任、使命不忍私奔,便雙雙殉情於這座小城,卻忍心留下了老人和孩子獨自生活。

老人兢兢業業地守着渡船,一生從未離開——那是國家的.責任,民眾的信任。

邊城的讀後感6篇5

老船伕的大方,大老二老間的理解與寬容,天保的捨己為人,儺送的正直,楊馬兵的善良……正是有了這些人,這小小的邊城才顯得美麗,沒有了利益的衝突與私心的爭鬥,哪裏都會成為心靈的天堂。

邊城帶給我的不僅是心靈的寧靜,也有思想的昇華。

邊城的讀後感6篇6

邊城是一部帶有明顯理想主義色彩的小説。

裏面描寫的人和事,都是那麼單純。沒有對與錯,沒有奸詐與邪惡,有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愛情在這裏變得更自然化,二老要渡船不要磨坊以及翠翠漫長而忠貞的等待。這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

現實中的愛情變成了許多人嘴裏談到的鈔票,房子,車子。多麼悲哀與無奈。

討厭英語課無聊的方式,願心中尚留有一方淨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