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作文記作文

來源:文萃谷 2.73W

國小數學是實用的理科知識,關於數學的作文也是有趣。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作文,希望對大家有用。

國小數學作文記作文

  國小數學作文篇(一)

“上數學課羅。”“不知道今天老師會和我們玩什麼遊戲?”“總之每節課都有遊戲。”“今天講什麼呀?”“好像是分數。”“雯雅。”“老師好。”“上課了,快進去吧。”

“上數學課羅。”“不知道今天老師會和我們玩什麼遊戲?”“總之每節課都有遊戲。”“今天講什麼呀?”“好像是分數。”“雯雅。”“老師好。”“上課了,快進去吧。”

“今天我們講分數。”調皮王又在吃東西了。老師過去了,人人都為他捏了一把汗。“我們把這個看作單位“1”。把它平均分。”我們每人都拿了一塊。我剛要吃。“雅夙,別把單位“1”變成單位雅夙了。到時候拿你平均分。”全班都鬨堂大笑。我卻羞紅了臉。

“哇!”“老師,你。。你拿大餅乾嘛呀,又想平均分哪。”“老師教你們認,認不出來就別想吃到它。先認先得哈。”老師寫了個3/4,指了指中間。“老師我知道!”“雅夙你來。”“這是分數線。”老師扯了一小塊下來。“給你,你要是敢吃。。大家一起來!”“把雅夙當成單位“1”!”“老師,不能吃呀。”“我説先認先得,我説了先認先吃了嗎?”“。。。。”

7/1+7/9=?老師寫好了。可是她不叫人做。總算等到老師發言了,“雯雅你來。”‘怎麼不抽我了。’只見上面寫着一又七分之三。“她是住在天上的。”“有誰再來。”“雅夙!”我寫了一個七又九分之七。“單位“1”給你了。”“大餅。。”老師拿了一張紙給我。“老師,您説的單位“1”。。”“就是它。”“。。。”

“現在可以玩遊戲了。”“雅夙,你是七分之七,也是單位“1”。”“開始了!”只見一大堆人堆過來扯我。“老師不要,救命呀。”“你出去我就告訴保安你逃學。”“別追我了,別追了!”

“我話還沒説完呢,雯雅是七分之六。。。。”“七分之七站一站。”可是我本來就是站着的嘛。“變成單位“1”!”又圍過來了,一大堆人。我立刻坐下去又站起來。才倖免於難。

“坐回原位!”“雅夙!”“什麼是單位“1”。”我玩心還沒完,以為又要玩這個。“這次我當單位“1””全班鬨堂大笑,我還不知道。“有什麼好笑的嘛,大不了你來當嘛。”我這一説大家笑得更厲害了,就連老師也笑了。

  國小數學作文篇(二)

由於我們的教育對象,大多是獨生子女,而獨生子女這種特殊身份及其生活環境,使他們之間的交往、野外活動大大減少,導致他們“事實經驗”貧乏。而這種“事實經驗”又是引起學生情感體驗的最好“材料”。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實踐,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來填補學生“事實經驗”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的體驗學習獲得成功。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幫助學生實現這種體驗學習。

⒈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生活中的問題轉化為數學研究的對象。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並最終服務於生活,尤其是國小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們能把生活中的問題,變為數學研究的對象,學生能感到親切,能產生數學情感,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

⒉優化數學活動,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變為學生可體驗的數學事實。

數學中概念課一般比較難教,如能把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變成學生看得見的“數學事實”,採用直觀、形象、生動的教學方法深入淺出地教學,就能卓有成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起這些抽象的概念。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毫米的認識”時,為了讓學生建立1毫米的空間觀念,教師為學生提供1分硬幣、學生非常喜歡的“王牌”卡片和一些撲克牌等實物,讓學生在這些實物中找出1毫米的實際長度。這樣,就把抽象的數學概念“毫米”變為學生看得見摸得着的數學事實——找1毫米的實際長度。學生找的積極性很高,有的説:“1分硬幣的厚度是1毫米、‘王牌’卡片的厚度是1毫米。”有的説:“1分硬幣上表示的年份的`小數字如‘1978’的長度是1毫米、撲克牌中‘J’豎直的地方的寬度剛好是1毫米、撲克牌中‘4’一橫出頭部分的長度是1毫米。”你看學生觀察得多仔細啊!有的説:“我發現了三張撲克牌疊在一起的厚度正好是1毫米!”這些活動,不僅使學生藉助實物的表象真正形成了1毫米的空間觀念,而且學生在這一實踐活動中,能力和情感得到了和諧發展,特別是學生的創新“火花”得到了迸發。

⒊優化學習材料,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

教師要善於分析學生已有知識、生活經驗和當前要討論的問題之間的距離,來設計有結構的學習材料。設計的學習材料如果太難,學生的學習往往會不能成功,影響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就不會有愉悦的體驗;如果過易,思維的強度不夠,不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學生愉悦的體驗就不夠強烈。

  國小數學作文篇(三)

斤和千克是一樣的,而他們的用處卻不一樣,今天我問了奶奶,奶奶高訴我告訴我了斤和千克的互化方式。我簡單地再這寫一下;

1斤=0.5千克=10兩=500克而且告訴我“千克”是國家法定計量單位,1千克=1000克。 “斤或兩”應為“市斤或市兩”,俗稱“斤或兩”是國家廢除的計量單位,1市斤=10兩或1市斤=500克。因此,千克和克,斤,兩在量值上的換算關係為: 1千克=1000克=2市斤=20兩

而且我上網查了資料知到了《千克的認識》是培智學校數學教科書第九冊中第四章《千米、千克的認識》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千克雖是生活中常用的重量單位,但由於斤在生活中還未完全消失,學生並不十分熟悉千克,因此建立千克的概念對弱智學生來講更加困難。再者,重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藉助工具、肌肉感覺來感知。為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重量,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等實踐活動,增加學生對“千克”的感性認識;又通過稱同一物體的重量,得出千克與斤的關係,很具體地感知斤和千克之間的進率。和一些讓學生能好好的認識千克和斤

如上堂課讓老師給同學們留了一個調查作業,讓我們去菜市場看看賣菜、賣水果小商販是怎樣叫賣的,但不知道我們完成的怎麼樣。也可這樣説生:土豆0.5元一斤、 葡萄2.5元一斤、豆角5元三斤……

  國小數學作文篇(四)

由於傳統的數學教學過分注重機械的技能訓練與抽象的邏輯推理,而忽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繫,以致於使許多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枯燥無用、神祕難懂的印象,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為此,我們必須摒棄過去“斬頭去尾燒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學,必須認真學好數學。

㈠ 尋求知識背景 激起學生內需

國小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算理、法則等都可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知識背景,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知識向前延伸,尋求它的源頭,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從何處產生,為什麼會產生。

如:在教學“釐米”的認識時,一位教師讓學生選擇工具量一量課桌的長度,結果學生中有的説六支鉛筆長,有的説五把尺長,有的説有八支鋼筆長,也有的説七個信封長…… 這時,教師再讓學生討論交流:為什麼同樣的桌子量得的結果卻各不相同?你又有什麼想法?這樣同學們就會深深地感悟到統一測量單位的必須性。在此基礎上再來教學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㈡ 利用生活原型 幫助學生建構

眾所周知,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國小生以形象思維佔優勢的心理特徵之間的矛盾,是造成許多學生被動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佷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只要教師善於從學生生活中尋找併合理利用它的“原型”進行教學,就能變抽象為形象,學生的學習也就能變被動為主動,變怕學為樂學。

㈢用於現實生活 領略數學風采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知識從哪裏來,更要讓學生知道往何處去,並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順利地解決“怎樣去”的問題,這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例如:學習了“求平均數”這一知識後,便可讓學生圍繞“在唱歌等評比活動中,各個評委給同一參賽者打的分不一樣,怎樣確定其最後得分?”等實際問題思考並展開討論;使學生通過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體味到數學的巨大魅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