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風味小吃的作文十篇

來源:文萃谷 1.74W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風味小吃的作文10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風味小吃的作文十篇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1

在家鄉,有一道獨特的風景,那就是一位位五十歲的大嬸們站在一輛三輪車前,叫賣着。車上有一盆麪糊、一盆餡料、一隻小火爐。火爐上架着一口鍋,鍋裏炸着家鄉的特產油炸坨。

油炸坨,用家鄉話説,經麪粉糊裹着餡料油炸而成,味道鮮美,不膩口。面衣鬆脆可口,餡料風味獨特,令人吃一就想倆,吃倆便想仨……百吃不厭!

油炸坨這東西説它做起來容易吧,可它做的時候需要掌握許多技巧;説它做起來難吧,步驟其實只有三部而已。想嚐嚐自己親手做的油炸坨嗎?那就跟我一起來做吧。我可只講這一次,好機會不容錯過哦!

首先,我們要準備好一口鍋。(鍋要小,要深些,不能是平底鍋)其次,還要準備好我們常山的山茶油。(其它油也可以,不過味道如果沒有我寫得這麼好可不能怨我,誰讓你不用我們常山的山茶油!)

要做油炸坨最重要的就是麪糊和餡料了。麪糊由兩類組成:面類與水類。面類就是麪粉和少許山藥粉,水就是普通的食用水。面與水的比例約為1:0.7.餡料可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季節不一,餡料也會有所不同,一般都會用香乾和雪菜。(注:千萬別忘了加鹽、味精和辣椒哦!尤其是辣椒,可以少加點,但千萬不可以沒有哦!)

炸油炸坨需要一種模具。這種模具是用鐵皮做成的,形狀就像一個小圓錐被削掉上面一塊一樣(但是是倒着的)。模具邊源有一根長長的柄,使模具可以很方便地從油鍋中取出。(如果實在沒有這樣形狀的模具,也可以是別的形狀。)

炸油炸坨時,先要倒入山茶油,油的量大約佔鍋的四分之三。等油鍋開了,就可以炸了。先將麪糊到進模具(要飽滿),然後將模具輕輕地放進油裏,但模具中的麪糊不能碰到油,這樣可以使緊貼着模具內層的麪糊與模具粘在一起。然後將模具中剩下的麪糊倒出,用木片將模中的麪糊抹勻,放入餡料,再鋪上一層面糊,放進油鍋內炸制。當油炸坨正面為淡黃色時,將模從模中取出。再炸一分半左右,就可以出鍋了。

"上桌嘍……"哇!味道鮮美,風味獨特,鬆脆可口……

山外青山樓外樓,

我把坨兒端上樓。

美味繫住(了)你的胃,

讓你口水往下流。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2

我的家鄉河南省汝南縣,汝南縣不但有天下最小的山——天中山;有亞洲最大的平原人工水庫——宿鴨湖;有亞洲第一殿——南海禪寺,還是“梁祝故事”的發源地,有着“梁祝之鄉”的美譽。還有許多聞名天下的風味小吃,像“胡辣湯”、“嫩豆腐”、“豆腐腦”、“雞肉丸子”、 “雞蛋煎餅” 、“白吉饃”、“馬蹄饊子”等讓人一想起來就垂涎三尺。

汝南的胡辣湯中有貨真價實的牛肉、海帶絲、木耳、粉條、黃花菜等等。做好後顏色呈透明的琥珀色,香氣濃郁,味道麻辣,在冬天的早晨喝上一碗,辣的過癮,暖的舒適。

知道什麼是“水上漂嗎”?大家別以為是武打高手的名號,它其實就是“雞肉丸子”。因為煮好了的雞肉丸子都在沸騰的水面上漂浮着,翻滾着,所以就得了這樣一個美名。它可是汝南最最有名的小吃了,也是汝南人的最愛。雞肉丸子的主料是澱粉、雞肉。先把包了雞肉的澱粉團用油炸好,再放在清水裏稍稍浸泡,最後放入濃郁的骨頭湯中煮啊煮啊,直到一個個肥肥胖胖的大丸子都爭先恐後地漂到了水面上。熱騰騰地端上一碗,香噴噴的湯水中躺着幾個胖丸子,幾絲豆腐皮,再撒上少許碧玉般的韭菜丁,這可是美味中的極品。如果再奢侈一點,還可以要一份嫩嫩的羊腦、一份“馬蹄饊子”吃它個酣暢淋漓。汝南名吃“馬蹄饊子”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宋蘇軾曾作《寒具》稱讚道:“手搓成玉,數尋碧油,輕蘸嫩黃”。清朝年間,饊子鋪在汝南已遍及城鄉。馬蹄饊子系用清油細面炸制而成,因條細色黃,形似馬蹄而得名。味道醇正,香而不膩,幹吃焦酥,熬湯耐煮,柔而不散。食用方便,易消化,耐久存且經濟實惠。汝南的任何一道美食都讓人讚不絕口,吃不過癮絕不罷休!

聞到汝南縣美食的香味了嗎?快來汝南一飽口福吧!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3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奔波,我們終於在昨晚回到了我的老家中江縣回龍鎮,當時已經是晚上11點多了,我們到後倒頭便睡,沒有了鼾聲,也沒有了小兒的吵夜聲,我們終於睡了個難得的安穩覺。早上起來,也終於吃上了一頓象樣的早餐。

早飯過後,我和哥哥一起到一樓拿出久違的書本做起作業來。由於我很久都沒有回老家了,所以心中充滿了好奇。才做了一道題,我就偷偷溜了出去逛街。我們的這個小鎮分冷場和逢場。如果遇上逢場,鎮上的人幾乎都會到鎮上來做買賣,所以街上人來人往,非常熱鬧。如果遇上冷場,大家便會去附近另一個鎮上做買賣,或者在家裏做做家務、種種地什麼的,於是街上就會顯得安靜多了。

今天正好是逢場,街上早就熱鬧非凡:賣菜的,賣鞋的,賣肉的……長長的攤位擺得簡直就是一條龍。此起彼伏的吆喝聲,一聲高過一聲的討價還價聲,給小鎮帶來了許多生氣。

賣小吃的更是數不勝數,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天蠶土豆和“衝(chòng)”。我實在管不住自己的饞嘴,回家取了錢,買回一份天蠶土豆來。那土豆,怎一個“辣”字了得,兩勺紅彤彤的辣椒麪和在白生生的土豆上,土豆頓時就變得紅豔豔的了。我和哥哥用牙籤穿上一根,放在嘴裏一嚼,哇,辣得直跳!儘管這樣,我和哥哥還是爭先恐後地吃完了那份天蠶土豆。我們伸出辣得通紅的舌頭,一個勁地叫“爽”。

過了一會兒,我又管不住自己的嘴了,便邀請哥哥去吃衝。衝是我們中江獨有的風味小吃,雖然大城市裏有象模象樣的春捲,但那味道根本就沒法和家鄉的衝的味道相提並論。我拿出一塊錢,阿姨非常麻利地給我包了起來:一張薄如紙的皮兒、一粒炒花生米、一兩粒炒黃豆、幾顆鹽大頭菜、一些葱、一點熟油辣椒、再加上那要命的“衝”(聽説那是用含苞待放的花尖做成的,味道極像城裏賣的芥末油的味道),眨眼工夫,阿姨便包好了一個,我迫不及待地接過,等阿姨為衝澆滿香醋,我便張大嘴巴放進嘴裏,包口嚼了起來(聽説這衝要包口嚼,免得漏氣)。哎,那感覺才真叫爽啊,我塞塞的鼻子居然都被衝通了。我一口氣吃了4個,哥哥更厲害,他一連吃了8個。

到中午了,大姨熱情地呼喚我們上樓吃午飯。“這是什麼?用什麼做的?怎麼做的?好吃嗎?”望着桌上一大鍋圓圓扁扁的像餅子一樣的東西,我不停地發問。“你試試看!”大姨好像答非所問。我等不及家人全部到齊,便拿出一個使勁地咬上一口,“哇,太好吃了!”我情不自禁地感歎道。“這是用小麥的連麩粉做的,中間夾了糖,然後放在油鍋裏煎出來的。慢慢吃,小心燙着!”大姨見我吃得那麼歡,這才一一向我解釋。這煎餅太好吃了,轉眼間我就吃了4個。當我正伸手拿第五個時,爸爸媽媽生怕我吃撐了,便攔住了我,真掃興!

老家的吃真是花樣多學問深哪,明天我就要回綿陽了,可我還真的樂不思蜀呢!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4

在我風景優雅得家鄉—廉江市,那裏得風味小吃數也數不盡:裹蒸粽、蘿蔔糕、缽仔糕、簸箕炊、煎堆……但我最喜歡吃得是牛雜串。

牛雜串在廉江也算鼎鼎有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得小吃了。店主先將煮熟了得牛腸、牛筋、牛腩等做成一小塊,然後用長約20釐米得鐵線串起來,食客把一串串牛雜放進正煮得翻滾得醬汁裏煮來吃,泡泡不停地泡出來,像是突泉一樣泡泡一串串地冒出來,把我得口水饞得直往下流。聞一聞,香噴噴得氣味讓你口水垂涎三尺。吃時別忘了還要蘸上一點辣椒醬,那才夠爽,才夠刺激。

牛雜最關鍵得是那煲滾燙濃香得醬汁,裏面除了麪醬之外,八角、茴香、花椒、陳皮等各種香料是必不可少得。吃下去才會有一番獨特得美味。如果在牛雜串上蘸一點辣椒醬你就會感覺一股香噴噴、香辣刺激得氣直攻上去,辣得你會邊吃邊喘氣,可好吃了。

記得小時候,我和媽媽去逛街,空氣中瀰漫着牛雜得香氣,它已經把我得心掏空了。媽媽似乎看出了我得心思,和我去吃牛雜串。我狼吞虎嚥地吃起來,那滾燙得牛雜“害”得我舌頭打着卷,媽媽嘲笑道:“看看我們家得小饞貓,多狼狽啊。”我狼吞虎嚥,一串接着一串吃,直到嘴脣通紅,涕淚交加為至,辣得我“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氣,現在想起小時候,總會覺得有點傻。

家鄉風味小吃真是“一極棒”,如果你來到我得家鄉,我會請你去飽餐一頓牛雜串,牛雜串就像一位小精靈,蹦蹦跳跳地走進我得美食坊。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5

每當我在街上聞到烤紅薯那香噴噴的味道時,便會想起我七歲那年自己製作的烤紅薯。

那年,我在老家那兒閒得沒事,便突發靈感,拿了一個紅薯,悄悄跑出家門外,在門前選好一塊泥地,然後用鐵鍬劃好坑的大小,然後挖出一個深約1分米的坑,接着從草垛上扯下幾根乾柴,鋪在坑內,點燃,便立刻把紅薯往坑內扔,誰知紅薯剛扔進去就把火滅了。後來,我吸取了前一次教訓,點燃乾柴,然後繼續添加乾柴,用這個空隙,我把紅薯用鐵絲穿起來,這時火也旺了,我便耐心地做起“燒烤”來。不到30分鐘,一個皮焦肉嫩、令人垂延欲滴的烤紅薯就在我的手上妙筆生輝了。我把烤好的紅薯拿去向媽媽“請功”,媽媽用筷子粘了一塊,放在嘴裏,細細的品味着,看到媽媽臉上都是燦爛的笑容,我的心裏也高興起來了。

啊!我愛吃烤紅薯,我更愛吃我自己做的烤紅薯!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6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情,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而與我們聯繫最密切的,我看要屬那街頭的風味小吃。熱鬧的早市和夜市由於各種風味小吃的加盟而更加熱鬧非凡。

我的家鄉有各種各樣的風味小吃,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下這些美味的小吃吧。

清晨起來,如果你沒有做早餐,便可到早市上去吃。當你來到街頭時,一股股誘人的香氣襲來,讓你不得不為這可口的小吃而駐足。早市上的小吃應有盡有,可供你盡情享用。此時,最受人們青睞的就是熱乎香辣的老豆腐。老豆腐又白又滑,再加人麻油、麻汁、紅紅的幹蝙的.辣椒絲等各種調料,白紅相間猶如一件藝術品;豆腐湯又辣又香,人口時有一種熱乎乎的感覺。早餐時吃一碗老豆腐,讓人整天都精力充沛。當你在品嚐美味小吃的時候,可以抬頭環顧四周:一張張因為品嚐美味而面帶笑容的臉龐,一種種小吃散發出來可見的熱乎乎的熱氣。當你傾聽時,你會聽到:一片片歡聲笑語,一聲聲誇讚小吃的聲音。

晚飯後來到大街上散步,當你來到夜市時,會發現晚上的小吃更加豐盛:麻辣串、羊肉串、炸香腸、肉夾膜……賣炸香腸的小攤上擺放着一個熱油滾滾的小鍋,待那光滑的小香腸從那油鍋中走一趟後,就已經脱胎換骨修成了“正果”。炸香腸散發出誘人的香氣,讓人們聞香而來。如果吃了炸香腸後你還覺得不夠,便可去品嚐那剛出烤箱的肉夾摸。從烤箱拿出來後夾上肉餡,香氣讓人不由垂涎三尺,就連時下流行的3十2都不能與之相媲美。如果你感覺有點累了,則可以去吃碗熱餛飩,餛飩熱氣騰騰,夾雜着蔬菜的香氣瀰漫在整個小攤四周。人們圍坐在一起吃着熱餛飩,有説有笑,高談闊論,不時發出一陣陣大笑。吃過餛飩已經很晚了,回家時手中再拿串讓人百吃不厭的羊肉串,那香味簡直可以飄到十里之外。在夜晚各種彩燈的照耀下,夜市成了城市中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街頭的小吃讓人垂涎三尺,讓人回味無窮,讓人百吃不厭,讓人久久不能忘懷。街頭的小吃讓人們體驗異地風俗人情。當你閒來無事時,不妨到街上嘗一嘗可口的風味小吃。我有一個心願,就是嚐遍天下的風味小吃街市上又出現了那幅熱鬧的畫面,每天都在重複。一片片歡聲笑語,一張張面帶笑容的臉龐,叫賣聲、吵鬧聲……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7

我得家鄉——清江——坐落於温州樂清,它是一個美麗富饒得沿海小鎮。我們家鄉得特色小吃像天上得星星,數不勝數。不過,要説最有名得,還是三鮮面。

據説,三鮮面原來只有三種配料:白蝦,蛤蜊,牡蠣。後來根據客人對口味得要求,商家又在原來得三鮮面里加上其他一些輔料或一些特色海鮮,但是,三鮮面這個名字還是一直保留了下來。噢,對了,悄悄告訴你,只有我們清江得三鮮面才是正宗得!

我記得有一家三鮮麪館坐落在公園對面得小店附近。有些人,本是專程來買東西得,可經過麪館,每每聞到麪館裏飄出得三鮮面特有得香氣,總忍不住進去大吃一頓。還有些遠方得客人,也專門趕過來吃咱們清江得三鮮面。去得多了,無論是誰都會發現,麪館不小得店面每次都是“人滿為患”,兩名店主忙得不亦樂乎。可見大家對三鮮面得喜愛。

三鮮面不僅受人喜愛,做法也比較奇特。

首先準備:姜1小塊,雞蛋1個,小黃魚1條,蟶子,白蝦,鰻幹,蛤蜊,牡蠣,葱,小青菜以及其他必要得配料。第一步要做姜蛋。把姜洗淨,去皮,切片,一半切末,一半留着備用;雞蛋攪勻加入薑末,再攪勻,擱在一旁。鍋裏放少許油,小火,煎姜蛋,煎好了拿出來備用。第二步,在鍋裏放油,加薑片,燒6成熱,放小黃魚,接着是鰻幹,煎得顏色有點黃了就放蟶子,姜蛋,老酒,糖。直接加水,再放入白蝦和適量鹽,水開了放麪食,水再次開時加適量味精,放牡蠣,葱葉,小青菜就可以出鍋了。一口下去,第一個感覺是燙,然後就嚐到了鮮,一口面進肚,就馬上想再來一口,哪管什麼“燙”!

呵呵,動心了吧?我們小鎮永遠歡迎你得到來!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8

我們家鄉——濮陽的風味小吃很多,涼皮、糟魚、裝模、灌腸、牛肉耗辣椒……那真是讓人流連忘返!你要問我喜歡吃什麼,當然是牛肉耗辣椒、糟魚和灌腸了。

NO·1——牛肉耗辣椒

看見牛肉耗辣椒,我的口水就流成了長江,恨不得馬上就吃到嘴裏。

牛肉耗辣椒配料由鹽、牛肉、姜粉、葱、芝麻、味精、花生、辣椒做成,是我們這的特產之一。當吃到那可口的辣椒醬,你一定不會忘記它那香醇的辣味;當吃到酥而香的花生仁時,你一定不會忘記它那香脆的美味;當吃到硬而脆的牛肉乾時,你一定不會忘記它那令人回味無窮的香味;而且不上火,還可以當佐料吃。好吃!好吃!真好吃!

NO·2——糟魚

説起糟魚,我的眼前猛地一亮,那才是山珍海味哩!

它沒有扎人的硬刺,魚刺已變得面、軟。吃上一口,你感覺不到魚刺的存在,可以放心大膽的吃,在嘴裏那是越嚼越香!

NO·3——灌腸

灌腸也是我的最愛,灌腸皮很筋道,蘸着蒜汁吃讓你覺得鮮美,煎着吃更是脣齒留香!

我家鄉——濮陽的風味小吃還有很多,心動不如行動,快來嚐嚐吧!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9

我生在西施故里,在浦一陽一江的哺養下,在浣紗溪邊茁一壯成長。我的家鄉雖然沒有新昌的大佛寺,但是這有鬥巖的諸暨大佛;雖然沒有黃山的奇峯異石,但是這裏有楓橋小天竺;雖然沒有紹興輕紡織城,但是這裏有全國聞名的大唐襪業城;我們這裏雖然沒有金華火腿,但是有著名的西施豆腐……

西施豆腐確實不同於一般的豆腐。人的嘴巴絕對是創新的高手,能把一塊簡簡單單的豆腐吃得花樣百出,叫得出名堂並能上菜譜的有一長串,有小葱豆腐、涼伴豆腐、麻辣豆腐、青菜豆腐、鹹菜豆腐、蘑菇豆腐、魚頭豆腐等等,這些豆腐的做法都簡單明瞭,僅從字面上理解,馬大一嫂們一個個都能做得色香味一律“國標”,所以大江南北也就味道同一,可謂家常,但不成特色。唯有西施豆腐講究用料,做法獨特,且產地單一,所以就有些卓而不羣。做一道西施豆腐,需有豆腐、豬血、澱粉、雞湯、時件(雞腸雞肫之類)為基本原料。製作時,把豆腐、豬血切成丁,連同雞湯、時件、調料一起倒入鍋中,用水煮沸後,取澱粉若干,邊倒邊攪,邊攪邊倒,不得稍停,至鍋內撲撲有聲粘成稠狀,一道西施豆腐便在香氣四溢中做成了。然後一碗碗從鍋裏舀出,取一調羹將之一口口送至嘴邊,伴隨着吹噓吹涼聲,略加囫圇咀嚼,便有一股股鮮一嫩滑一溜泌入五臟六肺,於是嘖嘖聲四起,味道就吃出來了。

在我的家鄉,凡招待外來客人,必有西施豆腐這一道菜。在飯店裏,服務小一姐將一盤用透明玻璃盆子盛裝的西施豆腐端上來,報一下菜名"西施豆腐,請慢用",客人們就立即停止嘴裏的咀嚼,瞪大眼睛疑惑地問一名"啥豆腐",主人就重複一句"西施豆腐,這裏的特色菜",客人們就一邊吃西施豆腐,一邊聽西施故事,於是食也有了,色也有了,一桌子的飯就吃得很是"秀色可餐"。西施豆腐就這樣從餐桌上流傳開去出了名,由下里巴人登上了大雅之堂,從農家餐桌步入了星級賓館。現在想起來,真要感謝第一個將這種平常的豆腐稱之為西施豆腐的那個人,這絕對是一種策劃一種創意,其價值遠超了西施豆腐本身。

我的家鄉很普通,沒有上海大都市的繁華,也沒有北京四合院的古裏古氣,更沒有深圳如此繁華的經濟.可我依舊一愛一着我的家鄉,也更一愛一這西施豆腐……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10

温嶺有一傳統早點,那就是手打糕,當地人一般稱之為“嵌糕”。就是在鮮蒸年糕中放入自己喜歡的菜餚,是家鄉人傳統的快餐,比漢堡包好吃幾百倍哉!

一大早,在小區門口或者背街小巷中,經常可以看見一大堆人圍着一個小攤,這就是糕攤。糕攤一般都有一張長桌,桌上一字排開若干個盤子,分別盛着綠豆芽、洋芋頭絲、醃菜、辣包菜、油條等料作。賣糕人站在桌前,一手從棉褥下的糕團中抓出一團熱氣騰騰的白糕,然後像搓衣服一樣地在桌板上一揉、一攤,就做成了一個敞篷船外形的兜,然後根據顧客的不同需要,從桌前臉盆中以手代筷各撮一點料作排在兜裏,像包餃子一樣地把底部和兩邊合攏,一筒嵌糕就成了,再用湯匙舀點湯澆在糕裏,使糕吃起來更有味道,也不會口乾。

桌子的一旁還擺着一個煤爐,上面放一口鍋,鍋裏煮的是豬肉,喜歡在糕里加點肉的人們,就用筷子夾出一塊肉來放在砧板上,賣糕人一陣亂刀就砍成了肉末,再包進糕裏。當然,加肉是要另外付錢的。糕攤在温嶺街頭十分常見,但是有名的卻只有幾處,比如尚書坊、貪吃街的石板屋、文化橋、繁昌小區門前、五角場這些糕攤,在城區是頗有名聲的。酒香不怕巷子深,人們往往不惜套遠路,也要趕來,因此,這些糕攤都是生意興隆、人滿為患,買糕的人往往圍着長桌擠成幾圈爭在温嶺,相當於漢堡包在西方,方便快捷,經濟實惠,很受人們的歡迎。

很多在外經商辦企業、求學打工的温嶺人,都十分懷念家鄉的嵌糕,有機會回到家,一定要去糕攤打打牙祭,沒有機會經常返鄉的,還會叫親戚朋友捎帶幾筒去以解饞。真可謂“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糕攤前,嵌糕品嚐未?”温嶺人喜歡嵌糕的情節幾乎已經成了一種文化,滲透在人們的日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