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來源:文萃谷 4.53K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1

剛開始認為,鄉村便是童話的樂園。它褪去了城市的浮華,洗盡了塵世的繁雜。它也許是梵高畫布上的阿爾,有明鏡般純粹的藍天,有油彩般絢爛的花海,那金黃的向日葵在陽光的哺育下長出希望的種子;它也許是陶潛詩中的田園,在霧氣迷濛中演繹着仙侶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輕灑,便是悠然遊然。

那只是詩中畫中的鄉村,當我們真實的走進鄉村,用心去感知鄉村,便會發現,我們的鄉村在經歷着苦痛。那裏也有陽光,那陽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這片土地。遠望去,土地上那個佝僂的背影,在朝夕間,在春秋中,在這片土地上耗盡心力。他在這片土地上成長,他的汗水滋養了這片土地;他在這片土地上學會堅強,他的腳步堅實了這片土地;他生於黃土又歸於黃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風暴來了,他的心如那田間搖曳的莊稼般顫動,他的淚水在他滿是溝壑的臉頰上縱橫,如那淹沒田間的水,層層漫過他的心田,浸沒他的呼息。乾旱來了,莊稼如他枯瘦的身體一般搖墜,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豐收,他混沌的眼乾涸空洞。

他們也有快樂的時候,只是這種幸福彷彿如此卑微。他們最大的幸福就是豐收,飽滿的穀粒彷彿是一粒粒珠寶,他們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們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風調雨順,他們只想也只要這樣平凡的生活。

這樣的鄉村會不會讓我們感到失望,當我們面對這樣的圖景?而其實,鄉村正因這份殘酷的美麗而更見真實。感受鄉村,別總是做一個悠閒的觀光者,在體味它的寧靜與純淨的同時,給它的苦痛多一點目光,給它的辛苦多一點理解與悲憫。

感受鄉村,感受農耕文明跳動的脈搏,感受中國最渾厚的吶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潤的血汗;感受中國農民最純樸的執著與堅忍,感受中國農民所經歷的苦痛與無奈。

當我們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們,我們是否想過是他們用血汗帶給了我們生的希望。

看我們中國的農民用最卑微的姿勢在中國的歷史上站成了永恆,也讓我們用心去感悟一下鄉村!

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2

浩浩的江水載着揚帆的船兒遠征,然而船兒明白來時燈塔的方向是心底最依戀的港灣;碧藍的天空承載着鴿子飛翔的雙翅,然而家的方向是如此清晰。正如那江水中流淌着的依戀,天空中掠過的思念,當一個熟悉的名詞在腦際浮現,心中總有些悸動。

曾經是如此驚詫於葉落的壯美,感懷於那極致的美麗。枝杈與土地僅有幾米的距離,然而葉兒毅然掙脱,任風翻飛,它飛旋;任車將它壓得粉碎,它依然高歌,向着根的方向飛旋着動容的美麗。我問落葉,落葉不語,那該是由內散發的情愫,慢慢體會。

直到那一年,陽光融融,拂過內心小小的激動,春風暖暖,卻吹過心底淡淡的苦澀,門前的柏樹窸窣作響,搖曳着內心的不捨,那一天我們舉家遷往城裏。遠去了清晨那晶瑩的露珠,遠去了薰豆茶在鄉土味中蒸騰出的清韻雅志,遠去了春雨下撐着傘漫步于田埂的愜意。鑽進門前等候的車內,望着陽光映襯出的古屋的倩影,記憶便塵封在這安詳佇立的院落,在那漸漸遠去的方向,我落淚了,止不住地落,從心底流淌出的。

遠離了家鄉,在一個陌生的城市一切都是那麼新奇,可心中似乎是愈加想家了。這時我彷彿能夠真切得體會到落葉掙脱枝頭的毅然,是家的力量,是根的力量呀。林語堂的一篇隨筆曾給予了我深深的慰藉。小時候的他住在鼓浪嶼,離海很近,他常常和父親在海邊傾聽海的沉吟,他常問父親海的那邊的圖景,他嚮往着,終於他飛過了那道海,可海的這邊依然深深地縈繞在他的心底。他説:“當我乘飛機越過這道海時,覺得其實它很小,而當我在海的那頭遙望家鄉時,它是如此渺遠。”短短的一句話是如此意味深長,因為鄉愁是人間最美的語言

每個生靈都有着它的根,都有着牽引着它的一根絲,流淌着人問最美麗的情感。就在祕魯和玻利維亞的交界處有一條的的喀喀湖,上面住着一羣烏魯人,當日月鬥轉過多少個春秋他依然生活在浮島上,當印加文明漸去,當温室效應襲來,他依然堅持固守,他們説:“那是根生長的水域,根是拔不起,移不動的。”

那是多麼簡單卻是那樣動人的話語,帶着那樣尋找的願望,帶着按捺不住的依戀,再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手捧一杯清綠的薰豆茶,踱步於鄉問小道,感受着那氤氲的濕氣裏瀰漫着的泥土的芬芳,猶如泰伊的彌撒曲一般令人銷魂,那一刻我覺得自己被融化了。隨手拔起路邊的野花,我驚詫於那根系的葱蘢,是它生成了絢麗的色彩,那時我找到了一直追尋的答案。

青春的我正要揚帆起航,一卷書,一杯茶,蒸騰着脈脈鄉情,在心底一直有燈塔照着我來時的方向。

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3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現代人最常見的困惑是,傳統已經不靈了,所以沒根;可是要説自由自在呢,還能上天不成?像這樣又不接地氣,又不能隨便浪,該怎麼辦呢?誒我靈機一動:住樹上唄)

我們懷揣熱忱的靈魂天然被賦予對超越性的追求,不屑於古舊座標的約束,鍾情於在別處的芬芳。但當這種期望流於對過去觀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虛無與達達主義時,便值得警惕了。與秩序的落差、錯位向來不能為越矩的行為張本。而縱然我們已有翔實的藍圖,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巔立下了自己的沉錨。

(要説這人吶,也是怪。一方面是不喜歡受束縛,總想着活出點新鮮勁來,再怎麼靠譜的人,也總有個爭當弄潮兒的念想。可是另一方面呢,如果你把過去都否定了,心裏也是沒抓沒落的。説到底,做事總要有個緣由,你總不能為了叛逆而叛逆,為了張狂而張狂吧?那也説不過去呀)

“我的生活故事始終內嵌在那些我由之獲得自身身份共同體的故事之中。”麥金太爾之言可謂切中了肯綮。人的社會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們欲上青雲也無時無刻不在因風借力。社會與家庭暫且被我們把握為一個薄脊的符號客體,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尚缺乏體驗與閲歷去支撐自己的認知。而這種偏見的傲慢更遠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所以你看哈,所謂“獨立自主”這種事,其實都是虛的。因為你自己是誰,本身也是有關集體的故事的一部分。就算你覺得社會和家庭都管不住你吧,也是因為你還是太年輕,太傲慢,等你老了就知道有多幼稚啦)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義的道路上,對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與家庭與社會對接中塑型的動態過程。而我們的底料便是對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覺感與體認。生活在樹上的柯希莫為強盜送書,興修水利,又維繫自己的愛情。他的生活觀念是厚實的,也是實踐的。倘若我們在對過往借韋伯之言“祓魅”後,又對不斷膨脹的自我進行“賦魅”,那麼在丟失外界預期的同時,未嘗也不是丟了自我。

(這年輕人嘛,血氣方剛是正常的。不過我説句政治不正確的,不管你怎麼蹦躂,還是跳不出社會的五指山。不管長多高,你的“根”,還是得紮在土裏。就好比卡爾維諾這麼文藝一個人,他筆下的柯希莫,不也是敦風化俗興修水利?你瞧瞧人家大作家都不膨脹,你膨脹,你好意思?)

毫無疑問,從家庭與社會角度一覘的自我有偏狹過時的成分。但我們所應摒棄的不是對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價,其對批判投誠中的反智傾向。在尼采的觀念中,如果在成為獅子與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駱駝一樣揹負前人遺產的過程,那其“永遠重複”洵不能成立。何況當礦工詩人陳年喜順從編輯的意願,選擇寫迎合讀者的都市小説,將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為橋段素材時,我們沒資格斥之以媚俗。

(當然啦,我也不是説年輕人就不該有叛逆的心,我們只是反對年輕人做廉價的反對者。尼采狂不狂?他都説了要做駱駝嘛,我要你做個老黃牛怎麼了?我知道你們年輕人不喜歡這類人,比如那個礦工詩人陳年喜,迎合市場寫都市小説,你們就很看不起嘛。但是我還是那句話:你知道人家有多努力嗎?你知道社會有多現實嗎?説人家“媚俗”,你是不是有點過分呢?)

藍圖上的落差終歸只是理念上的區分,在實踐場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當我們追尋心之所向時,在途中涉足權力的玉墀,這究竟是伴隨着期望的泯滅還是期望的達成?在我們塑造生活的同時,生活也在澆鑄我們。既不可否認原生的家庭性與社會性,又承認自己的圖景有輕狂的失真,不妨讓體驗走在言語之前。用不被禁錮的頭腦去體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與風帆,並效維特根斯坦之言,對無法言説之事保持沉默。

(説一千道一萬,我的意思很簡單:年輕人吶,還是少指手劃腳,多體驗一下生活再説。不然你以為你是自由,其實反而受了更多的禁錮。生活啊,就是有很多複雜的面相,像大海和風帆一樣,是你們這個階段不可能瞭解的。説到底,你再牛牛得過維特根斯坦嗎?他都説要保持沉默,你瞎逼逼啥呢?)

用在樹上的生活方式體現個體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卻又不拘泥於所謂“遺世獨立”的單向度形象。這便是卡爾維諾為我們提供的理想期望範式。生活在樹上——始終熱愛大地——升上天空。

(總之啊,年輕人呢,有朝氣是對的,但是也別上天。實在不想住在地上,你們住在樹上就好啦,不也一樣超脱嗎?你看哈,你既不在地上,還有機會到天上,但是地上的人也會喜歡你,天上的人也會喜歡你,是不是棒棒噠?)

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4

我是一名用“生活”寫作的作家,雖然完稿的作品不多,但已收穫不少讀者。讀者中有關愛呵護之人,亦有批評指摘之士。身為作家,不應獨處象牙之塔,而應俯身傾聽讀者,並堅持寫“有我”之書。這兩種方式並不矛盾,均是對讀者的尊重。

作家一定要俯身傾聽讀者的呼聲。我不是看透世事的得道者,不是文學寫作規則的制定者,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作家。年輕,因而缺少生活經驗;而身邊的讀者中不乏年長於我之人,正如韓愈所言:“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活”這部大作的走向存在無限可能,也許是成功,也許是失敗,只有善於聽取年長者的建議,才更有可能少走彎路,避開荊棘。我也不能忽視同輩乃至年輕於我,甚至批評我的讀者,他們思維靈活、另闢蹊徑,常能予我以啟發。

但我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堅持“有我”。

“有我”才不至於平淡無奇,而能別具一格。一部優秀的作品,內容不能千篇一律索然無味,更不能東拼西湊抄襲成風。威廉·福克納早年為謀生而創作了大量平淡無奇的懸疑小説,人們看完皆忘,一笑了之。直至其寫出《喧譁與騷動》這一發自於“我”的意識流代表名作,文學才華才被發現。由此可見,我的生活需要我的觀點、我的追求。只有堅定了內心追逐的方向,才不致被牽着鼻子走,從而淪為碌碌無為之人。正值青春,我的作品需要激情洋溢的勇氣,而非假裝少年老成的通達。

“有我”才能為讀者提供有厚度的作品。真正優秀的作品,帶給讀者的是永恆留存的意義與哲思。我的人生之作也應當學習之,實踐之。只有在生活中堅持自己正確的想法,不盲聽盲從,才有可能誕生一些閃光點,為他人提供借鑑。我並非聖賢,寫不出什麼傳世名篇。但是,平凡之人也可以學習聖賢的精神,或知其不可而為之,為自由民主而奮揚踔厲,如同星辰,照亮身邊幾個人的去路,送去一些精神滋潤。“帝王一代帝王,聖賢百代帝王。”有一顆嚮往寫出名著的心,才有可能寫出更好的作品。

對待生活中的讀者,正如與他們在森林中結伴而行,不必完全由他們指路,也不必掏出心臟當火把照亮森林;只需傾聽他們的意見,也堅定正確的自我認知。

是的,俯身傾聽,創“有我”之作,方可成就自己的生活大作,亦為他人的作品送去思索與亮點。

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5

提起“虛擬生活”,想必作為21世紀的我們早已不再感到陌生,甚至我們當下的生活每天都與“虛擬”這個詞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説電腦計算機的問世解放了人類生產力,那麼互聯網的出現,則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將“虛擬”照進“現實”。

現如今,我們似乎不太可能脱離虛擬互聯網而作為一個不與外界聯繫的獨立個體生活。早些年,我們習慣於通過各大社交軟件與朋友聯絡感情,通過電子郵件與工作夥伴溝通方案計劃,通過網上銀行將銀行卡內虛擬貨幣進行轉賬匯款等等。要知道,我們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些,是因為虛擬的傳播媒介幫助我們建立起了彼此點對點的聯繫,使我們能夠在現實中足不出户便可完成。近些年,各種網絡購物平台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用户只需在線上通過圖片和文字介紹的方式選購商品,再通過移動支付平台付款,系統就會在線下通過快遞的方式將貨品送達用户手中,實現了“虛擬”與“現實”的無縫對接。

然而,在當我們每天享受着“虛擬生活”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應該秉持正確價值觀導向,分清“虛擬”與“現實”,更應警惕沉溺於“虛擬世界”中無法自拔,從而迷失自我。對許多青少年而言,由於心智發育還尚未成熟,非常容易受到虛擬網絡遊戲世界的誘惑,全身心地投入虛擬世界中,茶飯不思,既影響了生長髮育又荒廢了學業。久而久之,他們便已厭倦現實生活,又急於在虛擬世界中找回在現實世界缺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如此惡性循環,便再也分不清“虛擬”與“現實”,如不通過積極引導,終將被“虛擬世界”淹沒,到頭來只能是一聲歎息。

綜上所述,“虛擬”和“現實”是相互區別,但又相互聯繫的,我們不可能站在一個時點去評價兩者的好與壞,因為我們無法將兩者完全剝離開去。我們既不能片面地看到“虛擬”帶來的好處,也不能將“虛擬”和“現實”作為兩個對立面來思考問題。在我個人看來,讓“虛擬”服務於“現實”,讓我們每天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看得更遠,使我們對於時間的掌控及利用更上一個台階,那就是“虛擬”對於“現實”的實際意義。

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6

“哎,這古板,無趣的生活啊!沒有任何情調和温度,真無趣。”小男孩湯姆,坐在家中的懸浮沙發上抱怨道。坐在躺椅上的姐姐瑪麗用遙控器隨意移動着躺椅,反駁道:“不啊,現在多好啊:飄在空中的棉花牀,在空中瞬移的列車,鋼絲上的自行車等等。多有趣啊,要是沒有這些,真不知道怎麼活,每天……”湯姆早就聽慣了這些話,抱着一個軟綿綿的靠墊,蜷在沙發上,望着窗外。他想着,以前的人們也有這些嗎?如果沒有他們是怎麼生活的?跟我沒有哪些區別?一連串的問題不平凡的從湯姆的腦中一一浮現。

第二天早上,湯姆照常從懸浮的棉花牀上醒來,用操控器到了洗手間。洗漱完畢後,做飯機器人小奇從廚房中走了出來,一家人也像往常一樣,點菜,確定,等待。不到十分鐘,早飯端了上來。

湯姆和瑪麗開始了一天的學習,而父母則開始了一天的辦公。父母坐上自動駕駛的磁懸浮汽車來到上班的地方;湯姆和瑪麗坐着飛行校車來到了學校。學校中,二到三個人為一個班集體,他們按照自己等級進行分班。湯姆,一個聰明不用在正處的學生只能自己一個班。而瑪麗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學霸,應成績過於優秀,也只能自己一人一班。

晚飯時,一家人都疲憊的回到家中,所有人都癱倒在沙發上,看着電視聊着天,等待着小奇製作晚飯。因沙發上的人過多,湯姆只好自己走到衞生間。路過書架時,一本已經發黃,掉了也的紙質書掉到了地上。

湯姆被嚇了一跳,他猛然後退了一步。但充滿好奇心和獨立性的他撿起書本,沒有叫他的家人,拿着書進到了自己的房間。他翻看着,又一次的湧出了許多問題:這是什麼啊?怎麼會長這樣?是什麼古董嗎?時代應該很久遠了吧?他越想就越激動,覺得自己撿到了什麼寶。他帶上投屏眼鏡,開始搜索起來。他發現,書中許多的的時間及故事都是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的事情。他怔住了,他心想,我現在學的歷史好多都沒有這麼久遠,這也太神奇了!

他越看興趣就越大,看着,樂着,猜着,不亦樂乎。書中的內容,不正是湯姆想要的生活嗎?他看着羨慕不已,卻心想,這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了,在現在的情況看來,不可能再回到那時候了。他拿出一本空白的電子書,將這本老的發久的書的每一頁貼上去,這樣就能複製上了。

他看着,看着,漸漸的,慢慢的,進入了夢鄉……

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7

夜幕昏沉,燈光漸漸暗下去,朦朧的光撲面而來,一眨眼我的周圍佈滿了車水馬龍,陳舊的建築兩立,一個孩子在喊着“賣報賣報啦”,我猛然一驚,這可是風雲吧變換的民國?

我走進一家酒樓,茶樓酒肆,熙熙攘攘,我穿過酒廊,只見一個身着藍衣眉眼不俗的女子拿着一份報紙走過,我覺得她很面熟,便小心上前,問她:“小姐,請問發聲什麼事?”

只見她雙目炯炯地打量了我一秒,微笑道:“女權運動正轟轟烈烈,姑娘可有什麼看法?”

我感覺她身上有一股女俠之風,心生敬意:“我很贊同,希望盡我綿薄之力。還有,我孤身一人,願小姐……”

她温柔一笑:“以後你可以叫我張瑾。來吧!”她伸出了手,“跟我來”

我握緊她的手,走進一個全新的世界。

瑾給我安排了一個女子學校的宿舍房間,我為學校做一些編輯之類的工作以謀生。瑾是女權運動的一員,已婚,丈夫王氏,並已有一個兒子。

她常常和他的好友英、豪一起飲酒賦詩,對月撫琴,談論時事,人稱她們“瀟湘三女傑”。我經常靜靜坐在她們旁邊,覺得心中敬意更加蓬勃,可惜我才蔬學淺,只能在背後支持她們。

有一日我問瑾:“現在外面這麼動盪,你參加革命,不怕嗎?”瑾一笑:“這是我的夢想。女學不興,種族不強,女權不振,國勢必弱。若沒了夢想,我又何談歡愉?”我拉住她的手:“我支持你”。

瑾匆匆抓起包裹,目光堅定:“我要走了”我心生擔憂:“日本那麼遠,你自費東渡留學,不會過得很艱苦嗎?”她的聲音純淨清澈:“如此的燃情歲月,不傾盡一切圓夢,救國救民,更待何時?”

我眼淚盈眶:“保重,我等着你的歸期。”她擁抱了我,便轉身離去。我拉起藍簾,看着她漸行漸遠。這個女子,總是堅強勇敢得讓人心疼而敬佩。

我是從瑾的朋友麟哪裏得知瑾回國的消息的。瑾一回國就加入了光復會,國內革命形勢轟轟烈烈地發展。瑾為了不牽連家庭與丈夫離婚,與家人斷絕關係。

如此的巾幗之威、一腔孤勇,在這亂世梟雄的變幻裏,她當真是一個傳奇人物。

我只能在她累時,讓她在我新開的茶店裏小憩一會兒,聽她講他國外的經歷。縱時光宂長,人生不易,我卻覺得她的人生是不悔的。當然,我是之後才這樣認為的。

我最擔心的事情終究還是發生了。麟起義失敗被捕,麟的弟弟偉的供詞牽連了瑾。周圍的人都在勸瑾離開逃難,她堅定不移:“革命要留學才會成功。我意已決。”

我滿眼淚水,憶起初見時她的樣子,她訴説時事時的俠氣,她被捕時的大義凜然。

在那個刑場,我拼命撥開人羣,撕心裂肺地哭喊:“瑾,不要!你不能死……”

她彷彿沒聽見,只是淡然一笑,向劊子手要了筆紙,寫下一些東西。緊接着手起刀落,我的心惶惶然墜了下去。

在後來,我得知了瑾最後寫的是什麼。——秋風秋雨愁煞人,愁盡千古,壯志未酬,佳人已逝。我憶起她臨走前,我問她:“瑾,你後不後悔?她眉眼盈盈,一如往常的端莊:“怎麼會?”

我恍然醒來,窗外浙江山依舊,可風雲人物不再。原來與瑾相處的時光,只是夢一場。

對於瑾,後人有詩深深緬懷:你用利劍舞出迷惘/你用鮮血寫下惆悵/秋的詞句/淒涼悲壯/捨棄紅塵/終生芸芸/懷着敬意/目送你/一路風塵……

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8

喜歡一卷詩書在手,或品讀“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的慵懶與情思,一抹淺淡的遠山黛,畫出女子的婉麗;或感受太史公筆下暗潮湧動的政權爭奪,爾虞我詐,險象環生;或帶着一顆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體味異域風情。正如古人所言,“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不錯的,在文章中確實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瀟灑坦蕩,或自由不拘。

大凡在文學界受人敬仰的,讀者都能找到與文章匹配的詞語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來這就是我們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他並不是僅從一篇文章中體現,而是滲透在作家一生的寫作歷程中。初識袁中郎是在《滿井遊記》: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如此瀟然山水的才子,想來也是一位人生的哲學家,他自言 “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其實,這話不但説出了中郎的文學主張,也説出了他的人生態度。在那些讚美自然風光的遊記中,每一篇都是他對這種生活本色的探尋,一種行胸臆的格調。他的文章就是他的內心,我們能從文章中感受到作者人格的真,才會讓我們的心產生一種共鳴。

文學貴在思想的碰撞,金代元好問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觀點:“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我們總認為的在人格與文章之間的等號卻在這裏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文章會成為人心的面具,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也許我們需要用一雙聰慧的眼,一顆睿智的心去感知。

文章是抒發人性的途徑,而有時這條道路會被外界因素阻隔,讓我們看不真實,文章本身也淪為了工具。郭沫若以一首《天上的街市》成為中國現代詩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詩人,當革命的烈火蔓延整個中國大地時,他的詩便成為了配合革命形勢的產物,毫無立場的歌頌與批判,是成為“御用文人”的悲哀。也許在郭老的骨子裏是崇尚自由的浪漫主義,但他的心被拷上政治的枷鎖時,所有藝術的美感就消失殆盡了。曾經歌頌出《女神》這樣唯美詩篇的人,湮沒在革命的浪潮中,我們只能扼腕歎息了。

但不管有什麼不同的觀點,有一樣是不能否認的:文顯其品動人心。因為他們能將自己的真當作湯底,用生活的閲歷作為菜料,以真情實感為輔料,烹飪出一鍋令人回味的佳餚。

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9

社會總是會慷慨地給予孩童一份特別的關愛,這關愛中又無疑雜着些許歆羨:看那些孩子,比起翁嫗,甚至比起我們,他們有明亮的眼,有光潔的皮膚,更有純粹的心靈。單純、柔軟、好奇並敬畏着世界,赤子之心即是如此,其珍貴亦在此。

然而這關愛、這歆羨恰恰暴露了我們的尷尬與不堪:我們的心,我們的千迴百轉計謀頻出的心,已不配被喚作“赤子之心”,亦無法成為孩童的表率。就像赫胥黎所説的,“少男少女的心靈正在提前硬化”。童心已失,我們自然將走向沉淪。

不必費盡心力去找尋什麼例證了,整個的社會就是最好的例證:看着老者的無助,我們的視線是不約而同地彎着的;看着旁人無視信號燈穿梭於車流這中,我們的心腸是硬的。“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為何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當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寫下這句振聾發聵之語,他是否已經預料到了物質的洪流將不由分説地捲走我們珍貴的純淨的心?他是否想見了失去赤心之心的社會將是一個沒有敬畏而充滿了算計、無聊的沉淪之地?

是的,我們如此珍視孩童的以及像孩童一樣的純淨的心靈,但如此美好而脆弱的東西該如何在社會中,在這個骯髒的大漩渦中保持獨立?不是人人都像葉芝一樣,有勇氣説出“我就要走了”的脱離世俗之語,有足夠澄澈的心去“無論在車行道還是灰暗的人行道”都能聽到遠方的海浪。葉芝是幸運的,他呵護着自己的童心,也就守護了一方淨土。可是誰會來守護我們的心,來柔化我們的心呢?請先自己行動起來,拂一拂心上的浮塵吧!

我不能免俗,不敢誇耀臼己的心仍是純淨的。所以當我面對我的妹妹,看着她像所有孩童一樣,直率地向世界發問並表達臼己的喜怒哀樂;看着她依舊敬良着這個世界,我無疑是慚愧的。我們不需要更多沒有感情的行屍走肉了,不需要更多試圖去征服一切的狂妄之人了。如果無法更改世界的運行軌跡,就請守護身邊的童心吧!它們的單純與柔軟,不設防備卻擁有最好的感化力量,彷彿星星點燈,終會照亮黑暗。

童心之貴,貴在其真、其柔、其善。人的成長會失去許多,卻不應失去最本身最純淨的赤子之心。就像埃斯蒂斯所説的:“我們不是要一下子拯救整個世界,但我們可以伸出手去挽救觸手可及的部分。”我願這赤子之心,可長存你我周圍,更長存於你我心間。

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10

童真猶如早晨的空氣,那樣的清爽,那樣的天然。

而現在童真日漸消失,在孩子們的身上永遠都少了曾今所擁有的那一片最為真摯純潔的天真。而多的是一些呆板和本不該有的成熟。

在這個經濟飛速進步的年代中,平板電腦取代了大自然。一種叫身臨其境的感覺代替了親身體驗。孩子們很少再會出門知道自然去和蝴蝶們一起捉迷藏,去和鳥兒們一起唱歌。他們只是在家對着電腦看節目,玩遊戲,聊天。在那裏他們也知道他們所謂的大自然。那個所謂的大自然帶給她們的是什麼?是過早的成熟,是對遊戲的痴迷,還是那雙隨着他們一生的近視的眼睛。

失去童真的孩提年代是無趣的,是不完整的。童年是美好的,在童年裏有大量事是大家需要去領會一下。那比在電腦前呆着愈加有趣,來的更有意義。

在當今社會中還存在着一批孩子,他們由於貧窮。在很小的時候就得承擔起家裏的重擔。更本就沒有領會到他們本該有的童年美好。他們由於家庭起因在本該享受父母的愛的時候就成了小大人,照顧起了他們的爸爸媽媽。

在前不久記得有這樣一篇報道讓我看了十分的感動和憐惜。在四川某個山區,有個小女孩由於他的母親在她出生沒多長時間就離他而去了。他母親的離去換來了他的來臨。但是老天彷彿一直喜愛和他開玩笑一樣,就在她還只有5歲的時候他爸爸就患上了疾病,全身癱瘓。可憐只剩爺爺奶奶兩個靠一些蔬菜買賣來供他讀書。懂事的他在努力讀書的同時還照顧他的爸爸。喂他吃飯,幫他擦身,跟他講話彷彿是在呼喚他的醒來。小小的她背上揹負着比同齡的孩子多出好多倍的艱辛苦楚,但是重來沒有一句抱怨。而爺爺奶奶也只是心痛卻又無能為力。那種心酸又有幾個人能理解呢!

上天是不公平的,他剝奪了部分人享受童年開心的權利。讓他們在還沒有機會享受時就硬把他們劃除在孩童名單中。

日漸地孩子們在主動和被動兩種狀況下與童真這個定義愈來愈遠。童真日漸消逝。大家不經想問童真哪兒去了?而它沒有回答只見一個孩子愈走愈遠,最後只留下一個模糊的身影!

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11

8月3日,作家馬伯庸在微博上發表了自己對於20xx年大學聯考浙江滿分作文的評論:

那篇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吧,我仔細看了,很有意思,很難用“滿分好作文”或者“爛作文”來簡單地評價。

裏面最奪人眼球的部分,是使用了一大堆生僻詞,諸如“嚆矢”(先聲)、“孜孜矻矻”(後倆字念哭)、“洵”(確實),引用了一堆生僻典故,以及看似高端的學術口——祓魅與賦魅,實踐場域的分野、理想期望範式之類。

讓人覺得驚訝的是,這些生僻詞、生僻典故和生僻表達都用對了地方,並不是背誦了一堆術語胡亂堆砌上去。這説明考生本人的知識面和閲讀量,確實遠超同儕,這是很值得佩服的一點。網評説“不説人話”是準確的,但説“不知所云”就過了。問題在於,沒這個必要。

作文裏要表達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平實、樸素的詞句來組織,信息一點不會損失。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深度和論證過程,也完全用不着跩這些大詞兒,四個字來總結就是:辭不配位。

如果這麼説還不夠形象的話,我舉個例子:曦和凌於顛囟兮,瓊蕊睹朕而粲齒”,看着也挺高端對吧?其實就是“太陽當頭照,花兒對我笑”。

這篇作文的`文風,其實很像最近十年來學術界頗為流行的那種不説人話的行文方式,充斥着怪異、造作的翻譯腔與不分場合的術語濫用。我懷疑作者是不是讀了一大堆類似的論文,完全沉迷在這種不可名狀的”高級感”中。

如果是一篇學術論文,估計是要被導師打回來的。如果是一篇普通作文,不免有堆砌炫技之嫌。也不該得到高分。但這是在大學聯考現場,一個極端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下,所有的一切,都要圍繞着“分數”展開。具體到大學聯考作文,考生必須施展渾身解數,在極短的時間內給閲卷老師提供一個興奮點,這個興奮點要鮮明、清晰、高級並且與眾不同。所以寫大學聯考作文,策略和平常寫文章不一樣。

也許這篇作文的風格是故意為之,就像當年的《赤兔之死》,成色如何且不論,至少奪人眼球是做到了。第一位閲卷老師給的分數不高,複閲時的兩位都打了滿分,説明戰術運用得當。真正的問題,出在閲卷老師身上。

這事在宋朝曾經發生過一次。當時國子監裏有個太學生,叫劉幾,文風晦澀古怪、詞藻偏僻,人稱詭祕之主(劃掉)。《宋稗類抄》説他“好為怪險之語,學者翕然效之,遂成風俗”。提倡古文運動的歐陽修格外看不慣這小子,他對文章的要求是質樸流暢,不以辭害義,最討厭這種輕薄子。他擔任主考官時,批到一張卷子,上面有“天地軋,萬物茁,聖人發”幾個字,立刻識別出這是劉幾的手筆,直接拿硃筆把整張卷子從頭到尾抹了一條,號稱紅勒帛,還掛出來,上懸“大紕繆”三字。

劉幾是大才子,但歐陽修擔心的是,一旦給他高分,會引起無數人效仿博名,潮流大壞。劉幾很知趣,沉澱了幾年以後再去考,順利過關。歐陽修的擔心是有道理的。《赤兔之死》之後,我記得大學聯考古文層出不窮,大家都意識到可以靠出奇去博一博,但質量實在良莠不齊。這次滿分之後,我賭接下來幾年一定有人會去背誦學術大詞和艱深典故,在大學聯考作文裏鋪排而出。

你不能苛責一個高中生。這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抉擇,為什麼不去使用這種合法技巧去爭取分數。這位作者有閲讀量,有知識面,也有表達能力,戰術上選擇也沒問題。未來必有前途。只是在戰略上,千萬不要覺得這麼寫是一條好的出路。至於閲卷標準,就這樣吧。

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12

生活需要自己去創造,需要自己去規劃人生,與時俱進,我們作為人生的“作家”既要傾聽時代的呼聲,又要心有篤守,不逾矩。就像作家創作時心中要裝着讀者,傾聽時代的呼聲,又要堅持自己的思想,不為讀者所左右。

米蘭·昆德拉説:“生活是一張永遠無法完成的草圖,是一次永遠無法正式上演的彩排,人們在面對抉擇時完全沒有判斷的依據。我們既不能把它們與我們以前的生活相比,也無法使其完美之後再來度過。”但我們不能據此否定生活的美好,正因為生活是進行時,是無法預演的,我們更應該聆聽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堅持自己的想法,為理想而不懈奮鬥,而不是讓生活左右了我們的夢想。

青年導演郭帆,少年時便夢想成為一名科幻片導演,可時運不濟,大學聯考沒考上北電,而被海南大學法律專業錄取了。但他不忘夢想,邊讀書邊拍短片,倔強地追尋他的電影夢。大學畢業後成了“北漂”,混跡於電影電視節目組。20xx年考上了北電管理系研究生,後執導了兩部並不火的影片,成了“新生代”導演。20xx年赴美國好萊塢短期學習,重新點燃了他拍科幻片的夢想。回國後,歷經三年,他帶領團隊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拍攝了《流浪地球》,開創了中國科幻片的元年。他的執着堅守,遵循靈魂深處的呼喚,讓他最終走上了成功之路。

林清玄最後一條微博裏説:“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是的,我們憧憬飛翔,但並非是天馬行空般的虛幻之旅,而必須植根於現實生活之上,順應改革開放新時代的大勢,主動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潮流,方能大寫自己的人生價值。

“改革先鋒”王啟民,大慶油田副總地質師,他堅持科學思維,直面業內爭議和質疑,大膽探索實踐,以“釘釘子”的精神,勇闖勘探禁區,挑戰開發極限,幾十年嘔心瀝血,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創造多項世界紀錄,成功解決了大慶油田開發建設從“吃肥”“吃瘦”“啃骨頭”再到“砸開骨頭吸骨髓”過程中一系列核心技術難題,為大慶油田連續27年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作出了突出貢獻,併為“鐵人精神”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他的奮鬥經歷告訴我們年輕人,只有把“小我”自覺投身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才能成就真正的“大我”。

年輕的朋友,人生的畫筆,由我們自己掌握,我們自然不能信筆塗鴉。我們一定要以夢為馬,與時俱進,心有篤守,矢志追夢,化“草圖”為“美圖”,方能不負時代,不負使命,不負青春韶華。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年輕的朋友,大膽創作,大膽書寫你的“作品”,才能經得起歷史這位公正的“讀者”的考驗。

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13

百年前海寧王先生有讀書三境,而今日吾輩讀書亦有三部,一曰讀書佳文或曰腹中的“有字之書”,正如古人所語“行萬里路”而“讀萬卷書;二曰包容人情世故、偽善交互的“無字之書”,古云“啼笑具不敢,方知做人難”;三曰省悟人何以為人的“心靈之書”,追溯本原,屬“道可道,非常道”的最高境界。

讀好這三部書,人生圓滿而無憾,東坡精曉詩書,其文獨步天下,投身官場,形跡天涯,融儒道佛三家於一體,臨終“勉強想便錯了”,一語似是識盡了人生;李叔同少習考據,青年看破紅塵,一襲袈裟亦留下富有哲思的語錄。吾輩固然不可為子瞻第二,弘一第二,然而此人物的閲歷精神,可深為習究、模仿。

此三本書亦決然不同於王國維的讀書三境。有字、無字、心靈,不僅循序漸進,而且環環相扣,甚至循環往復。不消説我們從《顏氏家訓》《傳習錄》中知曉社交之禮儀、為人之謙敬,或許還領略人生之須臾與永恆之道德的之美;亦不消説從社會大浪裏體悟的本原精神,更促進對有字之書的瞭解,如西人米蘭·昆得拉所言,人照上確有字符,只不知其語法罷了。而清夜捫心,精神與理想,幻滅與虛榮裏翻閲“心靈之書”的同時,理解更深。因此這三部書不僅是讀書人的書,亦是芸芸眾生尋求生命意義的奇書。

同時,這三者密不可分。不讀有字之書,則不知禮儀,不識知論,不曉技術,是無異於市井之屠夫,山野之草民;不讀無字之書,則會清高自傲,不可一世,譬如東漢禰衡,北美羅德曼之流,頭腦發熱,不能善終;不讀心靈之書,則流於世俗,渾噩不知,吾們當中多數沉溺虛擬世間者當為共鑑。

由是觀之,讀此三部實為大義。而社會上出了問題,也可以判斷是哪一部出了問題。前日曼徹斯特的一聲爆炸,我們不能不懷疑是其人性淪喪,未識心靈之書之緣故;未來我輩踏上社會,則不免多方掣肘,難言是已閲無字之書。書與書之間的衡量、比較、共進,不乏從現實利益出發,然而此中精義仍是要吾儕以人為本,以人類共同之精神為參照,同時以史為鑑,察人可以知己,觀宇宙可知人心。

該作者之三書理論實為精妙,頗具博採眾長之特性。然吾人知之而不取之,則獨有精妙,無得裨益。因之天下之大,以三部書為始。“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均是夢”,便是此理。

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14

該篇作文,第一位閲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這彰顯了大學聯考作文閲卷的嚴謹與科學。中國知網顯示,浙江教學月刊社是由浙江外國語學院主管、主辦的面向中國小師生,直接為基礎教育服務的教育類報刊社。

浙江省大學聯考作文閲卷大組組長陳建新教授點評稱,“它的每一句話都圍繞着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會的期待之間的落差和錯位論説,文章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説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所有的引證也並非為了充門面或填充字數。”但點評專家同時也指出,寫成這樣需要考生閲讀大量書籍,文字表達如此學術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學生能做到的。“當然,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

該篇作文引發熱議。

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15

【作文題目】

閲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説:“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則為文侷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這意味着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應該是一致的。

金代元問好《論詩絕句》卻認為“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藝術家筆下的高雅不能證明其為人的脱俗。這意味着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離的。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寫一篇文章闡明你的觀點。

注意:①題目自擬,觀點自定。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於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優秀作文】

似曾相識燕歸來

現代刑偵理論中總有憑筆跡辨人一説,因為一個人再怎麼隱藏、偽裝,流在骨中的血脈是不變的,而筆跡如是,文章亦如此,於書山稗海中沉潛含玩,鈎沉覺隱,一旦發而為文,縱有千萬般隱匿修飾,字裏行間總是風流個性,不可抑勒。

普魯斯特早年時發表過一些小説與評論,縱然與舉世聞名《追憶》一文相差頗多,不論從語氣還是行文方式都有不同,但若仔細品味,他那對於細微事物的把握自始至終都融在了文章的骨子裏。“氣味與滋味卻會在形銷之後長期存在”,它們“以幾乎無從辨別的蛛絲馬跡堅強不屈地撐起回憶的巨廈”。他的風格就如同他的氣味,別人模仿不來,他也去除不了,無論是什麼內容,揮之不去的總是“似曾相識燕歸來”之感。

所以,不論是作家還是平凡人,一旦拿着筆寫下字,就相當於把自己的思維、人格的一部分展現出來,而歷史洪流可以湮沒人的生理性存在,卻永遠無法改變人的思想存在,那麼文字便是傳遞思考與精神的最好載體,即使手稿丟失,複本重印,一個人留在文章中深層次的精華卻會在時間的積澱下長盛不衰。哪怕他故意戲弄人世,隱藏自我,句式可以轉換,語氣可能顛覆,但文字中埋藏的個性和獨有的特點總會在不經意間表露出來,值得我們玩味深思。或許我們可以這樣想,大師大多在時間上離我們遙遠,如果沒有這些可以彰顯其風骨的經典之作,他們又怎能令我們無端欽慕?“似曾相識”的絕不只是表達方式,而包括一個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獨特的“掌紋”。

就像伍爾芙自然流露的女權主義思想,哪怕在《牆上的斑點》中也略有體現,而古斯塔夫·福樓丁的細緻與抑鬱即使在這樣明快的“我註定了要做詩歌風琴的手搖柄,而你要為你愛的生活而生”一闕情詩中都能流露,更不必説大先生的戰鬥、批判與血性。艾略特的哲學思考與反省,“山的那邊,雷聲轟鳴”。就算是當年法國一位著名批評家模仿意識流大師喬伊斯的筆法挑戰意識流小説,大眾仍能從一個個細微之處看出他的獨有風格。畢竟,“似曾相識”不只是普通的一個詞語,它能讓人們循着氣味,找到當年給你以震撼的那隻燕來,無論它是否迴歸,熟悉之感早已匯入骨血,化為純釀,讓你在作品中沉醉入迷。

紀伯倫曾寫道:“死亡改變的只是覆蓋在我們臉上的面具,農夫依然是農夫,林居者依舊是林居者,而將歌聲溶入微風中的人,他依然會對着運轉的星球歌唱。”作品中深層思考就如同那個歌唱微風的人,無論面具怎麼多樣,你仍然可以看見那最本質的東西,畢竟“似曾相識燕歸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