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漫思的作文

來源:文萃谷 2.09W

山下漫思

山下漫思的作文

剛到麟遊縣城,感覺很平常,也不大,可以説是巴掌大的地方,縣城坐落在山間盆地,四周全是山,面積不大,但是盆地底部海拔比鳳翔,岐山的平原要高,四面的山也就顯得不高了。而且山峯近在咫尺,雲低霧靄彷彿觸手可得。我住的地方一開窗户就可以看到白雲撲窗而來,你不論到那個朝向的窗户總能看到山,看到對面山上雲霧繚繞。

我來這裏也有幾星期了,卻從來沒有到山上去,只聽得青蓮山比較有名。後來查了資料:青蓮山古稱堡子城山,早在隋唐時為皇帝衞戍部隊的駐地,並且山上修有城堡,因其得名。這裏羣山結秀,林茂草密,南端諸峯,恰似一朵盛開的覆蓮,故名青蓮山。一年四季,景色變化莫測。當年唐高宗李治登上此山,曾讚美道“東望剪華,千林結影;南俯荼原,風雲交映;西瞻隴阪,派水分流;北臨石柱,川原朝宗”。

既然人家皇帝老兒都稱讚了,我也就想去看看。

秋季正是多雨的季節,最近一直在下雨,那天中午我吃完飯,雨還下着,雖然不是很大,但是一直在下。我問了路,沒走幾分鐘就到了青蓮山公園的門口。

上了台階正準備要上山,看見旁邊寫着“青蓮山健康步道路線圖”,上面標註路線,走在哪裏標註註明多少步,很有意思。原來是衞生局做得預防慢性病健康倡導宣傳。

再往前看着殘葉散落在青石板台階上,我想起了多年前,一羣充滿理想激情的青年在嶽麓山的場景,而據圖顯示山上也有諸多亭台,也是一樣的煙雨朦朧,可如今他們都去了哪裏,在做些什麼呢。還依舊是那樣理想激情嗎?

我在注視凝望山頂,這時候來了一位西裝革履身體略微發胖年紀約莫50歲左右的先生,我以為他是個退休教師,必定是個文化人,不然怎麼會冒着雨也來青蓮山準備登山,卻不顧門口的告示:天陰路滑禁止登山。

我就説師傅,你也來了。不如咱倆搭個伴一起上去。他遲疑了下,説:“你要上,那我就跟你上吧”。

我想,喜歡讀書的人,特別是喜歡讀文學書籍的人,或多或少總有那麼點文藝範兒,儘管你可能不屑的説他們有點酸,但事實上他們就是容易感時傷今、觸景生情。他們總是有訴不完的情,寫不完的心事。他們多愁善感,也時常感到孤獨的,所以他們總是發出: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他們一旦遇到一個有共同語言的,就有説不完的話,正所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喜歡文學,喜歡美的人總是愛獵奇尋找美景。人們尋景,也是尋詩,或者是尋找某個文學片段的場景。讓詩情畫意,讓文學場景再現,去感受文學的美,文學與現實,文學與自我融為一體,自我在這些美的景象當中去感受詩人,文人的氣息。去追隨大師的印記,去和大師們的心靈去對話,彷彿和大師們同在。他們就得到了無比的愉悦。看似尋景,實則尋詩。更在於尋找與大師們對於社會人生的共鳴感。

我往往在喜歡某個場景,或者某個壯景、悽景,腦子閃現的恰巧是某個詩人作家的詞句。更多時候是尋找古代詩人詞人詩詞的類似場景。如果找到了,則內心狂喜。喜在於彷彿真的和大師有一樣的審美志趣,也喜在於原來那些詩句詞句所描述的景象其實就是來自於我們的生活,只是大師們用凝練的詞句表達出來,而且傳達描述的不僅僅是現象,更在於思想精神的滲透。

他們此情此景是什麼樣的心情,而自己在此情此景又是什麼樣的心情,更多的是對社會人生所悟所感。所以是尋景,也是尋詩。尋詩,當然也得有景。所謂情景交融才是上品。

中國古代流傳千年的詩句不僅僅是在傳景,而是傳達着千年不變的人生哲理,也是千年來不同人都會面臨的人生際遇,或喜,或憂。因為是人都會感受到社會人生的酸甜苦辣鹹。大師們用唯美、凝練的詞句給概括傳達了,引起千百年來多少人的共鳴。正因如此,這些詩句迴盪千年。

我對文學只是瞭解皮毛。但是就是喜歡讀些詩詞,喜歡看些當代名家對古詩詞的鑑賞文。喜歡讀史書,可想而知也就喜歡那些文人。蘇東坡,辛棄疾,韓愈總之除了那幾個花間詞人,或者宮廷詞人。其它在語文教科書裏出現的,沒出現的憂國憂民的文學大師,我都喜歡。尤其是當一個人漂泊在外,也更喜歡這些也經常漂泊的大師們。

尤其蘇軾。蘇軾在鳳翔府做過判官時修建過東湖,也寫了一篇很好的《喜雨亭記》。蘇軾的名頭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説了。林語堂尤其推崇此人,覺得這個人很真,很灑脱,超然物外。東坡先生喜歡遊覽名山大川,也喜歡美食,書畫也是一絕。而我喜歡他的文章,喜歡他的詩詞。我時常感到自己的境遇,總是能用他的詩詞來形容。這位文人便在我心裏紮下了根。

遊覽青蓮山,我不是尋找李白去了。我真的是尋找蘇軾來了,撐着傘走在路上輕聲唸叨: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所以我迫不及待的要去登山。一是欣賞自然地景。二是我來尋詩來了。三是我來尋找與那些詩人、詞人的共鳴來了。

“走吧!”。我回過神,朝後一看,原來是師傅喊我上去呢。

他説你先別從台階上,咱們走東邊大路,然後就可以一覽全貌。

青蓮煙雨

師傅帶我從東邊而上,一路上他給我講麟遊的故事,這個山的故事,很是熱情。路過幾株核桃樹,我看到的是主人不久前用竹竿打核桃,打下來的殘枝殘葉。而他卻細心的找到幾個核桃給我,讓我品嚐他們的特產。

山不是很高,一會兒就來到了麟遊的革命烈士紀念園。有些出乎意料,但是也在情理之中。在那個年代其實各地都有很多革命活動,或者自保抗匪,或者反抗貪官污吏,或者宣傳進步思想,只是有些地方搞得聲勢浩大,有影響力。而這種縣級的.烈士陵園是不多見的或者是少有的。

紀念碑上記載了早期在這裏開展黨的革命事業的趙伯經、劉耀庭、白廷棟等人的光榮革命事蹟。

而“今上”的父親發動“兩當兵變”也就活動在這一帶。昔人已去,他們當年真的是為了重建新社會,建立一個沒剝削人,壓迫人的社會,可謂血灑赴國難。而許多年後昔日他們反對的那一夥人的作風,又在他們後代後世給重現,幸好那個發動兩當兵變的那個開國元勛的後代,自思紅色江山得來不易,誓言紅色江山永不褪色。在全國力挽狂瀾,掀起一股整肅之風,當下的官老爺們,也收斂了很多。但是這位“今上”是否真的能把這列走遠了的火車給校正回那個人民當家作主,秉承為人民服務的軌道,我不知道,這很難説。

過了紀念園,見到了第一個亭子,坐落在緩坡的高點,周圍沒什麼大樹木,倒是有些幾年前栽種的柏樹,刺柏之類。名字也很詩意。叫做望雲亭。我迫不及待的踏上亭子,想着可以看到雲海般的景緻,誰曾想只能看見右手邊遠處的稀薄的雲霧,前面的視野卻被坡下的高大樹木擋住了。我只好惺惺的離開。

過了望雲亭繼續朝上走,不一會兒就感到一團夾雜着樹木清香的霧氣徐徐飄過。怪不得王維大師路過描述這裏是“雲霧生衣上”。你行走在山間,雲霧不時拂身而過,人在雲霧中,雲霧好似包裹着人,反過來説雲霧從你的衣服散發開來。好不大氣。

走着,走着師傅給我説這裏有一座寺廟,而寺廟在唐朝是很興盛的,九成宮遺址就在這裏,九成宮就是隋朝皇帝避暑的行宮叫仁壽宮,後來唐朝的時候改成了九成宮,李世民也經常來此避暑,所以一時間也成了唐王朝的陪都。隋唐時期佛教興盛,這裏也有很多佛教遺址,千佛洞,摩崖石刻,有機會你去看看。

他説完,我就興奮的神往而去。撐着我喜歡的格子大傘,我又在想象雨巷的詩句,就在我準備説走在那悠長的雨巷的青石板上。我卻看到的不是青石板,而是雨後的水泥路,但是水泥路上卻很神奇的不規則的撒着玫瑰花瓣,撒了一路,我順着花瓣尋去

(未完待續)

在這裏,你將透過我的文字,用你獨具的慧眼和我一起發現、瞭解、探討社會、人生。且行且思。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