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風味小吃的作文集合7篇

來源:文萃谷 3.07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風味小吃的作文7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實用的風味小吃的作文集合7篇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1

我的家鄉屏南縣有獨特的風味小吃芋頭面。我很喜歡吃芋頭面,為了能常吃到,決定自己學着製作。

那天,我跟着奶奶學起來。奶奶先將幾天前挖出的芋頭放入鍋中蒸煮。趁煮芋頭的工夫,又取出一袋自家制作的地瓜粉,放入盆中將它搗細。芋頭出鍋,要剝芋頭皮。為了不燙手,奶奶端來了一盆涼水,示範起來:手先在涼水裏浸濕,剝下芋頭皮後急忙伸進涼水裏降温。“奶奶,為什麼不直接把芋頭放進涼水裏呢?”“傻孩子,那會影響口感的。”好吧,為了美食,燙就燙吧!

芋頭剝完皮後要搗碎,與地瓜粉混在一起反覆地用力揉搓,直到它們韌性十足又不黏手為止。這可是體力活呀!我的手臂都酸脹了才弄好。接着,我們又把揉好的麪糰分成了幾小份,準備下鍋!

鍋中的高湯燒好後,奶奶拿來了刨絲架,把麪糰放在上面推。不一會兒,刨絲架下“長”出了許多藤條似的麪條。隨着手推來推去,麪條源源不斷地滑入沸水中。它們先沉入鍋底,又慢慢地漂起來,在沸水中翻騰……見此,我的肚子忍不住咕咕叫起來,因為我知道,麪條馬上就要好啦。

奶奶撈出麪條,往碗里加了點香菜和紅糟,就這樣,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芋頭面就擺在了我的面前。我也不管燙不燙,胡亂吹了幾口氣,就夾起面往嘴巴送。就要到嘴邊的時候,這些調皮的傢伙像泥鰍一樣,從筷子中間滑走了。最後我筷子和手並用,終於吃上了一口。哇,芋頭面在嘴裏溜來溜去,清香沁入心脾,那個味道簡直美到骨子裏去了……

這可是屏南獨特的味道,吃貨們一定得到我們當地來品嚐喲!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2

今天,媽媽帶我和表哥去吃玉溪風味小吃。雖然不像婚宴上那樣大魚大肉,但是它仍有一番獨特的風味。到了一個叫胡九小吃的地方我們點了一些特色風味,有涼米線、酸辣粉、牛肉雞湯米線、玫瑰涼糕和冰稀飯。小吃被一一的端上來了。

只見冰稀飯裏的米粒晶瑩剔透好像瑪瑙一般,並且周圍都被淋上了紅糖汁,還有像鑽石一樣的碎冰把稀飯和紅糖汁攪拌均勻,舀一勺放進嘴裏。嗯···甜絲絲的,滑滑的。不時還有冰粒和銀耳會連同稀飯一起送入嘴裏。

涼米線的佐料多的數也數不清,不只是韭菜、小葱、大蒜、雜醬,還有花生、芝麻。媽媽説:“因為他們放了自己的獨家醬料,所以吃涼米線的人才會這麼多。”酸辣粉又酸又辣,味道還不錯。牛肉雞湯米線比起來算很普通的了,是雞湯煮的,裏面的米線就像一些嫩白色的蟲子,在湯裏游泳,放上葱、姜、蒜,加上一勺牛肉就成了。

玫瑰涼糕是我最喜歡吃的小吃了。涼糕表面撒滿了芝麻,還有幾顆枸杞飄在紅糖水裏。白白的涼糕有兩層,在夾層的中間有一些紫紅紫紅的玫瑰豆沙醬。聞一聞,嗯···還帶有一股糯米、玫瑰和豆沙的清香。夾一塊放入嘴中,冰冰涼涼的,再嚼一嚼,糯糯的`,既像是在嚼玫瑰豆沙味的口香糖又像是在嚼快要化了的麥芽糖。媽媽説:“吃的時候要蘸一點紅糖水,這樣味道才會更好。”

還有白中帶紅的銀耳大棗、像果凍一樣的木瓜水、黃白相間的洋芋燜飯、圓溜溜的豆末湯圓······都具有獨特的玉溪風味,怎麼樣足以讓你垂延三尺了吧?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3

每當我在街上聞到烤紅薯那香噴噴的味道時,便會想起我七歲那年自己製作的烤紅薯。

那年,我在老家那兒閒得沒事,便突發靈感,拿了一個紅薯,悄悄跑出家門外,在門前選好一塊泥地,然後用鐵鍬劃好坑的大小,然後挖出一個深約1分米的坑,接着從草垛上扯下幾根乾柴,鋪在坑內,點燃,便立刻把紅薯往坑內扔,誰知紅薯剛扔進去就把火滅了。後來,我吸取了前一次教訓,點燃乾柴,然後繼續添加乾柴,用這個空隙,我把紅薯用鐵絲穿起來,這時火也旺了,我便耐心地做起“燒烤”來。不到30分鐘,一個皮焦肉嫩、令人垂延欲滴的烤紅薯就在我的手上妙筆生輝了。我把烤好的紅薯拿去向媽媽“請功”,媽媽用筷子粘了一塊,放在嘴裏,細細的品味着,看到媽媽臉上都是燦爛的笑容,我的心裏也高興起來了。

啊!我愛吃烤紅薯,我更愛吃我自己做的烤紅薯!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4

在武鳴、邕寧、平果、馬山一帶,壯族民間流行小吃酸榨粉 ,往往是節日或農閒時才得以製作。小時候,時常見到吃到,印象中每家每户都有榨粉用的傢伙,簡稱也是"榨",一次下來需要好幾個人同時配合,很能增強人們相互協作精神,呈現和諧氛圍。

壯族酸榨粉圓細、爽滑、柔韌,具有獨特的風味。其做工考究, 先將精心挑選的上好大米放到50——60度的温水裏泡1——2天,把米泡軟、泡透;然後撈起,用清水沖洗三遍,裝進尼龍袋保温1——2天,讓大米發酵;發酵結束,把大米取出曬乾,之後碾成粉,揣成粉團煮到五分熟後,再用壓榨機把粉團壓榨成圓根或片狀即成。 酸榨粉的特點是潔白、細嫩、軟滑、爽口,由於經過發酵,還有酸甜的香味,經常食用可以起到祛風去寒、通竅醒食和興奮精神的作用。其吃法多樣,最講究的是滷水的製作, 其工藝各家有異, 大致以豬、牛骨、枸杞、生薑、十三香、白糖、雞精、米酒等佐料熬煮而成, 香味濃郁。滷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酸榨粉的風味也不同。過去酸榨粉店滷水多以大量豆豉為主,不用味精,伴以姜、八角、草果、甘草等一起熬製而成。如今粉店普遍用上了味精,其味難及當年。

用浸泡過的上好大粽和配料拌勻,以洗淨的粽葉或竹葉包成紮好,用火蒸煮後即可食用。南寧的香糯粽品種多、味道美,豆子粽、板栗粽、蓮蓉粽等。

"酸嘢" :指醃製的果蔬,即酸品。南寧人吃酸歷史悠久。 "酸嘢"吃起來酸、甜、香、辣,味味俱到,脆爽可口,生津開胃,令人垂涎。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5

拌乾絲是我家鄉知名的風味小吃。

泰州人有早上去飯店吃早茶的習慣,而拌乾絲是早茶必點的一道小吃。拌乾絲味道鮮美,看相也好。一盤奶白色的乾絲堆得尖尖的,像一座小山。山頭上,有嫩薑絲兒、牛肉絲兒、辣椒絲兒,紅的、綠的、黃的、白的,像五顏六色的鮮花,而小山的四周是一簇簇翠綠的香菜,像山坡上碧綠的草地。伴隨着一陣陣麻油的香氣,真是令人垂涎三尺。

拌乾絲的做法並不複雜,把特製的豆腐乾刨成絲,它們大約5至6釐米長,呈扁圓形,像鮮嫩的白蘿蔔刨成的絲。先放在開水裏燙一會兒,然後撈出來,漂在温水中待用。客人來了,隨手抓一把燙好的乾絲放在漏勺裏,用手輕輕按壓,把水擠掉,抓放在盤子裏,推成小山狀,撒上切好的嫩薑絲,辣椒絲等配料,澆上一勺鮮美的醬汁,一盤色、香、味俱佳的拌乾絲就做好了。

拌乾絲的吃法也挺有講究的,先把小山輕輕的扒平,讓乾絲浸在佐料裏,然後把上面的配料分佈均勻,吃的時候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搭配着吃。我先夾了一些嫩薑絲,迫不及待地和着乾絲送到嘴裏,那種清爽、鮮美、勁道、絲滑,真是可口至極!喜歡吃辣的可以就着辣椒絲吃,喜歡吃葷的可以就牛肉絲吃。我和着香菜細細品嚐,真是滿口留香。一盤乾絲能吃出如此多種不同的美味,真是妙極!

我愛家鄉的風味小吃,更愛風味獨特的拌乾絲。朋友,如果您到我家鄉來做客,吃上美味可口的拌乾絲,一定會給您留下深刻、美好的回憶。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6

每每提及家鄉,我總是忘不了那家店、那個人、那張煎餅。

——題記

“老闆娘,來兩張煎餅!”“好嘞!”隨着吆喝聲,煎餅店裏走出一位笑容滿面的女子,她個子不高,身材纖細,小臉清瘦,柳眉彎彎,眼睛一笑便成了月牙,散發着無限活力。沒錯,她就是我口中的老闆娘。只見她走到爐子旁,戴上手套和口罩——是個很講衞生的人呢!一邊同我嘮着家常,一邊手上忙個不停。我是這家店的常客,她做煎餅的過程我看過不少次,卻每每都能驚豔到我。不信你瞧!

她先是用油刷在鐵板麪上刷上油,“滋滋”的悦耳聲隨之響起。緊接着,將麪糰擀成薄餅狀,平鋪在鐵板上,那餅子像是圓規畫出來的,圓的出奇,可見她手法高超。又拿出一個雞蛋,快速利落的磕開打在麪餅上。幾分鐘後,她用鍋鏟將煎餅來個180度大翻身,“啪”!完美落地!只見露在上面的那一面已被煎得金黃,令人垂涎三尺。一段時間過後,兩面都已煎好,她便將準備好的配料拿出:培根,花生碎屑,芝麻,葱花……應有盡有。當然,最少不了的是她的獨家配料,聞起來那叫一個香!她把配料均勻地撒在煎餅上,無一處遺落。料,夠足,味兒,也夠香!

煎餅出鍋了!

我迫不及待地下口,想要一嘗其味,卻被燙了嘴,果真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啊!待它稍微冷卻,我便開始大快朵頤。金黃悦目,外酥裏嫩,果然是煎餅中的極品啊!我的味蕾被它深深吸引,胃口大開,不一會兒兩張煎餅都已下肚。

煎餅事小,但滿盈家鄉的味道,人已長大,但難忘家鄉的人情!

風味小吃的作文 篇7

我生在西施故里,在浦一陽一江的哺養下,在浣紗溪邊茁一壯成長。我的家鄉雖然沒有新昌的大佛寺,但是這有鬥巖的諸暨大佛;雖然沒有黃山的奇峯異石,但是這裏有楓橋小天竺;雖然沒有紹興輕紡織城,但是這裏有全國聞名的大唐襪業城;我們這裏雖然沒有金華火腿,但是有著名的西施豆腐……

西施豆腐確實不同於一般的豆腐。人的嘴巴絕對是創新的高手,能把一塊簡簡單單的豆腐吃得花樣百出,叫得出名堂並能上菜譜的有一長串,有小葱豆腐、涼伴豆腐、麻辣豆腐、青菜豆腐、鹹菜豆腐、蘑菇豆腐、魚頭豆腐等等,這些豆腐的做法都簡單明瞭,僅從字面上理解,馬大一嫂們一個個都能做得色香味一律“國標”,所以大江南北也就味道同一,可謂家常,但不成特色。唯有西施豆腐講究用料,做法獨特,且產地單一,所以就有些卓而不羣。做一道西施豆腐,需有豆腐、豬血、澱粉、雞湯、時件(雞腸雞肫之類)為基本原料。製作時,把豆腐、豬血切成丁,連同雞湯、時件、調料一起倒入鍋中,用水煮沸後,取澱粉若干,邊倒邊攪,邊攪邊倒,不得稍停,至鍋內撲撲有聲粘成稠狀,一道西施豆腐便在香氣四溢中做成了。然後一碗碗從鍋裏舀出,取一調羹將之一口口送至嘴邊,伴隨着吹噓吹涼聲,略加囫圇咀嚼,便有一股股鮮一嫩滑一溜泌入五臟六肺,於是嘖嘖聲四起,味道就吃出來了。

在我的家鄉,凡招待外來客人,必有西施豆腐這一道菜。在飯店裏,服務小一姐將一盤用透明玻璃盆子盛裝的西施豆腐端上來,報一下菜名"西施豆腐,請慢用",客人們就立即停止嘴裏的咀嚼,瞪大眼睛疑惑地問一名"啥豆腐",主人就重複一句"西施豆腐,這裏的特色菜",客人們就一邊吃西施豆腐,一邊聽西施故事,於是食也有了,色也有了,一桌子的飯就吃得很是"秀色可餐"。西施豆腐就這樣從餐桌上流傳開去出了名,由下里巴人登上了大雅之堂,從農家餐桌步入了星級賓館。現在想起來,真要感謝第一個將這種平常的豆腐稱之為西施豆腐的那個人,這絕對是一種策劃一種創意,其價值遠超了西施豆腐本身。

我的家鄉很普通,沒有上海大都市的繁華,也沒有北京四合院的古裏古氣,更沒有深圳如此繁華的經濟.可我依舊一愛一着我的家鄉,也更一愛一這西施豆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