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護理新生兒

來源:文萃谷 6.74K

新生兒由於長期在母體裏面,剛剛來到新的世界,對光線、聲音,以及温度和安全感方面有了很大的變化,因此會表現出一些不適應的症狀,所以年輕的爸爸媽媽們要學會如何護理新生兒的知識。下面一起來看看!

怎樣護理新生兒

新生兒護理知識之頭面部護理

面部皮膚與全身皮膚一樣十分嬌嫩,其上覆以多少不等的灰白色胎脂,以後逐漸吸收。胎脂吸收後,由於表皮薄,皮膚富於血管而呈淺紅色。多數新生兒在生後2-3天可出現黃疸,約在生後10-14天消退。由於新生兒皮膚特別嬌嫩,其體內免疫機制的建立尚不完善,皮膚稍有破損即可感染,如處理不當,嚴重者可致敗血症,因此用毛巾擦體時,一定要輕柔,最好用乾毛巾吸乾水份。

新生兒護理知識之五官護理

新生的寶寶看上去那麼弱小,媽媽給洗個澡可能還有些戰戰兢兢,更何況寶寶的小耳朵小鼻子,還有可愛的嘴巴與眼睛,該怎麼保持它們的健康與清潔呢?很多媽媽不知道該怎麼清潔寶寶的五官,用什麼,怎麼做,都是第一次,不做不行,做錯了更不行。還有,寶寶面對並不適應的新環境,難免出點小麻煩,若是小小的嘴巴和眼睛出了問題,媽媽僅僅心疼是不夠的,此時你的小寶寶需要你更精心的照料。

新生兒護理知識之睡姿

新生兒初生時保持着胎內姿勢,四肢仍然屈曲,為了幫助他們把產道中嚥進的一些粘液和水流出,在生後24小時以內,仍要採取低側卧位。側卧位睡眠利於肌肉放鬆,又對重要器官無過分地壓迫,萬一嬰兒溢乳也不致嗆入氣管,是一種應該提倡的小兒睡眠姿勢。但是,新生兒的頭顱骨縫還未完全閉合,如果經常或始終地向一個方向睡,可能會引起頭顱變形。例如長期側卧會使孩子頭型歪偏,長期仰卧會使孩子頭型扁平,這都影響外觀儀表。正確的做法是經常為寶寶翻身,更換睡眠姿勢,變換體位,吃奶後要側卧不要仰卧,以免吐奶。左右側卧時要當心不要把小兒耳輪壓向前方,否則耳輪經常受摺疊也易變形。

新生兒的睡姿主要由照顧人決定,一般中國人的習慣認為要讓孩子及早把頭躺平,因此多采取仰卧位,而且還用靠墊、棉被、枕頭等物固定他們的睡姿,這是不科學的。而歐美人的習慣是讓孩子俯卧,認為這樣不影響孩子大腦的生長髮育,這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但另一方面,由於護養的疏忽問題,新生兒窒息死亡的比率也居高不下。睡姿直接影響到新生兒的身體健康和生長髮育,不應固定睡姿不變,應該經常變換體位,更換睡眠姿勢。

新生兒護理知識之嬰兒腸絞痛

一般接近滿月的.嬰兒比較容易發生腸絞痛,典型的大約在3周大的時候開始,高發期在6周。它通常的症狀是:原本活潑的孩子忽然變得喜歡尖聲哭叫,每次發作都在差不多的時間,尤其是傍晚,甚至是黑夜;一般一個星期有3次以上的啼哭,每次哭的時間持續在兩三個小時,連續3個星期都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哭的時候無論怎樣安撫都沒有作用。有的寶寶還會出現臉色紅脹,腹部鼓脹的症狀,大多寶寶是因為哭的時候,吞下了氣體到肚子裏面引起腹脹,而不是由於腹脹不舒服才哭鬧;這樣的哭鬧一般不伴隨有嘔吐腹瀉、發燒的症狀,哭過一段時間後又會若無其事。

在不會説話之前,哭是孩子自我表達的一種重要方式,哭聲不同表達的含義也不同,經驗欠缺的父母要弄懂孩子究竟為什麼哭,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哭的原因除了常見的濕了、餓了,有時候還是孩子生病的一種表現,比如腸絞痛。嬰兒腸絞痛並不是一種病,它只是一種症狀,隨着孩子的長大,神經生理逐漸發育健全,大約在3個月左右,這樣的情況會慢慢減少,有大約30%的嬰兒要延續到4、5個月大時,這種情況才消失。

相應的應對方法

孩子哭鬧的時候,尤其是有腹絞痛的症狀時,家長可以坐着,讓嬰兒趴在家長的腿上或者手上,輕輕壓迫嬰兒的背部和腹部;也可以做按摩,用温水袋或者濕毛巾敷在嬰兒的腹部,這些對減輕疼痛有一些幫助。

新生兒護理知識之嬰兒大便乾結

一轉眼孩子已經要滿兩個月了,將近兩個月的孩子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便祕,尤其是牛奶餵養的孩子更容易出現,母乳餵養的孩子則比較少。嬰兒便祕與他們的消化道肌肉發育不健全,對蛋白質消化不完全有關。 2—5天排大便一次,每次排便非常費力,孩子往往一邊排便一邊哭鬧,排便結束之後才會停止哭鬧,排出的大便通常很堅硬,有時還有肛裂的現象。

相應的應對方法

在牛奶中添加5—10%米湯; 在兩次餵奶之間,適量地喂些菜水、果汁、蜂蜜等;每次餵奶後,輕輕按摩孩子的腸部; 不要隨便給孩子吃瀉藥,實在要服用藥物,可以在醫生的囑咐下口服石臘油; 給孩子做嬰兒操,幫助增加寶寶的腹肌收縮力。

新生兒護理知識之生理性貧血

堅持母乳餵養,母乳中的鐵比牛乳中的鐵質生物效應高,易被吸收,只要沒有特別的情況堅持給孩子母乳餵養,胎兒從母親那裏接受鐵,多在母妊娠期進行,故早產兒從母體中接受的鐵很少,過六週就差不多用完了。早產兒,尤其是吃牛奶的早產兒,雙胞胎或者是懷孕期間媽媽患有缺鐵性貧血的足月兒,從2個月起就要補充鐵劑。

生理性貧血是孩子在生長髮育過程中的一種自然現象,主要是因為胎兒期紅細胞生成增多,相對缺氧。出生後進入正常氧環境,機體生成紅細胞減少而造成的,主要表現在嬰兒出生後1—8周以內,血紅蛋白可逐漸下降到低於正常值,直至8周後停止。嬰兒生理性貧血在保證正常營養的情況下,一般不需治療。等到嬰兒滿百天後,機體內紅細胞生成素的生成增加,骨髓造血功能逐漸恢復,血色素和紅細胞數又緩慢增加,至6個月時恢復到正常值範圍內。

新生兒護理知識之濕疹

濕疹也叫奶癬,是最常見嬰兒過敏性疾病,通常在孩子2個月左右開始出現,一般吃牛奶的孩子身上比較多見,絕大多數孩子的濕疹多起始於生後6個月內。一般認為過敏體質是發病的主要原因,外界因素,如花粉、飲食等都有可能引發濕疹,甚至有些孩子衣服穿得過多也會出現,濕疹一般在春冬季比較多見。

濕疹好發在嬰兒的面頰、頭、外耳部,皮膚表面出現米粒樣丘疹、紅斑、糜爛、皰疹、滲液和結痂,炎症反應明顯,局部皮膚有癢感和灼熱感。可遍及整個頸部和顏面部,嚴重的手、足和胸腹部可見到。有些孩子可能反覆發作從而轉為慢性,病程會延續幾個月甚至幾年。

相應的應對方法

母乳餵養的孩子出現濕疹,首先要從媽媽開始,媽媽不要吃過於辛辣的食物,不要喝酒,一些易引起過敏的食物,例如蝦、蛋等儘量少吃或者不吃;哺乳要定時定量,切勿過飽:孩子患了濕疹後,應儘量避免小兒用手搔抓,將孩子的指甲剪短;勤洗澡,不要用香皂或其他刺激性物品,用温水洗淨;勤換尿布和內衣,預防細菌的感染;冬天室內開空調,温度不要調得太高,不要過度追求暖和每給孩子穿很多衣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