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電影攝影都很少用變焦推拉

來源:文萃谷 4.62K

變焦是焦距的光學變化,它能夠實現畫面的放大或縮小而並不改變攝影機的位置。雖然變焦推近或拉遠是你在家用攝像機上使用的第一個功能,但它卻是電影業中始終難以被廣泛接受的手法之一。

為何電影攝影都很少用變焦推拉

有趣的是,變焦並不是一項“新”技術,它開創於19世紀末,並且該手法在早期電影歷史上更為突出。1927年的電影《翼》(Wings)是變焦手法首次用於商業電影的里程碑,該片還獲得了首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大獎。

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推近或拉遠在故事片中變得非常少見,攝影師也更偏向於使用定焦鏡頭組來完成拍攝,這一習慣保持至今並影響了電視廣告等其他影視拍攝行業。甚至一些行業攝影師哪怕手頭只有變焦鏡頭,也會在常用焦段上貼標籤來當定焦鏡頭用(可見使用變焦鏡頭和使用變焦推拉手法是兩回事)。為什麼電影人就那麼不待見變焦推拉的手法呢?

沉浸感。

任何電影人的最終目標都是讓觀眾沉浸在故事之中。無論是服裝、場景、還是照明,根本目的都是幫助觀眾在電影的世界中忘掉自我。

當有任何打破“第四面牆”的狀況出現——無論是演員無意中瞟一眼鏡頭、或者有工作人員穿幫——都會導致電影世界的幻覺崩潰,讓觀眾從故事中脱離出去。當然,除非導演設計的直接對觀眾説話,那是一種講故事的技術。電影業認為,使用變焦鏡頭也是一種打斷沉浸感的行為,因為變焦是鏡頭或攝影機資深的機械功能,它會引起觀眾對電影製作過程的留意。

電影製作人主要的工作都是隱形的,而攝影機則應該是觀眾的眼睛,需要在無干擾的情況下看清故事的展開。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對攝影機穩定器如此趨之若鶩,就是因為正常敍述情況下晃動和抖動是第一干擾。然而作為觀眾的眼睛,攝影機只能做出眼睛能做到的事情,我們可以左右環顧(左右搖攝),也可以抬頭看看即將到來的烏雲(仰攝),或者走向或跟隨一個人(軌道/斯坦尼康),如果一個朋友向我展示他的新手機,我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新手機上(插入特寫鏡頭)……但我不能做的是站在原地,用眼睛放大對象(變焦)。

與跟蹤鏡頭(軌道/斯坦尼康)相比,變焦推拉的鏡頭在影響觀眾情感感受方面也存在不足。當使用跟蹤鏡頭時,因為攝影機位置改變產生的是“真”的空間變換,我們感受到的是距離的變化,當我靠近一個人(角色),如果他是一位紳士,我在運動期間會感到很放鬆。而如果角色是一個負面人物,比如一位連環殺手,我們會感到不適和緊張。但是,當我們使用變焦推近,它只是簡單地放大了畫面的一部分,它沒有產生“真”的`空間變換,我們就不會感覺到真正物理接近那樣強烈的情緒反饋。下面這張圖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雖然兩者的構圖相同,但你仍舊能夠明顯得感覺出遠近關係。

一個鏡頭是從幾米之外推近,另一個鏡頭是通過向前的軌道運動接近並停在角色的面前——顯然你的情感感受是不同的,這就是為什麼電影人寧願用軌道而不去用變焦。

當然,故事片對沉浸感的要求決定了以上這些觀點。在新聞、紀錄片或體育現場,我們更關注的是現實的細節,攝影機本來就是扮演着第三方講述者,在這些領域變焦推拉就被廣泛的應用了。

那麼,現在的電影人怎樣使用變焦推拉的呢?

現如今,電影製作在使用變焦推拉上仍舊十分謹慎。而即使使用推拉,攝影組也試圖儘可能地掩蓋變焦的影響。有人説,隱形變焦本身就是一種藝術,電影攝影師通常通過在變焦的同時移動、或讓演員穿過鏡頭來掩蓋變焦效果。

這種類型的變焦推拉可能會很慢,同時畫面非常穩定,幾乎不可察覺,但它會讓你的注意力集中到畫面中的一些特定位置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