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吞身與吐身技巧

來源:文萃谷 2.34W

太極拳的“吞身是軀幹曲合併後縮的身法,吐身是由吞身伸展軀幹的身法”。練拳時軀幹一吞一吐,互為其根,互相轉化,能更好地發揮腰的主宰作用,掌握“由內及外,以外引內”,“內外合一”的練拳方法,領略太極拳的美妙意趣和深邃真諦,實現“益壽延年不老春”的目標。

太極拳的吞身與吐身技巧

  吞身對軀幹相關部位的要求是:

在兩側腰隙控制好兩肋兩胯的'情況下,後腰命門穴(在腰椎最前曲處)後撐,與之前後相對的神闕穴(即肚臍眼)向內吞吸,雙肩分別向左右兩側鬆開並微向前合,肋肌放鬆並微向前裹,背肌適度繃緊,胸腔相應擴大,以利深吸氣。臀部前斂,小腹似被尾閭鬆鬆托起,微微前突,以利全身內氣回到丹田、胸腹相吸相合,此時身心好像撲跳前縱腰的猛虎,騰飛前曲捲的蒼龍,“氣屯於內而外顯輕和”,處在向剛勢轉化之前的柔勢狀態。

  吐身對軀體相關部位的要求是:

在兩腰隙調控好身體兩側的同時,命門穴從“後撐狀 態變為向上下伸展,特別是向上節節貫穿、節節推動地伸展。命門以下椎骨及兩胯向下鬆沉,胸椎的第一骨節及其兩側的大椎穴向後向上斜方向提起、脊背產生上下對拉的撥直感。

神閥穴從內吸狀態吐出,回覆自然常態,胸腹也就隨之拉開.胸腔相應縮小,以利深深呼氣.兩肋向下鬆沉,以配合內氣沉入丹田,並沿脊貼背射向四尖。此時,自感伸筋 撥骨,五體放長,項天立地,整個身心處於 “氣行諸外而內持靜重”的剛勢狀態。

吞身和吐身的重要作用,不僅通過上述的完成式來實現,更重要的是通過由吞到吐和由吐到吞的變化過程來實現。變化過程由微漸著地進行,如同呼吸一樣,有時長些、有時短些,有時深些,有時淺些。由於行拳的速度不同,各人的體質狀況、功夫深淺以及時對動作的理解不同,何時該吞身,何時該吐身,不同人也許不盡一致,但大體上應遵守如下原則:第一,一個動作的啟動過程吞身,定勢過程吐身;第二,按照拳勢呼吸的規律,應當吸氣的動作吞身,應當呼氣的動作吐身。

現以“四十二式太極拳”兩個有代表性的動作為例,説明吞身和吐身的具體運用:

先舉動作最多的“右攬雀尾”,共有四個(或五個)吞吐。

第一個吞吐,左“收腳抱球”、“轉體上步”時吞身,“弓步掤臂”時吐身。

第二個吞吐,右“收腳抱球”、“轉體上步”時吞身,‘弓步掤臂”時吐身。

第三個吞吐,“轉體伸掌”、“轉體下捋”,“轉體橫臂’時吞身,“弓步前擠”時吐身。如因吞身過程太長而感到憋氣,也可在“轉體下捋”時吐身,其他不變。

第四個吞吐,“後坐曲肘”、“扣腳旋掌”時吞身,“丁步按掌”時吐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