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精髓與技巧有哪些

來源:文萃谷 1.15W

太極拳,大多中老年人練的比較多。那麼,太極拳的精髓與技巧有哪些呢?下面一起跟小編來了解下吧。

太極拳的精髓與技巧有哪些

  一、六個方向的圓

太極拳運動的肢體運行軌跡非圓即弧。弧是圓的一部分,可入圓中進行討論。我們先來定義;具有六個方向的力為“混元力”,也就是説,“混元力”的充分必要條件是:它擁有六個方向――前、後、左、右、上、下,即立體的圓。有的人雖然走得也是圓,也是弧,但只有四個方向,這樣的力不能構成“混元力”。

一對方向的力,比如前後或左右或上下,這樣的力產生的勁叫直勁,對對方構不成威脅。因為它是直來直去的,嚴格的講它不屬於太極拳勁別的範疇。四個方向的力才能形成圓和弧線運動,但對方的大腦可以作出判斷,肢體的本能反應可以跟上你,隨上你,對對方的威脅也不大。只有是六個方向的圓弧運動,即立體的圓運動才能使對方對你的運動方向無法判斷,這是太極拳有別於其他拳種的精妙之處。你可以先出手打我,我一接手就干擾和改變你的運動方向,使你處於被動和無目標狀態,然後便是我的打擊,這是太極拳“後發先至”的奧妙所在。

凡是被對方沖垮了,一定是少了左右方向的勁;凡是自己左右轉動不靈時一定少了前後方向的勁;凡是被對方提起或壓垮了,一定是少了上下方向的'勁。所以我們練習太極拳,一定要注意每一個動作,每個轉換式都必須有六個方向,否則拳式就是不正確的,在實戰中也是不管用的。

  二、肢體的公轉和自轉

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運動形式是公轉加上自轉。太極拳運動中以腰脊為軸,身體各關節的運動也是公轉與自轉的同步交叉運動。一般來説,下關節對上關節而言是自轉;上關節對下關節而言是公轉;前關節對後關節而言是自轉,後關節對前關節而言是公轉。自轉相對於公轉時關節運動的幅度要大,公轉相對於自轉時關節運動的幅度要小――這裏講的是在走纏絲勁時關節運動的規律。上肢運動相對於腰脊來説,腰脊是公轉,手臂是自轉。説腰脊的轉運幅度大於手臂是不對的,打擊腿(起的腿)與腰脊的關係也是如此。

太極拳運動要求我們明三節――梢節、中節、根節。全身多處分三節,比如:手分三節,臂分三節,胸腰.下肢亦分三節。沒有了公轉和自轉,便分不出三節來,自然也沒有“節節節貫串”可談。所以公轉和自轉學説是建立在“節節分家”基礎上的。

人們常出現的毛病是靠後關節的運動代替前關節的運動,這樣不可能有“節節分家”的效果。後關節運動大於前關節運動也是不對的,因為這裏缺少了稍節意識,不可能達到“空”、“靈”、“活”、“脆”的效果。

明確身體不同部分公轉與自轉的關係主要是為了周身的協調,避免枉動,使自己的力量不產生矛盾。凡是不該動的、多餘的、不合理的動作可稱作枉動,避免枉動才能達到周身一家,才能產生“渾元勁”,才能避免在實踐中犯勁力渙散、勁力太硬和丟、頂的錯誤。

  三、身的多元化旋轉

太極拳運動的本質是螺旋纏絲運動,它要求周身一家,協調平衡,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也可稱為以腰為軸的周身多元化運動。周身運動的多元化的旋轉規律。換言之,在這種周身多元化旋轉的螺旋纏絲運動中,要有順逆、有開合、收放、有摺疊。

一順一逆走螺旋,開合之處謂轉關,收放吞吐太極勁,摺疊往復生妙玄。

纏絲勁是太極拳,尤其是陳式太極拳的一大特色。由於人體的關節有自己的運動極限,所以太極拳運動的纏絲勁是靠身體關節部位不斷轉換的順逆旋轉來實現的。那麼如何來定義順逆纏呢?當代太極拳界有許多種定義法。

以手的順、逆時針旋轉為判定依據――手的運動方向順時針為順纏,反之為逆纏。 但這些都有不甚嚴密之處。因為苦以掌心向內或向外為判定順逆纏絲的依據,那麼在太極拳的招式中,有時兩手既不向內也不向外的情況該如何判定呢?比如兩手背在腹前相對,向下抖勁。

若以手的運動是向心力還是離心力為判定依據的話,往往在太極拳中,手的一個動作,一個纏勁,前半部分為向心力而言後半部分為離心力。所以這樣定義也不確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