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舞的學習技巧

來源:文萃谷 2.21W

正藏族舞的基本動律是藏族舞蹈教學中最為關鍵的核心內容。今天呢,小編就為大家推薦藏舞的學習技巧,希望能幫到大家哦~

藏舞的學習技巧

基本體態:膝蓋鬆弛,膝部有規律的顫動、屈伸;身軀微前傾,曲背;扣胯;五指自然併攏;腳位(小八字位、丁字位)

基本動作特點:顫、開、順、舞袖(撩、甩、擺、晃、拋)

舞蹈也有其一致的規律性。如:膝部有規律的顫動、屈伸,是各藏區舞蹈的共性。藏族舞動作的特點源自他們長期生活的地理環境、生活習俗和服飾特點。高原寒冷的氣候,藏胞重厚的服飾,長袖、皮靴成為他們表達感情的主要方式,生活中又常常需要負重上山,因而形成了藏舞的基本體態:身軀微前傾,扣胯,身體的交叉感以及所有舞蹈和流動過程中的髖關節都隨重心下懈,形成其沉緩、凝重的形體語言特色;步法強調重心向下,有沉和拖的感覺,動作組合常有三步一變、後撤前踏、四步迴轉等規律;由膝部的顫動、屈伸和腳下重心的.移動來帶動上身的左、右靠動;手臂也隨着腳下的節奏做甩、撩、擺袖等舞動而形成一種流動的造型美。這一切都形成了藏族民間舞的純樸、健壯、粗獷、豪放的特色。其動作特點是:顫、開、順、舞袖。顫:舞蹈時膝關節鬆弛,既柔又富彈性的均勻的顫動,是藏舞腳下動作的主要動律。開:舞蹈時,雙腳自然外開,動力腿多系自然勾腳。順:是指手臂與腳的動作配合上同出一側,同時向一個方向所形成的“一順兒”。這種“一順邊”的美,是高原農牧文化型民間舞蹈的主要特徵之一,它融會在各種民間舞蹈的動律和舞姿之中,形成別緻的舞蹈美。舞袖:是藏族各類舞蹈中必不可少的上肢基本動作和表現手段。多用撩、甩、擺、晃、拋等舞袖動作來表達舞者的內心情感、烘托舞蹈氣氛。

由於藏民生活在高原從事放牧勞動,厚重的藏袍、皮褲、長靴增加了腰部的負重感,限制了小腿以下的靈活運動,相對的增加了胯部和膝蓋的運動,從而形成了藏舞。膝蓋鬆弛、屈膝的動律,自上而下欲動先屈的特點。

藏舞是一種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舞蹈,有卓,依,鍋莊,熱巴,我們最長見的就是鍋莊,許多人圍在一起跳的一種歡慶的舞蹈!

藏族舞蹈的基本審美特徵。如:林芝地區果諧“祝歌舞者門面三層高”中唱到:

胸部是鍋莊的倉庫,今日要打開倉庫門;

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是歌舞搖擺處,今日我要放鬆放鬆;

膝蓋是鍋莊的風輪,今日我要轉動轉動;

雙腳是鍋莊的滾球,今日我要滾一滾它。

對舞蹈者的形態要求有:

上身動作像雄獅,腰間動作要妖嬈。

四肢關節要靈巧,肌腱活動要鬆弛。

全身姿態要柔軟,表演表情要傲慢。

舉止要像流水緩步,膝窩曲節要顫動。

相傳為11世紀的流浪僧人米拉熱巴所首創,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舞時,男執銅鈴,女舉手鼓,舞蹈由慢而快,常作“頂鼓翻身”、“躺身蹦子”、“單腿轉”等特技表演。從事這種表演的藝人也稱為“熱巴”。

藏族踢踏舞——最初為宮庭舞。跳舞時,腳穿硬底皮鞋,通過踏出有變化的節奏表達內心的感情。踢踏舞由橫笛、揚琴、六絃琴、銅鈴,月琴等伴奏,節奏由慢而快,往往在達到最高潮時嘎然而止。

弦子舞——藏族稱“諧”。流行於四川、雲南等省藏族地區及西藏自治區昌都一帶。舞時圍成圓圈,領舞者邊歌邊舞,拉着弦子(藏族一種拉弦樂器)伴奏,餘者隨之,時而向圈內聚攏,時而散開,雙手甩動長袖,動作優美,曲調豐富,每個不同的曲調都配以不同的舞蹈。歌詞內容也很豐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