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業護士基礎護理學教材知識點整理

來源:文萃谷 4.59K

國務院《護士條例》中所稱護士,是指經執業註冊取得護士執業證書,依照本條例規定從事護理活動,履行保護生命、減輕痛苦、增進健康職責的衞生技術人員。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執業護士基礎護理學教材知識點整理,歡迎大家閲讀收藏。

執業護士基礎護理學教材知識點整理

 消化性潰瘍基礎護理要點

1.生活規律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充足的睡眠可促進潰瘍癒合,且避免再發。

2.戒煙、戒酒。

3.消化性潰瘍複發率高,不可以因症狀消失就停藥,須按照醫師指示服藥。

4.不亂服成藥。一般而言;感冒藥、鎮定劑等都會傷胃,最好於飯後或和胃藥一起服用。

5.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三餐定時定量,細嚼慢嚥。

6.如果牙齒不好,要儘快治療。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以上的生活護理注意事項。

 病人的清潔護理

口腔護理:

特殊病人口腔護理適用於高熱、昏迷、禁食、鼻飼、口腔有疾患、大手術後及其他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

(一)目的

1.保持口腔清潔、濕潤,使病人舒適,預防口腔感染等併發症。

2.防止口臭、口垢,增進食慾,保持口腔正常功能。

3.觀察口腔黏膜、舌苔的變化,以及有無特殊口腔氣味,以提供病情觀察的動態信息。

(二)用物

1.治療盤 治療碗、漱口溶液浸濕的棉球,彎止血鉗1把,鑷子1把,壓舌板1個,小茶壺或杯子(內盛漱口水),彎盤,吸水管,漱口溶液,手電筒,治療巾,必要時備開口器;液狀石蠟、冰硼散、西瓜霜、制黴菌素甘油、金黴素甘油等外用藥。

2.常用漱口溶液

(三)操作方法

(四)注意事項

頭髮護理:

(一)牀上梳髮

對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護士協助梳髮。

1.目的

(1)梳髮可按摩頭皮,促進頭皮血液循環。

(2)除去頭髮污穢,使病人整潔、舒適、美觀。

(3)維護病人自尊、自信.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

2.用物治療巾、梳子、30%乙醇和紙1張(用於包脱落的頭髮),必要時備橡皮圈或髮夾。

3.操作方法

(二)牀上洗髮

(三)滅頭蝨、蟣法

1.常用滅蝨藥液

2.操作方法 發現病人有頭蝨,應及時殺滅。

3.注意事項

皮膚護理:

(一)淋浴和盆浴

適用於病情較輕,生活能自理,全身情況良好的病人。

1.目的2.操作方法3.注意事項

(二)牀上擦浴

適用於病情較重,長期卧牀、活動受限,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

1.目的2.操作方法3.注意事項

壓瘡的預防及護理:

(一)概念

壓瘡是指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的組織潰爛壞死,又稱為壓力性潰瘍。

(二)壓瘡發生的原因

1.力學因素

2.理化因素刺激 皮膚經常受潮濕、摩擦、排泄物等理化因素的刺激,如大量汗液、大小便失禁、牀單皺褶、牀上碎屑等,損害皮膚。

3.全身營養不良或水腫 營養不良是導致壓瘡的內因。全身營養不良或水腫的病人皮膚組織較薄,抵抗力弱,一旦受壓,缺血、缺氧更為嚴重,易導致皮膚破損。常見於長期發熱、年老體弱、水腫、癱瘓、昏迷及惡病質等病人。

4.受限制的病人 使用石膏繃帶、夾板及牽引時,鬆緊不適,襯墊不當,均可致局部組織血液循環障礙,導致組織缺血壞死。

(三)壓瘡的好發部位

(四)壓瘡的分期及臨牀表現

(五)壓瘡的預防

(六)壓瘡的護理

晨晚間護理:

(一)晨間護理

晨間護理一般在清晨診療工作前完成。

1.目的

(1)使病人清潔舒適,預防壓瘡及肺炎等併發症。

(2)保持病室及病牀的整潔、舒適、美觀。

(3)觀察和了解病情,為制訂診斷、治療和護理計劃提供依據。

(4)進行心理護理及衞生宣傳,滿足病人的身心需要。

2.護理內容

(1)問候病人。

(2)協助病人排便,留取標本,更換引流瓶,必要時關閉門窗,遮擋病人。

(3)放平牀上支架,協助病人進行口腔護理、洗臉、洗手,幫助病人梳頭,協助病人翻身,並檢查皮膚受壓情況,擦洗並用50%乙醇按摩背部。

(4)整理牀單位,酌情更換牀單、被罩、枕套及衣褲。

(5)注意觀察病情,瞭解病人夜間睡眠情況,並進行心理護理,開展健康教育。

(6)整理病室,酌情開窗通風,保持病室空氣清新。

(二)晚間護理

1.目的

(1)保持病室安靜,病牀整潔,使病人清潔、舒適,易於入睡。

(2)注意觀察病情,瞭解病人心理需求,作好身心護理,預防併發症。

2.護理內容

(1)協助病人排便,進行口腔護理、洗臉、洗手,幫助病人梳頭、熱水泡腳,為女病人清潔會陰部。

(2)檢查病人皮膚受壓情況,擦洗並用50%乙醇按摩背部及骨隆突處,協助病人翻身,安置舒適卧位。

(3)整理牀單位,需要時更換牀單、被罩、枕套及衣褲。必要時增減毛毯及蓋被。

(4)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酌情開關門窗,保持病室安靜,消除噪聲,調節室內光線(關大燈,開地燈),保持病室光線暗淡。

(5)經常巡視病房,瞭解病人睡眠情況,注意觀察病情,酌情處理。

 卧位和安全的護理

卧位:

(一)卧位的性質

根據病人的活動能力,卧位通常分為:

1.主動卧位 病人自主採取的卧位。

2.被動卧位 病人自身無改變卧位的能力,躺在被安置的卧位,如昏迷、極度衰弱、癱瘓等病人。

3.被迫卧位 病人意識清晰,有改變卧位的能力,由於疾病、治療的原因,被迫採取的卧位,如支氣管哮喘病人發作時,因呼吸困難而採取端坐卧位。

(二)常用的`卧位

1.仰卧位

(1)去枕仰卧位

(2)中凹卧位

(3)屈膝仰卧位

2.側卧位

3.半坐卧位

4.端坐卧位

5.俯卧位

6.頭低足高位

7.頭高足低位

8.膝胸位

9.截石位

(三)更換卧位的方法

 保護具的應用:

(一)目的

1.保證安全,防止小兒或高熱、譫妄、昏迷、躁動、危重病人等因意識不清或虛弱等原因而發生墜牀、撞傷、抓傷等意外。

2.確保治療、護理工作順利進行。

(二)方法

1.牀檔主要用於保護病人,預防墜牀。

2.約束帶主要用於躁動或精神科病人,以限制身體或肢體活動。

(三)注意事項

1.嚴格掌握保護具的應用指徵,向病人及家屬介紹保護具使用的必要性,以取得其理解,消除其心理障礙,保護病人自尊。

2.制動性保護具只能短期使用,須定時鬆解約束帶(一般每2小時鬆解一次);同時注意病人肢體應處於功能位。

3.使用約束帶時,局部必須墊襯墊,鬆緊適宜,並經常觀察局部皮膚顏色(一般每15~30分鐘觀察一次),必要時按摩局部,以促進血液循環。

4.記錄保護具使用的原因、使用時間、觀察結果、所採取的護理措施、停止使用的時間。

醫院內感染的預防和控制 實際工作中,醫院內感染多使用狹義的概念,即住院病人在入院時不存在、也不處於潛伏期、是在住院期間遭受病原體侵襲而引起的任何診斷明確的感染或疾病,包括在住院期間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而在院外發生的感染。

(二)分類

醫院內感染按病原體的來源不同可分為外源性感染和內源性感染兩類。

1.外源性感染(又稱交叉感染) 指病原體來自於病人體外,通過直接或間接的途徑,傳播給病人所引起的感染。

2.內源性感染(又稱自身感染) 指病原體來自於病人自身所引起的感染。在病人體內或體表定植、寄生的正常菌羣,正常情況下對人體無感染力而不致病;當人體的健康狀況不佳、免疫功能受損、正常菌羣移位,以及抗生素的不合理應用時,引起的機體感染。

(三)醫院內感染的主要原因

1.醫院內感染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對消毒滅菌效果的監控;醫務人員對醫院內感染的嚴重性認識不足,未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及無菌技術。

2.環境污染嚴重,病原體來源廣泛。醫院是病原體彙集的場所,如衞生設施不足或處理不當,感染機會會增加。

3.易感人羣增多。住院病人中的慢性疾病、惡性疾病、老年病人的比例增加、機體抵抗力減弱,而某些治療方法如化療等又可降低病人對感染的防禦能力。

4.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導致病人正常菌羣失調,從而耐藥菌株增加,使內源性感染增加。

5.介入性診療手段的增多,使因器械污染、皮膚黏膜損傷所致感染的機會增多,如各種導管、穿刺針、內鏡等的使用。

  清潔、消毒和滅菌:

(一)概念

1.清潔 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體表面的污垢、塵埃和有機物。

2.消毒 指用物理或化學方法清除或殺滅除芽胞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數量減少達到無害化。

3.滅菌 指用物理或化學方法殺滅所有微生物,包括致病的和非致病的,以及細菌的芽胞。

(二)消毒、滅菌的方法

1.物理消毒滅菌法

2.化學消毒滅菌法 化學消毒滅菌法是利用液體或氣體的化學藥物滲透到菌體內,使菌體蛋白凝固變性,細菌酶失去活性,導致微生物代謝障礙而死亡;或破壞細胞膜結構,改變其通透性,導致細胞膜破裂、溶解,以達到消毒滅菌的目的。

無菌技術:

(一)概念

無菌技術是指在醫療護理操作過程中,保持無菌物品不被污染,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或傳播給他人的一系列操作技術和管理方法,是預防醫院內感染的一項重要的基本措施。

(二)原則

1.環境 環境要寬敞,保持清潔,定期進行消毒。操作前半小時停止清掃及更換牀單等工作,減少走動,避免塵土飛揚。

2.工作人員 要求着裝符合無菌操作要求。操作前要衣帽整潔、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必要時穿無菌衣,戴無菌手套。

3.操作 首先要明確無菌區和非無菌區。

(三)無菌技術基本操作法

 隔離技術:

(一)概念

隔離是將傳染源傳播者和高度易感人羣安置在指定地點和特殊環境中,暫時避免和周圍人羣接觸,對前者採取傳染源隔離,防止傳染病病原體向外傳播,對後者採取保護性隔離,保護高度易感人羣免受感染。

(二)隔離區域的設置和劃分

1.隔離區域的設置

2.隔離區域的劃分

(三)隔離消毒原則

1.一般消毒隔離

2.終末消毒處理

(四)隔離技術操作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