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醫內科學重要知識點:血證

來源:文萃谷 1.33W

血證是指由多種原因引起火熱薰灼或氣虛不攝,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於口鼻諸竅,或下泄於前後二陰,或滲出於肌膚所形成的一類出血性疾患,統稱為血證。

2016中醫內科學重要知識點:血證

  【概説】

一、▲概念:凡由多種原因,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於口鼻諸竅,或下泄於前後二陰,或滲出於肌膚,所形成的一類出血性疾患。

二、沿革:

1、《內經》對血的生理、病理已有較深刻的認識。

2、《金匱要略》最早記載了瀉心湯、柏葉湯、黃土湯等治療便血、吐血的方劑。

3、《諸病源候論·血病諸候》將血證稱為血病,對各種血證的病因病機作了較詳細的論述。

4、《備急千金要方》收載了一些較好的治療血證的方劑,至今仍廣泛應用的犀角地黃湯即首載於該書。

5、《濟生方·失血論治》豐富了血證病因“所致之由,因大虛損,或飲酒過度,或強食過飽,或飲啖辛熱,或憂思恚怒。”而對血證的病機,則強調因於熱者多。

6、朱丹溪對血證之論治獨闢蹊徑,提出陽盛陰虛致出血的'見解。

7、《醫學正傳·血證》率先將各種出血病證歸納在一起,並以“血證”之名概之。自此之後,血證之名即為許多醫家所採用。

8、《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強調了行血、補肝、降氣在治療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9、明代張介賓將血證病機以氣與火立論。提出“火盛”與“氣傷”,對臨牀的指導作用較大。

10、★晚清·唐宗海的《血證論》為血證的專著,對各種出血的病因,病理及辨證施治都有精闢論述,提出“止血、消瘀、寧血、補血”四法,乃通治血證之大綱。(自己的看法:止血最重要的是針對血證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包括適當選用止血藥。消瘀是謂在血止之後,應考慮有無瘀血內留,而適當使用活血化瘀方藥。寧血是謂要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消除導致血證的原因。補血是謂出血之後,尤其是出血量多者,多有血虛,應予益氣生血,以促進康復。)

三、討論範圍:西醫學中多種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某些系統的疾病(如呼吸、消化、泌尿系統疾病)有出血症狀者,以及造血系統病變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參考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1、共同病機:火熱薰灼,破血妄行及氣虛不攝,血溢脈外兩類

2、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並可從實轉虛。

3、出血之後,已離經脈而未排出體外的血液,留積體內,蓄結而為瘀血,瘀血又會妨礙新血的生長及氣血的正常運行。

4、▲血證的預後主要與三個因素有關。

①引起血證的原因,一般來説,外感易治,內傷難治,新病易治,久病難治。

②與出血量的多少密切有關。出血量少者病輕,出血量多者病重,甚至形成氣隨血脱的危急重病。

③與兼見症狀有關。伴有發熱、咳喘、脈數等症者,一般病情較重。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血證具有明顯的證候特徵,即表現血液或從口、鼻,或從尿道、肛門,或從肌膚而外溢。出血既是一個常見的症狀,又是一個常見的體徵,患者及家屬一般均對此高度重視,常能做到快速求醫診治。

1、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傷、倒經所致者,均可診斷為鼻衄。

2、齒衄:血自齒齦或齒縫外溢,且排除外傷所致者,即可診斷為齒衄。

3、咳血:血由肺、氣道而來,經咳嗽而出,或覺喉癢胸悶一咯即出,血色鮮紅,或夾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帶血。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癆等病史。

4、吐血:發病急驟,吐血前多有噁心、胃脘不適、頭暈等症。血隨嘔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殘渣等胃內容物,血色多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為鮮紅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紅色。有胃痛、脅痛、黃疸、癥積等病史。

5、便血:大便色鮮紅、暗紅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樣,次數增多。有胃腸或肝病病史。

6、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夾有血絲,排尿時無疼痛。

7、紫斑:①肌膚出現青紫斑點,小如針尖,大者融合成片,壓之不褪色②紫斑好發於四肢,尤以下肢為甚,常反覆發作③重者可伴有鼻衄、齒衄、尿血、便血及崩漏。④小兒及成人皆可患此病,但以女性為多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