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國產青春電影發展的類型與風格

來源:文萃谷 4.33K

近年來國產青春電影在經歷了漫長的邊緣狀態的書寫之後,找到了看似保守但是卻行之有效的表達方式,逐漸向類型化的方向靠攏,但在國內特定的市場訴求、文化機制以及工業水平等因素的制約下,只能在相對較小的風格空間裏講述懷舊故事。而《小時代》等影片則沒有走這條路線,它們的出現是創作者在青春消費與偶像消費上做出的_種新的嘗試。

近年國產青春電影發展的類型與風格

  一、國產青春電影的類型化發展

近幾年,國產青春電影的逐步增多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電影現象:2013年夏季,《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和《小時代》系列在中國電影市場上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績,讓人們注意到國產青春電影的存在;2014年,《怒放》《同桌的你》《小時代3》《後會無期》《匆匆那年》逐一面世;再加上於此前上映的《80後》(2010)《一隻狗的大學時光》(2010)《甜蜜十八歲》(2012)《初戀未滿》(2013)和《青春派》(2013)等作品,青春題材逐漸成為國產電影中頗為流行的一種題材。 當然,如果把對青春片的回溯推向更早的時間就會發現,近兩年青春片的流行僅僅是它在發展過程中的一次小小的高潮,在這個階段之前,一直都有青春電影源遠流長的發展線索:從"十七年"的《青春之歌》(1959),到"第四代"的《紅衣少女》;從在戛納獲獎的《陽光燦爛的日子》(1994),到被官方禁映的《十七歲的單車》(2001);還有通過各種渠道和觀眾見面的許多作品,它們都構成了國產青春電影發展的一條時隱時顯的線索。而處於這條線索上的眾多作品被認為是青春電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們的青春成長題材。但是應該注意到,在稱謂上和好萊塢不無關係的青春電影,遠比它表面上的題材要擁有更復雜的內涵。在好萊塢,一種叫做TeenFilm或者YouthFilm的類型,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引起過人們的注意,並在後來的長期發展中取得了全球性的影響?,而這種類型翻譯過來就是"青少年電影""青春電影"或"青春片"。不過好萊塢的青春片除了青春成長題材的特點之外,最重要的是它和其他類型片一樣,能夠通過敍事建立起_套帶有神話性的故事邏輯,以"有利於杜羣的方式來解決這些文化衝突"③,具體到青春片中就是調和主流杜會和青少年羣體之間的緊張關係。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處於國內青春電影發展線索上的作品,它們絕大多數也只是具備了青少年題材的元素,而缺乏的是好萊塢青春片那種緩解青少年羣體焦慮的功能。早期作品如《青春之歌》,由於它的編碼毫不掩飾地直接指向當時的主流政治話語,整部影片就顯得過於主流化和成人化,缺少青春的氣息。第五代作品如《孔雀》,它表現出來的是特定時代裏夢想和現實、自由和體制、個體和傳統之間無法解決的衝突,並不具有類型電影調節現實與夢想的機制。而第六代很多被大眾傳媒指認為青春電影的作品,如《青紅》《任逍遙》《頤和園》《長大成人》《十七歲的單車》等,一般都是導演們充滿個性的自我表達,有些甚至包含了尖鋭的政治性。往往,人們更傾向於把這些文本看做是傑姆遜眼中第三世界關於力比多的文本,而不是一個好萊塢式的神話。這也就能夠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雖然同為青少年題材,觀眾可以從很多好萊塢青春片中感受到輕鬆和活潑的氛圍,而從國內影片中體味到的是沉重和壓抑的情緒。

在中國,經過了相當長時間的孕育之後,資本與市場在電影生產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電影類型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對於當前電影市場中需要宣泄青春、撫慰心靈的青少年觀眾來説,相對平淡的人生經歷使他們並沒有多少創傷性的成長體驗,而市場機制也會自動屏蔽容易引起政治誤讀的文本,所以市場能為他們量身定做的就是沒有震驚體驗和政治隱喻的本土青春故事,近兩年青春電影的大量湧現便是市場對此反應的直接結果。和好萊塢青春片的發展歷史多少有些相似,這一次出現的國產青春電影也不再糾纏於杜會的、歷史的各種裂隙,而更加專注於青春神話的書寫。就像《80後》這部作品,雖然故事中父母離異、戀人入獄、弟弟亡故的情節讓整部影片顯得有些嚴肅、冷峻,但這些都不過是少男少女成長中的痛楚,影片中主人公還是等到了親情迴歸,而堅守的愛情最後也有了結果,影片最終編織起了一個略帶痛感的青春神話。如果説這部影片還因為曲折的情節、暗啞的情緒和清冷的色調顯得有些許壓抑,那麼到了《一隻狗的大學時光》中,六位大學生的經歷則變成了大學畢業前的一次青春狂歡了。通過畢業前尋找丟失的寵物狗的過程,幾位大學生在一次令人捧腹的尋狗之旅中展開了找尋青春之旅,經歷了一系列陰差陽錯之後,最終他們完成了實現自我價值的成人儀式。近幾年,像這樣充滿了青春感的影片越來越多,即使《青春派》因為大學聯考

情節的設置顯得有些老套,《小時代》也由於過多的消費符號看上去有些俗氣,但不可否認的是,包括它們在內的許多作品都飽含了濃濃的青春氣息。

堅守愛情、珍惜青春、自我奮鬥,這些是影片中的青少年正在經歷和體驗的,也是主流杜會所提倡和期許的,近幾年的青春電影終於在既有秩序和青少年文化之間的約束下完成了一次電影實踐,以神話或儀式的方式替代性地滿足了觀眾的心理需求,讓青春電影的合法表述成為可能。它表明,在新的電影環境下,國產青春電影在經歷了漫長的邊緣狀態的書寫之後,終於找到了看似保守但是卻行之有效的表達方式,逐漸向類型化的方向靠攏。

  二、近年來國產青春電影的風格

以新的策略講述青春成長故事,對於推動國產青春電影的類型化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過作為一種類型的青春片,除了敍事的主題與策略之外,它還需要視聽元素、場景時空、人物關係等各種類型要素交織編碼,在這些要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夠打造出具有某種風格的青春故事。比較特別的是,近幾年的國產青春電影如《匆匆那年》《致青春》《同桌的你》《初戀未滿》《怒放》《80後》《一隻狗的大學時光》等,很多都把故事講述的時間設定在世紀之交的前後數年,而故事發生的場景也往往安排在了當時的大學或高中校園,再加上影片中刻意加入的老舊流行歌曲,以及精心設計的復古服飾造型,國產青春電影幾乎是集體倒向了懷舊的風格。

以懷舊風格示人的作品在過去的青春題材影片中也出現過,如《孔雀》《青紅》《陽光燦爛的日子》等,在這些影片中,雖然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只是偶爾點到,故事背後的時代背景也儘量虛化,但在這些發生於過去某個年代的故事裏,觀眾仍然能感受到劇中杜會運動與個人命運、劇外政治禁忌與情感表達之間幾乎難以調和的衝突,與此相隨的則是時代和人物在影片中相互糾纏、難以剝離的關係。

和以往形成鮮明對比,近幾年的青春片雖然也被懷舊的氛圍所籠罩,但時代背景不再模糊,重大事件也清晰可見。如果留意甚至可以發現,那些刻意植入影片的中國杜會生活標誌性時間節點,如香港迴歸、中美撞機、加入世貿、申奧成功、"非典"等,都明確指向了特定的目標人羣,那就是伴隨着這一系列重大事件逐漸成長的"80後"人羣,也包括一小部分在這個年代前後出生的青年羣體。在

中國,"80後"作為一種獨特劃分杜會羣體的方式,有很多人對其做出了各種闡釋。對於當前的中國電影市場而言,"80後"則意味着在經濟高速發展與平穩的政治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主流消費羣體。因此,影片中重大事件的植入以及由此所帶來的懷舊感,既可以看做是講述青春故事的敍事技巧,也看以看做是召喚觀眾對號入座的營銷手段。而對於集體步入後青春時代乃至成年的"80後"來説,在遭遇了進入主流杜會的各種情境之後,他們也樂於在影院通過這些鐫刻着自己成長記憶的電影緬懷青春、撫慰心靈。可以説,正是由於對市場狀況和杜會心理的敏鋭嗅覺,近幾年的青春電影集體轉向了消費青春與消費懷舊。而那些在影片中被植入的時間節點,它們雖然清晰無比,但卻再也無法和早前的青春電影那樣與人物的命運發生過多的糾纏,在這裏只是見證_個羣體成長的標誌而已。就像《初戀未滿》中那位挾裹在慶祝香港迴歸人羣中的女主人公,雖然劃時代的政治大事件就發生在她身邊,但這對她來説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她和男主人公之間就在那一刻發生的一段刻骨銘心的情感,而這樣的情感恰恰因為清晰的時間標誌幾乎成為"80後"一代的集體記憶。

用重大事件進行歷時性地串聯,以此喚起起觀眾的青春記憶,是近幾年青春片的常用手法。與故事講述的時間相適應,這些青春電影在場景空間和人物關係方面也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在過去的青春片中,子一代對父一代的繼承,尤其是父一代與子一代的衝突,很多都是在家庭空間中展開,就像影片《向日葵》那樣,主人公生活的大雜院破舊、狹小而又擁擠,父親與兒子的矛盾在這樣的環境中也就顯得異常尖鋭且無可迴避。而在近幾年的青春電影裏,家庭空間很少出現,偶爾出現的家庭空間,在《青春派》中因為租住房屋而顯得流動不居,在《初戀未滿》中甚至因為女主人公的貪玩而被燒毀。這些影片的故事發生空間更多地集中在了校園,因此宿舍、教室以及運動場也就成了人物活動的主要場所。那些在鏡頭中經常出現的凌亂不堪的男生宿舍、綠草茵茵的大學操場不僅在視覺體系上強化了懷舊的情緒,它也為展開新的人物關係安排好了場景空間。

熱門標籤